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外部環境和參與主體已發生了新變化,少先隊組織應主動適應社會,創造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工作模式,構建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因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探究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研究發現,參與主體的組織利益驅動、個體情感驅動構成了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內在驅動力,資源條件、文化氛圍和政策環境形成了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外部驅動力。
關鍵詞:少先隊社會化;聯建共育;動力機制;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D4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02(2024)02-0055-11
作者簡介:盧婉琪,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群團理論教研部講師。
習近平指出,“培養好少年兒童是一項戰略任務,事關長遠”,“全黨全社會要重視少先隊工作”[1]。新時代少年兒童將成為推動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為促進新時代少年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將個人融入社會,將“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2021年共青團中央聯合多個部門共同發布了《關于構建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逐步構建組織基本覆蓋、機制規范運行、資源廣泛整合、陣地充分利用、隊伍有效動員、活動形式多樣、隊員積極參與的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形成校內外互為補充、有機聯動,少年兒童普遍受益的少先隊工作新局面”[2]。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少先隊社會化”是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研究的焦點,各地少先隊基層組織結合區域資源特色打造了不同的少先隊社會化模式,但共同的著力點是少先隊組織加強了與其他組織之間的聯建共育,主要集中在少先隊社會化的活動聯建、陣地聯用等方面。因此,深入分析少先隊組織聯建共育意愿影響因素,探究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對構建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述評
(一)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概念界定
我國少先隊是由6周歲至14周歲的少年兒童組成的。對于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概念界定,目前我國學者主要有以下觀點:一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與社會建立關系,依托社會資源參與的工作形式,強調少先隊工作的社會聯結性,如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指“少先隊教育內容、渠道、手段等方面與社會建立廣泛、良好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動員、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少先隊教育服務”[3];二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少先隊工作在社會時空的延伸,指的是“社會時空中依托社會資源開展少先隊工作,從而把少先隊工作從學校內向學校外延伸,以實現學校內外少先隊工作的融合發展和共同提升”[4];三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系統性工作,指的是“組織、陣地、活動、隊伍四個體系是相互支撐、有機聯系的系統”[5],具體表現為:校外組織是基礎,校外陣地是載體,實踐活動是依托,校外輔導員是重要力量。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指少先隊組織在社會時空中,依托社會資源進行少先隊組織、陣地、活動、隊伍建設,使少先隊工作從校內延伸到校外,以實現引導少年兒童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和改造社會的目的。
(二)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參與主體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構建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6],意味著我國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在黨的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參與的少年兒童工作,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機制的特征是“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共青團牽頭、團教協作、社會協同”[7]。在組織層面,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參與主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黨和政府部門,包括負責少年兒童工作的有關部門,如教育行政部門、民政部門等;第二類是事業單位,包括學校、黨群服務中心、博物館、少年宮和紅色教育基地等;第三類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各類相關社會組織、國有企業等。在個體層面,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參與主體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各級少先隊工作者,包括少先隊輔導員和校外輔導員;第二類是家長群體;第三類是其他相關人士,包括政府行政人員、社區工作者等。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是促使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推進的耦合力量,厘清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各類參與主體,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動力機制的動力源。
(三)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是激發人們行動的要素及其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8]。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是指促進參與主體實施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推動力及其作用方式,是推動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建構的動力系統。從現有文獻看,學界對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缺乏專門研究,相關的零散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理論闡述,比如胡洋等人梳理了少先隊社會化的政策發展特點,提出政策出臺促進了一些部門參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9];張良馴等人提出少先隊改革是直接動因,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少先隊改革的重要途徑[4];湖北少工委從少先隊工作者的視角提出,通過黨委高度重視、強化全團帶隊責任、總任務分解層層落實等推動少先隊社會化工作[10];南京少工委提出工作理念、工作機制、組織陣地、資源支持[11]等方面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重要推動因素。