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宗智
首先講一下三大證據規則對構建證據體系的重要意義。什么是三大證據規則?構建以證據為核心的指控體系,就證據審查運用而言可以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單一證據審查,二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證據體系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一系列證據規則和證據審查方法的運用。用證據證明指控事實有三種基本的方法,即印證證明、心證證明,再新增加一種,科技證明。由此形成使用這些方法的三大規則。
第一是印證規則,就是通過不同證據的協調一致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規則和方法。
第二是心證規則,就是運用經驗法則審查證據和事實,建立內心確信排除合理懷疑的規則與方法。我看這次征文及獲獎文章中有多份涉及到運用排除合理懷疑的方法來檢驗證據體系,排除合理懷疑也就是建立內心確信,這是一個思想的兩面表述,對這種標準和方法進行規制,就是心證規則。
第三是技證規則,這是我準備本次發言時想出的一個概念,不一定準確,就是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并大量運用于司法的背景下,采用科學技術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規則與方法。因為現在數字檢察的發展、證據法的數字化與科學化,使科技證據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就把它和印證規則、心證規則并列,稱技證規則。這三種證據規則也包含若干具體的規則,應該屬于集合式的證據規則。
怎樣理解三種證據規則對指控證據體系構建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們要用印證規則,建立證據間和諧統一、指向一致的指控證據體系。同時要運用心證規則,排除合理懷疑,有效檢驗指控證據體系是否符合法定證據標準。還要運用技證規則,賦予科技證據證據能力,合理判斷其證明力,實現客觀有效的證明。所以我認為這三種證據規則及其證明方法的運用,對證據體系構建具有重要的乃至決定性的影響。
三大規則涉及到一系列問題,每一種規則都有較大言說空間,由于時間有限,我突出重點,結合本人近期研究,分析三項規則應用在建構證據體系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每一項規則只談一個著重需要注意的問題。這就是印證規則的精細化應用,心證規則的多元化應用,以及技證規則的開拓性應用問題。
一、關于印證規則的精細化應用
最近我對最高法指導案例、最高法公報案例、最高檢指導性案例這三類具有權威性的案例證明方式做了實證研究。研究后有兩點意見,第一點意見,無論何種案件,基本證明方式是印證證明。什么叫印證?用《刑訴法司法解釋》第104條的規定講,證據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共同指向同一事實,這就是印證的適當定義。
我們在實踐中應用的印證概念實際上具有相當的包容性,一種分類是點式印證與鏈式印證。前者即不同證據共同指向同一個事實點,共同證明某一事實。后者即不同證據指向不同事實點,但是不同事實相互協調,對指控主張指向一致。比如殺人案件,殺人動機、殺人準備、殺人行為、被害后果,是事實鏈上的不同事實,證明這些事實的不同證據共同指向被告人殺人。
另一種分類是總體、抽象的印證與具體事實上的印證。前者即對證據體系認定確實充分,判定標準就是證據間相互印證。全案證據相互印證,常常就是證據確實充分的一種表達方式。當然,印證還大量使用到具體證據與具體事實。對某一證據被認定為定案依據,某一事實得到確認,也是因為證據之間相互印證,協調一致,口供、證言,以及客觀證據有共同指向。
第二點意見,印證在司法實踐中應用具有一定的籠統性模糊性,它是多種證據協同關系的表達。吳洪淇教授就曾說過,印證是在某一案件當中相互協同的證據之間多種關系的一種混雜,是多種相互協同關系的一種籠統的概括。這種籠統性,使司法實踐中運用印證存在籠統性模糊性的問題。運用印證方法,可能運用的是不同類型的方法和規則,但不能準確界定和精確應用。在目前建立證據指控體系的過程中,堅持印證方法主導的同時,應走向精細化,并適當拓寬其應用范圍。
為此,討論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印證和相似事實。
我們過去講的印證是本案中具有相關性證據的相互印證。但是他案事實能否作為印證證據,這是我們要回答的一個問題。
檢例180號李某搶劫、強奸、強制猥褻案,公安機關移送盜竊罪,檢察機關起訴搶劫罪,一審判決盜竊罪。然后檢察機關抗訴,抗訴中發現新的證據,即被告人處大量的不雅照片和視頻,確定了15名潛在被害人身份信息,發現多名女性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強奸、猥褻并被拍攝視頻和照片。案件從財產型犯罪轉化為性犯罪加財產型犯罪,涉及每一個被害人的事實構成一個強奸或者猥褻犯罪,她們互不相識,但與被告人交往經歷和受害遭遇基本相似,判例稱,這種相似性,“充分印證了被李某投放藥物后處于‘不知反抗、不能反抗的狀態。”
還有檢例42號齊某強奸、猥褻兒童案也反映了同樣的情況,即多名兒童反映受害情節相似,對事實認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他案證據是否可以作為印證證據使用,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相似事實證據規則,國外有類似的案例,多名被害人女孩陳述受害事實,被告人不承認,旁證不足,法官判決有罪,是因為每名被害人陳述的事實可以相互印證。這是相似事實證據規則的應用。然而,相似事實證據的應用,在我國沒有形成一個證據規則,現在只能在印證規則這個范圍內來應對實踐需求。
