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保障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聯動與實現路徑

2024-05-14 09:12:53嚴海寧劉震海劉堂森
重慶社會科學 2024年3期

嚴海寧 劉震海 劉堂森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對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發現,當社會保障的功能實現現代化之后,將遵循全民保障邏輯、全民福祉邏輯、文明幸福邏輯、生態福利邏輯以及和平發展邏輯與中國式現代化產生聯動,進而助推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實現。其中,尤其能通過推動創新將巨大的人口規模從“人口約束”轉化成“人才紅利”,還能促進環境質量改善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此,需重點對社會保障結構進行改革,促進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實現社會保障結構的聯動化。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保障;新結構經濟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業農村現代化測度與評價研究”(22AZD139);江西省創新項目“社會保障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聯動與實現途徑——新結構經濟學視角”(S202310406045)。

[中圖分類號] F20 ?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3-0020-014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我國未來五年以及更長時間的發展方向,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在有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式現代化有何內在關聯?社會保障如何實現功能現代化①?如何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既有文獻對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討論主要有兩類。一類文獻突出強調社會保障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鄭偉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既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2]。萬國威則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與完善要基于巨大的人口規模,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根本目標,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3]。另一類文獻則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之于社會保障的重要性。何文炯等從歷史的視角出發,認為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的偉大變革,都是我國現代化的過程,都對社會保障等民生建設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4]。孫鴻鶴則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有序推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及均衡水平將持續提升[5]。

此外,從根本上看,我國的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統一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之中。社會的發展進步本質上是人的發展進步,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根本目標[6]。同時,我國的社會保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實質上,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保障的一般性特征就是圍繞“人”展開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共濟,通過統一的制度安排幫助人們應對生命周期風險[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保障更是如此。我國社會保障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社會保障的本質特征,并將其作為制度改革與發展的基本邏輯[8]。而且,從新中國七十余年社會保障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人民性是我國黨和政府堅持和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9]。具體而言,人民的保障需求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保障制度安排針對“有效化解人民的社會風險、積極提升人民的社會福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等目標而展開[10]。

可見,既有研究指出了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并從不同的側面較好地揭示了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相互作用,但對于這些作用產生的基礎——二者的邏輯關聯卻少有涉及,本文則嘗試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揭示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邏輯聯動,探究如何在社會保障功能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保障結構與其他各類結構產生聯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概念,是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高度凝練與獨特表達,具備著深刻的內涵與外延,因而需要對其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進行探究,為全面把握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關聯與助推路徑提供認識基礎。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的關鍵在于理解中國情境下的現代化。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就其基本內涵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仍然是“現代化”,理解其基本內涵的關鍵在于明晰何為“現代化”。長期以來,由于西方中心主義思潮的盛行,主流觀點往往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即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憲政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實現科學化。這種簡單照抄、生搬硬套的現代化方式既不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也脫離了各國的基本國情。實質上,從新結構經濟學來看,現代化的本質絕非“西方化”,而是改變自身支配社會變遷的稟賦結構決定的生產結構從而引發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安排,換言之,“現代化”的本質是自身結構的轉型升級[11]。那么如何推動自身結構的轉型升級呢?

自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資源、環境和國際形勢的多重壓力,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逐漸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逐漸成為推動要素稟賦結構升級進而驅動各類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到,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創新的根本來源是人才,人才能夠帶來不斷地創新,形成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生產力的發展將促進要素稟賦結構轉型升級,進而驅動各類結構轉型升級。調動各種要素、完善各類制度安排以推動人才進行持續不斷地創新,既是實現現代化的第一要義,也是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因此,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整個社會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安排鼓勵和支持每個人進行持續創新進而達到高水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一步看,因為創新的關鍵在于“人”,創新是“人”得到充分、全面發展的結果,所以支持創新的制度安排也應當針對“人”展開。這與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為資本獲取最大利潤而創新”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創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的美好生活[12]。在推動創新的系列安排中,直接服務于人的科研創新投入處于“塔尖”,提升個人人力資本的教育發揮著中堅作用,而保障個人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具有基礎性作用,各部分環環相扣、不可或缺。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

