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萌萌
(西安思源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8)
“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是師范生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班級管理、班主任工作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班級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能對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初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班級管理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能讓學生具備從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逐步樹立科學的班級管理觀念,熱愛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為以后從事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課程的主要內容包含班級組織的認識與管理、班級管理的理論基礎、班級管理中的激勵、班級常規的理論與實踐、課堂教學管理、學習指導與作業管理、班級環境布置、班級人際關系管理、班級文化的營造與管理、班集體的建設與管理、班干部的選擇與培養、班級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偏差行為與偶發事件處理、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操行評定、班主任工作研究、班主任的專業發展等。從課程內容設置來看,該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是一門綜合性課程。
“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班級組織和班級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進一步領會班主任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原則。學生具備班級管理的能力和開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能夠進行班級日常管理、組織以及班級文化的營造,具備作為一名班主任的素養。學生能將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的知識與能力應用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熱愛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具備作為一名合格小學教師的基本素養。
筆者在當前“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的課程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對班級管理知識及班主任工作的重視度不夠,對于班級管理知識和相關技能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書本和課堂中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講解。張巧沂等人對教育實習中高校師范生的班級管理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也發現,部分師范生的班級管理知識存在缺陷、班級管理能力存在短板[1]。此現狀對于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顯然是不利的。掌握課本中班級管理的相關知識是對師范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學生如何將課本的班級管理知識與其他專業課知識相結合,如何將教師課堂所講的知識內化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如何將課內班級管理知識與日后班主任工作實踐相結合顯得更為重要。
師范生的班級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在專業教育的理論課堂中通過專業課教師講授來實現,另一方面,還需要在教育實習和實踐活動中通過一線優秀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經驗傳遞來實現。當前,對于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的還是專業課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多為教師講,學生聽,而整個培養過程中一線優秀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參與得較少。一線教師的經驗與經歷是促進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快速發展的有效渠道,當前僅依靠專業課教師對師范生班級管理知識和能力的熏陶是不利于師范生班級管理素養的提升的。
班級管理能力是一項極具實踐性的能力,最終學生要將其應用至班主任的各項工作當中。師范生的班級管理能力不僅需要在學校專業教育的理論課堂中實現,而且還需要在各類教育實習和實踐活動中去不斷磨煉。比如,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對于偏差行為的處理能力、班級文化的組織與建設能力、課堂教學管理能力等都是學生班級管理實踐能力的體現,不能只靠課堂中的理論講授來獲取,而需要學生通過實踐來內化這些能力。當前,對于教育類專業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課堂理論知識講授,而缺乏對班級管理實踐能力的訓練。張琴在研究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培養時提出,當前師范生能力培養體系存在滯后性,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仍然存在[2]。因此,除了基本的在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班級管理知識外,如何將學生的班級管理實踐能力也提升上去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作為師范生,在思想意識上要提高自身對于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相關知識的重視度。班級管理是當代教師必備的能力,沒有管理能力的教師,難以成為優秀的教師;缺乏管理藝術的教學,不可能是優質的教學[3]。因此,班級管理的能力是教師十分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教育類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要將班級管理的知識和能力作為衡量自身教師專業能力的標準之一,要激發自身對于班級管理知識的認同。在先修的專業課程中,教師可以向師范生潛移默化地說明班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讓其內心有初步的認同度。只有師范生自身對于班級管理的知識和能力認同度高,重視度高,班級管理知識和能力才能內化為其自身的知識結構。
第二,明確的自我規劃能激發師范生對班級管理能力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一方面,師范生要有意識地進行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主動規劃自身專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明確班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提升途徑。班級管理知識和能力是需要做好長期學習規劃的一種職業知識和能力。師范生要提前做好學習規劃,在理論課堂上充分理解、掌握相關的工作方法和原則,在實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充分構建能力結構,在后續步入工作崗位后,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班級管理知識,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師范生要通過多種渠道激發自身對班級管理能力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加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愿意學習班級管理知識到熱愛學習班級管理知識。激發學習的動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班級管理知識。
第三,強化班級管理相關知識和能力,促進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班級管理能夠帶給學生真實的體驗,并且能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與實踐愿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因此,師范生要通過學校提供的專業教育和自身對于班級管理知識的自學,不斷革新自己的班級管理理念,加深對學生學習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促進自身職業認同感的發展。班級管理能力和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師范生通過班級管理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成功應用,獲得滿足感和自我效能感,從而提升其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另一方面,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高,會促使其主動自愿地豐富自身的班級管理知識,以此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業認同感。
第一,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為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的培養提供多元化主體。面對當前師范類專業班級管理技能培養主體單一的問題,如何提供多元化的培養主體成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高校應加強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中小學校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雙方應充分溝通交流,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在協同育人的基礎上,多主體促進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地方中小學為師范生提供教育實習見習的場所和資源,高校為地方中小學提供相應的資源和科研助力,雙方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的培養主體多元化,與“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課程本身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定位更為契合。
第二,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助力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提升。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合理進行班級管理相關課程的安排、設計和實施,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多樣的學生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相關理論素養和職業情懷。另外,中小學負責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等機會和場所,可以為高校課程建設提供咨詢,選拔優秀教師參與高校教學活動,選派優秀班主任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師范生的實習見習活動[5]。還可以增加一線優秀班主任與師范生直接交流經驗的機會,也可以在優秀教師擔任師范生實踐導師時,增加對于師范生班級管理技能的指導,將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落到實處。只有校內外資源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協同育人模式的作用,師范生的班級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第一,完善實訓機制,凸顯班級管理技能的實踐性特征。當前,針對師范生班級管理技能的培養仍停留在理論課堂當中,仍為教師講,學生聽,這對于師范生構建系統的班級管理理論知識網絡是有好處的,但實踐環節的缺乏卻制約了師范生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和培養單位應不斷完善實習、實訓機制,尤其是在實習過程中注重增加與課堂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與班級管理能力培養相關環節的設計,增設相關考核標準,讓學生真正將班級管理技能重視起來。通過不斷完善實訓機制,讓班級管理技能體現在實習、實訓的各個環節,充分凸顯班級管理技能的實踐性特征。比如,在實習前,進行崗前培訓,通過相關專業課程的開展,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在實習中,實習教師注重對實習生的一對一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班級管理操作能力。在實習末期,注重完善管理制度與方法,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考評學生相關能力,而且學生自身也要做好自我總結和反思,將班級管理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充分結合,不斷提升自身的班級管理能力和素養。
第二,增加班級管理實踐課時,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提升師范生的班級管理綜合能力。楊震在對頂崗實習學生班級管理能力的調查中發現,頂崗實習生班級管理問題凸顯,存在課堂秩序難以維護、突發事件難以處理、被動參與班級管理等問題[6]。說明相關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理論武裝,同時也需要實踐環節的支持。因此,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和培養單位可在原有理論課時安排的基礎上,增加班級管理的實踐課時,可安排學生進行豐富的案例分析、班級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班干部選舉情景模擬、班級文化的創設與布置等,開展系統的技能性實訓,增加實踐課時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還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比如,班級管理經驗分享,可邀請小學一線的優秀班主任或教師分享自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豐富經驗。也可舉辦參與過實習的高年級優秀學生代表進行如何在實習中迅速提升自身班級管理技能的分享會,學生之間年齡相仿,共同點多,這樣的經驗分享更能增強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可以用提問、情景模擬、話劇等形式舉辦班級管理技能競賽,邀請專業課教師及實習學校教師代表擔任評委,切實保證活動效果。利用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師范生的班級管理能力也是可供參考的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