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浩軒 陳和強
摘 要: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在闡述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基礎上,可總結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動態特征:由“大國小農”向“農業強國”轉型的現代化,巨大的城鄉差距向城鄉共同富裕轉型的現代化,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向具有現代性特征的農耕文化轉型的現代化,粗放式農業生產向綠色農業生產轉型的現代化,由滿足本國糧食需求向為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轉型的現代化。為此,要走好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應積極引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推動農業發展,構建以提升農民收入為重點的城鄉共同富裕體制機制,促進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構建高效、綠色、可持續的農業新發展格局,以及堅持糧食自給并積極參與國際糧農治理。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農業強國;農耕文化;農業轉型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農業要素稟賦結構空間演化研究”(23FJYB008)。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3-0006-014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1
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質屬性進行了高度概括。農業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則是實現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進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存在農業生產率低、農業比較利益低以及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等問題[1],制約著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開局起步關鍵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正確回答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應有怎樣的動態特征,以及如何走好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以前,學者們主要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來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理論來源和演進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關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不同的學者劃分方法不一,曹俊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理論政策演變和實踐發展,將其劃分為“老四化”“多化并舉”“三化協調”“四化同步”、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等不同階段[2]。對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理論來源,李浩然和馬萬利認為中國共產黨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根植當代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實踐,汲取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經驗而形成的[3]。楊志良則指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兼顧農業發展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適度性和可持續性是一脈相承的[4]。蔣永穆、盧洋等人強調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經歷了一個從形成到不斷拓展和深化的過程,呈現出邏輯前提漸趨科學,目標取向不斷多元,核心內容日臻完善,發展戰略逐步成熟等特征[5]。
黨的二十大之后,學者們開始圍繞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展開研究①。涂圣偉強調,農業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它是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的,帶有區域資源稟賦高度異質性、實現模式多樣化特征的現代化[6]。鐘曉萍和于曉華將農業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發展成就歸因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底線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驅動[7]。肖劍、羅必良強調實現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于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8]。戴麗君和丁宏則將農業機械化視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指出應該重視農業機械化發揮的重要作用[9]。王軍、王真等人認為推進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能忽視供銷合作社組織載體作用,需要不斷提升其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10]??傮w而言,以往關于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由于“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提出不久,直接從具有動態性、戰略性的“道路”維度對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進行探討的學術研究比較少見。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立足于中國農業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為目標的農業發展戰略[11]。農業經營規模受限,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耕文明式微,農業發展不可持續,以及全球大變局下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動蕩等情況構成了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這些前置條件形塑了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使其具備了中國式基本特征。在邁向2035年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過程中,要將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與中國農業基本國情相結合,充分考慮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動態特征,才能提出合目的和合規律的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路徑。為此,本研究以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研究對象,按照“前置條件—動態特征—實現路徑”的思路,探討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各類前置條件和發展過程中的動態特征,最后對標“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中關于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提出實現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路徑。
二、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
與世界其他農業強國相比,我國一方面在農業勞動力供給、農業消費市場潛力等方面有著自身優勢,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農業經營體系可持續能力低[12],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健全[13],小農戶人力資本水平低[14]等劣勢。這些優勢和劣勢形成了我國有限的農業經營規模、不平衡的城鄉區域發展、逐漸式微的農耕文化、難以為繼的農業發展模式等情況,加之面臨全球大變局下持續動蕩的國際農產品市場,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悄然形成。
