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就“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重要部署。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作為經濟大省、開放大省,江蘇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親臨江蘇考察,兩次參加全國人代會江蘇代表團審議,對江蘇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勉勵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考察,指出“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賦予江蘇“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的重大任務。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了重要講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強調“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們深切認識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其中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充分認識其對江蘇發展、對全國大局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深邃考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其中重要內容作出部署,強調“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對江蘇來說,向東是中國重要的開放門戶,向西有廣袤的腹地支撐,也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建設“雙向開放樞紐”,是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必然選擇。我們須深刻把握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既依托江蘇的產業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在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上積極作為,又堅持面向全球提高資源配置能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還要注重發揮好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作用,著力破除制約“雙循環”的堵點卡點,推動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高效暢通的發展格局。
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擘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阻礙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不論世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親自謀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部署,倡導適應時代發展的全球觀、開放觀、安全觀等,發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倡議,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江蘇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須錨定經濟全球化方向,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擔當作為,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增創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向世界展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堅定決心和過硬成效。

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體現了江蘇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中肩負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沿陣地,有條件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支撐作用和示范引領作用”。這既是鼓勵鞭策,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新時代以來,江蘇經濟總量跨越七個萬億級臺階,2023年增長5.8%、達12.82萬億元,占全國的10.2%、長江經濟帶的21.9%、長三角的42%。實體經濟的根基更加厚實,制造業增加值達4.66萬億元,占全國14.1%、全球4%,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等均居全國首位。對外開放的優勢持續鞏固,進出口較2012年增長超過50%、占全國比重達1/8,累計吸引外資298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超過1/6,近八成世界500強企業在江蘇投資興業。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推動高質量發展,江蘇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必須加快建設“雙向開放樞紐”,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切實扛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把握江蘇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我們感到,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是一項內涵豐富的系統命題。其中,“世界聚合力”是重點任務,須著力提升對全球資源要素的集聚流動力、配置增值力和輻射帶動力;“雙向開放”是方向路徑,體現為東西互濟、內外聯動、進出平衡、面向未來;“樞紐”是目標定位,應加快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為此,我們研究出臺專項方案,組織實施“八大行動”,推動“雙向開放樞紐”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是實施布局優化行動,深化拓展全方位開放新空間。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我們牢記囑托,堅持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江蘇對外開放,在持續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立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積極布局,大力發展絲路貿易,統籌實施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推動產品出海、產能合作、園區共建,為繪好共建“一帶一路”工筆畫增添江蘇色彩。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2023年底,江蘇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年均增長6%、累計超17萬億元,2023年達2.25萬億元,占全省比重提升至42.9%,規模和占比均創新高;累計在共建國家投資項目2600多個、協議投資額350億美元;7家境外園區累計投資42億美元,入區企業357家,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6萬個。其中,由江蘇民營企業紅豆集團牽頭、聯合中柬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從荒涼落后之地,發展為175家企業入駐、年進出口總額近34億美元的現代化工業園區。中柬兩國領導人都給予高度評價,習近平總書記肯定,“蓬勃發展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實施外貿創新發展攻堅行動,持續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近年來,為應對全球經濟下行、需求持續收縮等困難挑戰,我們堅持政策集成與服務創新并舉,有效穩住外貿“基本盤”。202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5.25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二。這當中,重點是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結構優化的文章。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落地生效的機遇,瞄準重點國別市場,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2023年,東盟成為江蘇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民營企業進口、出口均創新高,成為第一大出口主體。二是動能培育的文章。立足江蘇產業鏈優勢,大力發展“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的出口規模居全國首位,特別是光伏制造產業領跑全球,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的產量均占全球三成以上。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出口增長12.3%,服務外包規模連續15年全國第一,越來越多的“江蘇制造”通過線上交易、數字貿易形式走向世界。三是市場拓展的文章。組織“百展萬企拓市場”“江蘇品牌產品絲路行”等系列活動,一大批江蘇企業組團“出?!睋層唵危?023年全省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突破8.8萬家、增加超5000家。大力支持企業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交規模列省市交易團第二。
