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學名黑斑側褶蛙,屬于兩棲類蛙科動物,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我國許多地方有食用青蛙的習慣,青蛙市場需求空間較大,人工養殖隨之興起。青蛙養殖規模可大可小,利潤豐厚,見效快,發展前景比較好。
一、蛙場建設
1.場址選擇
由于青蛙喜歡在安靜、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活,因此青蛙養殖場最好選擇在平坦開闊、背風向陽且靠近水源的地方。同時,養殖場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庫、塘堰或比較豐富的地下水,因為在青蛙養殖期間(特別是蝌蚪期),其養殖用水必須清新、無污染,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1—2001)的要求。使用地下水養殖青蛙的,一定要確保該地下水無重金屬污染,對于礦物質超標(曝氣后水面出現紅色浮沫等)的水,則不要使用。
青蛙養殖場地還應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因為地勢較低的地方,在夏季暴雨期間,如果洪水將蛙場淹沒,即使不導致青蛙逃跑,也會致使青蛙因搶占陸地而出現擠壓甚至批量死亡的情況。
2.蛙池建設
蛙池開挖方式現在普遍采取“回”字形一體化養殖池建設。這種蛙池樣式無論是從“照顧”青蛙的生活習性,還是在方便養殖管理方面,都具有目前其他池形所不具有的優勢。
所謂的“回”字形池,就是單個蛙池四周的埂和池中的環形溝組成一個“回”字,形成蛙池的基本結構。一般建設規格為長25米、寬8米,每口蛙池面積約200平方米,每畝場地可挖建蛙池2~3口。在開挖養殖池時,最好先對場地進行測量,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畫出草圖,最后用挖掘機按照畫線開挖池溝和做池埂。
蛙池外圍設置1.2米高的尼龍圍網,埋入地下部分深為30厘米,這樣既可以防止青蛙逃走,也可保護它們免受蛇、老鼠、黃鼠狼等天敵危害。圍網一般使用40目左右的密眼網布,這樣可有效避免小蝌蚪鉆出網外;同時圍網上端要做成“7”字形,防止青蛙外逃。此外,整個養殖場還要用圍網架起網棚,防止鳥類等天敵抓捕青蛙。
二、飼養管理
1.幼蛙的投喂及馴食
幼蛙上岸后,開始用肺呼吸,此時其只攝食活餌,因而要開始對其馴食。馴食方法有誘蟲燈馴食和人工馴食兩種。
(1)誘蟲燈馴食:在蛙池上方裝1~2個誘蟲燈,燈下方放置彈性較好的食臺網,食臺網上撒上青蛙“0號料”。晚上打開誘蟲燈,青蛙在捕食蟲子時,往往會跳到食臺網上,使得飼料彈起,青蛙就會誤將彈起的飼料當作昆蟲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就會形成只要跳到食臺網上就有飼料吃的條件反射,從而達到馴化青蛙攝食飼料的效果。一般3天左右就能馴食成功。
(2)人工馴食:在食臺網上撒上青蛙飼料,再將飼料丟到青蛙身上,青蛙看到誤以為是蟲子繼而捕食。同時,在青蛙跳躍的過程中也會使得食臺網上的飼料彈起而被青蛙捕食,逐漸使青蛙形成固定的攝食習慣,從而達到馴化效果。但人工馴食速度較慢且勞動強度較大。
青蛙馴化好后,只需把飼料撒在食臺網上,青蛙便會成群地自動攝食。由于青蛙貪食,所以要根據天氣、蛙的攝食情況合理安排投喂量。投喂幼蛙一般選用顆粒較小的“0號料”,當幼蛙生長到個體重達15克后,就可以更換為顆粒稍大點的“1號料”。
2.水質管理
蝌蚪變態成青蛙后較少下水,平時一般在岸上活動,池水只要能讓其保持皮膚濕潤即可。但如果蛙池水質太臟,也會給青蛙養殖帶來危害。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應定期使用聚維酮碘、高錳酸鉀、過氧化氫等對池水消毒;如果條件允許,應勤換池水,保持池水干凈,降低青蛙病害的發生概率。
3.食臺制作及定期消毒
青蛙養殖需自己制作專用食臺。食臺大小一般為長1.5米、寬1米,也可以根據場地采食區的大小來適當調整食臺的大小。食臺四周采用規格為2厘米×3厘米的小方木條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龍網布做底。為了提高制作效率,一般框架用3厘米長的氣動射釘固牢,尼龍網布用氣動馬釘固牢。1口約200平方米的蛙池,需準備約35個食臺,1畝地3個養殖池需準備105個左右的食臺。由于投食量大,食臺殘餌多,因此要定期對蛙池、食臺以及青蛙消毒,消毒劑應選擇較為溫和、無刺激的聚維酮碘、季銨鹽絡合碘等,避免對青蛙造成刺激。
4.除草與遮陽
青蛙養殖池中央休息區可以留少量雜草,四周投食區和蛙池外圍不能有雜草。因為投食區雜草過多會影響青蛙攝食,蛙池外圍的雜草,則會給青蛙天敵躲藏提供隱蔽的場所。除草工作要提前進行,不要等到雜草叢生時再處理。
發現有蝌蚪變態成青蛙時,應及時在蛙池中央休息區搭遮陽網。遮陽網一般使用小竹竿或木條支撐。為保證空氣流通良好,支撐高度要求在90厘米以上。遮陽網要捆扎牢固、不留邊角,避免網布隨意垂吊,防止刮風吹動遮陽網,以免驚擾青蛙。