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我國的現代化又呈現出一些“中國式”特征。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特征根植于我國人口總量超過14億的基本事實。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更進一步看,現代化本質上只是讓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人”才是目的,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的生動體現。對于現代化過程而言,巨大的人口規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往往意味著實現現代化的難度是巨大的,人口越多,情況則越加復雜,一旦發生動亂,由于“規模效應”帶來的損害是難以估量的,對現代化進程造成的阻礙也是倍增的;因此,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保持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更好地應對巨大的人口規模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巨大的人才資源,大量的人才能夠帶來大規模的創新,對我國現代化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要想將人口轉化成人才,再將人才轉化為創新,一個穩定的社會支持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和平發展,不對外擴張和掠奪。從大歷史觀來看,這一特征根植于“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既不同于西方式戰爭驅動邏輯下的殖民擴張、掠奪以攫取大量的資源實現現代化,又不同于蘇聯式的“優先發展重工業”邏輯下的犧牲農業、壓榨農民以發展工業進而實現現代化[13]。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式的和平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堅守不稱霸、不搞擴張的承諾,進入新時代,我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將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的美好未來[14]。和平發展、不對外擴張和掠奪則意味著剩余主要通過內部積累,近年來隨著逆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不少國家嘗試與中國脫鉤,再加之全球市場需求的持續低迷,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下降,經濟的增長將會更加依賴于內部。因此,我國提出以“內循環”為主體,加快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戰略。在此情況下,經濟發展對社會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的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但是不均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15]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錨定的目標[16]。具體來看,共同富裕主要包含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共同”,另一個是“富?!?。“共同”則意味著不分地區、行業、階層、民族,對全體國民進行覆蓋,實質上是一個“分蛋糕”的過程;“富裕”則意味著滿足人民在物質和精神上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質上是“做蛋糕”的過程;二者屬于一體兩面,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之中。進一步看,做大蛋糕的關鍵在于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而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分好蛋糕則要求具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且往往依靠再分配對貧富差距進行調節,健全的再分配制度尤為重要。

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式現代化對創新、社會穩定、調節收入分配等要素具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要素往往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保障所發揮的功能。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質上是息息相關的。接下來,本文將對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聯系展開具體分析。

二、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聯動

社會保障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與中國式現代化密不可分,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那么如何使社會保障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助推作用充分發揮?在此之前,有必要對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聯進一步梳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大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接下來,本文將分別闡述社會保障與這“五大特征”的邏輯聯動。

(一)全民保障邏輯:社會保障與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保障與人口規模巨大存在三重聯系。首先,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社會保障的天然需求巨大。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訴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保障建設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之一。社會保障作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相對價格”不斷上升,在政府治理目標函數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其次,巨大的人口規模必然帶來巨大的經濟規模、復雜的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稟賦水平也在不斷升級,逐漸形成了資本要素漸充裕、勞動力要素漸稀缺的要素稟賦結構,最適宜產業結構也逐漸從傳統農業主導轉向工業主導,部分地區則由工業轉向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主導方向發展。這一生產結構產生了對社會保障的新要求:一方面,與傳統農業相比,工業就業者缺乏土地的天然保障,再加之工業風險的增加,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消費對服務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消費的提升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保障的支撐,高新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高,社會保障提升人力資本的作用也需進一步發揮。最后,巨大的人口規模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人才規模,進而帶來大規模的創新。從發揮人口的創新優勢來看,要想發揮人的創新作用,關鍵在于將“人”打造成“人才”,這一過程所依賴的就是教育。只有通過良好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才能發揮出人口的創新潛力。而教育的發展與社會保障又密不可分,完善健全的社會保障能夠減輕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負擔,使其能夠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子女教育上。因此,社會保障是影響創新的更為外生的因素,現代化的社會保障將通過促進教育的方式來發揮人口的創新潛力。