(一)農業經營規模受限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是龐大農業勞動力的現代化。目前尚在農業部門的1.7億農業勞動力所蘊藏的人力資本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形成了以小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經營生產格局。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小規模生產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這無疑將制約著農業強國的建設。
首先,我國農地要素稟賦差阻礙了農業經營規模擴大。2022年,我國勞均耕地面積約0.75公頃,與世界其他農業強國存在較大差距。同時,中國耕地景觀細碎度大致呈“平原、盆地低、山地、高原高”的分布格局,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準格爾和塔里木盆地等地區耕地景觀細碎度低,而二三級地勢階梯過渡地帶以及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東南丘陵等地區耕地景觀相對細碎[15]。由于土地肥力受到土壤水分、養分等因素影響存在差異,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初為強調公平往往根據耕地“肥瘦搭配”原則進行分配,使得耕地分布更加細碎化,成為農業系統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障礙[16],嚴重影響了土地的規?;洜I。
其次,我國農村土地產權不完整制約農業經營規模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引致勞動力、資本等農業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變化,改變了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方式,對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提出了新的變遷要求。然而,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存在著土地產權主體虛置、承包經營權殘缺、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組織缺位等問題,提高了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規模經營。
第三,農戶兼業化和副業化限制了農業經營規模擴大。在農業比較利益低和機會成本高等約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農戶成為以非農收入為主的兼業農戶。1996年,農戶家庭經營收入高達60.6%,而到了2016年下降了27.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工資性收入提高了26.4個百分點,已超過50%[17]。僅從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比較,工資性收入就已經占到優勢地位。農業收入對家庭收入水平的影響在逐步下降,農戶兼業化和副業化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雖然農戶兼業化實現了家庭成員個體層面的專業化與家庭整體層面的專業多樣化的統一,催化了農民組織化[18],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但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在提高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分散了農業生產的資源,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
(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目的所在。農業中國式現代化在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勞動、資本、土地要素的配置扭曲,加劇了城鄉區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
首先,我國農業生產要素空間分布不均。東部地區資本要素豐富,東北地區土地要素比較豐富、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要素豐富[19]。我國四大經濟區獨特的要素稟賦結構,使各自擁有了不同的經濟發展前提條件和農業發展潛在優勢。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充裕的資本要素、集聚的工業部門與發達的城市體系結合程度加深,進一步拉大了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也改變了原有的農業生產要素空間分布形勢:東部地區大量耕地轉為建設用地,而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大量耕地也因此撂荒、拋荒。
其次,我國農業生產要素仍持續向非農部門轉移。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受區域中心城鎮和經濟發達地區等核心地帶的“虹吸效應”影響,鄉村等邊緣地帶的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量外流,以至于逐漸成為生產要素洼地,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地區空心化等問題接踵而至。而核心地帶則在集聚效應的作用下吸引了大量生產要素,呈現出鄉村金融活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逐漸完善的景象。數據顯示,2019年海南省農業勞均生產率和農業資本產出率分別達到10 821.98元/人和3.73%,而位于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僅為1 288.86元/人和0.41%①。東西部的農業生產效益存在明顯差距,進一步加劇了區域之間要素分布不均的狀況。
最后,廣大農民無法享受城鎮化帶來的紅利。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鎮和鄉村地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土地管理制度,農村居民對于集體建設用地的收益權和使用權被嚴重弱化,征地成為農村土地“轉換”為城市建設用地的唯一合法途徑。調研中發現,成都市P區A鎮2018年征地補償費按年產值3 440元每畝的10倍計算,每畝土地補償費僅為3.44萬元;而同時期該區集體土地掛牌出讓均價高達每畝82萬元,是前者的23.8倍②。在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的過程中,農民難以享受土地增值收益,進一步加大了城鄉發展差距。
(三)農耕文化式微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是我們走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滋養和力量之源。賡續農耕文化對于保障農產品供給、保護農村生態、傳承中華文化、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效果顯著。然而,近代以來,以“小農意識”為內核的傳統農耕文化在現代化沖擊下逐漸落伍,加之西方農業倫理思想所主張的變革自然、操作自然的理念[20]流行,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長期停滯,影響力日趨式微。
首先,“小農意識”阻礙農耕文化現代化轉型。我國的傳統農耕文化產生于小農經濟,雖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等理念,但小富即安、崇尚人治等保守、落后的思想,與經濟全球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提倡的開拓進取、科學思維等精神“方枘圓鑿”。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性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僅導致傳統農耕文化未能借助現代性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而且落后的部分日益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桎梏,較為嚴重地威脅傳統農耕文化的社會延續。
其次,缺乏對農耕文化系統性的認識。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時更多的是考慮提升農業生產率以解決廣大人民溫飽問題,忽視了對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當初在“農業科技本土化改造”過程中,沒有對古代優良的農業文化因素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甚至在“現代化旗號”下被認為是落后的而丟棄不用了[21],以致大量的農耕文化遺產被埋沒。
