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客家的民居,閩西土樓、贛南圍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實,在客家人的聚集地江西省贛州市,還有一種讓很多人尤其是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心心念念的老屋子——九廳十八井。
從中原故土輾轉來到贛南的客家人,為了應對生活環境的險惡聚族而居,依靠家族的集體力量來戰勝自然,保護自己。九廳十八井便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九廳十八井屬于“廳屋組合式”的客家民居,是客家人為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征,廳院結合構造的大型開放通透式莊園建筑。
作為客家建筑史上的奇葩,九廳十八井廣泛分布在贛南各地。比如,石城縣琴江鎮大畬村、尋烏縣晨光鎮司城村、章貢區水西鎮永安村等都有此類建筑的代表之作。
九廳十八井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體現“安居樂業、合族團圓、萬代興隆、頤養閑適、用途多樣、盡享天然”的思想。上廳祭祀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各有功用。
九廳十八井建筑特征明顯:一是面積大,多為官宦或大戶人家所建,一般在幾千到上萬平方米,上猶縣營前鎮的黃氏故居占地達13000平方米;二是左右對稱布局,沿中軸線兩邊展開,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附分離,層層疊疊,屋里有屋,門內有門,于都縣嶺背鎮的謝氏大屋正廳就有一個暗天井,南北西側的月洞門上也有推拉的板門;三是以磚木結構為主,也有磚石結構的,崇義縣麟潭鄉的吳氏民居就是典型的磚木結構,而上猶縣的黃氏故居磚木結構中卻配以大理石框的大門,頗為獨特;四是“三合土”地面,由黃土、石灰、細沙三種無機物夯實而成,通風透氣,雖歷經千年仍完好如初;五是注重安全,尤其注意防火、防水、防盜,尋烏縣晨光鎮的古柏故居自后往前由高到低分成三級,各級落差約1.3米,排水功能極佳。
九廳十八井不僅構思巧妙、設計科學、布局合理,而且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梁刻柱,氣勢恢宏,內涵豐富。建筑上既有勉勵讀書創業、教導人生哲理、描繪秀麗山川、表述祖德宗功等寓意深遠的楹聯,像大余縣浮江村的呂屋各廳的柱子全都刻有楹聯;也有瑞獸祥禽、梅蘭竹菊、禮義廉恥、福祿壽喜、山水人物等表達心意的雕刻,如贛縣清溪村的吳屋前廳上方斗拱凹處雕刻雙龍,一對造型精美的鳳凰橫繞中間,展翅欲飛。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雖然很多九廳十八井已經不復存在,但它作為一道獨特的建筑人文風景線,展示了客家先民的勤勞智慧和精神風貌,成為研究清代建筑、客家歷史、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比如贛州城區的魏家大院,被修繕改造成了贛南客家文化博物館,如今已是人們了解客家歷史文化和建筑魅力的熱門“打卡地”。
(江西" "孟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