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群 (安徽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弊?013 年國家層面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近十年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境外工程項目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金額2530.7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549.92億美元。2013-2022 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年均增長4.41%,完成營業額年均增長1.37%,近十年完成新簽合同額及完成營業額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近十年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與完成營業額
2023 年8 月,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發布“全球最大250 家國際承包商”,根據2022 年營業收入排名,共有81 家中國企業上榜。上榜中國企業國際營收1179.30 億美元,占所有上榜企業的27.5%。上榜的81 家中國企業中除特變電工、煙建集團等少數民營企業外,多數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前10 名上榜中國企業均為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境外工程領域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10 家國際承包商國際營收863.40億美元,占81家上榜中國企業國際營收的73.21%。前10 名上榜中國企業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業務領域主要在交通運輸、建筑工程、水利、化工等。

表1 “國際承包商250強”上榜中國企業前10名
2.1.1 宏觀環境復雜
境外項目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及欠發達地區,相比國內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境外項目所在國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地域、社會習俗均與國內存在差異。同時,相比于國內工程項目與集團總部之間的溝通頻次,境外項目整體溝通頻次較少。考慮距離、時差及網絡環境等原因,大部分集團總部對境外項目宏觀環境了解不夠充分,境外項目監督及指導存在較大難度。
2.1.2 參與主體眾多
目前國有建筑企業承接的國內工程項目大多由企業與政府方或業主方直接簽訂,在不考慮下游參與主體的情況下,通常只涉及兩方主體。而境外工程項目簽訂方式多樣,參與主體眾多,包括但不限于我國政府與當地政府直接簽訂、我國國有建筑企業與當地政府或境外總包、分包企業簽訂。參與主體的多樣性也為境外工程項目監管帶來更多挑戰。
2.1.3 各項標準不一
國內工程項目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均遵照我國法律各項規定,在項目立項、項目設計、項目施工、成本核算、財務核算等方面也均參照國內統一標準。但境外工程項目涉及的國家眾多,除了考慮外匯轉換各項差異外,各國法律及各項標準均不統一,境外項目實施及項目驗收難度較大,也為集團總部整體管控帶來困擾。
2.2.1 機構設置風險
國有建筑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為了拓展市場及實施項目,通常會在項目所在國設立境外分支機構。這種屬地化經營有利于深入了解市場動態及信息、維持業務的連續性、保障核心市場區長遠發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節約稅務成本。但審計發現,部分分支機構設立前并沒有充分做好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勞工、法律、稅收、外匯、非傳統安全和技術規范等相關情況的調查,以及沒有結合公司優劣勢進行可行性分析,導致分支機構設立后長期接不到項目或雖然接到項目但完工后都是虧損狀態。因此,審計人員要結合項目經營狀態和所在市場區做統籌分析,更加注重經營前端的研究,切實從管理方面提出審計建議。
2.2.2 決策立項風險
境外工程項目相比國內工程項目面臨的宏觀環境更加復雜,境外項目整體立項風險較大。國內部分建筑企業急于打開境外市場,對境外風險評估不夠充分,相關成本、費用考慮不夠全面,低價中標境外項目后導致大額虧損。審計人員在項目審計時要客觀估計項目立項對整體效益的影響,合理劃分各方責任。
2.2.3 稅務籌劃風險
國內工程項目主要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兩大稅種,而境外工程項目所在國稅法規定不統一、稅種名稱不統一,但從原理上來看,主要繳納稅種還是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我國已與多個國家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有建筑企業仍面臨較大稅務風險。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來源于中國境外應稅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部分國有建筑企業設立境外分支機構承接境外項目,同時以境內二級單位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因納稅主體不同可能無法享受境外所得稅抵免政策。此外,境外工程項目在國內購買的材料、代發的工人工資等成本可能無法取得當地稅務機關認可,屬地所得稅負較高。
部分國家增值稅制不健全,未實行發票入賬制,成本、費用入賬多以手寫票據居多,存在增值稅補繳風險。
2.2.4 資金和匯率風險
