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農業作為四川省的支柱產業之一,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糧食安全及農村現代化進程等多方面。從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兩方面構建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選取四川省2010—2021年的數據,運用熵權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并計算最終綜合得分。結果表明:1)研究期內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得分輕微波動且總體呈正向增長。2)人均耕地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權重占比居前三位,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3)社會經濟得分持續增長,資源環境得分呈波動上升,其中資源環境對綜合得分起到關鍵性作用。基于分析結果,四川省應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布局種植結構及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 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熵權法;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3.005
農業是四川省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柱產業,對全省的穩定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四川省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和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四川省農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有研究發現四川省農業高質量綜合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涉農企業獨立創新研發能力低[2],農業投入產出效率不高[3],這也凸顯了農業發展中依然存在問題和急需改進。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增強其競爭力成為目前的迫切任務。因此,了解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的現狀并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為制定合理有效的農業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支持。
學者們針對農業發展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何正燕等研究發現甘肅省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呈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4]。覃誠等通過構建評價體系發現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仍較低[5]。辛嶺等研究得出農業面源污染、鄉村治理失調、公共服務薄弱等是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結構的關鍵因素[6]。王曉鴻等研究發現中國農業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東強西弱、南強北弱趨勢[7]。夏玉林等強調要加強數字農業協同發展頂層設計,長遠謀劃農村數字經濟發展[8]。董婷建議利用大數據技術指導農業的生產實踐[9]。宋洪遠建議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應注重頂層設計、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研發投入等[10]。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采用熵權法,構建相關指標體系對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提供依據和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地處長江上游,是中國13個糧食主產大省之一,轄區面積48.6萬km2。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有山地、平原、丘陵和高原等。河流湖泊眾多,土地和水資源豐富。土壤種類多樣,擁有全國最為集中分布的紫色土。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為主。農產品種類繁多,是全國重要的初級產品供給地。耕作制度為一年三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水果等。2022年四川省農林牧漁生產總值為9 859.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5 528.8億元。
1.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業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僅涉及農產品的產量和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資源環境等諸多要素。本文在科學性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參考劉霞等[11]提出的指標,從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兩個方面構建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社會經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城鎮化率反映人口結構和城市化進程對農業的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能夠客觀衡量農村地區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實際情況,人均生產總值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的支持程度。選擇這些指標可以評估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揭示農業發展對社會的貢獻。資源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限制條件。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等指標反映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化肥施用量反映了農業對化肥資源的需求和利用水平。選擇這些指標可以評估農業發展與資源利用的關系,促使農業發展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具體指標體系如表 1所示。
1.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采用熵權法,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通過對各指標的信息熵計算并確定權重可以得到較為客觀的綜合評價結果。
1.3.1" 數據標準化
由于評價體系指標眾多且計量單位各不相同,為了便于統一計算,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評價農業發展水平的指標有兩種:一是對農業發展起到正向作用的指標,該類指標為正指標,其數值越大越好;二是對農業發展水平起到負向作用的指標,該類指標為負指標,其數值越小越好。
其中[ Xij]代表第i年第j個指標值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結果,[xij]表示第i年第j個指標的原始值。[xjmax]、[xjmin] 分別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3.2" 指標的信息熵及權重計算
指標的信息熵用來衡量指標的波動程度或差異程度,信息熵越大表示指標的數據波動越大,越小表示指標的數據趨于穩定和一致。根據指標的信息熵計算熵權,熵權越高,表示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性越大,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指標權重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0—2021年《四川省統計年鑒》。按照熵權法的計算步驟,使用公式(1)至(5)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各指標權重(表 2)。
根據表 2可以看出,人均耕地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權重占比居前三位,且三者均歸屬于資源環境指標體系,是影響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中人均耕地面積權重最高,為16.914%,凸顯了土地資源在四川省農業發展中的顯著作用和不可或缺性。人口自然增長率權重最低,為4.809%,表明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影響較小。
2.2" 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及分析
將以上得出的權重值根據公式(6)分別計算,得出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及綜合得分情況。具體評價結果如表 3和圖 1 所示。
結合表 3和圖 1可以看出,從2010年到2021年綜合得分整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得分從最初的0.112增加到2020年的0.798,說明四川省的農業發展水平在這段時間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2021年得分有輕微波動,下降到0.701。
社會經濟得分從2010年的0.081持續增長到2021年的0.881,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原因是隨著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鎮化率的顯著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相應提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促進了資源的投入和環境的改善,推動社會經濟得分的增長。
