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冉,張文妍,范倩倩,徐蘭蘭,楊賀杰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河南 焦作 454000
壓瘡高危是指患者長期臥床不起,身體與床接觸部位發生的潰瘍,也被稱為皮膚潰瘍,表現在身體各部位長期受到壓迫,造成血液循環紊亂、持續缺血缺氧、軟組織潰瘍和營養不良引起的壞死,俗稱壓瘡。壓瘡的發生與患者長期臥床有關,仰臥位的患者容易出現骶尾部、腳跟和肩胛骨的壓瘡;經常側臥的患者容易出現腳踝內側和外側的壓瘡[1-3]。常規的管理方式并未對術中壓瘡采取針對性措施,高危壓瘡預后不佳。留痕管理法是通過利用圖片文字等保留所使用的管理方法,有利于為患者預后提供證明,是目前臨床中有效的查證管理方式。留痕管理法采用多種術中管理的有效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4]。但留痕管理法對高危壓瘡患者術中壓瘡發生率的影響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選取病例,探究將留痕管理法應用于高危壓瘡患者對術中壓瘡發生率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8例高危壓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 例。試驗組男22 例,女22 例;年齡38~59 歲,平均年齡(55.36±10.26) 歲;手術時間2~4 h,平均手術時間(3.24±0.56)h。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39~60 歲,平均年齡(56.85±11.03)歲;手術時間1~5 h,平均手術時間(3.37±0.5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高度水腫;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極度消瘦;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意識不清,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評估高危壓瘡患者,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于指導Braden 評分≤12 分的患者,需要叮囑患者家屬簽署“難免壓瘡知情同意書”,進一步評估患者的病情,根據患者的情況填寫“住院壓瘡評估記錄單”。
試驗組給予留痕管理法干預。(1)術前留痕:術前訪視,行病案查閱,評估患者皮膚情況,對存在特殊皮膚護理問題進行討論,制定周密預防措施,進一步組織護理查房,進行專業會診。(2)手術當日:對確認為難免性壓瘡風險患者,拍照留存用于術后對比,進一步核對并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專項溝通,在高危壓瘡交接單術前欄內記錄相關結果。隨后通知巡回護士、患者、家屬簽字確認。(3)術中留痕:護士以術前評估手術方式、基本病種病情、營養現狀等,進一步制定術中壓瘡護理預防計劃,用具備身體各局部壓力分散功效的減壓用具,并合理擺放、調節舒適手術體位,再評估皮膚受壓問題、正確的手術功能位。(4)術后留痕:術畢,護士與經管醫師行患者皮膚聯合檢查,發現嚴重情況時,采用點狀線性標記法標記范圍,將皮膚情況記錄在高危壓瘡患者交接表的術后欄內,雙人核對皮膚及標記范圍。皮膚情況拍照留底,于交接單術后欄做好記錄,留底。
(1)管理前后認可度。采用Kolcaba 認可度量表[5]對患者管理前后的認可度進行調查,量表包括交接可靠性、交接追溯便捷性和省時性3 個方面,共28 題。采用4 級評分法(1 分:非常不同意,2 分:不同意,3 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得分為28~112 分,其中交接可靠性5~20分、交接追溯便捷性6~24分、省時性7~28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認可。(2)壓瘡情況。記錄患者壓瘡情況。由巡回護士于術后72 h 對皮膚情況進行隨訪,以2007 年美國壓瘡協會確定的標準為準[6]。(3)并發癥發生率。統計皮膚紅腫、潰瘍、指壓不變白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前,兩組患者患者認可度量表中交接可靠性、交接追溯便捷性和省時性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認可度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認可度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認可度情況(±s) 分
組別省時性試驗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交接可靠性管理前15.26±2.52 14.95±1.85 0.658 0.512管理后23.85±3.65 19.56±2.95 6.064<0.001交接追溯便捷性管理前11.52±2.00 11.99±2.01 1.099 0.275管理后20.58±2.95 16.85±2.35 6.560<0.001管理前13.52±2.26 13.25±2.06 0.586 0.560管理后22.12±2.96 17.25±2.30 8.618<0.001
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為15.91%,低于對照組的3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68,P<0.05)。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壓瘡高危意味著患者極易發生壓瘡,需要及早做出預防措施,降低發生壓瘡的幾率。身體肥胖、水腫、長期臥病在床、大小便失禁和年老體弱的人容易出現壓瘡。因為老年人患有疾病,活動能力和感受能力下降也是容易出現壓瘡的[7-10]。此外,老年人長期臥病在床,身體的恢復能力較差,皮膚的彈性降低也容易導致老年人出現壓瘡[11-12]。由于長時間手術、術中被迫體位、應手術需要體位更換等均可增加壓瘡風險[13-14]。常規壓瘡預防護理管理并未對高危壓瘡采取有效措施[15]。因此,探究有針對性的壓瘡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用留痕管理法,探究其應用于高危壓瘡患者對術中壓瘡發生率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認可度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留痕管理法應用于高危壓瘡患者,可降低術中壓瘡發生率,提高患者認可度。留痕管理法應用于高危壓瘡患者通過皮膚評估并留評估結果痕跡,有利于對患者形成統一的警覺意識[16-21]。研究[22-24]指出,留痕管理法通過高危壓瘡手術與患者無縫隙交接,促進科學合理壓瘡防控策略的制定落實,可進一步提高患者認可度。此外,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留痕管理法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相關研究[25]指出,留痕管理法主要是在對患者的時間和管理內容方面,更加全面的管理方法,不留間隙或者空白,有利于完善交接班的記錄以及保留護理證據,可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員個人的工作效率以及認真程度,更好地關注患者的皮膚問題。留痕管理法通過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增強患者認可度,還能夠增強患者對于壓瘡疾病的相關認識,有利于更好地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能夠進一步保證患者得到快速的管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26]。
綜上所述,留痕管理法應用于高危壓瘡患者,可降低其術中壓瘡發生率,提高認可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