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萍
科學素養是學好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必要條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筆者認為,科學素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主要包括了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本文立足小學科學教學的視角,提出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實踐性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近科學
所謂實踐性教學就是為學生創造具有真實性、體驗性和操作性的學習條件,確保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科學,此種情況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實踐性教學方式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了解科學知識的意識和素養。例如,在開展二年級科學課程第三單元《植物與環境》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兼備實踐性、體驗性、探索性的新型教學方式,借此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基礎。以“種大蒜”這一課時為例,教師要求學生準備相關的學習材料,如“蒜種”“瓶子”“土壤”等,然后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種植活動,同時要求學生定期為大蒜澆水,并詳細記錄大蒜生長的情況。如此一來,在親自動手操作的條件下,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科學知識,從而對科學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會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二、采用趣味化教學方式,敲開科學探索的大門
所謂趣味化教學主要是指將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植入教學,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科學教學采用趣味化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敲開探索科學世界的大門。舉個例子,在三年級科學第五單元第17課時“鞋底花紋的啟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課前小游戲,用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例如,將兩本書逐頁重疊在一起,并要求兩名男生用盡全力將書本分開,當學生認為無法將書本分開時,教師可以單手抖動其中一本書,從而將兩本書徹底分開,這會讓學生覺得不可思議,也將在學生心里埋下崇尚科學與探究科學的種子。通過開展趣味性的科學實驗,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作用。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倡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及能力,所以小學科學教學要重視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對促進學生深層次學習及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上文主要從開展實踐性教學和趣味化教學兩個維度提出了可行的教學策略,希望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