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農村治理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是助力提升農村依法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一批涉農民事典型案例,旨在進一步發(fā)揮司法服務保障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yè)強國的職能作用,助力提升鄉(xiāng)村治理水平,加快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步伐。
案例一:司法建議推動整治耕地“非農化”問題
1.基本案情
鄔某某系某村村民。2020年4月,鄔某某與徐某某簽訂了《場地租賃合同》,約定將位于該村某廠的8畝空場地回填后出租給徐某某,用于堆放工程設備,租期5年。合同簽訂后,徐某某向鄔某某支付了前兩年的租金20余萬元,并將租用的8畝土地中的4畝實際堆放了建筑工程設備。2021年5月,土地管理部門通知鄔某某堆放雜物的4畝土地屬于耕地,其涉嫌非法占用耕地,責令其立即改正并恢復土地原狀。鄔某某遂要求徐某某將堆放的物品搬離案涉場地。2021年7月,徐某某在完全騰退租賃場地后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鄔某某退還2021年7月16日至2022年4月30日期間的租金82345.21元,并要求賠償其搬遷損失36800元。
2.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因徐某某與鄔某某在所簽訂的《場地租賃合同》中,約定租給徐某某用于堆放工程設備的土地包含部分耕地,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關于農用地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雙方訂立的《場地租賃合同》無效。在綜合考量雙方過錯程度的基礎上,法院判令鄔某某退還徐某某剩余租期租金,賠償徐某某相應搬遷損失。此外,法院還向土地管理等部門發(fā)送司法建議,促使土地管理部門、屬地街道開展聯(lián)合執(zhí)法,集中整治了當?shù)匕儆喈€耕地“非農化”問題。
3.典型意義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耕地保護事關糧食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堅守耕地保護紅線不僅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是司法機關義不容辭的任務。本案中,人民法院不僅通過對非法占用耕地的租賃合同宣告無效,表明人民法院對非法占用耕地行為“零容忍”的態(tài)度和立場,而且堅持能動司法,積極延伸審判職能,向有關部門發(fā)送司法建議,有力地促進了耕地“非農化”問題得到及時整改。
案例二:村干部未經民主議定程序擅自以村委會名義對外發(fā)包土地,合同無效
1.基本案情
2014年8月3日,朱某某在任某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以某村民委員會名義與外村村民于某某簽訂《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約定將某村50畝土地流轉給于某某經營,流轉時間為2014年10月20日至2025年10月20日,流轉費為每畝每年400元。且雙方約定,若村民委員會提前收回土地,按剩余種植年限每畝每年600元的標準對于某某進行賠償。后雙方實際履行合同,于某某將土地承包費全部支付給朱某某。朱某某離任后,村民委員會以朱某某未經民主議定程序私自將村集體土地發(fā)包給外村村民于某某,侵害了村集體合法權益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認朱某某與于某某簽訂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無效,并請求判令于某某返還其占有的村集體土地50畝。
2.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于某某非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朱某某未經法定的民主議定程序就以村民委員會名義向于某某發(fā)包村集體土地,亦未報當?shù)卣鷾剩`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guī)定,故朱某某以某村民委員會名義與于某某簽訂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無效。法院判決于某某向某村民委員會返還其占有的土地50畝,并按照公平原則,判令某村民委員會以每畝每年400元的標準向于某某返還合同剩余土地經營年限4年的承包費80000元及占用資金期間的利息。
3.典型意義
本案案涉土地系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的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guī)定,案涉農村土地發(fā)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批準。本案中,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未經法定民主議定程序將村集體土地發(fā)包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個人經營的合同無效,對于規(guī)范村集體對外發(fā)包土地行為,切實維護村集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三:依法確認“買青山”合同效力,維護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
1.基本案情
2021年11月30日,杜某某求購全某某所種植的尚在生長期內的蘿卜,雙方協(xié)商后達成“買青山”合意,并簽訂了《蔬菜買賣合同》,約定全某某將其種植的39.5畝蘿卜以每畝9200元的價格賣給杜某某,杜某某在簽訂合同時付定金及預付款182000元,在接收第二車蘿卜期內結清貨款;雙方自簽訂合同之日起,全某某要負責管理好合同中對應范圍內的蘿卜,保證蘿卜沒有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杜某某收獲蘿卜時,若發(fā)現(xiàn)全某某沒有做好蘿卜生長期內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則有權終止合同,并要求全某某賠償雙倍損失;杜某某在收獲蘿卜時發(fā)現(xiàn)蘿卜蟲眼或灰霉點超過10%,則有權終止合同并要求全某某退回合同內未收獲面積的對應貨款;杜某某在2022年1月22日前必須拔完在全某某處購買的本次蘿卜,如未拔完,算杜某某自愿放棄。
案涉蘿卜種植于2021年9月22日至24日之間,生長期通常情形下為3個月左右。自2021年12月27日起,全某某多次通知杜某某接收蘿卜,杜某某予以拒絕。2022年1月11日之前,杜某某在與全某某的微信聊天中認可案涉蘿卜是“好蘿卜”,稱未接收蘿卜是因為運送蘿卜的冷藏車因道路原因進不了裝運蘿卜的場地。2022年1月15日之后,杜某某稱在案涉蘿卜中發(fā)現(xiàn)灰霉點,電話通知全某某解除案涉合同并要求退還已付款。后雙方訴至法院,杜某某請求確認合同于2022年1月15日解除,全某某返還已給付的定金及預付款182000元,全某某反訴請求杜某某支付剩余款項。
