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早生 李朋 特約通訊員 裴洪梅

盧靜在采摘櫻桃番茄
位于萬州區甘寧鎮的同鑫現代農業園內,一座由鋼結構和玻璃建成的數字番茄工廠里,一排排軌道式栽培的番茄苗“落戶”在紙包的基質內,藤蔓被牽引在吊繩上,整齊劃一,在3000 多平方米的溫室里顯得非常壯觀。“我們這個番茄,一年只種一次,每年可以結40 多輪果,番茄畝產可以達到兩萬千克。”萬州區同鑫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鑫農業)“新掌門人”盧靜告訴記者。相比傳統種植方式,這里的番茄從育苗到結果,全周期都實現了數字化,整個農業生產通過一臺手機“搞定”,自動噴水、按需補充光照和肥料,數字設備還能全程記錄農作物的成長收獲過程,消費者點擊手機App,即可全程“溯源”……這是許多傳統農人不曾想象到的智慧農業生產場景,盧靜正努力將這一現代農業模式全面推進和推廣。

盧靜向萬州區農廣校工作人員介紹番茄工廠生產情況
盧靜性格文靜、身材嬌小、長著一張圓圓娃娃臉,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很難將她和每天與果蔬打交道的農人聯系起來,更何況是同鑫農業的“新掌門人”。但別看她是名“90后”,卻已經接手農業8年多了。提起初衷,她說,都是受家庭的影響。
盧靜在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專業,2012 年畢業后前往英國繼續深造,在英國班戈大學就讀會計與金融專業,2015 年回國后在北京的留學服務機構和一家證券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
“前幾年我媽患病,身體不是很好,我父親一個人管理偌大的一個農業園,比較辛苦,于是我決定回到家里來幫幫忙。”盧靜告訴記者,正是這份家庭責任感讓她踏上了農業之路。剛回來的時候,盧靜什么都不懂,還好她是敢于挑戰自我、善于學習的人,之后便跟在父母后面邊干邊學。在她的記憶中,父親的努力奮斗與善于鉆研的精神深深影響著自己。
盧靜口中引以為傲的父親叫盧長坤,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盧長坤出生在巫山大昌鎮,放過牛、種過地、挑過煤,成長過程中充滿了艱辛,但也正是這種艱辛經歷,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1980 年,年僅17 歲的盧長坤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鐵道兵。經過幾年的錘煉,他不僅在1984 年光榮入黨,更在1989 年轉業后進入萬州一家國營針織廠,開始了全新的職業生涯。
在針織廠的日子里,盧長坤憑借著他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從銷售股長一路晉升為經理。然而,他并未滿足于此。心中那股不安分的勁頭驅使他“下海”創業,創辦同鑫制衣有限公司,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盧長坤的成功并沒有讓他忘記自己的根。1996 年,他響應政府號召,參與扶貧工作。好心的他購買了一批種豬,希望助力鄉親們通過養殖實現脫貧致富。對此,鄉親們卻不領情,這讓盧長坤深感困惑。
經過深入思考,盧長坤意識到傳統農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于是,在1997 年,他牽頭成立了萬州區同鑫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龍寶鎮九龍村承包了200 多畝土地,建起了萬州第一個農業園區,開始了現代農業探索之旅。他希望通過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發展范本,引領鄉親們走上全新的農業發展道路。
為了借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盧長坤多次出國考察學習,引進以色列的先進灌溉設備,建起溫室大棚,開始設施農業的早期探索。在盧長坤的帶領下,公司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種菜養豬的盈利模式吸引了周圍的農民前來學習取經。公司向他們提供仔豬、蔬菜種子、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并按照約定價格進行回收銷售。這種“公司+農戶”的模式不僅調動了當地農民的積極性,也形成了規模生產效應。
看著園區的發展越來越好,盧長坤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他決心將這種成功的模式“復制”到更多的地方去。于是,2013 年,他把“主戰場”轉移到甘寧鎮,籌備建設占地1270 畝的同鑫現代農業園。
“我的父母都是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從小就看著他們為農業辛勤勞作、奔波,母親主內管理農業生產技術,父親則主外負責產品銷售和對外連接……為建好這座農業園,他們全身心投入,花費了大量的精血。”2016 年,常年過度勞累、負責園區管理的母親不幸查出患有乳腺癌,意味今后不能承擔繁重的農業管理工作。當時,盧靜已從國外回來并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方面的工作,得知母親患病后,心里很是焦急,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為父母分擔創業的壓力,于是毅然選擇從北京辭職,回到萬州,接替母親打理園區的事務。
接觸農業初始,盧靜也面臨缺乏專業技術的問題,因此,在跟著父母和村民學習種植技術之余,她還主動參加萬州區農廣校組織的農業經理人等各類培訓,到各地學習農業專業技術。“在參加萬州區農廣校、重慶市農廣校的培訓期間,我和身邊從事農業的朋友會到全國各地調研學習,既幫助我開闊了視野,也讓我對自家的產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只有好品種、好品質,才能掙到錢,才能有出路。”盧靜表示,萬州區農廣校提供的各種培訓、考察機會,對自己快速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高素質農民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由鄉村走向城市,由小城市走向大都市,甚至由國內走向海外,反其道而行的少之又少。“70 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 后”不談種地,是時下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
隨著規模的擴大,逆行的盧靜在興農路上開啟新的探索方向:要解決用工難,就必須讓種地變得更省力;新技術、新事物,也需要懂技術、有知識的年輕人來操作,要吸引年輕人,就要為農業生產注入現代科技的新動力。
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目標,盧靜在父親的支持下,積極對接項目,給農業園區配備各類溫室大棚,采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和物聯網技術,努力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成功打造了一座先進的數字化番茄工廠。
