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性腎炎、腎盂腎炎、乙肝腎炎等病臨床癥見浮腫久治不愈,小便短少,面黃,乏力,身體虛弱,尿中蛋白久不消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中醫辨證屬脾腎兩虛,治宜健脾益腎、解毒化瘀。治療方法如下:
處方:黃芪、魚腥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石韋各15克,熟地、山藥、茯苓各10克,地龍、黨參、丹參各6克。
加減:浮腫嚴重加白術、澤瀉、車前子(包煎)各10克;熱毒內盛、扁桃體紅腫、慢性咽炎加金銀花、蒲公英、山豆根各10克;皮膚瘡癤加地膚子10克,苦參6克;血壓高加夏枯草12克;伴血尿加白茅根、仙鶴草、旱蓮草各10克,三七(研粉沖服)6克。
用法:先將上述藥物用清水浸泡60分鐘,再用小火煎煮2次。第一次煎30分鐘取藥液100毫升,再煎30分鐘取藥液100毫升;第二次煎50分鐘,取藥液200毫升。兩次煎煮共取藥液400毫升,分2~3次飯前30分鐘溫服。每日1劑,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腎小球疾患,特別是頑固蛋白尿是棘手之癥,治療時一定要有耐心,辨證準確后要堅持守方治療,主藥不能頻繁變換,須服滿3個療程,連續調理2~4年,否則難收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