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路德維希二世名號和東法蘭克政治變遷

2024-05-15 00:00:00許澤鑌王晉新
古代文明 2024年2期

關鍵詞:路德維希二世;名號;德意志;中古政治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04

中古歐洲名號是地權文書等史料中的頭銜書寫格式,表明了統治者權力對應的政治身份。“名號也是中古憲政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特定名號的采用不僅反映了政治現實,更是統治者對其政治合法性的表達。”1東法蘭克(Ostfrankenreich)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806—876)是德國史著作經常提及的重要開篇人物之一。學術界對路德維希二世名號自我表達的研究者以布魯爾(Carlrichard Brühl)為代表。在《德國-法國:兩個民族的誕生》(Deutschland - Frankreich. Die Geburt zweier V?lker)中,他主張使用“東法蘭克的路德維希二世”稱號;其研究折射出學術界對中古早期政權形態認知的變遷。2對路德維希二世名號的其他表達則反映出不同的認知,其中以扎切克(Heinz Zatschek)為代表的學者在研究中使用“德意志路德維希”這種具有近代德意志國族特性認定的稱號,使路德維希二世化為德國國家統一形態和權力的象征。3德國人在早期歷史書寫中構建德意志國家形態的特殊情結,1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注意。林純潔在《德意志之名:德國國名的起源與國號的演變》中,從國名(Staatsname)和國號(Staatsbezeichnung)的角度對德意志國家形態起源和變遷進行了整體的梳理。2但中世紀早期是一個特殊論域,德意志國別史角度的研究帶來啟迪的同時也存在限制,9世紀歷史應該在一種符合法蘭克政治邏輯的中古早期國家論和政治形態模型的基礎上展開研究。因此,筆者擬以路德維希二世名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不同層次名號在不同階段反映的政治變遷和國家想象。

一、“巴伐利亞國王”

路德維希的德語寫法“Ludwig”最近似其名字的中古書寫形式,因此筆者以“路德維希”為主要中文譯名。3該名源于古高地德語“Hludwig”,第一個構詞元素“(h)lud”意為“大聲”,第二個構詞元素“wig”則意為戰斗。4他與法蘭克先祖克洛維一世(Chlodwig I,約481—511年在位)同名,也顯示出對法蘭克人尚武傳統的繼承。路德維希二世所獲得的第一個頭銜是巴伐利亞(Bavaria)國王。本文使用的法定名號主要來源于《帝國御制》(Ordinatio imperii)和巴伐利亞的《弗賴辛主教區文書》(Hochstift Freising Literalien)中的記載。加洛林皇帝虔誠者路易在817年的《帝國御制》中將部分王國劃分給羅泰爾(Lothar,817—838年在位)、丕平(Peppin,817—855年在位)和路德維希三兄弟。5詔書前言中對3人名號的規定是:長子羅泰爾“如朕和全體人民所愿,奉迎神意,莊重地戴上帝國皇冠,成為朕的共治者和繼承人”(consortem et successorem imperii),對于丕平和路德維希“根據共同的意見,宜給予他們國王名號,他們在朕去世后可以在下面提到的各處封地根據之后提到的條款在他們的兄長之下行使王權”。而詔書第二條中對路德維希封地范圍的劃定是:“朕希望路德維希擁有巴伐利亞和卡林西亞(K?rnten),以及巴伐利亞以東的波希米亞(B?hmen)、阿瓦爾人(Awaren)和斯拉夫人(Slawen)之地;此外,在諾特高(Nortgoae)還有盧特勞夫(Luttraof)和因戈爾施塔特(Ingoldesstat)兩個城鎮為他服務。”6 817年的詔書是路德維希二世國王名號合法性的來源。

從826到876年,7在統治的50年間路德維希發布的王家文書現在已見172份,其中52份是關于巴伐利亞的,在其統治前期占較大比例。8可見巴伐利亞王國在其統治前期的重要性。弗賴辛主教區位于巴伐利亞西北部,當地教士科茲羅(Cozroh)在大約820—850年之間編纂了有關弗賴辛主教區的財產文書。這些文書保存了路德維希二世時代巴伐利亞王國的許多重要政治信息,其中的署名和紀元格式反映了路德維希治下巴伐利亞臣民對路德維希的身份認知。1文書中第一次出現路德維希法定名號是826年6月6日,編號532,記錄了修女英吉爾諾(Engilnot)奉獻的財產,紀元和名號為:“皇帝路易統治第十三年。他的兒子路德維希國王來到巴伐利亞的第一年。”(anno Hludouuici imperii sui XIII. primo anno qu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in Baiouuaria venit.)2共有4份文書基本沿用此格式。3

最多的名號用法首先比較簡單的是“皇帝路易統治的某年。吾王路德維希統治的某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sui anno. Hludouuici regis nostril anno.)4共有18份文書使用這一表述。其次是“皇帝路易統治的某年。同時也是國王路德維希與他的妻子回到巴伐利亞的這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anno. ipso anno, quand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cum coniuge in Baiouuaria rediit.),5

