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黃河
摘 要:工業遺產被稱為“懷舊景觀”,能夠為工業旅游發展提供核心物項,也能夠作為文化符號建構城市形象,豐富和賡續城市文脈。近年來,隨著工業旅游熱度的不斷提升,如何挖掘保護并活化利用工業遺產成為熱點話題。城市形象視域下關照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可以對工業遺產進行資源梳理與內涵挖掘,秉承文旅融合理念嘗試發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工業旅游,繼而通過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為構建良好城市形象提供現實支撐。重慶作為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遺產存量豐富且開發利用較早,以其為例展開工業遺產梳理、標識提煉及工業旅游發展探索,能夠為活化利用工業遺產、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傳承城市文脈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城市形象;紅色文化;工業遺產;工業旅游;新增長極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及其優化研究”(19CKS030)。
[中圖分類號] C91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3-0107-013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9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1],同時在傳承城市文脈過程中,要“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紅色文化”[2]。當前城市中留存了諸多文化遺產,不僅有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名村等,還有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等[3],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也彰顯著城市的精神與文脈。如何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讓它們“活”起來,是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礎。城市更新過程中產生了諸多工業遺產,隨著其作為新型歷史文化遺產走進大眾視野,如何對其進行活化利用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議題。作為長江中上游工業重鎮與歷史文化名城,新時代新征程中,新重慶的建設離不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重慶作為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身份背后留存著大量的生產廠房、辦公建筑、設備工藝、重要文獻等工業遺產核心物項。近年來工業旅游的持續發展,為包括重慶在內的工業遺產存量豐富的城市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要使工業旅游成為一座城市的經濟新增長極,還需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與獨特標識,形成屬于自身的文旅品牌。對此,本文以重慶為例,就如何從文旅融合的視角活化重慶的工業遺產,立足重慶工業遺產特色提煉出獨特標識,豐富重慶城市文化內涵展開討論,以期為提升工業遺產存量豐富的城市提升文旅消費品質、優化城市形象提供借鑒。
一、工業遺產是構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工業遺產是城市工業化發展之后遺留的具體物項與精神文化,蘊含著一個城市工業發展的獨特氣質,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工業遺產也是一個城市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對其的活化利用可以大幅激發其文化屬性與經濟屬性。無論是作為文化資源還是經濟資源,工業遺產都是構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符號。
(一)工業遺產承載城市歷史文化
工業遺產作為城市記憶的物化體現,忠實地記錄和承載了城市工業的發展變遷史,把城市的工業文明進程濃縮于與工業生產相關的物質遺存之中。有學者認為,工業遺產是“歷史形象的載體”[2],狹義地看,其“承載著工業革命開始至20世紀的城市發展史”[4],而中國工業遺產則主要集中于“自19世紀后半葉近代工業誕生以來至現代這一時間跨度”[5]。
近現代中國史中,工業的興起發展與社會現實、民生需求、歷史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西北煉鋼廠、順德糖廠等歷史遺存是近現代中國城市概念逐漸萌芽的物化證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工業再次迎來騰飛時機,新安江水電站、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攀枝花鋼鐵公司、成渝鐵路等歷史遺存生動記錄了新中國前三十年國有工業奮斗發展史。從晚清時期到近現代,中國工業企業及其相關建筑和設備設施不斷更新與更迭,見證了城市工業發展的百年歷程。
工業遺產能夠具象地展示城市記憶,具有標志城市意象的功能。城市意象理論認為“標志物”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工業遺產作為“標志”,可以通過將自身作為人們認可的文化符號而與城市意象建立聯系。單霽翔認為,“工業遺產的特殊形象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志”,因而工業遺產是“具有標志性的時代記憶”[6]。譬如人們往往把核工業“816工程”、重慶鋼廠作為重慶的標志之一,這些紅色工業遺產賦予了老工業城市以鮮明的革命形象。同理,武漢鋼鐵廠、武漢石油化工廠、武昌第一紗廠、漢口電燈公司等數量繁多的多元化歷史遺存賦予了武漢“工業產業鏈較完整”“遺產建筑種類較齊全”[7]等特征,向人們傳達了該城市“開放、繁華而又時尚”[8]的都市形象。
(二)工業文化豐富滋養城市文脈
