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威
(廣西陽朔縣住房和城鄉建設服務中心,廣西 陽朔 541900)
對于城市內部老舊小區來說,廣場是居民社會活動、娛樂、鍛煉等場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是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內容。近年來改造老舊小區廣場空間過程中,以創建素雅安靜場所為目標,以打造特色城市文化為導向,合理化更新老城區空間,優化廣場基本結構。
紀念碑廣場位于廣州市從化區,總占地面積為1.32hm2,廣州舊城區改造的重難點在具體改造過程中應了解不同時期廣州舊城的基本情況(表1),再依據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確定最佳的改造規劃方案。本次改造類型為舊城鎮,以政府為主導采取微改造方法,期限為16 個月,投資金額1478 萬元,希望通過合理化改造提升人居環境。具體改造過程中,為凸顯紀念碑廣場主題與多重功能,需依據文化保護規范,在不破壞紀念碑的情況下,以開放共享、創新協調為原則,共同創建優美的廣場空間,全方位提高城市品質。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紀念碑廣場是從化區的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從化區政府建設于此。其中從化革命烈士紀念碑為區級文物,由淺灰色石頭堆砌而成,修建于1957 年,高15m。另外,紀念碑廣場屬于一個公共場所,但由于老城區內部結構較為復雜,缺少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活動需求,公共空間呈現嚴重不足的局面。為解決這一局面需加強對老舊小區廣場空間改造力度,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增加社區活力,切實保護群眾的公共利益[1]。

表1 不同時期廣州舊城區情況
現階段,老舊小區改造已成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手段之一,改造小區廣場空間時需遵守多樣化的原則,立足于廣場空間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改造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1)兒童友好與適老化改造原則。兒童與老年人是社會主要愛護對象,同時也是廣場空間的主要使用者,應重點搭建適合兒童活動的場所,以及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無障礙設施。
(2)釋放空間功能。早期展開城市建設期間,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產權不明確,導致廣場空間功能不完善,且日常疏于管理,逐漸被閑置或被其他事物占領。為此改造期間應從多層面入手,最大程度上釋放廣場空間功能,滿足社區居民對公共空間的多樣化需求,提高既有空間利用率。
(3)以人為本,開放共享的原則。紀念碑廣場包含紅色文化,應從人們心理情感需求角度出發,注重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加深人們對紀念性空間的了解與解讀,發現蘊含的情感。同時加強廣場空間整合,利用套疊的方法全面優化廣場空間系統,持續拓展多元空間功能,打造適合局面娛樂、休息等多元化的開空間[2]。
(4)創新協調原則。依據城市環境特色,將廣場空間秩序與環境特色相融合,有機融合建筑風貌與色彩風貌,促進人與環境充足組合,轉變成具有傳播價值的整體,體現廣場空間的紀念精神。
改造紀念碑廣場空間過程中應考慮到老舊小區改造規劃方向,針對性制定廣場空間規劃方案,有機融合生活經驗與紀念情感。具體改造過程中需融合建筑物的物質性與精神性,多角度入手組合人物、建筑者、參與者、歷史等元素,圍繞紀念碑全面整治老舊小區周邊環境與基礎配套設施,凸顯文物場所的獨特氣質,促使在保護紀念碑完整性的同時,滿足周邊局面日常活動的需求,維護老舊小區的公共利益,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整合生活功能與場所紀念功能。紀念碑廣場與其他老舊小區公共場所不同的是蘊含紅色革命元素,為此空間改造期間應注重城市紅色文化的宣傳,全面凸顯紀念碑場所空間協調、紀念教育與綜合服務的功能,創新老舊小區基本結構。
3.2.1 廣場空間復合功能
改造紀念碑廣場空間時應以功能性改造為主,從文物保護、交通、空間節點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造,持續拓展廣場空間多樣化的功能。
(1)廣場色彩風貌層面的改造。以“色彩地理學”體系為理論依據,融合邊界、標志物、道路、節點和區域要素,編制內容完整的城市空間色譜,再依據色彩結構科學化確定廣場改造的主要色調,并能持續優化色彩風貌規劃改造方案。再從建筑色彩與鋪裝顏色方面入手,采取統一細部方法,實現以紀念碑為主、周邊建筑和環境為輔,讓人們一眼被紀念碑所吸引,成為整個廣場空間的焦點。
(2)小品景觀細致化設計改造層面。以紀念碑為中心拆除并重新搭建圍墻,加入一部分黨建元素,更好地宣傳紅色革命精神。設計廣場小品景觀時分析廣場不同人群的特點,設置不同功能的小品,以此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對于廣場周邊小區居民,增設健身、休息設施等不同功能小品;對于游客人群增設藝術雕塑、照明類等小品,美化廣場空間環境,滿足人們拍照、游覽的需求。此外紀念碑廣場還存在一部分觀賞價值的灌木,排序雜亂無章,且缺少日常管理,改造期間將部分灌木移除并修剪,配置具有象征紀念性莊重寓意的常綠植物龍柏,并委派專門人員定期修剪管理,以此全面提升廣場空間的文化內涵。
(3)文物保護層面。分析紀念碑廣場的地理位置,提前展開全方位測繪采樣工作,了解文物基本情況,確定文物保護的要點,執行有關保護規范,促使改造期間文物不被破壞。
(4)功能分區與交通流線層面。考慮到紀念碑廣場功能的復雜性以及老舊小區結構的復雜性,故將廣場劃分成休息活動區、升旗活動區、文化宣傳區與紀念活動區,做到靜動空間有機融合,激發群眾活動熱情的同時宣傳文物。交通規劃時增設步行線路,連接廣場、街道、鎮村內部道路,創建無障礙的步行空間,并設置一定量的停車位,以及公共廁所、管理中心、志愿者服務中心,為人們提供全面化服務。
(5)景觀綠化改造設計層面。將教育路作為景觀改造軸線,延伸縱向兩邊綠化,控制人流的同時劃分人車流線,體現軸線序列感。預留國旗臺區域,促使紀念更具有儀式感,小品景觀細致化設計改造如圖1 所示。

