霍加康
摘 要: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是林業生產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的更新和可持續利用。本文旨在研究林業種苗培育技術和種苗管理,并介紹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種苗培育技術涉及種子選擇、植前準備工作、苗圃選擇、播種、造林整地等多個環節,而種苗管理包括水肥管理、松土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綜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成果,不斷優化這些技術與管理方法,將對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林業種苗;培育技術;種苗管理
林業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護生態平衡、維護環境穩定、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代社會的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對森林資源造成了很大壓力。為了滿足人們對木材、生態服務等的需求,林業部門必須注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種苗作為森林資源更新的基礎,其質量和數量直接關系到未來的林木生長和森林質量。因此,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
1林業種苗技術
1.1苗木選種與處理
選擇高質量的種子是種苗培育的第一步。應選擇來自健康、生長良好、具有良好遺傳特性母樹的種子。種子的采集要選擇成熟度適宜的時期,通常在樹木果實成熟后,但尚未自然散落前采集。其次,種子處理是種植前準備的重要環節,它可以改善種子的萌發率和幼苗的質量。常見的種子處理包括:清洗和除雜,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附著物,保持種子的清潔。消毒處理,使用適當濃度的消毒劑處理種子,以殺滅表面和內部的病菌,減少病害的發生。浸種處理,將種子浸泡在適宜的激發液中,刺激種子萌發。破壁處理,對種子外殼較硬的樹種,可以通過破壁處理使種子更容易發芽。發芽前處理,針對特定樹種,可以采取特殊處理措施,如冷層積、濕層積等,以模擬自然環境刺激種子發芽。再次,種子貯存的環境要求是溫度低、濕度低、通風好的環境。通過合理的貯存管理,延長種子的保存期限,確保種子的質量。最后,通過測定種子的發芽率、萌發速度、幼苗的生長情況等參數,評估種子的質量。這些參數將有助于了解種子的活力,為后續的育苗工作提供參考[1]。
1.2科學選擇苗圃
苗圃的選擇需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土地條件、氣候特點、水資源、土壤質量、交通便利等。以下是苗圃選擇工作的關鍵點:第一,土地條件和土壤質量。選擇土地平整、排水良好、陽光充足、避免受水澇或其他自然災害影響的地點。對土壤進行測試和評估,確保土壤富含養分、有利于苗木生長,盡量避免土壤貧瘠或鹽堿土壤。第二,氣候特點和水資源。選擇氣候溫和、降水適中、霜凍較少的地區,有利于苗木生長。確保苗圃地區有穩定的水源供應,考慮灌溉系統建設,保證苗木的水分需求。第三,種植環境和設施設備。考慮苗圃內溫室、大棚、遮陽網、排水系統等設施設備的建設,以提供適宜的種植環境。考慮苗圃內風障、防護網、防蟲網等防護設施,確保苗木免受有害因素影響。第四,交通便利度。選擇交通便利、運輸便捷的地點,有利于苗木的出入和銷售。考慮苗圃周邊的物流通道,確保苗木的順利運輸。
1.3科學播種
科學播種是林業種苗技術中至關重要的步驟,它直接影響到苗木的生長和成活率。以下是在山東省進行科學播種的關鍵原則和步驟:第一,根據樹種特性選擇播種時間。不同樹種對播種時間有不同的要求,根據樹種的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播種時間,考慮氣溫、降水等因素。結合山東省的氣候特點,選擇在適宜的氣溫、濕度下進行播種,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生長。第二,選擇合適的播種方法。直播或間接播種,根據樹種特性,選擇直接在地里播種或者在苗床進行間接播種。點播或均勻撒播,根據樹種的生長習性和種子大小,選擇適宜的播種方式,確保播種的均勻性。第三,合理設置播種深度。根據種子大小、特性以及樹種的生長習性,合理設置播種深度,一般原則是播種深度為種子直徑的2-3倍。避免種子過淺或過深播種,確保種子能夠在適宜的土壤層獲得充分的光照和水分。第四,考慮土壤條件和土壤處理。根據樹種的土壤適應性,選擇適宜的土壤類型,確保苗木在適宜的土壤環境中生長。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進行適當的土壤改良或施肥,以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2]。
1.4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是林業種苗技術中的重要步驟,它直接影響到后續苗木的生長和發展。以下是進行造林整地時的關鍵原則和步驟:第一,地勘和選擇地點。通過地形勘查和土壤分析,了解地區的地貌、土質、土層、坡度等情況,為整地工作提供基礎數據。根據勘查結果選擇適合造林的地點,考慮土壤質地、水源、陽光充足等因素。第二,清除雜草和病蟲害。清除目標區域內的雜草,避免對苗木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對目標區域內的病蟲害進行防治,確保苗木的生長健康。第三,地面平整和翻耕。對選定的造林地點進行地面平整,確保地面平坦,有利于種苗的定植和生長。進行翻耕和松土,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第四,施肥。根據土壤檢測結果,科學施肥,提供苗木生長所需的養分。根據目標樹種的特性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有機或無機肥料。第五,水源和灌溉系統建設。確保有穩定的水源供應,以滿足苗木的生長需求。根據地形和苗木生長需求,建設適合的灌溉系統,保持土壤濕潤。