工業遺產具有物質與非物質的雙重屬性。其中,附著于工業遺產的文化屬于非物質屬性,反映著工業史中城市工業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內涵,是城市文脈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工業文化把中國城市與世界緊密聯系起來,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之中不斷推動著城市文化在傳承中的創新。
于晚清時期為洋務派所創建或鼓勵成立的近代工業企業,反映著當時中國進步的封建地主階級“試圖在維系封建專制基礎上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實現富強”[9]的追求,也透射出中華民族求真好學、敢于拼搏的進取精神。例如,張謇奉張之洞之命創辦的大生紗廠,其名“大生”取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展現了張謇以“城市文化、古代光輝的社會與倫理思想作為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原則”[10],著力推動當時南通城市文化時代化的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實業家本著實業救國的追求和理念,在深入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之后,創辦了耀華玻璃廠、華豐造紙廠、永利铔廠等多家企業。這些民族企業折射出國人不懈創新的奮斗精神和為國為民的民族情懷,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城市的工業文化內涵,展現了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包容力、創新力和愛國心。例如永利铔廠創辦的初心是“振興以農立國的中華”[11],創辦人范旭東數次安排技術人員赴美學習,堅持機器引進與自造相結合,使永利铔廠成為中國化學工業首屈一指的企業,為南京既有古都神韻又有國際風范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力爭世界和平與國際交流合作,大量啟用留學歸國人才,帶領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圍繞富國強民之夢改造、興辦了許多生產企業,興修了不少交通運輸、水利電力基礎設施,為社會主義中國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顯示了新中國城市發展背后社會主義強大的凝聚力與頑強的生命力。20世紀60年代,基于國際環境的持續變動,中國開始實施“三線建設”。“三線建設”的推進,催生了諸多新的生產生活區域,形成了以點帶面的新城市區域,“三線建設”參與者就地安家,以無私的奉獻精神為城市文化底蘊注入了鮮活的紅色因子。
(三)工業遺址拓寬地域性文旅資源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變遷史。在城市更新中,一些工業企業因未能跟上發展需求或其他原因而停產,但留存的舊址也因其歷史內涵而能夠作為城市符號與歷史標志,成了具有地域性特點的文旅資源,為城市增添活力,推動著城市工業旅游的發展。
工業遺產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可為城市增魅。不同城市擁有不同的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將枯燥的城市工業史轉化為具體的生產生活場景、生動的歷史人物、鮮活的歷史故事,通過為城市增添歷史厚度,賦予城市以特別的氣韻。如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址蘊藏著許多為紡織業奉獻青春熱血的人物和故事,體現著紡織工人的工匠精神,表達著廣州不同歷史時期對時尚與繁華的追求,因而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知名服裝企業入駐,這些企業在其傳統的紡織文化基礎上參與續寫了廣州的時尚史,助力現代廣州魅力之都的形象的塑造。
工業遺產獨到的活化利用智慧可為城市添彩。城市因其地理、歷史、經濟、人才等諸種條件的不同,而展現出各具特色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智慧,使昔日被廢棄的工業廠房、車間和相關建筑、設備設施等重新綻放生命力。例如,北京首鋼集團總部舊址被打造成首鋼工業園,其老舊管廊被改造為休閑漫步、娛樂觀景的空中步道;其秀池的地面部分被改造為景觀水池,地下部分則轉化為水下停車場和地下展廳;原來的生產車間被打造成保留工業記憶的現代展館;利用和配合原工業建筑環境及自然環境打造的滑雪大跳臺拓展了工業園的功能,為工業園增添了動感和活力。無疑,首鋼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智慧成為北京城市更新能力和環保理念的有力詮釋,為北京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能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進步。旅游作為第三產業,依托工業遺產,通過文旅融合推動工業旅游的高質量發展,能夠帶動工業遺產所在地的文化旅游服務消費。江西省景德鎮利用陶瓷工業遺產,與旅游項目進行深度融合,促進了人口再就業和城市旅游消費。例如,以原景德鎮國營宇宙瓷廠為核心打造的陶溪川文創街區,涵蓋了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陶公塾教育研學基地、邑空間雙創平臺、國際工作室等,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聚集“景漂”創客2.1萬余名,帶動上下游就業11萬人,今年前五個月抖音平臺的營收已達30.1億元[12]。
二、重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現實圖景
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實現工業旅游破局的重要舉措。不同城市的工業遺產留存情況、政策規范制度完備情況及獨特性提煉等,都事關工業遺產的保護、活化和利用,是實現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此,我們以旅游熱門城市重慶為個案展開研究,探討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基本情況。
(一)核心物項豐富且基本歸類清晰
重慶的工業發展歷經百年,先后經歷了抗戰時期、新中國建立后“一五”“二五”時期以及“三線建設”時期,留存了諸多工業文化遺存,由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已對相關工業遺存進行了初步的界定與歸類,成為城市資源的重要儲備。