資源環境得分從2010年的0.133逐漸增加到2020年的0.766,增長趨勢明顯。首先是因為通過推廣高產種植技術、改善耕作管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措施提高了人均糧食產量。其次推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和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如精細化管理、農機化、合理輪作等,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另外加強水資源管理、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管理措施如滴灌、噴灌等,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灌溉效率,擴大了有效灌溉面積。另一方面農業技術的進步和管理創新提高了農作物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從而鼓勵農民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通過科學施肥、精準施肥和養分管理,推廣環境友好型施肥技術和管理方法,如有機肥、綠肥、微量元素施用等提高施肥效率,減少養分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促進了土壤質量的改善。因此資源環境得分的提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16年人均耕地面積及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致使得分下降。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工業飛速發展導致農業用地減少,人均耕地面積降低。另一方面2016年我國出臺政策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面積。同年8月四川省發生大面積干旱,部分地區出現重旱和特旱的極端天氣[12]致使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減少,因此資源環境得分有所下降。2021年綜合得分和環境資源得分均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發,農業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由圖 1可以看出資源環境的得分和綜合得分的變化趨勢方向一致,2021年綜合得分和資源環境得分均有所下降,而同期社會經濟得分呈上漲趨勢。隨著社會經濟得分的持續增加,綜合得分并未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說明資源環境得分對綜合得分的影響較大,導致綜合得分下降。
3" 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熵權法計算分析可知2010—2021年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人均耕地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權重在四川省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占比居前三位,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同時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得分均呈增長趨勢,對四川省農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綜合得分總體呈現正向增長,有輕微波動。其中資源環境得分與綜合得分趨勢一致,對農業發展水平起到關鍵性作用。基于以上結論,提出以下3點建議。
3.1" 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目前四川省土地細碎化嚴重[1],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持續推動土地流轉和整合,提高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確保農業生產所需的耕地面積。在城鎮化進程中,強化耕地資源的保護,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制度,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農用地損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繼續加強農業灌溉設施的建設,注重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合理分配農業用水,以保障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智能化設備及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農業產出。
3.2" 合理布局種植結構
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引導農民采用更先進的種植育種技術和農業機械化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民的創新意識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根據土地類型、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科學合理規劃農作物的種植布局,保證農作物播種面積與土地資源特點相適應,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避免單一作物種植,提倡多樣化的種植結構,推動不同農作物的協同和輪作種植。優化農作物品種選擇,種植適應性強、抗病蟲害能力高的品種,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效益[13],增加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3.3" 持續推動科技創新
制定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平臺,促進資源技術和信息的共享。同時加強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多方合作,鼓勵企業投入研發資金,建立產學研聯盟,建設現代化的實驗設備和實驗室,提高科研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將學術研究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相結合,加快創新成果的落地和應用。加強農業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科技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促進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嶺, 安曉寧. 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 [J]. 經濟縱橫, 2019(5):109-118.
[2] 唐江云, 彭璟顏, 熊鷹, 等.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螺旋模式構建及其作用機制——基于四川省實證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 42(22):177-183.
[3] 許鈺莎, 何鵬, 李曉. 農業大省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現代化評價及耦合協調度分析——以四川省為例 [J]. 農村經濟, 2022(11):115-124.
[4] 何正燕, 張艷榮. 甘肅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及障礙因子研究 [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2, 43(2):229-236.
[5] 覃誠, 汪寶, 陳典, 等. 中國分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 [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2, 43(4):173-182.
[6] 辛嶺, 劉衡, 胡志全. 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 [J]. 經濟縱橫, 2021(12): 101-114.
[7] 王曉鴻, 趙曉菲. 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空間耦合度分析 [J]. 統計與決策, 2021, 37(24):106-110.
[8] 夏玉林, 唐劍.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農業發展困境與戰略研究 [J]. 農業經濟, 2023(5):3-6.
[9] 董婷. 大數據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J]. 農業經濟問題, 2023, 44(3):封2.
[10] 宋洪遠. 智慧農業發展的狀況、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0(24):62-69.
[11] 劉霞, 孫亞靜, 安佳. 基于熵權法的吉林省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J]. 南方農業,2023,17(6):132-134.
[12] 王雨歌, 蘭玲, 雷聲, 等. 四川省典型干旱事件時空特征分析 [J]. 中國防汛抗旱,2023,33(4):22-26.
[13] 孔令曉, 邵康. 用STATA分析山東省農業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 [J]. 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22,25(5):299-304.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7-30
基金項目:四川輕化工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SZ202111)。
作者簡介:周蔚然(1988—),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農村發展研究。E-mail:258034192@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5100281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