最后,城市文明日益蠶食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工業化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快節奏的城市文明向農村的擴散,在金錢和利益至上等價值觀的侵蝕下,農村地區孝老愛親、睦鄰友好的和諧風尚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鋪張浪費和攀比之風,極大地影響了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來保障農業發展的穩定性[22],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大規模的石油農業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如水資源浪費、土壤污染以及大量溫室氣體排放等相對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對化肥和農藥的高度依賴造成了生態危機。2020年全國使用化肥和農藥總量達到5 250.7萬噸和131.3萬噸,30年間增長了近103%和79.1%①。而我國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已經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和最優施用量,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3],每年上百萬噸氮肥在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造成水資源和空氣的嚴重污染。
二是肥料元素堆積、重金屬污染導致了土壤質量下降。2014年,原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其中鎘、鎳、砷、鋅等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4.8%、2.7%和0.9%②,這直接導致了耕地土壤有機質下降,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土壤結構破壞酸化、板結,影響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糧食產量的提高。
三是農業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現實挑戰。數據顯示:中國農業碳排放已于2014年到達峰值,農村碳排放于2017年到達峰值,但2020年全國農業農村碳排放總量仍舊達到了33 540萬噸,且多年來農業碳排放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24],農業生產消耗的化石能源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成為制約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我國在農業生產領域推廣減排固碳等關鍵技術的過程中面臨著缺乏具體的法規和政策的支持,以及因成本過高農戶技術采納意愿低等問題,讓相關舉措難以落地。
(五)國際農產品市場動蕩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秉持與世界各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同時,也為世界農業發展提供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是,受重大突發傳染病、動蕩的地區局勢和糧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秩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實現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阻礙。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持續沖擊全球糧食生產供應體系。各國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擾亂糧食生產供應鏈條以及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導致農業生產受阻,農業大宗商品可能面臨貿易和投入品供應中斷的風險[25]。2020—2021年度,世界糧食供求安全系數(本年度期末庫存量與下年度消費量的比率)達到30%,為2001—2002年度以來的新高水平,遠高于17%~18%的安全警戒線水平[26]。同時,印度、俄羅斯、烏克蘭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國陸續做出了收緊農產品出口的相關決定,部分國家由于受種子、化肥以及農藥等農資供應緊張狀況影響,其農業生產難以為繼,讓缺乏韌性的全球糧食體系更加脆弱。
當前地緣政治沖突為國際農產品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俄、烏兩國素有“世界糧倉”的美譽,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2022市場年度兩國的小麥、大麥產量分別占全球的13.87%和18.91%①。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是世界重要的肥料出口大國,其中2021年氮、磷、鉀三種肥料的出口貿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占比均在15%~20%②。沖突爆發后,烏克蘭2022年春播面積較上年減少了20.8%③,其中7月超過2 000萬噸原計劃出口的糧食依然在國內④,對國際糧食供應鏈造成沖擊。此外,歐美各國對俄羅斯實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直接影響了俄羅斯化肥出口,制約了全球化肥市場的供應,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不斷惡化。
糧食保護主義、民族主義抬頭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糧食不平衡狀況。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發展中國家的興起,以維護自身糧食安全為由,利用在全球糧食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一方面大肆征購糧食,另一方面實行“獎入限出”和市場隔離等貿易保護政策,限制糧食和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出口,導致脆弱國家糧價暴漲、政局動蕩,增加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不穩定風險。
三、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動態特征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其目標和內涵在國民經濟不同的發展時期存在差異。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是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過程,又是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戰略。在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型塑下,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動態特征可以表述為:由“大國小農”向“農業強國”轉型的現代化,由巨大的城鄉差距向城鄉共同富裕轉型的現代化,由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向具有現代性特征的農耕文化轉型的現代化,由粗放式農業生產向綠色農業生產轉型的現代化,由滿足本國糧食需求向為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轉型的現代化。
(一)由“大國小農”向“農業強國”轉型的現代化
小農戶生產以農戶家庭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分散、封閉的小農生產方式不僅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而且不具備全球化的市場競爭優勢。因此,如何實現小農轉化,將小規模農業引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成為我國建設農業強國、走好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所在。
無論是先發國家還是后發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實現小規模農業的轉型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美國、澳大利亞等土地廣袤的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西方農業現代化呈現了農業現代化的經典模式:工業化增加現代非農部門對勞動的需求以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規模經營;通過現代要素向農業的持續投入,改造傳統農業;政府建立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調控體系,旨在穩定糧食等大宗商品的生產和縮小城鄉差距。然而,發展中國家在復制土地廣袤的發達國家模式時,往往造成農業經營主體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農民進入城市之后淪為貧民等問題。