將案外相似事實作為印證證據,在證據規則應用上有嚴格的要求,如案件基本要素的一致性、具有顯著的特征、高度相似性等要求。
第二個問題,印證與趨同性的問題。檢例第65號王鵬等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指導性案例的要旨就是,具有獲取未公開信息具有職務便利條件的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及近親屬從事相關證券交易行為明顯異常,不符其交易邏輯,同時涉嫌賬戶的交易與基金公司的交易“高度趨同”。這是所謂“老鼠倉”違法犯罪。那么,這種高度趨同和印證是什么關系?王鵬這個案件就是其親屬的私人操作和證券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指令高度趨同,而且其親屬的交易習慣存在明顯異常,不能作出合理解釋。那么這種高度趨同性是否構成印證,這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如果構成印證,它的印證機理是什么?兩個交易具有獨立性,就其本身看,都是合法合規,對案件事實沒有證明力,但是結合起來就產生指向性和證明力。這種印證可以界定為一種“契合”,它與相同信息證明同一待證事實的印證不同,而是不同的間接證據結合起來,以其契合性證明待證事實。其他還有一些類似情況,如口供與隱蔽事實的契合,兇器與傷口的契合等。
概括起來,區分具體印證方法的不同類型,實現精細化的應用。就印證方法應用上,我將其概括為五種。第一是同證,即相同信息共同證明。第二是契合,即證據之間通過契合性產生證明力。第三是聚合,即不同證據指向不同事實,不同事實有內在聯系共同指向待證事實。第四是補強,是輔助證據單面支持主要證據,廣義上可視為印證的一種類型。第五是相似,即他案事實與本案事實的相似性形成印證。前面三種是主要的印證類型,后面是兩種輔助的印證類型。我們應當區分應用場景,注意不同印證方法的適用條件與不同價值,實現精準化應用。對印證內涵及印證方法的精細化分析,我將有專論發表,這里不再贅述。
二、關于心證規則多元化應用
古人說:“凡推事有兩,一察情,一據證,審其曲直,以定是非。”所謂據證,就是用證據來證明,所謂察情,就是情理分析判斷,這就是心證的方法,也是排除合理懷疑的方法,本來心證是自由的,但也受規則約束,如僅有被告人供述不能認定事實。對心證方法及其規則,我為了大家理解方便就簡略地稱為心證規則。
心證規則與印證規則并用和互補,是建立指控體系的基本路徑和方法。建立心證,就是排除合理懷疑,與印證規則注重客觀、外部的情況不同,心證規則注重“內省性”,它建立在經驗法則之上。
排除合理懷疑概念的引入和運用對中國刑事訴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證明標準,也是證明方法,具有檢驗證據和證據體系的功能特征。但是心證規則應用存在標準不好掌握,理解不一,而且應用不足的問題,在實踐中分歧也比較大。我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遇到檢察官問,實踐中怎么理解排除合理懷疑,包括它和證據確實充分是什么關系。對這個問題,我認為要注意心證規則的多元化應用。
首先,如何理解證據確實充分與排除合理懷疑的關系。有一致說、差異說。證據確實充分和排除合理懷疑是一致的,二者可以互相解釋。這大致是主導的意見。我的觀點是:二者在證明程度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區別,證據確實充分是排除合理懷疑的充分條件,排除合理懷疑是證據確實充分的必要條件。
而且應當注意,排除合理懷疑作為心證標準和方法,具有多元的特點,在不同場景下都可以適用。我把它劃分為四種類型的排除合理懷疑,或者說四種證明場景都可以使用排除合理懷疑。
第一是證據確實充分匹配排除合理懷疑,這是證明的最高標準,也是刑事案件的定案標準。第二是中端的證據標準,就是排除合理懷疑,但證據充分性即印證性有欠缺。第三是中低端的證據標準,排除合理懷疑,匹配優勢證據標準。第四是低端的證據標準,排除合理懷疑,但證明不足,有反駁空間。
如何具體運用呢?第一,證據確實充分匹配排除合理懷疑,這是刑事訴訟法的要求,用排除合理懷疑解釋證據確實充分,這是司法實踐日常應用的情況,不再贅述。
第二,中端標準,可以適用于認罪認罰輕罪案件,即可以作為3年以下輕罪案件的認定標準,由于認罪認罰,可以按基本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認定,但同時必須排除合理懷疑。從世界范圍看,以辯訴協商方式處理的認罪認罰案件,在實現程序保障的同時,在證據標準上是打折扣的。有的甚至不需要考慮證據標準,只要被告人真誠認罪。中國仍然要嚴格堅持證據標準,尤其是考慮到程序保障不健全的情況。然而,認罪認罰制度就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因此輕罪案件證據標準略打折扣,實行基本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同時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我認為是符合實踐要求的。
第三,辯護性事實和部分程序法事實證明,堅持優勢證據,同時排除合理懷疑。因為被告人辯護人取證很難達到證據確實充分。按照有關的法律解釋、指導性案例,辯護性證據證明事實的標準是優勢證據標準,但是也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程度。
第四,某些孤證事實認定標準,可適用排除合理懷疑標準。可以說這是適用低端標準。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對非要件事實和證據特別有力證明的某些要件事實、量刑事實,可以采用單一證據認定。例如,酒駕案中的血液酒精含量,依靠司法鑒定。主要依靠一個證據可以認定酒駕的關鍵事實,但是也必須排除合理懷疑。