三是實施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江蘇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去年達253.4億美元。現有外資企業4.3萬家,以占全省約1.3%的企業數,貢獻了10%的固定資產投資、20%的稅收、10%的就業。我們注重發揮實體經濟優勢,積極鼓勵優質外資深度參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建立更加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筑牢產業發展的聯結點。致力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包括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都是廣大外企競相布局的“必爭之地”。圍繞這些重點領域,我們強化重大外資項目保障,推動存量外企增資擴產,2023年國家重點外資項目、制造業領域標志性外資項目總數均居全國第一,外資利潤再投資增長25.8%、規模保持全國首位。另一方面,織密效益擴大的聯結網。鼓勵引導外企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從只在江蘇生產向研發、設計、銷售等全產業鏈布局轉變。全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達395家,享受國家進口稅收政策的外資研發中心72家、數量全國第一。
四是實施強化高端平臺建設行動,筑牢夯實對外開放載體硬支撐。江蘇擁有158家國家和省級開發區、24個省內國際合作園區、26個對外開放口岸、2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開放平臺體系。我們著重發揮開發園區的“主陣地”“先行區”作用,以打造特色創新集群,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一特三提升”為導向,推動開發園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158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創造了全省約50%的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的固定資產投資、70%的工業增加值、80%的實際使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集聚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85家。在2023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核中,江蘇9家經開區入圍前30強、數量全國第一,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八連冠”。作為中國與外國政府合作建設的第一個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年來,累計吸引外資項目5000多個,實際使用外資超400億美元,孕育出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科技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的重要窗口?!岸⒅辍钡奶K州工業園區,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當好“領頭羊”和“探路者”,向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穩步邁進。
五是實施制度型開放引領行動,推動更多標志性創新成果落地見效。在制度型開放上,江蘇有不少“全國第一”:RCEP生效后全國出口第一單花落徐州,全國第一個地級市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落地無錫,全國第一份“不見面”審批的營業執照在南京發放,等等。我們按照“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部署要求,把國家所需、江蘇所長、發展所盼結合起來,抓點帶面更好發揮江蘇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抓“點”,就是建好江蘇自貿試驗區。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出臺支持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38項等政策,國家明確的改革任務落地實施率超98%,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379項,其中2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片區落戶經營主體11.1萬家,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推動集聚相關企業近3000家,開放度和競爭力居全國同批次自貿試驗區前列。帶“面”,就是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聚焦綜合更優的政策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高效便利的政務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親商安商的人文環境等“五大環境”建設,出臺一攬子行動方案和創新舉措,切實維護廣大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著力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江蘇連續5年獲評“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蘇州連續12年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六是實施開放通道暢通行動,全力打通內外聯通“主動脈”。江蘇憑??缃砗砗?,貫通南北、聯結東西,我們著眼放大開放優勢,深入實施國際綜合交通體系拓展計劃,推動沿海、沿江、沿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互聯互通。海上大通道方面,鞏固拓展以連云港港為支撐的新亞歐陸海聯運出海口,加快打造通州灣新出??冢ǔ蓛|噸大港10個,其中2億噸以上7個、占全國近三成,集裝箱國際航線基本覆蓋全球重要貿易國,平均每天有上百艘貨輪載滿“蘇字號”產品駛向世界各地。陸上大通道方面,加快發展中歐班列“+貿易”“+口岸”等新業態,不斷完善海外倉布局和功能,中歐(亞)班列穩定開行線路24條,覆蓋26個國家、80個城市,2023年開行2123列、增長7.6%。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在連云港成功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落地的首個經貿合作實體項目,累計完成運量195.6萬標箱,哈薩克斯坦80%以上的進口消費品和出口礦產品在此集散,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其“為哈薩克斯坦產品提供了從太平洋揚帆起航的出??凇薄?罩写笸ǖ婪矫?,全省9個運輸機場全部實現一類口岸開放,恢復開通國際客運航線35條、國際貨運航線11條,全貨機通航點超40個。我們正加快補齊空中運輸的短板,進一步提升國際貨運物流運力,不斷拓展立體化開放新空間。

七是實施數字開放樞紐建設行動,培育釋放開放型經濟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江蘇數字經濟規模、產業數字化水平全國領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我們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統籌抓好數實融合強省和開放強省建設,為開放型經濟插上數字化“翅膀”。下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先手棋”。適度超前布局5G、算力等建設,推進開發園區數字化改造,全省5G基站總數達24.3萬座、全國第二,建成省級智慧園區35家。深化口岸數字化轉型,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較2017年分別壓縮超60%、80%,太倉、連云港水運口岸獲批全國首批“智慧口岸”建設試點。打好智改數轉網聯的“主動仗”。在全國率先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網絡化聯接,累計實施改造項目5萬余個,建成全球“燈塔工廠”12家,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2家、5G工廠97家,“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全國第一。一大批外資外貿企業通過新建智能產線、推動機器換人和數據上云,深度融入江蘇“智”造,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建好數據跨境有序流動的“快車道”。積極回應企業對數據高效安全跨境的需求,服務企業開通437條跨境數據專線,著力增強數據國際通達能力。探索建立安全評估、合同備案等機制,加強全過程服務指導,15家企業通過國家數據出境安全評估、91家企業完成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備案,率先成為5個開展數據出境安全預評估試點的省份之一。
八是實施國際交流合作深化行動,精心打造對外交往的江蘇品牌。提升江蘇對外開放水平,不僅要看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經濟分量,還要在對外交流交往中講好發生在江蘇的中國故事。我們精心承辦第五屆中美友城大會,這是新冠疫情后兩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地方交流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信,為續寫友城情誼注入強大動力;成功舉辦2023全球濱海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漁業部長會議等活動。推進地方高層次交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率團訪問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和地區,深入開展對接交流,在全球化“逆流”中進一步鞏固“看好中國、看好江蘇”的共識。持續加強工作投入和情感融入,深化與友城在經貿、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推動“水韻江蘇”“健康江蘇”走進友城。老朋友越走越親,新朋友越交越多,已與全球67個國家締結國際友城363對,數量全國第一,2012年以來累計吸引來蘇留學生37.9萬人,以地方務實交往有力服務了國家外交大局。
回顧過去,江蘇張開雙臂與世界熱情相擁,世界遇見了一個昂揚自信的江蘇;面向未來,江蘇將繼續以開放引領發展、贏得主動,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創新力度,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扎實成效,用心用情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傳播中國價值、展現中國形象,助力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繪就合作共贏、美美與共的壯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