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我國認清并尊重了小農存續的現實基礎,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小農戶構建的城鄉互助式巢狀市場,返鄉農民工推動的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以及農村各類內生性農民組織助力社會治理等方面[27],十分有效地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2018年和2022年,課題組在對成都市新津區的農業轉型情況進行走訪調研時發現:當地政府針對農業轉型中存在的農地經營細碎化和農戶兼業化等困境,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大規模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①。截至2022年,新津區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已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0%以上,每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在116畝左右[28]。同樣為發展中國家的巴西等后發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盲目追崇西方農業現代化道路,過度追求人口城市化,產生了嚴重的城市化問題和生態危機。我國的經驗是,一方面重視科技等現代要素與小農銜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小農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主體能動性。我國小規模農業轉型的經驗,無疑為其他后發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實踐提供了參考。
(二)由巨大的城鄉差距向城鄉共同富裕轉型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不過,盡管城鄉發展差距持續縮小,但城鄉間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實現共同富裕是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價值取向,巨大差距下的農業現代化是發展不平衡的現代化,需要向城鄉共同富裕的農業現代化轉型。
與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西方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帶有明顯的資本逐利性,實現剩余價值最大化是其唯一目標。在這一價值目標導向下,最近幾十年西方發達國家鄉村經歷了生產性鄉村—消費性鄉村—多功能鄉村—全球化鄉村等階段[29]。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復興,但本質還是通過開拓農業農村市場為城市工商剩余資本提供增殖空間,即資本擴張至農業農村領域以尋求平均利潤率更高、地租更低的投資地理空間。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帶領全體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是實現全體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早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了在工業化到達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實現工農互促是普遍趨向。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更是進一步從制度的頂層設計和政策的制定實施等方面助力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其中,在資本下鄉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突出強調社會資本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屬性,明確了紅線和底線,防止耕地非農化和資本侵蝕農民利益。例如,成都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立足于自身發展實際,建立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創新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完善了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同時積極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創造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成都模式。除此以外,我國還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全方位提高農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獲得感。
(三)由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向具有現代性特征的農耕文化轉型的現代化
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礎上的文化現代性蘊含了人本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等三大特征[30],表現出開放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內涵,這對于近現代社會轉型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農耕文化作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凝心鑄魂的重要支柱,破除其小農經濟條件下的狹隘和落后的“小農意識”糟粕,引導其朝著開放性、市場化、平等化的轉型是十分有必要的[31]。
在實現傳統文化向現代性文化轉型的過程中,中西方在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系上呈現出不同的態度。近現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追求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過度強調工具理性和一元化思維模式,許多不利于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幫助的理念往往被棄之不顧,這恰恰是與現代性文化多樣性表征相違背的。最終,文化的傳統性和現代性之間未能有效銜接,現代文化凌駕于傳統文化之上,二者形成巨大斷裂。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農業生產體系的現代化,更應是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現代化?!皟蓚€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和落地生根的文化路徑[32]。農業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同時,也積極將農耕文化的積極因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深度挖掘優秀農耕文化內在精神力量,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培育精神沃土。在促進農耕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方面,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讓現代性農耕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樹立兼容并包的價值觀念。這不僅是對傳統的一元化思維的摒棄,同時也是我國在探索農耕文化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對關于文化現代性的傳統悖論的最好回應。例如,山西省稷山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拓展傳統農耕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把優秀農耕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振興、旅游開發、文藝創作等方方面面,在發展中充分展現稷王文化特色,讓后稷農耕文化在新時代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民。
(四)由粗放式農業生產向綠色農業生產轉型的現代化
高效化和生態化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我國長期以來高耗能和粗放式的農業生產造成資源浪費和生態功能下降,亟須開辟一條既保護生態,又能促進農業增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西方各國的“石油農業”往往依賴能源、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投入,在加劇了能源緊張狀況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忽視了有機肥料及覆蓋物的作用,造成了嚴重的風蝕和水蝕,加劇了土壤沙化的進程。同時,“石油農業”的經營方式單一,同一地區長時間只種植一種作物會導致土壤肥力減弱,威脅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不斷摒棄低效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力圖通過新科技的轉化應用、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和自然生態的改良優化,發展出一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體系。而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不但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作用,更是催生了包括“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在內的農業高效生態模式。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該市的莫城街道將生態作為整個農業產業的核心和支柱,把對自然資源破壞降到最低的同時,帶動了以能源創新、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等一大批產業的發展,通過發揮第一產業“接二連三”的乘數效應,發展農業多種經營,構建高產、安全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五)由滿足本國糧食需求向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轉型的現代化