從內容上看,這些研究都涉及少先隊社會化的工作動力因素,但研究方法單一,內容不夠系統全面,且缺乏實證性材料支撐,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實證研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為了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實踐,依據深度訪談資料,采用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建構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的理論框架。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一種基于初始資料進行質性分析來建立理論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廣泛應用在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扎根理論研究的基本過程包括四個階段:提出研究問題、數據資料收集、資料編碼分析和理論建構,其中資料編碼分析是關鍵環節,資料編碼過程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論進行,需要經過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三個步驟來完成數據資料處理,并通過不斷提煉和修正理論來保證研究質量。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上海市Y小學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實踐參與主體。Y小學是一所位于開發區的實驗小學,創辦于2019年,是由高校、所在區教育局、政府和國有企業四方合作共建的公辦學校。上海市少先隊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打造了“15分鐘校外少先隊幸福圈”,Y小學學校少先隊利用區域內的地鐵站、黨群服務中心、高校等共建單位距離優勢,形成了校外實踐育人工作體系。在訪談對象設置過程中,本研究參考了前文中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的分類,對不同類別的參與主體進行抽樣選取訪談對象。因此,本次訪談調查主要以上海市Y小學的少先隊輔導員、學生家長、校外輔導員以及政府部門代表、共建事業單位代表、共建企業代表和區級少先隊工作者為調查對象。
(三)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面對面深度訪談的方式獲取原始資料,確定受訪對象后,經過受訪者同意對訪談過程進行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進行文本轉錄,最終形成15萬字的原始資料。訪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1)您為什么會參與到少先隊社會化工作中來?(2)為什么愿意支持少先隊工作?(3)有什么因素促使您參與?等等。每次訪談時間大約40~60分鐘,遵循社會倫理的要求,本文所涉個人信息均做了匿名處理,受訪對象的基本信息見表1。編號中“XX”表示學校少先隊輔導員;“XW”表示校外輔導員,“QJ”表示少先隊工作管理者。
三、基于訪談資料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遵循扎根理論原則,對原始訪談資料文本進行編碼。遵循“初始編碼—主軸編碼—選擇編碼”三級編碼原則,通過理論編碼,形成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動力機制的理論框架。
(一)初始編碼
在初始編碼階段,對通過訪談獲取的文本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借助Nvivo12.0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通過貼標簽的方式,共得到50個節點,再根據相關性原則對自由節點進行概念化,賦予概念后形成更具概括性的范疇。在這個階段,本研究最終形成初始概念13個,得到5個范疇。初始編碼階段形成范疇的部分示例如表2所示,范疇摘取自經過總結歸納的訪談資料。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初始編碼的基礎上有策略地進行概念重組。將不同類屬的概念進行歸類,賦予新的范疇,并根據不同范疇概念的邏輯關系,初步形成理論的主線。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的動力機制這一核心范疇由組織利益驅動、個體情感驅動、資源條件、文化氛圍和政策環境五個主范疇構成。主范疇與子范疇的對應關系及內涵見表3。對這五個主范疇進行對比和分析發現,組織利益驅動和個體情感驅動是參與主體的內部動力,資源條件、文化氛圍和政策環境是客觀環境產生的外部動力。
(三)選擇編碼
選擇編碼是圍繞核心范疇建立主范疇之間的關系,提煉統籌其他范疇,闡釋核心范疇與其他主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本文的核心范疇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動因,最后根據范疇之間的聯系,形成了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動力機制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四、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分析
基于扎根理論分析,組織利益驅動、個體情感驅動、資源條件、文化氛圍和政策環境五個維度構成了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其中內核是組織利益驅動和個體情感驅動,這兩者構成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內部動力,是動力機制的需求驅動要素。資源條件、文化氛圍和政策環境是客觀環境產生的外部動力,其中資源條件是支持要素,其作用是減少動力機制實現的障礙,文化氛圍是激活要素,其作用是激活動力機制的精神動力源,政策環境是約束要素,其作用是監督問責,監控整個系統運作。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包括需求、支持、激活和約束等要素,各要素共同構成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在這個有機系統中,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動力機制的結構性特征,內外部動力的各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動參與意愿的發生,推動少先隊社會化。
(一)組織利益驅動
通過扎根理論發現,利益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主要的驅動內生力,參與主體基于組織發展的需求參與到少先隊社會化工作中。利益驅動主要表現在組織文化傳播、組織業務拓展、組織形象塑造等方面,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從組織利益出發,認為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滿足他們所在組織的利益需求,進而產生合作意愿。正如受訪者提到,“我們雙方是共贏的,把他的資源送到學校,豐富我們孩子的視野和體驗,其實我們學校又反哺于他”(訪談編號XX-03),從中可以看出利益關系對少先隊社會化聯建共育起重要作用。其一,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有助于參與主體組織文化的傳播。在訪談過程中,不同組織的參與主體都表達了對組織文化傳播的需求,比如傳播航空文化、傳播地鐵文化。少先隊社會化的共建單位內部設有的文化場館、展覽館、博物館都需要發揮文化功能,輻射到更多的社會群體。讓少先隊員參觀學習,能夠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滿足文化傳播的需要。其二,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有助于參與主體組織業務的拓展。如企業產品本身面向公眾,企業參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就有了向家長和少年兒童介紹企業產品的機會,從而有利于企業產品得到認可,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又如地鐵公司向少先隊員們科普地鐵知識,也促進了文明出行。其三,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有助于參與主體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社會聲譽。無論是少先隊組織還是參與聯建共育的其他組織,都希望通過共建活動提高公眾的知曉度,塑造良好的形象,從而為組織帶來社會效益。實現不同組織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構筑少先隊社會化聯建共育的基礎。由此可見,從組織層面出發的利益驅動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組織的主要動力,滿足組織的文化傳播、業務拓展和形象塑造等發展需求。
