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超,文善彩
(昭通學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2021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 年10 月18 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內陸邊陲,山區面積廣大,滇東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解決脫貧地區相對貧困問題和發展鄉村振興是當務之急。對于滇東北通過易地搬遷住進新居的群眾,其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及后續心理幫扶不停步,才能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因此,后續心理幫扶除了重點幫扶農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關注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的狀態與紓困問題。
課題組通過調研,對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現狀進行調查,找到其心理相對貧困感的影響因素及問題,為學校、政府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促進鄉村振興及鞏固教育脫貧工作成效。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國內外期刊,了解“貧困心理”的研究進展,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測量調查法:根據前人編寫的問卷,選擇、自編、調試了《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調查問卷》,并對抽樣對象進行實地調研。
個案訪談法:采用半結構式的訪談法,隨機抽取部分學生及教師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與問題,補充問卷中未深入了解的情況與資料。
胡小勇等人認為,貧困者之所以難以脫離貧困,是因為心理層面上對抱負與志向的缺失,導致能力上的不足與行為方式上的錯誤。貧困心理是指個體長時間處于物質貧困狀態而產生的特殊心理后果。Haushofer 等人的研究表明,貧困導致壓力和消極情感狀態的后果,反過來也會惡化經濟狀況,促進短視和規避風險的決策行為等。張彥馳以稀缺理論為基礎,通過多種情景實驗發現,貧困對風險決策與跨期選擇有顯著影響。心理貧困的成因并非全是物質匱乏,家庭因素、文化思想貧窮、認知偏差等也是形成“心窮”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貧困不僅是物質上的貧瘠,也是思想及決策、行為方式層面的問題。本研究認為,心理相對貧困感是個體或群體通過與參照群體比較而感知自身處于不利地位,進而體驗到憤怒和不滿等負性情緒的一種主觀認知和情緒體驗。
目前,由于國內對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的調查研究沒有標準的統一測量量表,依據以上對心理相對貧困感概念的分析,本研究參考了國內學者編制的心理貧困感量表、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設定了評價指標的三級體系(表1),并據此來編制調查問卷,雖存在不足之處,但總體能準確反映滇東北地區兒童的貧困心理狀態。

表1 問卷評價指標三級體系
本研究在兩輪訪談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出《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共63道題目,其中,家庭社會地位量表5 題,心理貧困感量表15題,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10 題,心理韌性量表25 題,心理安全感量表8 題。心理安全感量表是7 點記分法記分,其余量表均采用5 點記分法記分。

表2 問卷信度檢驗
《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調查問卷》是由五個分量表擬合而成。采用SPSS. 26 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檢測,總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 系數為0.835,說明擬合后的量表信度良好。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值是0.877,表明問卷效度較好(詳見表2、表3 所示)。

表3 問卷效度檢驗
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大于0.7,說明量表的信度符合要求,其內部一致性較高;問卷的KMO檢驗值為0.877,大于0.70,說明該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調查方法進行,按照隨機分層抽樣抽取相關調查對象,抽樣人群主要為滇東北三縣區普通農村學校、寄宿制小學和易地搬遷安置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70 份,回收有效問卷665 份,問卷回收率99.25%。
本次調查研究對象共665 人。其中男生344 人,占總人數的51.73%,女生321 人,占總人數的48.27%;在665名研究對象中,漢族學生438 人,占總人數的65.86%,少數民族學生227 人,占總人數的34.14%;調查對象的家庭經濟情況主要通過是否建檔立卡戶和低保戶反映,其中建檔立卡戶248 人,占比37.29%,低保戶150 人,占比22.56%。
兒童的家庭社會地位調查項目共有5 題,得分越高表明家庭社會地位越高,若每道題得分大于2 分,總分小于10 分(5 道題×2),說明家庭地位處于中等偏下。心理貧困感調查項目有15 題,若每道題的得分在2-3 分,總分處于30-45 分之間,說明其心理貧困感水平總體處于一般水平。學業自我效能感調查項目有10 題,得分越高表明兒童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越強。若每題得分在2-3分,總分處于20-30 分之間,說明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心理韌性調查項目有25 題,積分規則是0-4 分,若每題得分在2-3 分,總分處于50-75 分,表明兒童的心理韌性處于一般水平。心理安全感調查項目有8 題,積分方法是7 點記分,若每題得分在4-5 分,總分處于32-40 分,表明兒童的心理安全感處于一般水平。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調查總體水平如表4 所示:

表4 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總體水平
從表4 可以看出,滇東北地區兒童的家庭社會地位7.29±2.27,總分小于10 分,說明其家庭社會地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兒童的心理貧困感水平43.70±11.24,總分小于45 分,說明兒童心理貧困感總體水平處于一般水平,部分兒童處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學業自我效能感24.13±5.21,總分小于30 分,說明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心理韌性74.47±14.57,其均值小于75 分,說明兒童心理韌性處于一般水平;心理安全感36.91±11.61,總分小于40 分,說明兒童心理安全感處于一般水平。
5.2.1 男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顯著高于女童
將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作為因變量,把性別作為分組變量并進行賦值,就不同性別兒童在貧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通過對小學兒童的心理相對貧困感平均值、標準差、標準誤等進行驗證分析,分析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性別差異情況表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性別間兒童心理貧困感存在顯著差異(t=-2.484,p<0.05)。表明男生心理相對貧困水平高于女生,需要加強對男生心理的引導。男生心理貧困感水平相對偏高的原因,我們認為既有其自身身心發展因素,又有家庭和社會因素。
5.2.2 漢族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顯著高于少數民族兒童
將心理相對貧困感影響因素作為因變量,把民族作為分組變量并進行賦值,就不同民族兒童在貧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6 所示:

表6 不同民族兒童心理貧困感差異情況表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民族間兒童心理貧困感存在顯著差異(p<0.05),漢族兒童的心理貧困感顯著高于少數民族兒童。
5.2.3 不同縣域間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差異顯著
將貧困心理影響因素作為因變量,把縣域作為分組變量并進行賦值,就不同縣域兒童在貧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7 所示:

表7 不同縣域兒童心理貧困感差異情況表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縣域間兒童心理貧困感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中,B 縣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最高,A 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相對偏低,C 縣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處于中間狀態。這表明社會文化發展因素對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會產生影響。
5.2.4 高年級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顯著高于低年級兒童
將貧困心理影響因素作為因變量,把年級作為分組變量并進行賦值,就不同年級兒童在貧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8(p149)所示:

表8 不同年級兒童心理貧困感差異情況表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存在顯著差異(p<0.05)。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相對貧困感顯著高于低年級學生。說明兒童心理貧困感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社會感知能力和學業壓力隨之提升所導致。
5.2.5 低保家庭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水平顯著高于一般家庭兒童
將貧困心理影響因素作為因變量,把家庭經濟情況作為分組變量并進行賦值,就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兒童在貧困心理因素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9 所示:

表9 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兒童心理貧困感差異情況表
調查結果顯示,是否建檔立卡家庭兒童間心理貧困感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是否低保家庭兒童間心理貧困感存在顯著差異(p<0.05)。低保家庭兒童心理貧困感水平相對較高。
在上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學業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心理安全感相關問卷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探討影響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的具體因素(見表10)。

表10 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貧困感相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社會地位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p<0.05);心理貧困感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心理安全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r<0,p<0.05);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心理安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p<0.05);心理韌性與心理安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p<0.05)。調查結果表明,影響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兒童學業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和心理安全感。因此,緩解滇東北地區兒童心理相對貧困感的路徑,可通過提升兒童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和心理安全感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