2林業種苗撫育與管理工作
2.1水肥管理
水和肥料是影響苗木生長的兩個關鍵因素,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以下是一些具體實踐方法:第一,土壤水分管理。定期使用土壤濕度計或手感法監測土壤濕度,確保土壤適度濕潤但不過濕。根據天氣、樹種、土壤情況等,科學確定澆水量和間隔時間,避免過濕或干旱。選擇在早晨或天氣較涼爽時段澆水,有利于土壤充分吸收水分。采用滴灌系統進行灌溉,精準供水,減少水分浪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第二,合理施肥管理。對苗圃土壤進行測試,了解土壤養分含量,根據測試結果合理配置肥料。根據樹種生長特點和生長季節,制定科學的施肥計劃,分季節、分時期進行施肥。根據苗木生長情況,及時進行追肥,確保苗木生長所需的養分。推廣有機肥的使用,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進苗木生長。第三,注意防止營養失衡。確保苗木獲得多種元素,避免營養失衡,特別是注意鐵、鋅、錳等微量元素的補充。根據苗木生長階段和所需養分,調整不同肥料的比例,保持養分均衡。第四,加強管理和記錄。記錄每次澆水、施肥的時間、用量和方式,便于總結經驗,調整水肥管理策略,以適應不同階段的需求[3]。
2.2松土除草
松土和除草是林業種苗管理中重要的工作環節,能夠改善土壤結構、保持土壤濕度,提高苗木的生長環境。以下是進行林業種苗管理松土除草工作的具體實踐方法:第一,適時進行松土。松土除草的時機通常選擇在春季和秋季,避免在苗木生長旺盛的夏季進行,以減少對苗木的干擾。定期對苗圃內的苗木進行松土除草,一般每月至少進行1次,特別是在苗木生長旺盛期需要進行較為密集的除草工作。第二,松土操作。松土的深度一般控制在5-10厘米左右,覆蓋苗木根系范圍,并保持松土面積與苗木冠幅一致。可以采用鐵鍬、犁頭、松土機等工具,對苗木周圍的土壤進行翻松、破碎,提高土壤松散度。在進行松土時,應小心謹慎,避免損傷苗木的根系。第三,除草實踐方法。采用人工方式,用手工除草工具,逐株進行除草,尤其是接近苗木周圍的區域。根據苗木耐藥性,選用適當的化學除草劑,按照使用說明進行噴灑,注意避免對苗木造成傷害。利用物品覆蓋苗木周圍土壤表面,如覆蓋草木灰、秸稈、塑料膜等,減少草本雜草的生長。第四,定期檢查松土后的土壤狀況,確保土壤松軟度和透氣性良好。
2.3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林業種苗管理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能夠保障苗木健康生長。在進行林業種苗管理病蟲害防治工作時,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實踐措施。以下是具體實踐方法:第一,定期檢查與監測。建立定期巡查和監測病蟲害的體系,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理。巡查苗木葉片、根系、干莖等,注意觀察異常癥狀、蟲害跡象等。在苗木周圍設立監測點,利用病蟲害陷阱、黃板、粘蟲球等監測設備,定期觀測并記錄病蟲數量。第二,生物防治。引入對病蟲害有天敵作用的昆蟲或動植物,如捕食性昆蟲、蜻蜓等,進行生物防治。使用益生菌制劑進行土壤調理和植株噴灑,增強植株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第三,化學防治。選擇對特定病蟲害有效的化學藥劑,嚴格按照藥劑的使用說明和劑量使用。按照病蟲害發生的規律,采用科學的施藥方式,確保藥劑的充分覆蓋和滲透。第四,物理防治。利用網罩、圍欄等物理隔離措施,避免病蟲害的直接侵害。及時清除發現的感染病蟲害的植物,避免病蟲害的擴散傳播。此外,還可以采取適當的栽培、密植疏伐、搞好整地、間套作等技術措施,減少病蟲害發生。第五,疫病防治。選擇健康的種苗來源,防止病菌通過種苗傳播。發現疫病時,立即進行病害診斷,及時隔離患病植株,避免疫病擴散。保持土壤肥力,適度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4]。
3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3.1提高相關技術人員綜合素質
要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并提高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需要綜合考慮培訓、技術創新、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策略。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第一,技術培訓與學術交流。組織國內外專家開展培訓課程,涵蓋病蟲害防治、育苗技術、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等領域,為技術人員提供更新的知識和技能。鼓勵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分享經驗、學習新技術,拓寬視野,提高專業素養。第二,實踐鍛煉和案例研究。安排定期的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讓技術人員親自參與、實踐,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技術人員參與病蟲害防治案例分析、種植技術研究等,通過研究典型案例積累經驗。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內外部信息共享平臺,收集整理林業種苗最新技術、經驗和研究成果,為技術人員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在信息平臺上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法和管理經驗,引導技術人員更新知識,提高技能。第四,加強團隊合作與交流。鼓勵形成多學科、多專業的專業團隊,加強內外部合作,形成協同作用,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組織技術人員定期召開交流會議,分享經驗、討論問題,形成集體智慧,共同提高。第五,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鼓勵技術人員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定期更新知識,提高個人素質。提供學習資源、培訓機會、獎學金等,激勵技術人員積極學習,不斷自我提高。