《重慶市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對工業遺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明確其是指在重慶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經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經濟信息委”)認定的重慶市工業遺存。基于此標準進行統計發現①,當前,重慶共有工業遺產140處,整體分布呈現“一心、三帶、多點”的格局。其中,按照區域結構劃分,重慶中心城區59處,其余區縣81處。按照級別劃分,國家級5處,分別是重鋼型鋼廠、核工業“816工程”配套工程、重慶長風化工廠、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市級14處,主要有重慶發電廠、重慶市自來水公司打槍壩水廠、四川汽車制造廠鑄造廠、重慶特殊鋼廠、川江航道絞灘船及歷史資料、紅巖煤礦及硯石臺煤礦、重慶車渡、安居繅絲廠、西南制藥三廠等;區級等121處。
基于保護利用工業遺產的目的,重慶市將工業遺產名錄分為了“三類三級”,即地段保護類工業遺產、建筑保護類工業遺產、元素保護類工業遺產和一級、二級、三級工業遺產。其中,中心城區59處中,地段保護類工業遺產6處、建筑保護類工業遺產52處、元素保護類工業遺產1處,一級工業遺產10處、二級工業遺產19處、三級工業遺產30處。其余區縣81處中,地段保護類工業遺產12處、建筑保護類工業遺產68處、元素保護類工業遺產1處,一級工業遺產5處、二級工業遺產15處、三級工業遺產61處。同時,通過對其核心物項進行簡單梳理,可以發現,這些物項呈現出存量豐富、類型多樣、相對完整等特點。
(二)制度與規劃自上而下基本建立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中央到地方,基于保護利用工業遺產、弘揚工業精神等目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規范與規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為保護利用工業遺產提供了制度保障。
就中央層面而言,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這些文件為工業遺產的價值與定位進行了明確,也為如何看待和活化工業遺產提供了方向。
就重慶市而言,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文旅融合發展進行了整體規劃;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經濟信息委聯合印發《加快推進工旅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市經濟信息委印發《重慶市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市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重慶市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打造“生活秀帶”工作方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關于城市更新項目規劃和用地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和《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等。相關文件從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實、具體發展規劃等方面出發,為如何保護利用重慶工業遺產、講好重慶工業故事、傳承重慶城市文脈提供了指導與基石。
(三)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
紅色工業遺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一批工業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的產物,包括建黨之初黨領導工人運動、在紅色政權內部進行的軍工生產,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三線建設”、改革開放等一系列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工業遺存[13]。重慶工業遺產有著強大的紅色基因。在已認定的140處工業遺產中,有103處為新中國成立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共同創立和建設的生產企業或橋梁、倉庫、煤礦等所形成;其他40余處在清末和民國時期興建的工業企業或相關設施設備且大多在新中國成立后被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改造后加以利用,這賦予了重慶工業遺產以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可以說,重慶的工業遺產中蘊含著豐富且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這些意義雋永的紅色文化內涵也賦予了重慶工業旅游鮮亮的意義符號,使旅游遠不止于觀賞工業風景和了解工業技術,還在于通過工業旅游使游客于無形中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因此,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不能脫離其文化內涵。于重慶而言,需要深入挖掘工業遺產中蘊含的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需要傳承好工業遺產內蘊的紅色文化,如核工業“816工程”通過6萬人的集體付出、76名烈士的犧牲、范氏兄弟等的故事體現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獅子灘梯級水電站建設過程匯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5萬多水電工人、農民的共同努力,展現出獅電人自強不息、負重前行的拼搏精神和忘我境界的愛國情懷等。
三、重慶紅色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中的現實挑戰