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實現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既要在總體水平上達到最適宜,又要通過健全的制度安排對社會保障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內部結構的合理化。總體來看,我國社會保障的總量在不斷提升并且趨于合理,但是內部資源配置結構的發展卻較為滯后,優化社會保障內部結構是社會保障創源的重要渠道[17]。通過實現社會保障的現代化,首先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是適應生產結構的變遷,推動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從而將勞動力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轉移到高勞動生產率部門,把“人口約束”轉化成新的“人口紅利”“人才紅利”[18],實現矛盾的對立性與統一性之間的相互轉化;最后能夠發揮人口規模帶來的巨大的創新潛力,為推動生產力發展進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

(二)全民福祉邏輯:社會保障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因為二者在多個維度上具有一致性:共享發展的理念一致、公平的價值取向相通、增進民生福祉的目標契合[19]。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實質上就是在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的社會保障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經濟運行減震器、收入分配調節器的作用[20]。這恰好服務于共同富裕的兩大目標:“富?!焙汀肮蚕怼薄J紫龋餐辉5那疤崾菦]有貧困,這就要求我國的制度體系能夠發揮消除貧困的功能;而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保障的安全網,具有良好的反貧困功能,能夠發揮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進而防止其陷入貧困并為其提供新的發展機會的作用[21]。其次,共同富裕還要求人們過上富裕的美好生活,這就需要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支撐;社會保障作為經濟運行的減震器,能夠從多渠道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如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從而促進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改善居民的消費和儲蓄以促進經濟增長、熨平宏觀經濟波動等[22]。最后,共同富裕要求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初次分配具有效率取向,每個人的起點并不公平,稟賦存在差異、面臨的機會并不均等,這就必然導致收入不均,同時,資本、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將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19],這就要求我國的制度體系要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社會保障作為收入分配的調節器,可以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享發展的功能。

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可以從社會保障著手。要使社會保障助推共同富裕的功能充分發揮,仍要求實現社會保障總體水平和內部結構的最適宜。首先,縱觀我國社會保障,就“?;尽⒎簇毨А惫δ芏?,社會保障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進入新時代,我國在社會保障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調整,如,2014年養老金并軌、2014年合并城鄉居民醫療保險、2018年建立養老金中央調劑金……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消除了社會保障結構的部分扭曲,再加之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隨經濟發展而有序提升,最終助推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其次,從促發展功能來看,近年來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但主要還是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從而作用于勞動供給[20],對消費等需求側的拉動作用將是未來努力的重點方向。這就需要社會保障的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從而更好地激發民眾的消費潛力。最后,聚焦于社會保障再分配功能,在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中,有些項目較好地發揮了積極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有些項目則發揮不明顯,甚至有部分項目發揮了負面效應[21]。最為典型的就是養老保險,城鄉居民之間、體制內人員與體制外人員之間的養老金數額差距巨大。醫療保險由于報銷機制和居民健康意識的差異,也存在著消極的收入再分配作用[23]。實質上,從新結構經濟學來看,收入差距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稟賦水平在個體間的差異,而宏觀的結構安排會對這一差異產生重大影響。社會保障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對要素稟賦進行個體間的重配,即收入再分配;另一方面是通過支持教育培訓等手段,提升中低收入者的個體稟賦水平,即培育人力資本。而社會保障內部結構的扭曲,制度安排不合理,阻礙了社會保障緩解收入差距作用的發揮,加劇了個體的稟賦水平差距。對社會保障進行持續性改革,逐步全面消除扭曲,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三)文明幸福邏輯:社會保障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保障對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物質文明的角度看,實現物質文明的突出表現就是物質富有,這在本質上與共同富裕中“富?!钡囊笫馔就瑲w。實際上,共同富裕的一般內涵之一就是物質文明更加豐富[24]。社會保障能夠促進共同富裕中“富裕”目標的實現,自然也就能夠推動物質文明的提升。就精神文明而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與社會保障密不可分。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當面臨年老、疾病等風險時,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正式的制度安排,能夠給予個體一定的物質幫助,從而緩解金錢壓力給該群體帶來的不安全感;對于中高收入群體而言,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解決使得收入不再是決定幸福感的唯一因素,風險帶來的悲觀心態和不安全感將使得個體的幸福感遭到損害,而社會保障具有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作用,可以增強該群體的幸福感[25]。此外,社會保障還具有促進消費的功能,消費給個體帶來的愉悅感也有助于提升個體幸福感。然而,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要求在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協調。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居民收入在不斷增長,但是幸福感的提升卻相對滯后,收入差距的擴大是重要原因,收入不平等顯著地抑制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26]。而社會保障作為緩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發揮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提升居民幸福感,進而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做出貢獻。