(二)個體情感驅動
韋伯的歸因動機論認為,情感在思想與行動之間搭建起橋梁,積極的情感引導個體增加親社會行動,如助人[12]。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的個體情感驅動體現在社會關聯度、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認同等方面。其一,少先隊輔導員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聯結來獲取社會資源。在中國這種重視社會交往的社會,少先隊輔導員更容易在熟悉的關系網絡中選擇合作對象。在訪談中發現,學校少先隊輔導員聯系最為密切的是家長群體,家校關系的密切度是家長參與合作育人、教育資源整合的情感驅動力。少先隊輔導員的社會關系,比如朋友關系,有助于輔導員開展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如“我跟XX(某位工作人員)關系挺好的,我們這幾年可能是有很多的合作,如果我們換一個崗位了,不熟悉他,也不知道前面做了什么,就會斷檔”(訪談編號XX-01)??梢?,社會關聯度越高,雙方合作意愿會越強,合作的舒適感也會增加合作頻率。其二,社會責任感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主體的自我約束力,是聯建共育的內驅力。從訪談資料中發現,參與主體的社會責任感越強,他們的參與度越高。其三,對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價值認同體現在參與主體如何看待自身的行為,如“是在做善事”“為少年兒童謀幸?!?,這種價值觀念會激發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增加個體的參與行為。
(三)資源條件驅動
基于扎根理論分析發現,少先隊社會化工作中共建單位的資源條件是主要外部動力,主要包括區位條件、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具體而言,其一,區位條件是學校少先隊實施聯建共育的首要考慮因素,地理位置直接決定了少先隊員參與活動的可行性以及家長的認可度,例如,“我們發現周圍的場地資源,都是給我們孩子提供‘五育’融合成長環境的校外實踐基地,就像我們的黨群服務中心,就在馬路對面,家長也放心,這是很大的優勢”(訪談編號XX-01)。其二,共建單位的物質資源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開展的直接影響因素。一方面,共建單位具備良好的資源條件,可以為少先隊員開展活動提供陣地、經費支持和活動設備,為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注入資源力量。如“因為我們這邊資源多,我們的資源都可以給他們共享”(訪談編號XW-04)。在訪談中發現,共建資源條件越好,雙方的合作意愿越強。另一方面,學校資源反哺能力也會影響共建單位參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如“在社會化過程中,是資源催生出的資源,由資源的提供者,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挖掘出更多的資源,原來我們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就是說用好資源其實是少先隊社會化進程中最主要的核心元素”(訪談編號XX-03)。其三,共建單位具備開展少先隊活動的人力資源,是參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重要動力。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過程中需要建立一支校外輔導員隊伍,校外輔導員要能夠勝任少先隊工作,能夠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發揮專業優勢,為少年兒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提供新路徑,如“我們在集成電路半導體公司工作,給小朋友們講一些芯片的形成發展,介紹國家的高端科技是怎么樣的,相對來說發揮了校外輔導員的專長”(訪談編號XW-05)。由此可見,校外輔導員隊伍的專業能力會影響參與主體的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勝任力,進而驅動主體參與聯建共育活動。
(四)文化氛圍驅動
文化氛圍是促成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參與行為發生的主要外部驅動力。通過實地走訪發現,Y小學所在區域的文化氛圍濃厚。一方面,地域文化對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具有驅動作用。地域文化對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個體產生影響,如地域文化傳承活動,“組建了一支社區小隊,同一個小區的孩子,去尋訪老黨員,去了解該地域的紅色文化故事”(訪談編號QJ-01)。這種聯建共育活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參與主體都予以大力支持。此外,政府提出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少先隊進一步提出“15分鐘校外少先隊幸福圈”的教育,為少先隊校外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Y小學所在的鎮域積極整合資源、提供便民服務的文化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社會行為。例如,“我感覺(少先隊)社會化受到鎮域的社會責任因素的影響,在我們鎮域里面宣傳責任擔當的文化精神,把一個企業的文化帶動起來,輻射周邊”(訪談編號XX-01)。另一方面,組織文化具有外部功能,優秀的組織文化、組織精神通過員工的語言行為載體,輻射到社會每個角落,影響社會的價值觀。比如,企業文化注重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代際傳承,就會影響企業員工的社會服務意識,激勵員工參與少先隊社會化活動。
(五)政策環境驅動
通過扎根理論分析發現,政策環境對學校少先隊社會化的工作積極性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是政策的支持力度,表現為配套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從區級層面看,整個行政區的基層少先隊有統一的工作機制,并形成了成熟的激勵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政策實施環境,少先隊社會化工作能夠有制度依據,這對少先隊輔導員主體參與具有積極影響。如“每周有活動展示環節,還有考核分數,學??己嗽u優都跟它掛鉤,所以他們都要搶著來參加活動”(訪談編號QJ-01)。同時,少先隊員的激勵評價制度健全,實行“五星爭章”激勵機制,學校頒發一星獎章,社區頒發二星獎章,區少工委頒發三星獎章,上海市少工委頒發四星獎章,全國少工委頒發五星獎章,少先隊員為獲得榮譽,就要通過參與社會化的活動獲取社區和區級層面的獎章。由此可見,少先隊社會化配套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政策考核評價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黨建帶團建帶隊建的政策執行考核評價,“以往都是學校主動去找社區,是學校有社會化的這種需求。現在是反過來,社區主動,因為這項活動納入了黨建,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社區如果想在黨建方面出成績的話,它一定要有創新,就會在隊建上下功夫”(訪談編碼QJ-02)。這種考核機制既推動了黨建工作創新,又實現了少先隊工作社會化。因此,應將黨團隊一體化納入社區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發揮考核機制對少先隊工作的政策導向作用,從外部助推黨委、團委參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從而實現全社會共同參與少年兒童工作的新局面。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質性分析方法,發現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動力機制是由外部驅動力與內部驅動力共同構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部驅動力是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強化劑,是支持少先隊社會化工作行動的外在條件,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在需求。只有關注到參與主體的組織利益需求和個體情感需求,才能不斷生成聯建共育的內在力量,這就需要讓參與主體認識到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是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相統一的過程,也是實現不同組織利益的互惠共贏的過程。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