作為全國重要旅游城市,重慶不僅是“網紅”城市,也留存著大量的工業遺產,具有發展工業旅游的巨大潛力。基于當前該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狀,查找其融入工業旅游的不足與困難,以典型城市的研究觀照全國,對實現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工業遺產+旅游的融合有待繼續深掘
一是工業旅游中文化元素挖掘力度亟待提高。工業遺產的文化要素與城市形象息息相關。重慶歷來重視對工業旅游文化的打造與展陳,如核工業“816工程”景區及立足其打造的816小鎮等、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中博物館的建設等都彰顯著這座城市對工業文化的敬意。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工業旅游中對工業遺產蘊含的文化因素的挖掘及其與工業文化的展示尚有較大拓展空間。以鵝嶺貳廠為例,其歷史文化與彩印業有深刻聯系。民國時期,它曾是中央銀行印鈔廠,新中國成立后成為重慶的彩印中心,其工業遺址包含在抗戰史和印刷史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有些許遺憾的是,鵝嶺貳廠對自身的歷史文化要素考察、梳理和提煉的投入稍顯乏力,其吸引入駐的店面所提供的文創產品與其歷史文化也存有些許剝離感。這種未建立在工業遺產原有歷史文化基礎上的創新方式,易使人們對工業遺產的印象僅限于有文化創意的“網紅”打卡旅游地,進而降低工業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欲望。
二是川渝兩地之間工業旅游合作有待加強。從清末至新中國建設時期,川渝一家的關系使兩地工業,尤其是紅色工業的發展不可分割,如今兩地發展被納入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更是加深了兩地之間的合作關系。2022年5月文旅部、國家發改委、川渝兩地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指出要“全面梳理四川綿陽、德陽、廣安、瀘州、自貢、華鎣、達州,重慶涪陵、南川、萬盛等地區工業遺產資源,支持建設一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14]。就目前來看,兩地對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傾注許多精力,已著手在梳理和整合兩地文化旅游資源方面深化兩地合作,但是相關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圍繞川渝工業遺產群的統計、保護與利用尚未形成建制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兩地工業旅游與自然風景和其他人文景觀旅游的融合出現遲滯。
三是“一地”與“多點”的聯動合力尚未形成。“一地”和“多點”反映著重慶與長江中下游沿岸大型城市之間的密切關系。重慶地處“長江經濟帶”,是西部地區與長江流域其他區域在經濟、文化、科創、金融、航運、商貿等領域交流互動的重要樞紐。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15]。在中國工業史上,重慶的工業發展與武漢、南京、上海等長江沿線城市的工業發展息息相關,因之重慶和許多長江中下游沿線城市都留存著大量有深入互動痕跡的工業遺產。當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都將保護利用工業遺產作為重要工作,形成了工業旅游合作的良好基礎,相較其他相對成熟的旅游項目來說,重慶與其他長江沿線城市在工業旅游線路設計與項目開發層面還存在巨大合作空間與發展潛力。
(二)工業旅游中要素供給仍待持續豐富
從城市—游客的市場供需關系角度觀察,“旅游要素屬于產業范疇”[16],體現著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和消費者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一般地看,旅游要素包含“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個方面,其中“行”是基礎,“游”的宣傳是門面,其余要素在旅游消費過程中也極大影響著消費者體驗和消費行為。從旅游要素視角來看,當前重慶的工業旅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方面。
一是抵達工業遺址存在“最后一公里”真空。交通作為旅游要素之一,其便捷程度與旅游體驗成正比。由于工業性質、歷史原因等,重慶的國家級、市級工業遺產所處區域多較為偏遠,且呈沿江分散式分布態勢,降低了其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抵達便利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出游體驗滿意度。如涪陵核工業“816工程”雖已被收入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但受限于城市交通運力,未能全面發揮“外聯”+“內暢”的橋頭堡功能,致使交通不夠便捷和旅游時間成本較高等問題降低了旅游體驗的品質,不利于激發游客重游意愿,也不利于工業旅游的進一步推廣。
二是工業旅游專題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城市旅游宣傳是構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旅游品牌營銷能夠提高城市形象的傳播效能。旅游宣傳片、宣傳圖冊、宣傳廣告等都是推廣城市旅游品牌的方式,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融媒體傳播在城市旅游宣傳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重慶的工業旅游資源稟賦充裕,但在工業旅游相關的廣告宣傳中也存在傳播方式與內容較為單一等不足。在機場、地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人流密集場合,雖有鮮明紅色文化、顯著地域特征的旅游宣傳,但卻未能就工業旅游行程形成規模化宣傳,且旅游廣告形式和內容多以圖片為主,闡釋力和吸引力都有待加強。同時,在基于地域宣傳在地代表性的工業文化和自然風景組合旅游線路時,推介力度也有不足,未能將工業一日游線路與深度游線路等加以明顯區分,導致尚未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紅色工業旅游名片。