境外工程項目多以年為時間單位,執行期長,匯率波動可能性較大,項目整體資金風險大。一是我國及多個國家均實行外匯管制,資金匯入匯出受限制,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二是匯率變動對業主支付工程款的影響,合同付款是否采用美元或歐元等匯率相對穩定的幣種,是否在合同中鎖定匯率;三是項目是否整體考慮匯率波動對資金帶來的風險,是否及時跟蹤匯率波動趨勢,項目匯兌損失是否在合理水平。資金和匯率風險對項目整體效益影響較大,審計人員需結合不同國家的具體項目詳細分析。
2.2.5 合同執行風險
一是合同交底不到位,境外施工合同翻譯上的錯誤,加之境外項目往往會有一定數量的屬地化用工,因為語言的差異導致雙方溝通存在偏差,可能會導致在關鍵環節上的執行產生錯誤;二是未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境外項目與國內項目在同類型工藝上技術標準要求往往不一樣,由于部分管理人員的慣性思維,導致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因質量不符合要求帶來的返工現象;三是合同履約難度大,部分境外項目獨特的地理環境(如沙漠)、屬地化工人文化信仰的差異(如不能接受加班)、物資設備采購的難度(如部分材料需從國內購買),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項目不能按期完工。因此,審計人員要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區分主客觀原因,合理評價項目的經營成果。
2.2.6 業主干預風險
境外項目從承接到順利完工,業主方的配合度是一個關鍵環節,部分項目由于業主不履責或過度干涉,給項目帶來極大風險。如業主未按合同及時下發圖紙、移交場地,未及時辦理結算、支付合同款,隨意變更施工內容,對監理的刁難不管不問,將合同部分內容制定分包商,這些都加大了項目的管理難度,需要施工方有較強的風險識別及應對能力,妥善處置好各類問題,化解風險。因此,審計人員要綜合分析項目各類管理問題,查閱收、發文件,審查項目部對于各種風險的處置是否妥當,變更等是否按照規范程序執行。
2.2.7 法律訴訟風險
境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與業主、下游分包商等出現的合同糾紛可能會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而這些境外項目往往分布在多個國家,各個國家的法律環境和制度體系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走出去的企業一旦在面對法律糾紛時會出現很多困惑并面臨一定的處理難度。因此,審計人員在調查取證時,應審查訴訟事項的支撐資料是否完備、分析案件的優劣勢以及判斷是否會造成損失風險。
相比國內項目,境外工程項目外部環境復雜、審計難度較大,對于國有建筑企業內部審計如何提升境外工程項目審計質量提出以下建議。
3.1.1 擴大審計監督范圍
首先加強對境內母公司監督管理境外工程項目的審計。雖然大多境外工程項目在項目所在地單獨成立分子公司,獨立運行,但境內母公司作為境外工程項目的主要管理機構,對境外工程項目決策和運行仍負有主要責任。其次要加大對各級國資委的審查監督。各級國資委對國有建筑企業運行負有監督管理責任,通過加大審查監督,發現內部審計工作制度等頂層設計的缺陷,推動監管部門完善頂層設計,提高內部審計運行效率。
3.1.2 探索大數據審計
目前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均不同程度開展信息化工作,對境外工程項目實行信息化管理,通過定期上報境外工程項目各項經營數據、建立境外工程項目數據庫,實現經營數據可視化。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境外工程項目各項情況進行跟蹤審查,通過大數據跟蹤審計加強對境外工程項目的全程監督控制。
3.1.3 構建“多方共審”格局
境外工程項目審計監督要充分發揮政府監督、企業監督、外部監督等多方力量。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在對國有建筑企業審計時將境外工程項目納入到監管體系中,涉及到國有建筑企業主要負責人更換、境外重大工程項目投資決策時,也需考慮是否開展重大審計活動。其次,財務報表審計事務所等外部機構也能對境外工程項目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通過加強內部審計與政府監督部門、外部機構的合作,形成“多方共審”的良好監督格局。
3.2.1 加強與境外審計機構的溝通交流
境外工程項目面臨的最大外部環境即項目所在國環境風險,由于對境外所在國各項環境、政策的不了解,導致工程項目大額虧損的案例較多。同樣的,內部審計人員在開展境外工程項目審計前,要加強與境外審計機關及人員的溝通,了解項目所在國的各項政策法規,在遇到審計困難時,及時向境外審計機構尋求幫助。
3.2.2 開展境外協同審計工作
由于國有建筑企業內部審計的能力和資源限制,境外工程項目審計開展難度大,境外事務所相比內部審計部門,其對境外項目所在國各項政策了解更深入,與項目各方溝通更順暢。因此可以在境外工程項目中考慮借助境外事務所的力量,協同開展審計工作,提高審計工作效率。
國有建筑企業搭建數據平臺形成境外工程項目數據庫,數據庫包含企業各項重要經營數據,內部審計在審計過程中要對企業數據進行保密及管理。同時要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保密意識的培訓,保證數據在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傳輸、存儲。
境外工程項目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項目決策時相關人員承擔的壓力較大,可能存在少部分人因謹慎心理錯失優質境外項目。所以內部審計人員在境外工程項目審計時,要客觀界定相關人員責任,為項目決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審計過程中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建立客觀、公正的審計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和監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