(一)發揮學校少先隊組織的主動優勢
學校少先隊應充分發揮主動性,推動少先隊社會化工作。根據本文研究結論,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好家長資源和社會關系網絡,通過學校開放日等活動加強家校關系,通過強化情感聯結從而驅動更多力量和資源參與少先隊工作。二是善于利用學校周邊資源,發揮地理位置優勢,聯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周邊高校、企業等共同舉辦活動,包括政治啟蒙、展覽參觀、職業體驗等不同類型的社會化活動。三是實現資源整合、優化和升級,發揮學校教育的專業優勢,幫助共建單位開發設計活動方案,實現資源再利用。
(二)加強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頂層設計
少先隊管理層面要立足工作現實需求,結合地域特色,為本土化的少先隊社會化工作謀劃布局,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利用地域文化營造共育氛圍,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加強對少先隊社會化相關政策的宣傳。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少先隊社會化活動項目,發揮團教協作優勢,借助少先隊輔導員專業力量,共建共創少先隊校外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完善少先隊社會化配套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力度,將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納入考核工作體系,加強共青團與少先隊的組織聯動,發揮“全團帶隊”的傳統,推動黨團隊一體化建設。優化少年兒童工作的政策環境,推動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政策落實,細化相關配套措施,建立團教聯席會議機制,建立社會協同的少先隊工作體制機制。
由于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實踐模式各不相同,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驅動因素也存在差異性,本文分析的結果還需要在其他地區做相關研究加以印證和補充,并對動力機制分析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4+219.
[2] 共青團中央,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關于構建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EB/OL]. (2021-09-28).https://zgsxd.k618.cn/wjk/2021/zqlf/202110/t20211018_18210740.html.
[3] 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大全[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673.
[4] 張良馴,趙丹丹.少先隊工作社會化的依據與方式[J].少年兒童研究,2022,35(12):64-72.
[5] 何軍科.加快補上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短板[J].少先隊研究,2022,10(05):5-10.
[6]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EB/OL].(2021-01-31).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 03/content_5584656.htm.
[7] 何玲,李瑞敏.黨對少先隊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的變遷[J].少年兒童研究,2021,34(06):5-13+29.
[8] 鞠玉翠.需要驅動與條件支持:落實立德樹人的動力機制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20,36(10):59-63.
[9] 胡洋,何婕,崔苗苗.少先隊工作社會化的政策發展特點——基于1978—2022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23,36(06):114-124.
[10] 湖北省少工委.堅持改革創新 大力推進新時代少先隊社會化工作[J].中國共青團,2022,35(16):12-13.
[11] 少先隊江蘇省工作委員會,江蘇省少年兒童研究會.少先隊教育創新[M]//南京市少工委.努力推進少先隊社會化建設進程.北京: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05:32.
[12] 韋伯.歸因動機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34.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ocialization Work for Chinese Young Pioneers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LU Wan-q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work for Chinese Young Pioneers (CYP) in the new era. The CYP organizations should actively adapt to social changes, create a work model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build a socialized CYP work system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Grounded Theory to expl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socialization work of CYP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finds that participating subjects' drivers of organizational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emotions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cialization work of CYP, while resource condition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policy environment form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cialization work of CYP.
Keywords: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Young Pioneers; Joint Construction and Coeducation; Driving Mechanism; Grounded Theory
(責任編輯:王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