第五,推定事實的證明程度和認定標準,適用低端標準。適用推定的情況下,基礎事實有證據足以證明,但對推定事實,如巨額財產來自何處,是缺乏證據證明的,此時使用不法推定。這種推定,降低了證明標準,但顯然也應當排除合理懷疑。如果對推定事實存在合理懷疑,如巨額財產可能不是非法來源,而可能是炒股收入,這個不法推定還能夠成立嗎,顯然是不行的。
以上就是心證規則的多元化應用問題。這樣做,我們就可以更為廣泛地將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與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證明場景。
三、關于技證規則的開拓性應用
技證規則,涉及科技證據的使用及其方法和規則。科技證據包括電子數據、視聽資料,還包括鑒定意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意見等,這些都屬于具有科技含量的證據。下一步,可能還有人工智能證據,甚至脫離電子數據成為一種新型證據。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證據法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科學化。科技證據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在過去普遍認可的印證、心證兩大類方法與規則之外,專門將科技證明及其規則列為一類。科技證據使用也需遵循印證規則、心證規則的要求。真實性認定需要其他證據印證,同時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時必須排除合理懷疑。但科技證明也有某種獨立性,由于司法官并不熟悉專業性科學技術,一個權威的科技證明在排除疑點的情況下,可能具有很強的、相對獨立的證明作用。
技證規則的內容,從規則性質上講,包括必要性規則,如“必要事實規則”,證據能力規則、證明力規則、證據鑒真的規則等等。
證據類型上劃分,可以分為電子數據證據規則、視聽資料規則、鑒定意見以及專門知識的人作證的證據規則等,可以說這是一個證據規則的體系。所謂開拓性應用,其基礎是科技證據在司法證明中的開拓應用,其內容主要是對科技證據規則的開拓,開拓發展和創新。
技證規則的開拓性應用,首先是科技證據的開拓性運用。要重視證據指控體系構建中的數據賦能,科技賦能,包括電子數據、視聽資料收集運用、大數據的使用、鑒定意見、專家意見的作用等等。
為了充分使用科技證據,合理評價科技證據,需要開拓性地完善科技證據的使用規則,包括證據能力規則。尤其是應注意進一步發揮有專門知識的人的意見對于構建證據體系的作用,包括檢察機關技術性證據專門審查意見的證據功能。2021年《刑訴法司法解釋》第100條規定: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報告,在限定條件下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這就是典型的技證規則的開拓性構建,因為刑訴法沒有規定這類證據。2012年《刑訴法司法解釋》同樣的規定是只能將其作為定案的參考,而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2021年《刑訴法司法解釋》第100條,涉及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報告,第101條涉及事故調查報告,都創新了證據規則,對技術性證據作了開拓性的應用。我們在建立證據體系的時候,在遇到鑒定意見欠缺,或其不能解決問題時,應當進一步發揮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報告的作用。凡是不屬于鑒定意見的專家意見,包括部分檢驗報告、行政認定以及事故調查報告、審計報告、大數據證據、涉案資金統計計算和分析資料等等,都可以用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報告和法庭作證證言的形式舉證。
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因為我們過去使用上述證據時存在兩個障礙,一是有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如辦案單位制作的資金統計分析資料,有一定的專業性,但缺乏證據能力。二是將人證當書證來舉證。凡是搞不清楚證據類型,只要呈現為書面材料,都籠統稱為書證。但問題在于,這些證據實質是人證,列為書證,制作人就不能出庭作證并接受質證,不能有效質證,不符合訴訟規律。如果轉換為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報告,就解決了證據資格與不能有效質證的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限制條件下確認檢察機關技術性證據專門審查意見的證據能力。過去這種審查意見在規則上只有內部性,沒有證據能力。但是部分審查意見應當賦予其證據能力。理由是,第一,它具有相關性及證明力。第二,2021年《刑訴法司法解釋》第100條可以支持其使用。第三,符合技術審查工作發展方向。第四,賦予審查意見證據能力,有利于構建指控證據體系。第五,審查意見的派生性和可能具有的當事人性,不妨礙其證據能力。鑒定意見對物證就有派生性,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具的報告就可能具有當事人性,被告人、辯護人都可以請其出庭發表意見。第六,實踐允許。有相當數量案例判決,包括一些典型案例判決支持。如重大冤案“陳滿案”的再審裁判,最高檢的技術性證據審查意見就起了重要的證據作用。
不過,使用這種審查意見作為證據有一定的條件和要求。如滿足相關性、必要性、專業性和規范性要件,同時區分不同情況作為主要證據和輔助證據使用,而且有專門知識的人,包括檢察院的技術審查人員以及外聘技術審查人員,應出庭作證并接受質證。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6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