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平區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改善科派人監督、指導戶廁管護工作
農村廁所革命事關農村千家萬戶和農民切身利益,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工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民生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繼續把農村廁所革命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真正把這件好事辦好、實事辦實。2021 年7 月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召開以來,農村衛生廁所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截至2023 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73%;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日愈嚴重的情勢下,安全、持續地使用好改造后的農村廁所”的嚴峻挑戰。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完善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本文分析農村改廁后續管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重慶市梁平區實踐,提出解決辦法。
1.缺乏專人管護。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日愈嚴重,在家的大部分是老年農民,他們缺乏衛生意識和衛生廁所使用知識,更無力、無專業知識對農村衛生廁所進行管護。一旦出現廁具損壞、糞池堵塞等問題,由于沒有專業人員進行維修和清掏,就只能棄之不用。

重慶市農村廁所革命“首廁過關”現場會梁平區曲水鎮聚寶村觀摩現場
2.缺乏專業服務。農村改廁后續管護主要涉及廁具維修和糞污清掏等工作。廁具故障率低、糞污清掏一般半年才進行一次,業務量不大,利潤不高,難以養活一支專門隊伍,加上作業環境不優,基本沒人開展此類社會化服務。
3.缺乏資金保障。“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廁所革命是一件關乎人民健康、環境治理的“民生工程”。但在家農村老人舍不得花錢管護,個別無勞力戶和低保戶無錢管護,需要多方籌措管護資金,對農村改廁后續管護進行適當補助。
4.缺乏科學利用。個別農戶不正確使用廁所,沖廁水量大,將生活廢水排入化糞池,造成糞污量增大;城市郊區、農民集中居住區廁所糞渣糞液量大,不能就地消化;糞渣糞液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不夠高,變廢為寶還需加力。
梁平區位于重慶東北部,面積1892 平方千米,轄5 個街道、28 個鄉鎮,常住人口64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是國際濕地城市、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國家功率半導體封測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梁平區以全面推進“十百千萬”創建工程(創建10個示范鎮、100 個示范村、1000 個示范院落、10000個示范戶)為抓手,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示范區。2024 年1 月5 日,梁平區成功承辦重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重慶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現場推進會,和美鄉村建設經驗做法得到重慶市委的高度肯定和全市上下的充分認可。
梁平區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把農村“廁所革命”作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首要工作,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截至2024 年3 月底,全區農村衛生廁所總數超過21.76 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46%,約超全國平均水平13 個百分點,持續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 年2 月26 日至28 日,梁平區成功承辦重慶市農村廁所革命“首廁過關”現場會,開展了梁平區“首廁過關”共建共評活動,梁平的改廁模式、農村改廁長效管護機制等創新做法、典型經驗得到與會專家和代表的一致認可。

梁平區曲水鎮三合村,清掏隊伍正在清理化糞池(資料圖片)
三分建、七分管,農村改廁后續管理維護是“小廁所”凸顯“大民生”的關鍵。梁平區把建立農村改廁長效管護機制作為農村廁所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因類施策,制發《梁平區農村改廁后續管護工作方案》,以竹山鎮獵神村、曲水鎮三合村等地為試點,建立健全農村改廁長效管護機制,切實加強廁具維護、糞便收運處理、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領導,在管護體系建設、職能拓展、資金保障、資源利用等方面再完善再提升,全力做好農村改廁“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農村衛生廁所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1.建立管護體系,解決好“誰來管護”問題。統籌“專職兼職”,實現管護隊伍“多元化”,確保農村環境工作“有人管、有人問、有人推”。一是建立“三級管護體系”,壯大管護專職隊伍。構建“區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改善科、鄉鎮人居環境管護站、村廁污清掏維修服務隊”三級管護網絡體系,全程落實人居環境專人管護職責。區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改善科負責日常監督、工作考核、資金撥付等工作;鄉鎮管護站統籌人員調配、日常巡檢等具體事務;村廁污清掏維修服務隊負責協調管理、設備維護、管道維修、廁污清掏、報事登記等工作。村結合廁污清掏維修實際開展公益性崗位開發,將崗位職責和小組成員分工等制度進行上墻,由綜治專干作為環境監督員,開展日常人居環境監督等工作。二是發掘“能人志士”,充實管護兼職隊伍。堅持人才發掘和人才培養“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開展農村廁所新建、改造提升等實用型技能培訓;另一方面以村為單位,建立本土大學生、優秀退伍軍人、能工巧匠、致富能手人才庫,鼓勵本鎮、本村企業或個人參與廁所檢查維修、糞液定期清掏和資源化利用等工作,讓“自家郎”干“自家活”、“本村人”管“本村事”。