三是優質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略顯不足。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是游客滿意的激勵因素,對游客滿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7],且游客滿意對游客目的地忠誠亦呈顯著正向影響。重慶工業旅游雖然已為游客提供了較好的公共服務,但仍未完全形成以游客需求為導向的高質量全方位服務。比如,重慶工業遺產所在地餐飲、住宿等服務設施不多,與地方工業文化相融合的餐飲、住宿服務更為少見;此外,強化游客參與、能與游客形成良好互動關系的優質公共服務和高端消費服務,如配套文創制作體驗、文創產品銷售、數字化旅游信息服務等文旅服務產品供給稍顯滯后于游客需求。這些方面的問題可能影響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薦意向。
(三)工業旅游的產學研一體化存在供需矛盾
城市工業旅游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智力支持,游客的高品質體驗離不開高水平的基于旅游項目和旅游從業人員的產學研一體化與相互促進。工業旅游還處于持續發展階段,對于重慶而言,圍繞工業遺產保護活化與工業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等相關工作也仍存在供需矛盾。
一是旅游智庫研究人才配備缺口較大。旅游智庫是為旅游業提供發展決策的智囊團,主要任務是對旅游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和政策進行咨詢,對旅游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重慶市工業文化協會和重慶市工業設計協會是目前推動重慶工業旅游發展的主要智庫。重慶工業文化協會成員主體由企業家組成,工業設計協會的成員主要來自重慶藝術設計類院校及部分文創企業。這兩個協會從事工業遺產和工業旅游研究的高端人才數量正在增加,人員專業和研究領域重合部分相對較多,人才專長尚未構成明顯的互補關系,智庫還未能形成相對突出的團隊優勢,難以全面滿足重慶工業遺產研究與保護的需求。
二是相關學術研究仍需拓寬。從工業遺產研究領域的人才儲備來看,專門研究重慶工業遺產、重慶工業史和地方企業志的學者不多,能把本土工業遺產與中國工業發展史、重慶城市發展史及旅游學、營銷學、消費者心理學等學科結合起來的研究人員為數更少。從近10年的學術研究來看,相關學術論文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研究者多集中于建筑學領域,且相對缺乏持續性的深耕式研究,還未能形成一支隊伍相對穩定、力量相對強大的科研團隊;同時本土研究人員較少參加富有影響力的相關學術研討會,與擁有世界級和國家級影響力的工業遺產研究保護組織(如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上海工業旅游促進中心等)的學術交流互動不夠頻繁,因而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重慶工業遺產相關研究的影響力提升。
三是“旅游+教育”服務能力稍顯薄弱。人的不斷全面發展使旅游業發展必須面對更高的教育服務要求。旅游中,建立在人與人互動關系基礎上的教育主要體現在研學旅游、導游解說服務等方面。就此而言,重慶市研學機構、文旅企業、旅游服務機構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略微滯后。如研學機構對研學教育與學生學校教育相銜接的課程設計考慮不夠全面,與工業旅游中相關最新科研成果不夠深入,同專門從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一線人員和相關學者接觸相對有限;又如,工業旅游導游團隊與學界合作溝通不夠,降低了導游隊伍教育服務的專業性與獨特性等。
(四)數字技術為工業遺產活化提出新要求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指出要“促進文化、旅游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18]。這意味著要吸引更多游客,工業旅游需要加深與科技的深度結合,并將數字技術廣泛地運用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之中。就重慶工業旅游發展情況而言,將數字技術融入對工業遺產的活化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一是物項數據統計的繁雜亟待引入信息收集技術。重慶的部分工業遺產未能完全將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等信息收集技術的運用拓展至對工業遺產多源空間數據的收集,同時,也未完成對相關物項數據全面收集的工作,工業遺產空間數據庫和相關物項數據庫還不夠完善。
二是工業旅游品質提升需要立足文旅的信息共享。重慶工業遺產之間、工業遺產與周邊旅游之間、工業遺產與檔案館博物館之間尚未搭建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多方實時交換和共同掌握數據面臨一些障礙,未能進一步推動工業旅游線路中各個景點之間的文旅融合。同時,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缺少一個整體性全面了解重慶工業遺產歷史、工業故事及精神內涵的平臺,對所需旅游服務信息的實時掌握也存在遲滯情況。
三是工業文化的展陳多元化需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工業遺產的展陳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多元的呈現方式豐富了工業旅游的內涵,也能夠更好講述工業故事。目前,重慶文旅數字化程度整體較高,但就工業遺產數字化而言,仍然存在展陳載體和形式相對單一、所用科技手段相對單薄、在知識呈現的趣味性互動性和可觀賞性等方面的數字化探索力度稍顯不足等情況。工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將數字手段融入工業符號呈現、工業文化傳播等,是一個無法忽視的新情況。
四、以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豐滿城市形象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9]。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工業文化、工業精神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通過文旅深度融合將工業遺產融入工業旅游,不僅能夠推動城市文旅服務消費,也能夠在傳承工業文化、講好工業故事過程中豐富城市形象,為區域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著力政策規劃疊加,以工業文化豐富城市文脈