那么,如何使社會保障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功能充分發揮?答案依舊指向了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實現其功能現代化的關鍵是:社會保障總量和結構達到最適宜水平。從總量來看,過低的社會保障水平將導致保障不足,其分散風險、互助共濟的功能將難以發揮,促進消費、經濟發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派生功能自然被抑制;過高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僅容易陷入“福利陷阱”,而且也不利于部分中低收入群體幸福感的提升。原因在于過高的社會保障水平對個體而言往往意味著當期高繳費,而高繳費則容易擠壓中低收入階層當期的工資福利、基本生活水平等,從而使其幸福感下降[27]。從結構來看,社會保障內部結構不合理,不僅難以發揮其緩解收入不平等的功能,而且還將擴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又會損害居民的幸福感,最終加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協調程度。因此,必須推動社會保障總量和內部資源配置達到最適宜水平。

(四)生態福利邏輯:社會保障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保障具有環境污染效應,社會保障的發展能夠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產生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特征實質上與“綠色發展”理念不謀而和,就是要求我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發展,而是要實現發展與環保的統一。就社會保障而言,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再贅述,但社會保障的環境污染效應則有必要展開分析。由于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28-29],而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又是由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來驅動的[30],所以社會保障在本質上能夠促進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同時,要素稟賦結構的變遷又將驅動環境質量的變化。因為要素稟賦本質上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時點上面臨的總預算,其結構則代表了各要素的相對價格;在發展階段前期,經濟體的稟賦水平低,消費品數量較少,環境優異,消費品相對價格高于環境,因此,此階段經濟體的最優選擇是消耗環境以發展生產,推動生產結構升級,使消費品得到快速積累;隨著剩余的不斷積累,要素稟賦結構不斷升級,消費品逐漸豐裕,而環境質量則不斷下降,經濟體的最優選擇是發展能耗低、污染小的產業,推動生產結構進一步升級,提高環境質量[31],最終形成環境污染隨要素稟賦結構變遷的庫茲涅茨曲線機制。因此,社會保障的發展與環境質量存在關聯。在發展階段的前中期,社會保障的發展推動要素稟賦結構升級,最適宜產業結構從農業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變遷,從而推動環境污染在庫茲涅茨曲線前半段的變動,導致污染水平上升;進一步地,在社會保障的推動下,要素稟賦結構持續升級,最適宜產業結構逐漸由工業向污染更小的現代服務業轉變,進而使得環境污染跨過庫茲涅次曲線拐點,污染水平逐漸降低。

社會保障能夠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助力。由于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變遷,最適宜產業結構將不斷變遷,環境污染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是經濟體的必經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方式就是推動經濟體盡快跨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因為與提高工業企業的環保成本從而損害其自生能力相比,早日進入以現代服務業等污染小的產業為最優生產結構的發展階段,才是“成本”最小的方式。在此基礎上,社會保障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作用得以發揮。當社會保障的自身總量和內部結構達到最適宜時,就能夠最快速地推動要素稟賦結構升級,進而使環境污染隨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快速越過環境庫茲涅次曲線拐點,進入環境污染水平隨經濟發展而下降的階段,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五)和平發展邏輯:社會保障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保障對和平發展的源動力存在積極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對于這一特征,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業禮指出:“我們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我們的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32]這實質上講的是要素稟賦積累來源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靠的不是戰爭、殖民和掠奪,和平發展路徑上的“投資、消費、出口”才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33]。社會保障與這“三駕馬車”不無關系,就投資而言,雖然社會保障對投資的重要來源“儲蓄”的影響因保障模式的不同而異,但是由社會保障基金形成的巨大資金池無疑有利于投資的發展,推動了資本要素的積累,促進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從消費來看,社會保障穩定預期的特性就決定了其對消費具有促進作用;關于出口,社會保障雖然對其無直接性影響,但也能夠通過影響企業勞動力成本,從而削弱勞動力要素豐裕帶來的比較優勢,降低產品競爭力,從而對出口貿易產生間接影響。