鄉鎮管護站工作人員開展戶廁管護日常巡檢工作
2.拓展管護職能,解決好“怎么管護”問題。以廁所管護服務為重點,逐步覆蓋農村人居環境面上工作,確保廁所管護服務人員“有事做、有合理報酬、有獲得感”。一是業務范圍從“廁污清掏維修”向“全域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拓展。村廁污清掏維修隊在從事戶廁清掏、管道設施維修等服務基礎上,整合現有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糞污處理及場所設備,業務上逐步涵蓋垃圾清運、衛生保潔、污水處理設備維護、水質檢測、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做到由“廁污清掏維修”向“全域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縱深推進。二是服務對象從“改廁農戶”向“全域服務”覆蓋。村廁污清掏維修隊利用專業的糞污清掏設備和儲備的維修配件,將廁所清掏的維修服務對象從改廁農戶向周邊公廁、農家樂、景區民宿等經營場所延伸,實現廁所管護維修區域全覆蓋。三是工作方式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村廁污清掏維修隊在落實廁污清掏、日常巡查檢查等業務工作之外,主動發揮人居環境宣傳員、調解員、監督員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協調解決人居環境管護服務引發的矛盾糾紛,監督轄區內生產生活污染行為,并在村廁污清掏維修隊設立一條熱線接聽電話,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村、鄉鎮、區級部門原則上分別在1 小時、8 小時、12 小時內進行現場察看和回應,確保群眾合理訴求得到妥善解決。
3.統籌管護資金,解決好“錢從何來”問題。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有償服務、適當補助”原則,確保廁污清掏維修服務“有適當補助、有合理利潤、有錢持續干”。一是建立服務收費制度。針對廁污清掏維修服務,召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讓老百姓知曉,并以投票方式合理制定年清掏維修次數、收費和補助標準:村經濟集體組織對廁所清掏予以適當補助(每年每戶補助不超過2次),剩余費用根據清掏維修難度合理收取,由農戶自行承擔。對喪失(缺少)勞動能力戶和低保戶,參照“四議兩公開”程序,經村兩委審核公示,納入無償服務人員名單。產品及配件、工程在質保期和質保范圍內出現的問題由中標企業、施工單位負責解決,并承擔維修費用。二是建立管護資金籌措制度。廁污管護資金采用由財政補助一點、村集體經濟組織幫助一點,改廁農戶出一點的“三個一點”方式予以解決,每村財政補助資金一般在10 萬元以下。
4.倡導變廢為寶,解決好“糞污何用”問題。將農村改廁和污水處理、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工作統籌考慮,實現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確保糞污處置“有辦法、有去處、有生態”。一是正確引導、減少糞污量。向群眾發放簡單易懂的廁所使用“明白紙”,告知農戶日常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控制沖廁水量,在有效沖凈便器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沖水次數;生活廢水嚴禁進入化糞池;避免雜物入廁,衛生紙、報紙及不可分解的雜物和菜葉、食物殘渣等固體廢棄物禁止扔入便器,以免造成堵塞和影響發酵效果。二是分類處置、防止污染。對散居農戶戶廁,采用“戶廁改造+資源化利用+集中式化糞池+微塘濕地或生態溝渠”方式進行治理;對農村集中居住區農戶戶廁,將改造后的戶廁接入污水處理泵站;對城鎮周邊的農戶戶廁,將改造后的戶廁接入城市污水管網。三是變廢為寶,讓糞污成為有機肥。將清掏后的糞渣糞液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鼓勵農戶自愿將清掏糞污作為肥料進行還田利用,用于種植蔬菜瓜果等,發展庭院經濟;支持當地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糞渣糞液的科學利用,實現資源和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