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糧食發展已經解決了吃得飽、吃得著、吃得起的問題,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33]。當前,全球大變局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與整個國際農產品市場休戚相關、命運與共,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同時,應該秉承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與世界各國共謀全球糧食安全大局。作為當今世界糧食市場的主導者,一些發達國家漠視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基本人權,瘋狂征購糧食,限制自身糧食出口和先進農業科技的輸出,操控國際糧價,把持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糧食命脈。例如,被譽為“21世紀世界糧倉”的巴西已經陷入嚴重的糧食危機之中,其中2021年底巴西的糧食不安全率達到36%,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①,2019—2021年約6 000萬巴西民眾處于糧食不安全的狀態②。美國實施的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全球通脹飆升,糧食等大宗商品和農資價格上漲,使得部分發展中國家深陷“斷糧”泥潭。
眾所周知,我國僅用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在溫飽的基礎上,人民群眾對高水平的飲食需求也逐漸得到滿足,實現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進一步,我國還高度重視地區和國際間的糧食安全合作,在尊重他國主權以及聯合國憲章宗旨和框架的基礎上,對發展困難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積極推廣雜交水稻等先進農業科技。我國積極提倡并于2021年主辦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2022年二十國集團外長會議上再次重申我國對于維護穩定、和諧的國際糧食市場秩序的立場,提出包括減少貿易和技術壁壘、加強國際間農業技術交流合作在內的八條舉措,為解決國際糧食危機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力量。
四、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路徑
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推進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工程。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要符合農業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要扎根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國情和特征。我們需要在準確理解和認識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動態特征基礎上,堅持底線思維和系統思維,不斷拓寬全球視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一)引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推動農業發展
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農情和農戶兼業化、副業化的普遍特征,讓現有的農業經營規模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改善。此時又恰逢第四次工業革命,農業可以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實現“彎道超車”,將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元宇宙等人工智能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構建智慧農業體系和模式,進而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以實現現代化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一是依托大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充分挖掘大數據在數據收集、儲存、計算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合理預測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幫助農業生產者選擇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生產策略??梢赃M一步提高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覆蓋面和利用率,降低農業人力成本,開發農業專家系統,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種植管理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二是依托云計算助力現代農業服務體系。要不斷加快云計算技術從互聯網行業向農業產業轉移的速度。通過統一的網絡架構和技術標準,在云計算基礎上搭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設備、資源和應用的共建共享,降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提升農業信息化集中管理、統一接入和便捷服務的能力,釋放農業勞動力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依托區塊鏈實現現代農業科學管理。要積極發揮區塊鏈去中心化、開放性、獨立性等優勢,加快實現農業發展中設備的自我管理和維護,降低物聯網設備的后期維護成本,提升農業管理的智能化和規模化水平。此外,通過區塊鏈技術加強對農業交易各方私有信息的保護,有效保障整個系統數據的信息開放性與透明性,使得農產品全過程管理更加開放透明。
(二)構建以提升農民收入為重點的城鄉共同富裕體制機制
我國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實狀況與實現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未來愿景存在較大距離。未來,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著力構建以提升農民收入為重點的城鄉共同富裕體制機制。
首先,要優化農業要素空間布局,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制度壁壘,激發各類要素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健全土地要素市場制度,促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勞動力要素的雙向流動,建立更為開放、積極的引才政策吸引社會人才下鄉;加強對農村干部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要素支撐。
其次,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多種實現形式,保護和發展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34],讓更多農民分享資產增值收益。
第三,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一方面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對農村地區的帶動作用,吸納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探索建立長效化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持續獲益。