圖1 小品景觀細致化設計改造
(6)空間階段設計。先解決廣場老舊和封閉的現狀,將其作為核心改造任務,再次發揮綠化的隔離功能,隱藏紀念碑的矮圍欄,并能起到保護紀念碑的功能[3]。
3.2.2 情感實現精神傳承的改造
以活動體驗與主題故事論述為主展開細致化改造。具體改造過程中應做好與周邊居民的溝通工作,采取文物保護告知書粘貼、意見征求、改造方案公示的方式,加深居民對改造工作的了解,還能形成文物保護意識,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工作。同時根據紀念碑廣場基本構造創建紅色足跡游園、黨建文化公園、紀念碑廣場空間,多途徑入手充實黨建內容,全面宣傳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宣傳如圖2 所示。改造工作結束后采用不同形式的黨建宣傳媒介,組織社區與有關部門共同開展黨建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活動氛圍[4]。

圖2 紅色文化宣傳
紀念碑廣場改造過程中,為符合廣州市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緊跟時代前進腳步,融入諸多創新素材,從功能、空間、活動等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創新改造。一方面功能復合化創新,改變傳統形式的紀念性空間,由功能單一化轉變成多樣化,從周邊居民實際需求出發,計劃并優化廣場改造方案,促使廣場具有文化教育、健身活動、游覽、文化展覽等多種功能。一方面創新紅色文化傳承方式,通過演繹故事的方式,依托于設計心理學理論知識,不斷豐富人們的感官與空間體驗,在領會紅色精神文化的同時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實行空間微改造,全面體現城市魅力。創設文化交流窗口,利用融媒體技術展現并宣傳紅色精神,營造紅色文化空間[5]。
紀念碑廣場改造期間,采取分布落實、突破重點、由簡入難的方法,按照改造方案有序推進,以宣傳紅色革命為主題,將創新協調、以人為本和共享作為改造理念,創建多功能的紀念碑廣場[6]。整個項目改造面積為1.32hm2,完成廣場鋪裝面積3300m2,綠化改造面積1198m2,以及照明設計、廣場公共基礎設施、廣場黨建歷史文化主題墻改造等,現如今紀念碑廣場已經對外開放使用,獲得周邊居民的一致好評。建設黨建歷史文化主題墻時,采用分段設計方法將圍墻分成兩部分,每段17m 左右,墻高在2.0~2.5m,嵌入烈士墓碑銘與二維碼,群眾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深入了解。此外,修建國旗臺,合理控制紀念碑與旗桿的高寬比,進一步體現紀念儀式感。
同時修建72m2的服務中心,內含監控室、公共衛生間、咨詢臺。建設升旗臺,廣場四周有序設置石凳、石凳,滿足人們休息、交談的需求,還種植綠化樹木。另外,共整治7 棟外表不協調的建筑物,采取外立面改造的方法,改造涉及面積約為13600m2。圖3 為紀念碑廣場改造前后對比。

圖3 紀念碑廣場改造前后對比
總而言之,在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老舊小區廣場空間改造關系到城市面貌與居民生活環境,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做好前期現場勘查工作,多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制定一套可行性較高的空間改造方案。以廣州市從化區紀念碑廣場為例,將紅色革命文化宣傳作為改造目標,從空間功能、景觀、小品、街道改造等方面入手,促使改造后紀念碑廣場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