三、常見病和水生昆蟲的防治
1.紅腿病
(1)致病菌:紅腿病又稱敗血癥,為蝌蚪、幼蛙及成蛙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病,其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乙酸菌、乙酸鈣不動桿菌的不產酸菌株等革蘭氏陰性菌。
(2)癥狀:病蛙精神不佳,無食欲,彈跳無力,兩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腫,前肢充血,體表腹面及頜下皮膚有出血點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內有腹水,肝、腎腫脹,臨死前病蛙有嘔吐和便血等癥狀。養殖密度過高、養殖水環境惡化容易引發此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發病速度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3)防治措施:養殖池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定期使用聚維酮碘、高錳酸鉀對水體消毒。對發病青蛙采取內服恩諾沙星+維生素K3粉進行治療,同時使用EM菌、高鐵酸鉀等改良水質與底質。
2.腹水病、腸炎病
(1)致病菌:嗜水氣單胞菌。
(2)癥狀:病蛙行動遲緩,厭食,腹部充水膨大,病灶明顯。流行季節為每年的春、秋季,發病率可達50%,致死率30%~50%。投喂不干凈餌料、青蛙暴飲暴食等均會引發此病。
(3)防治措施:定期內服復合多維制劑、三黃粉、酵母菌、乳酸菌等,以增強青蛙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對發病青蛙采取內服恩諾沙星+硫酸新霉素+維生素K3粉治療。保持水質優良,定期使用光和細菌、乳酸菌、芽孢桿菌、高鐵酸鉀等水質改良制劑改良水質與底質。
3.氣泡病
(1)病因:一般情況下,氣泡病多是由于池中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青蛙、蝌蚪吞食而致。水溫過高,水中溶解氧、硫化氫等氣體過飽和等都會誘發該病。
(2)癥狀:蝌蚪腸道內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而仰浮于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會阻礙蝌蚪的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其心臟。解剖患病蝌蚪后可見腸壁充血。
(3)防治措施: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植物的數量。對發病青蛙可采取向養殖池加10毫克/公斤的食鹽或加井水的方法治療。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采取全池潑灑芽孢桿菌進行防治。
4.腦膜炎
腦膜炎是近年來對青蛙高密度養殖造成較大危害的一種病害。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等特點,且無特效治療藥物。在青蛙養殖集中區域多發。
(1)致病菌:腦膜敗血性黃桿菌。
(2)癥狀:病蛙行動異常、病灶明顯,頭歪向一側,在水中打轉,失去平衡感。在幼蛙階段,歪脖子和眼球出現白內障是其典型癥狀。
(3)防治措施: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在梅雨季節,加強內服三黃粉、酵母多糖等,提升青蛙的免疫力。發病初期,可采取內服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維生素K3粉治療。對于發病蛙池水源用漂白粉、強氯精等徹底消毒。
5.水霉病
青蛙、蝌蚪在越冬期如果身體出現擦傷,就易發生水霉病。該病死亡率不高,但會影響青蛙生長并引發其他疾病。
(1)致病菌:水霉和綿霉屬真菌。
(2)癥狀:青蛙體表形成棉絮狀絨毛,嚴重時會造成皮膚、肌肉潰爛。
(3)防治措施:在青蛙運輸、分池過程中要小心操作,謹防外傷。一旦發病,可以使用水楊酸鈉、聚維酮碘、季銨鹽絡合碘等治療。
6.寄生蟲病
(1)病因:在蝌蚪期,車輪蟲、錨頭鳋、斜管蟲等會寄生蝌蚪,引發疾病。
(2)防治措施:徹底清塘,勤換水,使用專用殺蟲藥物殺滅寄生蟲。
7.水生昆蟲
(1)病因:青蛙養殖池如果清塘不徹底或是進水時帶入水生昆蟲(水蛭、水蜈蚣等),就會發生比較嚴重的蟲害。
(2)防治措施:蛙池放養青蛙前做好清塘工作,進水口用濾水網袋過濾是防治水生昆蟲危害的根本措施。
(武漢正大水產有限公司" "郭志文" "郵編:4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