(三)促進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礎,在現代城市文明的沖擊下,優秀農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層。我國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承續優秀農耕文化,不斷注入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推動傳統農耕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耕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塑農耕文化價值、構建新時代鄉村文化提供了理論資源。將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優秀精神品格重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新時代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新風尚,使其內化為價值準則,外化為行為規范。同時,面對鄉村社會中存在的不同價值取向,需要對其進行辯證的批判分析,充分挖掘其積極作用克服消極作用,助力新時代農耕文化真正成為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二是實現農耕文化的傳統性和現代性的有機結合[35]。將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等現代性元素注入農耕文化內核,使其能夠突破小農意識的束縛,更好地融入市場化競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社會主義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傳統農耕文化也將在融入現代性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不斷實現自身發展。
三是不斷創新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的形式。將農耕文化的宣傳保護與旅游業的規劃發展結合起來,既要注重資源開發,更要強化保護利用,推動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相得益彰。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鄉土農耕文化宣傳教育納入青少年基礎教育課程,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保護,進而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構建高效、綠色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格局
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約束的現狀讓我國高耗能和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難以為繼。當前,我國亟須創新現代化農業發展路徑,構建高效、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格局。
首先,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樹立循環節約的發展觀。加快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限;大力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推廣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技術,發展低碳高效農業;注重農業技術創新,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
其次,要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樹立環境就是民生的福祉觀,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快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替代計劃,充分發掘農田和草地的土壤碳匯能力,構建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體系,推動生產生活循環化、清潔化,營造宜居適度生活空間,重顯農業綠色的本色。
第三,更加注重生態修復。建設農業生態基礎設施網絡,充分實現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增長效應、生態效應和人本效應,打造農業生產、農業生態和農業休閑為一體的田園生態系統,加快推進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建設,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濕地、水生生物等生態補償政策,形成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將農業發展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支撐。
(五)堅持糧食自給,積極參與國際糧農治理
國際糧食市場秩序混亂,在破壞全球農業生產格局的同時,也成為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要堅持糧食自給,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糧農治理,為我國糧食安全戰略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
一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糧食安全戰略意識。要將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基礎,絕不能因為連年豐收而對農業有絲毫忽視和放松,要堅持走“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的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36],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要不斷提高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穩定糧食供需平衡,在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的同時,加強對進口農產品的管控力度,防止過度進口的沖擊和影響。加強區域間國家糧食安全合作,提高糧食進口品種和途徑的多元化水平。
三是要積極參與國際糧農治理。在聯合國憲章的宗旨下構建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和共識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新體系,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糧食貿易保護主義。主動履行大國義務,推動改善低收入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打造全球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
五、結論
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下的,一條有別于西方農業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它是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基于現階段“大國小農”的基本農情和特征,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的發展戰略。當前,農業經營規模受限,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農耕文明式微,農業發展不可持續,以及全球大變局下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動蕩等情況,構成了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置條件。農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五大動態特征:它是由“大國小農”向“農業強國”轉型的現代化,由巨大的城鄉差距向城鄉共同富裕轉型的現代化,由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向具有現代性特征的農耕文化轉型的現代化,由粗放式農業生產向綠色農業生產轉型的現代化,由滿足本國糧食需求向為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轉型的現代化。結合新科技革命浪潮和國際國內局勢變化,通過積極引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推動農業發展,構建以提升農民收入為重點的城鄉共同富裕體制機制,促進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構建高效、綠色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格局,堅持糧食自給和積極參與國際糧農治理路徑發展,是致力于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中農業現代化美好愿景,進而實現農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路徑。
參考文獻
[1]? 鉚足干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社論)[N]. 人民日報,2022-12-25(1).
[2]? 曹俊杰.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演變[J].中州學刊,2019(7):38-45.
[3]? 李浩然,馬萬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想演變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2(2):49-58.