社會保障對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貿易規則重構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大不如前[34]。在這一背景下,發揮社會保障促進投資和消費的作用對我國經濟增長意義重大。要推動社會保障總量和內部結構的現代化,因為只有當社會保障總體水平和內部資源配置達到最適宜狀態時,才能夠充分發揮激發國民消費潛力、活躍資本市場以促進投資的功能,使我國能夠在和平發展道路上持續前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三、中國式社會保障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對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聯動遵循五大邏輯。但是,這五大邏輯能夠順利展開的前提都指向了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而社會保障功能現代化的關鍵則在于“總體水平和內部結構達到最適宜”,在此基礎上才能與其他結構產生合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一)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

1.社會保障總量的現代化

實現社會保障功能現代化的關鍵之一在于“社會保障總量的現代化”。社會保障總量現代化意味著社會保障總體水平達到最適宜,所謂“最適宜”是指社會保障的總量能夠實現為全體國民提供長期可持續的“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基本職能??偭窟_到最適宜根本上依賴于社會保障資源“收取”過程的適度合理。簡言之,只有將“向誰收、怎么收、收多少”三個問題回答好,才能使社會保障資源的獲取合理化,進而使社會保障的總量達到最適宜狀態。

首先,要健全社會保障資源獲取對象,豐富社會保障的供給主體。一方面,應該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將全體國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如社會保險應當有效覆蓋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等,這不僅是實現社會保障現代化的過程,而且是“人民至上”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要推動社會保障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世界主要大國的社會保障發展史已經證明,純粹的國家保障或私人保障無法解決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問題,要在明確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的基礎上,強調企業和個人責任的發揮。同時,社會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積極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保障的供給提供多元化力量。

其次,要豐富社會保障資源獲取方式,推動社會保障供給機制的創新。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供給機制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從“多層次”向“多支柱”轉變[35]。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多層次”還是“多支柱”,本質上都是強調社會保障供給機制的多元化,但二者產生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原因在于,多層次強調縱向延伸,高層次的發展有賴于低層次的完善,同時也受制于低層次的發展;而多支柱則強調橫向的多元,各支柱的發展互不干擾,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利于制度的多元化發展。以養老保障為例,經過數十年的建設,我國養老保障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部分為基礎,個人賬戶、企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等置于其上的多層次體系,但是整個養老保障體系高度依賴于基礎層次——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部分,高層次制度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事實上,我國也正在努力向“多支柱”轉變,比如,于2022年正式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獨立建制,成為養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主要力量。

最后,要科學合理地確定社會保障資源的獲取量,靈活調整社會保障繳費率。要建立完善的財政、保險精算機制,延長精算年限,在較長的期限內進行風險測算,綜合考慮通貨膨脹、工資、人口、利率等因素,豐富精算模型,最終測算出合理的社會保障費率。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費率調整更多地是基于短期的現實目標,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緩解失業危機等,缺乏結合社會保障尤其是養老保障長期性的規劃。此外,由于社會保險名義繳費率過高,實際繳費率與名義繳費率產生了較大的偏離。要解決這種偏離,根本上還是依賴于繳費率的科學合理,再加上有效的監督管理。

2.社會保障結構的現代化

實現社會保障功能現代化的另一關鍵在于“社會保障結構的現代化”。社會保障結構的現代化意為社會保障資源配置達到最適宜,這里的“最適宜”指的是資源分配達到最優狀態。在社會保障資源總量固定的情況下,能夠使受保障群體及水平達到最大化,這主要依賴于社會保障資源的“支出”過程科學有序。

