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嘉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重慶 40133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4 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建立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藝術素質評價”開始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2015 年5 月,《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要求通過推行藝術素質測評促進中小學藝術教育發展,體現了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2021 年10 月,教育部《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800 號(教育類334 號)提案答復的函》指出:學校美育評價制度的探索和建立,對我國學校美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15 年5 月,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頒布了《關于印發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規定自2015 年起正式啟動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工作,指出“建立和完善符合審美教育要求的中小學藝術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促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藝術教育保障,提高學校藝術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最后就測評結果使用明確提出:學生個體測評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學生群體測評分析結果納入區域藝術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這說明藝術素質測評結果影響著學校藝術素質教育質量的評價。音樂素質測評作為藝術素質測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起著導向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重慶市小學音樂素質測評從2015 年啟動至今,測評體系運轉流暢,測評成效斐然。但是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在豐碩的成果后面始終有一些問題困擾著整個測評體系。
首先在組織形式上,市級和區級測試仍以抽測為主,同時根據問卷調查,有52.7%的學校參與過市級普測,有49.1%的學校參與過區級普測,仍有約一半的學校沒有參與過普測。抽測顯然是對普測巨大工作量的一種妥協,但是測評的效度和信度都被大大降低了。其次在考核方式上,以機考或筆試為主,僅有40%的問卷填寫者表述自己在學校參加過筆試、機考以外的測試形式。筆試的標準化和效率本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機對話”的方式雖可以解決工作量的問題,但其是否適合音樂藝術的價值取向以及音樂素質的發展規律也引發了爭議。再次,在測評內容上,仍是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主,課外表現、社會活動表現以及音樂技能都未納入考核范圍,形成性評價難以生成。最后在結果的使用上,測評結果能不能用、該不該用,有3.6%的人提出質疑。大多數學校對測評結果采取了存檔、整理、分析、總結,而對測評結果進行研討的學校僅有40%,音樂素質測評的精準導向作用成為一紙空談。
通過對2014 至今關于藝術素質測評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筆者發現:2015-2017 年,研究主要以國家相關文件和內容解讀為主,各地先后頒布了測評實施方案和細則。2018-2021 年,研究主要集中在測評工作的開展、記錄與整理,測評工作在摸索中前行。2022 年至今,研究重點更多地聚焦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對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適應性問題,特別是如何適應《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探討,比如陳康豪、楚倩對“大單元整合下的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方法”進行了研究;二是關于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智能化、平臺化和數據化的建設,趙伶俐、文琪提出:“以‘審美素養’發展為目標,以體驗式過程性評價為主導,充分利用智能化技術并伴隨美育實施,隨時隨地收集分析數據和給予評價、反饋、調控和管理”是新時代美育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汪宏、陳笑浪對中小學美育教學評價智能化平臺的建構與運用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與國家和地方測評政策息息相關,對測評實踐具有極強的指導性。研究結果顯示,科學化、智能化、數字化構建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是現階段小學音樂素質測評體系提檔升級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增強小學音樂素質測評體系的適應性,對小學音樂教育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要想實施多元開放的評價制度,引入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教育評價活動是當下音樂教育評價領域的整體發展趨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各地運用現代化手段對美育質量進行監測”,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好地呈現師生審美發展軌跡、展示師生審美表現并智能化處理資料。基于大數據技術構建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是讓美育評價邁向智能化、系統化、客觀化的必然結果。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附有《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表1):

表1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