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地處長江經濟帶上游,又占據國家層面支持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優勢。作為“網紅”旅游城市,通過旅游項目、旅游路線的設計與推薦等,推動工業旅游發展,不僅具有便利的區位條件,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城市文化旅游內涵。
一是打造“長江沿線工業旅游精品線路”,貫通長江全流域工業文化的傳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能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凝聚中國力量,拓寬人民群眾的文化旅游生活空間。重慶段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將核工業“816工程”、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等長江沿線工業遺產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增強工業旅游的定位與景點的系統性。同時,可以由重慶發起并聯合宜昌、武漢、南京、上海等長江沿線重要城市成立長江沿線工業旅游推廣聯盟,修訂完善《工業旅游景區服務質量規范》,相互借鑒、分工協作打造蘊含地域特征的工業精神標識與工業旅游目的地。
二是推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紅色工業遺產精品旅游線路,呈現川渝高密度分布的工業遺產。川渝工業遺產群中遺產存量豐富,尤其是紅色工業遺產和其中蘊含的“三線”精神等,都是具有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和旅游元素,對其進行研究與深挖,并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將其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可以延續傳承其精神標識,形成成渝地區紅色工業遺產精品旅游線路。
三是推選“重慶國家工業遺產深度體驗主題線路”,深度融合“紅色基因+工業遺產+旅游項目”。資金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必要支撐,對此,在厘清工業遺產所有權基礎之上,由政府等指導牽頭嘗試引入社會資本,通過獎勵政策或成立基金會等形式鼓勵社會各界捐贈或出讓工業遺產物項所有權,整合重慶國家級工業遺產重鋼型鋼廠、核工業“816工程”、重慶長風化工廠、獅子灘梯級水電站樞紐、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等旅游資源,打造景點生活化的深度體驗線路,使游客在地化感悟紅色基因與城市氣質。
(二)著力工業遺產研保,以紅色內容豐富工業故事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能夠弘揚工業精神、發展工業文化,進而提升中國工業文化軟實力。就重慶市而言,按照“傳承重慶工業記憶,鑄就城市生活秀帶”總體定位,依托智庫和專業社會組織等,加強對工業遺產中文化價值的挖掘與研究,不僅能夠更好實現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還能夠更好傳承具有重慶特色的工業文化。
一是推進重慶工業遺產領域相關研究。依托文化遺產研究院等組建工業遺產專門研究團隊,拓寬研究視野,包括對工業遺產的認定標準研判與更新、工業遺產相關制度規范變化的研究等,與相關業務部門就相關政策變化和前沿動態溝通形成常態化交流。如梳理當前重慶工業遺產研究力量布局與專長等,研究各類涉工業遺產類項目的認定、申報與政策完善等;再如就2023年工信部《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申請國家級工業遺產需為省級工業遺產”的新規定,結合重慶工業遺產各級認定情況及分類情況,提供新一輪重慶市級工業遺產認定的注意事項(包括可適當放寬認定范圍與數量等),為重慶市適時出臺《重慶市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建言獻策。
二是充分發揮重慶工業文化協會的內外聯動作用。作為西部唯一省級工業文化行業協會,重慶工業文化協會在連通內外加強對工業文化的傳承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對外可以通過積極融入中國工業旅游聯盟、與同性質協會密切交流等拓寬宣傳研究重慶工業文化的力量;對內可以聯合在渝高校(如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推動重慶工業文化藝術創新研究中心的籌建與運行,以現場調研和考察等方式推動重慶市工業遺產保護發掘工作。同時,協會可以擔負起為重慶工業文化紅色基因傳承培養人才的重任,為重慶工業旅游發展提供服務人才儲備與保障。
三是建立重慶工業遺產咨詢專家庫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借助在地智力資源,在川渝高校、科研院所中通過廣泛征集篩選等形式組建一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識別判斷能力、了解熟悉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專家學者隊伍,形成匯聚懂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善提煉與講述故事、能運營資本與產業人才的優勢,參與重慶工業遺產認定、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工業文化發展等咨詢評價工作。此外,可以通過課題招標等形式,就重慶工業遺產情況進行摸底,并由此建立工業遺產動態數據庫。
(三)著力全域品牌設計,以紅色標識拓展工業旅游知名度
知名度是品牌形成的重要構成,品牌的打造能夠形成具有IP屬性的文化產品,并為其不斷衍生拓展提供可能。就工業旅游而言,要解決區域之間存在的物項重疊、類別相似等問題,就需要以全域視角,找出具有特色的IP屬性。