支出對象方面,要著力實現“廣覆蓋、縮差距”。社會保障作為公共產品的一部分,公平正義是其根本的價值取向。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更是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價值目標。社會保障結構現代化的首要目的就是在覆蓋全體國民的同時盡可能縮小待遇差距,如,推進社會保險全覆蓋;加大對貧困、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力度;在養老保險實現并軌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養老金一元化改革,努力縮小城鄉之間、體制內外之間群體的養老金待遇差距;加快提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統籌層次,擴大基金統籌范圍,使社會保障受益對象的待遇更加公平等。

支出方式方面,要積極推進社會保障支出方式多元化。在以現金為供給主體的基礎上,強化服務供給,尤其是養老和醫療服務。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我國高齡老年人口的數量必然不斷增加,相伴而生的“老年照護”需求將快速上升。這就要求養老保障體系不應局限于養老金供給,還要強化養老服務供給。目前,以提供老年照護服務為主體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考慮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之快,長護險的試點也應該加快進程、擴大范圍。醫療服務在醫療保障中更是至關重要。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啟示下,要加快醫療資源與服務“下沉”,積極向基層延伸,增強保障能力。

支出水平方面,要實現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調整靈活化。建立社會保障待遇長期動態調整機制,努力減少福利剛性對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損害??梢愿鶕洕l展狀況、物價水平、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等因素建立精算模型,從而確定合理的支出水平。對于醫療保險,則需重點防范道德風險問題,強化對醫療服務供方的監管,優化醫療資源的使用。此外,社會保障資源的管理體制也需要實現現代化,尤其是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需要委托專業機構分散化運營,基金投資運營的權力也要分散化,減少貪污腐敗、挪用資金風險的同時,實現投資運營收益最大化,從而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增強其支付能力。

(二)社會保障結構的聯動化

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與其他各類結構進行邏輯聯動奠定了基礎。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保障結構對其他各類結構的促進作用,還可以在具體的保障政策方面發力,使社會保障結構與其他結構聯動化。

1.社會保障結構與人口結構聯動

針對我國規模巨大的人口結構,要使巨大的人口規模轉化為“人才紅利”,需要社會保障在教育和創新環境的構建上發力。一方面,可以實施“子女教育抵扣社會保障費”政策,降低家庭社會保障支出,促進教育支出水平的提升,提高子女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增加社會保障教育救助,對因貧輟學、高等教育失學等困難群體增強社會救助力度,強化教育保障,促進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此外,還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穩定功能,構建適宜創新的穩定環境[36]??梢詫萍夹推髽I、“獨角獸企業”以及從事基礎研究、理論創新的科研人才提供社會保障繳費優惠制度,為相關人才發放科研生活保障金,使其擁有一個安穩的科研環境、生活環境。

2.社會保障結構與財富結構聯動

共同富裕這一目標,實質上要求社會保障結構既要與財富積累結構產生聯動,又要與財富分配結構產生聯動。落實到具體政策中,一方面,加大力度實施“社會保障緩交、免繳”政策,以應對近些年尤其是近兩年的經濟下行壓力,既能為企業減負,促進民營經濟的繁榮,又能增加職工當期的收入,推動釋放國民消費潛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推動社會保障一元化改革,尤其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縮小城鄉之間、體制內外之間人員的保障待遇差距,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醫療保險省級統籌,以充分發揮社會保障促進國民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實際上,要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的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要落實公民的“社會保障權”,加快推動社會保障權入憲,這是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社會保障的價值支撐。通過社會保障在“增長”和“分配”兩端的發力,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3.社會保障結構與文明結構聯動