2.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案涉雙方雖約定了解除合同的相關情形,但當事人雙方未能就約定解除情形中“灰霉點”的定義達成一致,而原告方杜某某未能證明蘿卜存在合同約定的“灰霉點”或者其他病蟲害情形,亦未證明雙方協(xié)商一致同意解除案涉合同,故對其請求人民法院判決確認案涉《蔬菜買賣合同》已于2022年1月15日解除,全某某返還已給付的定金及預付款182000元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按雙方合同約定,全某某已履行了交付蘿卜的合同義務,杜某某拒不接收案涉蘿卜構成違約,應由杜某某承擔案涉蘿卜毀損、滅失的風險。法院判決杜某某清償全某某剩余蘿卜款181400元并駁回了杜某某的訴訟請求。
3.典型意義
近年來,一種名為“買青山”的新型農產品交易模式逐漸興起,即農戶將土地上尚未成熟的農產品提前出售給收購方,由農戶繼續(xù)履行管護義務,待農產品成熟后再交予收購方。此種交易模式有效解決了種植戶與收購方之間因農產品保質期較短造成的購銷兩難問題,進一步激發(fā)了農產品交易的市場活力,對于盤活農業(yè)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發(fā)展格局具有積極意義。實踐中,由于該種交易模式的訂立時間可為農作物生長周期內的任一節(jié)點,合同價格不因農作物產量變化而改變,也不隨市場價格波動而調整,種植戶與收購方訂立的買賣合同通常也不夠規(guī)范,一旦出現(xiàn)價格波動、嚴重減產等情況,買賣雙方極易發(fā)生糾紛。本案判決對于處理“買青山”農產品交易模式案件具有示范意義,對于保護農產品交易市場穩(wěn)定,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具有積極作用。
案例四: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的商家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基本案情
2018年,王某某在某村種植棉花地160畝,同年9月16日、23日、26日王某某在某農資公司處購買了乙烯利及“葉落棉白”的棉花專業(yè)催熟劑。王某某將其噴施在棉花地里后,棉花出現(xiàn)了葉片干枯和棉鈴發(fā)黑、干枯的現(xiàn)象,導致其2018年種植的160畝棉花地減產10080公斤。王某某向某農資公司反映未果,遂向縣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大隊報案,并委托有關鑒定機構對棉花出現(xiàn)狀況的原因及造成的損失進行鑒定。經鑒定,棉花減產10080公斤確系受到藥害造成。王某某遂向法院起訴,要求某農資公司賠償棉花減產損失86608元。
2.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銷售者銷售產品,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本案中,某農資公司銷售的產品標明系外地某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葉落棉白”,但某生物科技公司在聲明中確認,其公司從未生產過任何型號的棉花專用催熟劑產品。某農資公司不能提供“葉落棉白”的來源,無法提供營銷臺賬,也未能提供其銷售的“葉落棉白”屬于合格產品的證據,應對王某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法院依據司法鑒定意見及向相關部門調取的棉花價格標準判決某農資公司賠償王某某棉花減產損失68324.2元。
3.典型意義
銷售假冒偽劣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嚴重危害農業(yè)生產,損害農民權益,相關生產銷售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本案判決判令不能提供農藥“葉落棉白”來源及產品合格證據的某農資公司賠償種植戶王某某棉花減產損失,有力地維護了農業(yè)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彰顯了人民法院護航農業(yè)生產的立場和職責。對于防范和遏制制售假冒農資坑農害農行為,規(guī)范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具有示范指導意義。
案例五:未經品種權人許可而以此品種名義銷售種子的行為,銷售者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1.基本案情
2019年1月31日,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某某6號”馬鈴薯品種被授予植物新品種權。2022年2月,唐某在無任何合法經營手續(xù)以及品種權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以“某某6號”馬鈴薯品種的名義銷售馬鈴薯種子。未久,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向當?shù)毓膊块T舉報,公安部門將唐某銷售的馬鈴薯種子進行查封保存并送至專業(yè)機構進行抽樣檢測,檢測報告顯示該樣品與“某某6號”為同一品種。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以唐某侵犯其植物新品種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唐某承擔侵權責任。
2.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研發(fā)的馬鈴薯種子屬于受法律保護的植物新品種,該公司依法享有品種權的處分、收益等權益。唐某未經品種權人許可銷售案涉馬鈴薯種子并獲利,侵犯了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的植物新品種權并造成該公司損失,應予賠償。法院判決唐某立即停止銷售侵權馬鈴薯種子并賠償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經濟損失6萬元。
3.典型意義
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加強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是推進種業(yè)振興、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唐某未經品種權人許可銷售馬鈴薯種子,侵犯了某馬鈴薯產業(yè)集團公司案涉植物新品種權,依法應當停止侵權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本案判決有力地維護了品種權人的知識產權,為種子銷售商合法經營提供了規(guī)則指引,對規(guī)范種子市場秩序、促進種業(yè)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摘編自中國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