一是以項目標識提升旅游產品與質量。一方面,鼓勵符合條件的主體積極申報國家工業遺產、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等各類項目,如鼓勵支持核工業“816工程”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遺產活化保護優秀案例等,提升工業遺產景點的地位,拓寬工業旅游可選路線與范圍。同時,對重慶市保存相對完善的鋼鐵、軍工、電力等典型工業遺產進行工業文化內涵挖掘,整理蘊含的紅色工業故事,構筑起完善的紅色工業研學旅游產品體系,不斷培育創建重慶市乃至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另一方面,融入休閑、度假等元素,將工業旅游融入商業街區、城市旅游,拓寬游客多樣化的旅游空間,嘗試打造“渝見工業”“渝見文創”等具有競爭力的工業旅游品牌。保持重慶“寵游客”的口碑,重視旅游體驗,如在出行方面推動高鐵、旅游巴士、輪渡、軌道交通與市內公共交通多種運營方式的無縫銜接,解決抵達景區“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二是以宣傳營銷獲得旅游消費者認知。以紅色基因尤其是其中蘊含的“三線”精神為獨特標識,著力宣傳重慶市紅色工業旅游資源稟賦,通過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載體,以圖文并茂、短視頻實地打卡等形式講好紅色工業遺產故事,讓游客看見、聽到重慶紅色工業旅游。以獨特性話語表達等敘事手段來宣傳重慶市工業遺產,如核工業“816工程”為世界第一人工洞體、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為建在防空洞里的博物館等。以構建朋友圈形式實現同類工業遺產聯動宣傳,如重慶工業博物館加強與中國工業博物館、四川工業文化博物館、武漢近代工業博物館、上海工業博物館等互動,以相互介紹個性突出的工業遺產核心物項等,營造工業旅游集體出圈的氛圍。
三是以文化創意擴容工業旅游內容。鼓勵社會資本、文化創意公司或團隊與工業遺產單位加強合作,以“文化創新”豐富工業旅游的內容,將工業博物館、工業小鎮、工業生產、工業文創等結合起來實現工業旅游場景聚合,實現“吃、住、行、游、購、娛”的閉環化體驗。通過“串珠成鏈”形式實現工業遺產景區與周圍人文、自然等景區“生態游”“研學游”“休閑游”“體驗游”的連點成線,實現一趟出游、多樣體驗的多元需求滿足,搭建起“可看、可玩、可學、可購、可閑”的復合性工業旅游運營生態。除此之外,也要重視對融合鄉愁的高端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生產,進而拓寬工業遺產的利用方式,提升游客的消費欲望與消費品質。
(四)著力數字技術增效,以沉浸式旅游提高游客滿意度
旅游停留時間影響著游客的在地消費欲望與體量,隨著智慧旅游的發展,數字技術得以融入旅游全過程,無論是出發前的旅游路線設計,還是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游、娛、購等,都能夠在數字技術賦能基礎上便利游客的出行,同時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
一是把“乍見歡喜”轉為“久看不厭”,聲光電賦能沉浸式工業旅游。工業遺產的物項是歷史的呈現,而聲光電技術能夠通過光影、聲音等特效講好歷史故事,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體驗。因此,要完善重慶工業文化數據庫,萃取其中的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形成工業文化元素庫、素材庫、標本庫等,進而借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通過聲光電把紅色工業文化IP打造成虛實結合的空間,讓游客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工業發展歷史、感悟工業精神,甚至參與模擬工業生產以深入了解工業技術。
二是以“數據線上跑”支持“用戶線下游”,推動數字文旅提質增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賦能文化旅游,能夠為景區等提供實時監測數據以完善旅游服務,同時還能夠通過構建紅色工業旅游數字體驗應用系統,發展數字導航、數字導購、數字導覽、數字導游等。當前,在工業旅游景點,普及掃碼入園、刷臉通行等智慧服務具有必要性,可以打通人、車、景點等的數據,實現游客在重慶“多游一小時”。
三是把“線下物件”拓為“云上寶庫”,開發工業遺產網上數字博物館。出游的時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說走就走”,而云游的先睹為快可以增強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借助三維掃描與建模、平面高清掃描、高光譜等技術手段,可以將工業遺產核心物項以文本、圖像、語音、視頻、3D模型等數據類型映射到統一的多模態向量空間,同時,通過對工業遺產形貌、材質、歷史信息、修復記錄、頻譜信息、社會研究等信息的高精度、全方位的提取、處理、分析,能夠最終形成“數字文物”。因此,可以依托重慶市文化旅游類專題網站開辟“重慶工業遺產網上數字博物館”欄目,通過文字、圖片、專題視頻、全景模擬等形式實現沉浸式網游工業數字文物,提升工業旅游的吸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重慶市把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下,不僅要明確工業遺產及其核心物項的概念邊界與認定標準,也嘗試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對其的開發利用,講好工業故事,傳承工業精神,在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文化產品的同時將紅色工業旅游打造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為其他省市活化利用工業遺產、發展工業旅游提供了參考與示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12):4-12.
[2]? 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蘇鹽城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3-12-04(1).
[3]? 劉伯英,李匡.工業遺產的構成與價值評價方法[J].建筑創作,2006(9):24-30.
[4]? 楊光燦,陳影.基于建筑符號學的濱江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策略——以寧波甬江北工業基地為例[J].城市建筑,2022(20):141-145.
[5]? 張環宙,沈旭煒,吳茂英.濱水區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記憶延續研究——以杭州運河拱宸橋西工業遺產為例[J].地理科學,2015(2):183-189.