為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目標,要穩定社會保障支出對物質需求的兜底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元社會保障結構以促進精神富足。要實現社會保障分散社會風險、增加社會福祉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有為政府在有效的市場中能捕捉到物價變動和經濟波動的價格信號,依據當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社會保障的繳費率與支出水平,既能避免社會保障水平過低而無法實現“?;尽保材苡行П苊獗U纤竭^高帶來的“福利陷阱”;同時還能穩定消費者預期,將風險控制在合理區間,顯著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此外,在社會保險完善發展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商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鼓勵支持引導企業發展建立完善“企業年金”制度,豐富保障支柱。對于社會慈善事業,其發展程度是多層次社會保障質量高低的重要體現,應盡早完善捐獻法規與登記程序、公示責任,促進慈善事業的透明化。通過社會保險、商業保險、企業年金慈善事業等“多管齊下”,進一步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4.社會保障結構與環境結構聯動

應對環境結構的變遷,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勞動培訓功能促進人力資源轉化,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 “綠色”發展。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減少能源消耗,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37]。基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應擴大失業保險中“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的規模,以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所需職業技能作為重點培訓內容;同時優化失業保險基金的支出結構,加大勞動者技能培訓支出,為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升級培育適宜的人才。此外,要實現社會保障對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的促進作用進而驅動環境結構的變遷,一方面,要優化社會保障支出結構,在保證相對公平的前提下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從業者提高待遇給付水平,推動其積極參與生產勞動以及創新;另一方面,在維持企業自生能力的前提下,制定適宜的社會保障繳費率,防止企業因為人力成本負擔無法完成轉型。

5.社會保障結構與發展結構聯動

實現和平發展目標,要明晰社會保障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機制,促進內部積累,保障和平發展的內部環境。社會保障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散風險、互助共濟,以維持社會穩定,進而實現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功能。首先,要合理分攤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社會保障成本[38],控制居民社會保障個人繳費比例,以減少社保繳費對個人消費的擠出效應,釋放居民的消費潛力,促進內需。其次,我國社?;鸸芾碛捎诟鞯鼗ゲ唤y屬,資金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要盤活社會保障基金存量,打破社保基金碎片化管理的困局,提高基金統籌層次,形成大規?;鸪兀龠M資本市場繁榮。最后,積極靈活調整社會保障企業繳費率,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在國際貿易中形成價格優勢,在對外貿易整體格局中與各方互利共贏。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體現了其與社會保障之間暗含內在關聯,本質上,社會保障與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聯系所體現出的是社會保障結構與其它結構的關聯,正是由于這種關聯性的存在,才使得社會保障功能的現代化能夠對其它結構的現代化產生影響,這同時也是國家將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治理工具,置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的組成部分[39]的重要原因。因此,結合我國現實,需要在推進社會保障總體水平進行動態調整的基礎上,重點對社會保障內部結構進行改革調整,使社會保障資源能夠得到最優配置,進而使得社會保障結構能夠與其它結構實現良性互動,最終發揮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 鄭偉.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社會保障的新要求[J].社會保障評論,2022(6):21-39.

[3]? 萬國威.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的高質量發展[J].江淮論壇,2022(6):14-20+193.

[4]? 何文炯,岳經綸,張翼,等.共同富裕視角下的民生建設(筆談)[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6.

[5] 孫鴻鶴.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J].理論探討,2023(2):111-118.

[6] 周文,肖玉飛.共同富裕:基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基本經濟制度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0-20.

[7] 華穎.中國社會保障70年變遷的國際借鑒[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5):17-26.

[8] 林閩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性發展之道[J].社會保障評論,2023(1):22-33.

[9] 鄭功成.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新制度文明[J].社會保障評論,2023(1):3-21.

[10]? 席恒.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與路徑[J].社會保障評論,2023(1):34-45.

[11]? 林毅夫,付才輝.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內涵與首要任務——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闡釋[J].經濟評論,2022(6):3-17.

[12]? 李包庚,高山珊.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的歷史邏輯與基本經驗[J].重慶社會科學,2022(4):71-83.

[13]? 丁志剛,熊凱.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四重邏輯:基于中西方現代化的比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2-61.

[14]? 馬重陽,成龍.論中國式現代化[J].浙江社會科學,2022(12):4-11+155.