3.2打造專業化、現代化團隊
要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并打造專業化、現代化團隊,需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管理優化等方面的策略。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第一,人才培養和招聘策略。設立林業種苗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培訓課程、實踐鍛煉、導師制度等,為新人員提供系統的培養計劃。通過招聘具有林業、農學、生態學等專業背景的人才,吸引具有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的人員加入。第二,技術創新和研究發展。組建林業種苗管理技術研究團隊,開展前沿科研項目,推動技術創新和發展。建立技術創新獎勵制度,鼓勵團隊成員進行技術創新,并定期組織內部的技術交流、知識分享會。第三,現代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持。導入現代化管理理念,應用信息技術、管理軟件等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和精確度。第四,團隊建設和文化營造。共同制定團隊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激發團隊成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組織團隊建設活動,加強團隊合作,培養相互信任、支持、協作的團隊文化。第五,建立明確的績效評價體系,評估個人和團隊的績效,包括技術貢獻、團隊合作、創新等方面。
3.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以確保苗木的健康生長、技術創新和設施設備的現代化。以下是加強林業種苗管理工作并加大資金投入的有效策略:第一,制定科學規劃和預算。設定長期種苗管理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重點項目,為資金投入提供明確指導。根據發展規劃,制定年度種苗管理預算,合理安排資金分配,確保各方面需要得到覆蓋。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和資金使用效率。將資金重點投入到種苗生產、病蟲害防治、施肥管理等關鍵環節,確保苗木質量和生長效果。配置現代化設備、種植容器、灌溉設施等,提高育苗效率和品質,同時降低勞動成本。第三,尋求多方資金支持。積極爭取政府相關補助資金,參與政府林業項目,申請專項經費,以支持種苗管理工作。尋求企業、社會組織或慈善機構的捐贈和合作,共同支持林業種苗管理項目。第四,推動科研與產業結合。鼓勵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推動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提高種苗生產效率和質量。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項目,推動科技創新在林業種苗管理領域的落地應用[5]。
4結語
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是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石。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和社會挑戰面前,需要持續深化研究、不斷創新技術和管理手段,以適應未來林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合理運用現代科技、生物學和管理學的知識,能夠培育出更適應多樣化環境的林木種苗,為保護生態平衡、推動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希望本文對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的研究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劉旭.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工作優化[J].新農業,2023(14):43.
[2]楊福多,董偉,李建鈞.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措施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2,51(10):124-126.
[3]王奎,趙娜,谷梅紅.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工作[J].農家參謀,2022(13):147-149.
[4]楊萬科.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工作優化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8):109-111.
[5]馮瑞赟.林業種苗培育技術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22,13(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