盧靜自豪地表示,這是目前重慶智能化程度最高、技術最先進的數字溫室,被視為農業的“試驗田”。數字農業與大數據時代的碰撞,不僅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火花,更在節本增效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預示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這座數字番茄工廠引進了數字孿生技術,對番茄生長的全周期進行數字化模擬。通過這一技術應用,積累了大量關于番茄生長的數據。之后,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建立更為精準的水肥平衡和病蟲害預警等生長需求模型。
盧靜解釋說,數據積累的過程相當于為番茄建立了一個詳盡的“檔案”,精準記錄每個生長環節的需求。番茄每年要經歷40 多輪的生長,每個階段所需的光照、濕度等環境條件和肥料配比等數據都不盡相同。通過建立這一“數字檔案”,可以對番茄的生長環境和灌溉需求進行精準調控,實現按需生產,從而確保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在園區參加研學的學生
數字化的農業生產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同鑫現代農業園內100 多名員工中,45 歲以下的約占20%。在10 號育苗大棚,記者看見一名青年正在嫁接茄子苗,他是重慶三峽學院2019 年園藝專業學生張強,今年26 歲,在園區工作多年了,現在負責園區內植株嫁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張強說,現代化的園區改變了自己原本對農業的印象:“搞農業很有意思,也很高大上。”
同鑫農業與重慶市農廣校、萬州區農廣校積極合作,園區被認定為重慶市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孵化基地、市級農民田間學校,盧靜還牽頭成立了萬州區農業經理人協會,主要負責培訓和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目前協會已累計培訓農業經理人300 余名,為萬州農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管理人才。同時,利用已建成的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蔬菜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蔬菜技術人才5000 余人,為萬州蔬菜產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實用技術人才。
目前,同鑫農業已經在萬州、梁平、達州等地建設了類似的數字溫室,不斷探索數字農業發展的新道路。
3 月末,來自萬州中漢陽光幼兒園的孩子們滿懷期待走進同鑫農業園,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課程。一抹抹生機勃勃的綠色瞬間映入眼簾,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好奇的目光。老師耐心地為他們講解著各種蔬菜的栽培技術和生長習性,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驚嘆的聲音……采摘環節更是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分頭行動,有的摘番茄,有的摘水培菜。在采摘的過程中,他們不僅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還感受到了農民叔叔阿姨們的辛勤付出。同時,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親眼見證了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數字番茄工廠
盧靜在秉持父親“綠色發展、品質為王”理念的同時,更注重農業產品和經營模式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農旅融合開發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現在的同鑫現代農業園內,農業景觀創意、農業科技創意、農耕文化創意、休閑體驗創意隨處可見,讓人大開眼界。
在觀賞棚中,有用幾萬株蔬菜和花卉組合而成的蔬菜主題景觀山;有以黃沙地為底,由多種熱帶仙人掌植物形成的仙人掌綠植主題區;有以地被植物為基礎、草本植物為造型搭配的四季主題墻;棚內與栽培區連接處有以藤纏棚架為造型的瓜果長廊。除了特色觀賞點,棚內以可以盆栽的可食用彩色蔬菜和可以大面積種植的青菜代替了傳統花卉作為道路裝飾物。通過蔬菜與植物相結合的藝術造型手段,園區為游客提供了可賞可游的蔬菜藝術產品,以栽培與園林造型相結合的獨特方式形成了一個蔬菜建筑主題園。
在科技生產大棚中,采用了氣霧栽培、立體漏窗式栽培、蒼穹式基質栽培、臺階式組合栽培、水培及滾動栽培等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的生產方式,依靠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植物生產,賦予作物新的活力。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農耕文化,留下了豐富的農耕遺產,對這些遺產的挖掘和利用是發展創意農業的一種重要途徑。”盧靜告訴記者。在同鑫現代農業園中,有很多體現農耕文化,反映農耕情懷、與農耕生產相關的事物。比如,用豆類、米類等糧食顆粒粘貼而成的“牧童騎黃牛”作品;寓意為豐收的用玉米組建而成的“金色莊園”小屋;展示勞動場景中的傳統農耕器具如犁、石磨等……。同鑫現代農業園通過充分挖掘和利用農耕文化資源,實質性地豐富了園區的文化內涵,通過創意手段,利用先進的工藝手法、場景布置把農耕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參觀游覽的游客了解我國的傳統農耕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宣揚、推廣作用。
同鑫現代農業園以其優美的環境、完備的功能和高科技含量,成為了重慶市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3A 風景區和萬州區科普教育基地。園區每年吸引著20 多萬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同時解決了80 余名農民的就業問題,有效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
覃彩菊是同鑫現代農業園的一名工人,也曾是甘寧鎮仙云村的一名建卡貧困戶。自2015 年開始,她到園區從事蔬菜種植工作,每天能拿到60 元左右的務工費,一年下來大約有兩萬元的收入,這極大地解決了她家庭的生活開支問題。像覃彩菊一樣,通過同鑫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幫助,許多人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同鑫農業通過壯大蔬菜產業、助力農民就業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為萬州乃至整個地區的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同鑫農業將繼續發揮產業帶動作用,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引領更多的農民走向富裕之路。”談到未來,盧靜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