[6]? 單霽翔.關注新型文化遺產——工業遺產的保護[J].中國文化遺產,2006(4):10-47+6.
[7]? 趙征,何南均,李全鵬,等.工業遺產資源可持續保護利用——以武漢市為例[J].城鄉建設,2022(14):64-66.
[8]? 周德鈞,蔡萌.江漢關:作為武漢城市文化意象的形成與發展[J].決策與信息,2021(2):49-60.
[9]? 趙陽,趙有田.中國近代早期改革思潮與民族覺醒——以龔、魏和洋務派為中心的考察[J].東方論壇,2015(3):7-11.
[10]? 吳良鏞.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7.
[11]? 李沛霖.民國時期遠東第一——南京永利铔廠影像志[J].江蘇地方志,2010(6):42-44.
[12]? 鐘秋蘭.瓷上踏歌行——看景德鎮陶瓷文化如何薪火相傳[N].江西日報,2023-06-26(2).
[13]? 杜翼.用好紅色工業遺產? 賡續紅色文化血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1-03(7).
[14]? 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2022-05-26].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205/t20220526_933202.html.
[15]? 習近平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韓正出席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16(1).
[16]? 汪秋菊,劉宇,李新,等.中國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網絡關注空間演化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7(1):45-55.
[17]? 吳文智,唐培,何建民.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目的地忠誠的影響機制——來自城市目的地上海的經驗證據[J].華東經濟管理,2021(4):118-128.
[18]?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EB/OL].[2019-08-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8/23/content_5423828.htm.
[19]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強調? 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勇立潮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返京途中在山東棗莊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3-09-26(1).
Specific Circumstance and Developing Path of Activating and Utilizing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Image: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Chen Zhuo1? ?Huang He2
(Probe Magazine, the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Industrial heritage, known as "nostalgic landscape", can provide core it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ourism, but alsocan be used as cultural symbols to construct city images and enrich and continue the urban contex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industrial tourism, how to excavate, protect and activate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aking care of the activate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image can sort out the resources and excavate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ry to develop industrial tourism with brand characteristics by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then provide realistic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city image through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six old industrial bases, Chongqing is rich in industrial heritage stock and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tilized earlier.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industrial heritage sorting, identification refining and industrial tourism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tiv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heriting urban context.
Key Words: City Image; Red culture;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Tourism; New Growth 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