[15]?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戰略目標[EB/OL].(2022-03-17)[2024-03-2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5223826106463936718.

[16]? 李瑩潔.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目標要求和實現路徑[J].學術探索,2022(9):33-39.

[17]? 王胤添,米紅,李建琴.社會保障創源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中國式現代化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22(12):78-92+158.

[18]?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自生能力與新的理論見解[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5-15.

[19]? 鄭功成.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的邏輯關系及福利中國建設實踐[J].社會保障評論,2022(1):3-22.

[20]? 習近平.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2(5):5-7.

[21]? 何文炯.建設適應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制度[J].社會保障評論,2022(1):23-34.

[22]? 宋佳瑩.共同富裕背景下社會保障經濟效應分析:人力資本視角[J].蘭州學刊,2023(1):88-102.

[23]? 周強,張全紅,蔡智全.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對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4):105-118.

[24]? 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內涵、理論與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6):52-60.

[25]? 何曉斌,董寅茜.從經濟到社會——中國城鎮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變遷:2003-2017[J].南京社會科學,2021(3):54-63.

[26]? 孫計領,王國成,凌亢.收入不平等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基于FS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8(6):77-91.

[27]? 岳經綸,尤澤鋒.擠壓當前還是保障未來:中低收入階層養老保險幸福效應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20-29.

[28]? 馬克林.基于消費視角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7):166-168.

[29]? 孫鳳,閆澤華,張浩凌.社會部門的投入溢出效應分析——基于投入產出法的計算[J].學海,2018(2):140-146.

[30]? 林毅夫.如何做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8.

[31]? 林毅夫,付才輝,鄭潔.新結構環境經濟學:一個理論框架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25-43.

[32]? 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 | 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大特征[EB/OL].(2022-10-24)[2024-03-22].https://news.cctv.com/2022/10/24/ARTIdWTncOLVsVKaMkwZdeQt221024.shtml.

[33]? 劉瑞翔,晏維龍.“三架馬車”績效評估與中國經濟需求結構失衡[J].南京社會科學,2015(8):22-30.

[34]? 汪廷美.對外貿易轉型背景下拉動內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20(12):89-94.

[35]? 王雯,黃萬丁.加拿大多支柱老年收入保障體系的評價及啟示[J].中州學刊,2017(12):77-83.

[36]? 嚴海寧,黃欣鵬,劉震海.結構變遷視角下的社會保障繳費對企業創新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23(9):74-85.

[37]? 趙秋運,李博文,劉震海,等.區域發展戰略對能源消耗的影響研究——新結構經濟學視角[J].科學決策,2023(3):54-69.

[38]? 趙秋運,劉堂森,劉震海.財政分權與社會保障:新結構經濟學視角[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10-122.

[39]?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9-11-05)[2024-03-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eqid=92a9ff38000540eb000000026460ae9d.

The Logical Linkag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ocial Security to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Yan Haining1? ?Liu Zhenhai2? ?Liu Tangsen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 2.Institute of Aviation Develop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330063; 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finds that whe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s modernized, it will follow the logic of universal security, national welfare, civilized happiness, ecological welfare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o link with China-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n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can transform the huge population size from "population constraint" to "talent dividend" by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an als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reform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s, and realizing the linkag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tructure.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social securit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總的認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樣,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總體概念,是對全社會而言的?!惫餐辉J亲龃蟆暗案狻焙头趾谩暗案狻钡慕y一,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我們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數字經濟,使發展成果惠及各地區、各行業、各群體,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本期繼續開設“共同富?!睂n},邀約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潛教授團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彭鴿博士團隊,分別就“構建以勞動貢獻為主導的共同富裕社會:困境與路徑”“共同富裕:數字勞動與數字資本剝削的中國應對”展開研討,現刊出有關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成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日韩区欧美区| 免费aa毛片|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网站|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久草视频中文|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清纯|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天堂777|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欧美在线一二区|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无码高清专区| 色婷婷电影网|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区二区影院|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不卡在线看|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www.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