[4]? 楊志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百年探索、理論內涵與未來進路[J].經濟學家,2021(12):117-124.
[5]? 蔣永穆,盧洋,張曉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內涵演進特征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9(8):9-18+113.
[6]? 涂圣偉.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84-92.
[7]? 鐘曉萍,于曉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下的農業發展邏輯、路徑與政策選擇[J].學習與探索,2023(1):144-152.
[8]? 肖劍,羅必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議題:誰來改造傳統農業?——來自農民工回流對農業專業化經營影響的證據[J].改革,2023(8):82-100.
[9]? 戴麗君,丁宏.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業經濟,2023(1):33-35.
[10]? 王軍,王真,劉紀榮.賦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時代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三重邏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9-101.
[11]? 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 李克強主持? 李強王滬寧韓正蔡奇丁薛祥出席[N].人民日報,2022-12-25(1).
[12]? 劉俊顯,羅貴榕.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和路徑探究[J].農業經濟,2021(9):9-11.
[13]? 文豐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動進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3-53.
[14]? 蔣永穆,劉虔.中國農業競爭力提升視域下的小農戶發展[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1(5):92-100.
[15]? 王學,徐曉凡.中國耕地景觀細碎度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工程學報,2022(16):11-20.
[16]? 史常亮,張益,郭焱,等.耕地細碎化對農戶化肥使用效率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9(12):2687-2700.
[17]? 郭慶海.小農戶:屬性、類型、經營狀態及其與現代農業銜接[J].農業經濟問題,2018(6):25-37.
[18]? 向國成,韓紹鳳.農戶兼業化:基于分工視角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8):4-9+16.
[19]? 羅浩軒.中國區域農業要素稟賦結構變遷的邏輯和趨勢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3):46-59.
[20]? 嚴火其.東西方傳統農業倫理思想初探[J].倫理學研究,2015(1):96-100.
[21]? 曹幸穗.農耕文明的傳承創新[J].農民科技培訓,2018(9):24-26.
[22]? 羅必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定位[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0-24.
[23]? 仇煥廣,欒昊,李瑾,等.風險規避對農戶化肥過量施用行為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4 (3):85-96.
[24]? 羅浩軒.中國農業農村碳排放趨勢測算及實現碳中和政策路線圖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3(2):121-131.
[25]? 吳琮林,郭曉鳴,虞洪.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中長期挑戰及應對策略[J].農村經濟,2022(10):27-36.
[26]? 黃漢權,周振.全球糧食安全新形勢及我國的應對[J].理論導報,2020(9):55-56.
[27]? 蘇聰聰.農民組織化再造的內生機制及路徑優化——基于鄂南P村的調研經驗[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49-60.
[28]? 羅浩軒.當代中國農業轉型的理論與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162.
[29]? 胡書玲,余斌,王明杰.鄉村重構與轉型:西方經驗及啟示[J].地理研究,2019(12):2833-2845.
[30]? 劉懷光,靳陽陽.文化現代性的現代性根源與矛盾析論[J].理論導刊,2015(3):41-44.
[31]? 解勝利,趙曉芳.從傳統到現代:農耕文化的嬗變與復興[J].學習與實踐,2019(2):126-132.
[32]? 陸衛明,鄧皎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維度[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37.
[33]? 遲京濤.我國糧食安全的演變及現階段的思考[J].糧食儲藏,2020(1):1-3.
[34]? 王洪平.論我國農民集體所有制的必然性[J].求是學刊,2021(4):14-24.
[35]? 周德新.鄉土文化開發利用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悖論及其克服[J].理論導刊,2011(9):64-66.
[36]? 羅浩軒,鄭曄.中美貿易摩擦下我國農業產業安全深層次困境及破解思路[J].西部論壇,2019(1):11-20.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erequisite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stic Path
Luo Haoxuan? ? Chen Heqiang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 road of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prerequisites of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nsforming from a "huge country with plenty of peasants" to a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from the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the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ulture into that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from ex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the aim at satisfying the country's food demand to the aim at contributing to the world's food security. To the end,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se policies: actively gu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to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the urban-rural common-prosperity system and mechanism focusing on raising peasants income;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ivation culture; building an efficient, green and sustainabl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cultural governance.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cultivation 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