如表1 所示,音樂素質測評由“基礎指標”“學業指標”和“發展指標”3 個維度以及“課程學習”“課外活動”“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校外學習”“藝術特長”6 個二級指標構成。分析表1,筆者發現要想實現這3 個維度6 個指標,小學音樂素質測評體系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一是測評內容的復合性:兼顧校內學習(課內與課外)和校外表現;兼顧認知水平(知識與技能)與審美素養(情感與價值觀);二是測評對象應主客觀并行:學生、教師、學校既要單向評價又要交叉互評;三是測評方法需三維一體: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同時運行。鑒于測評體系內容的復雜性、對象的多元性、形式的多樣性,這不僅需要測評系統能夠全覆蓋、同時段、多層面、長時間進行周期性監測,還要求系統對信息的記錄、收集、整理(統合和處理信息)極其精準和快速。要想完美實現以上功能,必須借助先進的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對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進行升級。只有系統全面“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才能保障整個音樂素質測評體系流暢、高效、準確運轉。因此,基于大數據構建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是重慶市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提檔升級的必然選擇。
作為體量大、處理速度快、類型多、價值大的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正逐漸在各個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包括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對學生全時段、多方面的信息獲取、記錄、整合以及在評價過程中的形成性、診斷性和總結性三位一體的融合。
重慶市音樂素質測評系統將小學音樂相關的教學活動表現劃分為七個維度,即:課堂考勤、課堂表現、作業表現、校內文藝活動、課外文藝表現、個人音樂才能以及音樂知識。根據監測內容的性質不同,監測的主體、方式、角度均不相同。
前五個內容是對日常表現的監測,屬于形成性評價,因此采用記錄于系統的形式來進行。系統能夠在同時在電腦和手機終端使用,方便隨時記錄。首先,課堂內的相關內容即課堂考勤、表現以及作業由任課教師進行監測、記錄并提交系統;其次,校內文藝活動表現由教師(任課教師或文藝活動負責人)和學生共同記錄,教師記錄學生在文藝活動中的表現(包括個人表現、與他人協作、在整體活動中的參與度、貢獻值等),學生提交活動的“活動計劃+活動記錄+活動總結”;最后,校外文藝活動表現由學生、家長進行記錄,向系統提交校外文藝活動的相關資料(除提供活動計劃、記錄以外,還可提供舉辦方的證明材料等)。以上五個內容以觀測為主,不具有量化性,因此均采用“監測+記錄+學期公示”的形式進行。公示的目的不僅要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還希望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
后兩個內容是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屬于診斷性評價,所以個人音樂才能采用測評專家面試,結果以“等級+評語”的形式提交,音樂知識采用機考答題,考試結果由系統生成等級的方式來進行。
整個系統不再以單一的終結性評價作為考評的主要依據,而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診斷性評價為輔,關注學生個體的音樂學業增長成就,和其他學科一起共同生成總結性評價。每學期末,系統根據監測公示結果和考查結果生成學生音樂素養報告。報告要就學生縱向素養成長情況和橫向學業成就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而音樂素養報告作為學生綜合素養報告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素養報告一起生成學生學期綜合素養報告,即完成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基于大數據的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構建方案如圖2,p121)所示。

圖2 基于大數據的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構建方案
從教學活動和素質評測的組織者、參與者等分析,與音樂素質評測系統相關聯的有學生、教師、家長、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五大主體。
于學生而言,課內外多維度的評價指標為學生音樂素質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引導學生重視音樂素質的發展,發掘自身潛能與特長的同時關注同伴發展,實現同伴學習與朋輩激勵。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并重,有利于學生展示個人音樂才能,激勵學生主動提升技藝。校內外多維度評價指標幫助學生有計劃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做到活動前有規劃,活動中有記錄,活動后有總結。
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過程中記錄學生考勤、過程表現、任務研究、作業提交等各個環節,系統能夠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狀況,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依據,促進教學活動的規范開展與質量提升。
于家長而言,其能夠參與學生音樂活動,及時了解學校、年級、班級與其他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水平,提高家長的參與意識和參與度,有利于他們引導和幫助孩子發展音樂素養。
于學校而言,七個監測維度中有五個都屬于形成性評價,有助于學校實現音樂學科的“體驗式過程性評價”。此外,大數據分析系統能夠隨時隨地收集分析數據并給予評價、反饋,學校管理者可以關注到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學段的學生音樂素養發展水平,從而施行有針對性的動態調整管理模式。
于教育主管部門而言,音樂素質測評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反饋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音樂素養整體發展狀況,從而對各個地區的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動態調控和管理。不僅如此,音樂素質測評系統具有動態量化功能,七個監測維度下面不設具體的觀測指標,各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校內統一設定,滿足學校的個性化需求,有利于音樂素質測評在重慶市各個學校的開展。
綜上所述,基于大數據構建小學音樂素質測評系統可以有效解決目前音樂素質評測手段單一、覆蓋面窄、效果差的問題,并且可以從七個維度構建,以三種評價方法解決五大主體的不同關切,有效反映教學效果和學生音樂素質發展狀況,對學校和一定區域內的音樂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