共有6份文書使用這一表述。庫瑟(Jonathan Couser)注意到弗賴辛文書對路德維希二世名號的各種表述,綜合起來多數為“在/到達巴伐利亞的國王”,因此他認為路德維希和巴伐利亞的聯系沒有那么緊密,不愿被限制在巴伐利亞一地,而是意在整個東法蘭克。6這一觀點提示,此時路德維希獲得的國王名號并非與巴伐利亞封地單向綁定,而是一種通稱。結合《帝國御制》文本內容來看,是先授予了路德維希國王頭銜,然后規定其封地范圍。然而,這種國王身份是一種從屬性質的“子國王”,所轄子王國屬于加洛林政權系統中的次生政權,在理論上其王權受到上級國王或皇帝的一定限制。在文書中,可以看到在巴伐利亞國王名號之前需還加上皇帝虔誠者路易名號,而地方文書之外的王家文書主要使用虔誠者路易名號。可見,“國王”未必只是“巴伐利亞國王”,亦可調整。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將路德維希二世稱為“巴伐利亞國王”完全成立。事實上,也的確存在這樣的表述。如829年1月11日,編號579文書所用名號為“皇帝路易統治第十五年。同時也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與他的妻子回到巴伐利亞的這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anno XV. ipso anno qu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Baiouuariorum cum"coniuge sua in Baiouuaria rediit.)7 830年4月6日,編號591文書所用名號為:“皇帝路易統治第十七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統治第五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sui anno XVII. et Hludouuici regis Bauuariorum anno V.)8因此,除此節探析子國王名號的從屬性質,本文一般不特地區分“在/到達巴伐利亞的國王”與“巴伐利亞國王”兩種表述。

路德維希二世接過巴伐利亞國王名號的背后,不僅僅是簡單的父子承繼和分封,而是8、9世紀巴伐利亞政治形態劇變的結果。巴伐利亞是一個剛從公國升格而來的加洛林子王國。巴伐利亞人(Baiern/Bayern)的原意為“來自波希米亞的人”。早在墨洛溫王朝時期,阿吉洛芬家族(Agilolfinges)的加利巴爾德一世(Garibald I,555—591年在位)由波希米亞進入潘諾尼亞(Pannonia),之后又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建立政權。1 555年,加利巴爾德被法蘭克國王提奧巴爾德(Theudebald,534—555年在位)任命為公爵,巴伐利亞以公國角色成為法蘭克國家體系中的一員。2阿吉洛芬家族此后幾百年一直是統治巴伐利亞的正統家族。741年,巴伐利亞公爵奧迪洛(Odilo,737—748年在位)娶了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714—741年在位)的女兒,通過母系聯姻,阿吉洛芬家族也成為加洛林家族的旁支之一。760年,公爵塔西洛三世(Tassilo III,748年—788年在位)迎娶了倫巴德(Lombard)國王德西德里烏斯(Desiderius,756—774年在位)的女兒,這一政策使他成為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年在位)的政敵。3倫巴德王國在774年被滅后,塔西洛還收留了逃難的倫巴德王子。787年,查理曼以塔西洛試圖與阿瓦爾人聯盟為其岳父復仇為由,進攻巴伐利亞,塔西洛被廢黜并流放。4不僅僅是巴伐利亞公國,整個德意志南部地區以往相對獨立的諸多公國政權,多在8世紀正在興起的加洛林發動的征服戰爭浪潮中紛紛湮滅。這對該地區政治形態的改變影響深遠。716年,赫德內(Hedne)公國滅亡。744年,阿勒曼尼(Alamannia)公國滅亡。從公國到子王國,從異姓公爵到同姓子王,這一地區不再以間接統治的方式交給同盟者,而是納入加洛林國王的統治,加洛林家族在德意志南部地區的權威得到加強。5

826年,青年國王路德維希前往巴伐利亞就藩。827 年,通過與皇后朱迪絲(Judith,819—840年為皇后)的妹妹赫瑪(Emma,827—876年為王后)的婚姻,路德維希與南德地區重要貴族韋爾夫(Welf,?—825年在任)的家族建立了聯系。6而巴伐利亞本土最重要的官員恩斯特伯爵(Ernst、Ernust或Ernest,829—861年在任)則成為他的顧問,關系密切,被安排為路德維希長子卡洛曼(Carloman,876—879年為王)的姻親,被稱為“國王最重要的密友”(inter amicosregis primus)。7通過這些政策,青年國王路德維希在巴伐利亞初步建立了有效統治,此時的政治中心在雷根斯堡,后來在文書中被稱為“王城”(urbs regia,civitas regia)。8 9世紀30年代,路德維希等幾位兄弟與父皇虔誠者路易爆發數度內戰。路德維希不斷試圖西進到萊茵—美因地區(Rhein-Main)。832年,對阿勒曼尼封給禿頭查理(Charles le Chauve,843—877年在位)不滿的路德維希進軍阿勒曼尼,被虔誠者路易擊敗。9 838年3月,因聽聞羅泰爾與路德維希秘會起疑,虔誠者路易決定在奈梅亨(Nijmegen)全國大會上褫奪除巴伐利亞之外的路德維希封地。路德維希再次起兵西進,并在11月9日包圍法蘭克福(Frankfurt)。10虔誠者路易跨過萊茵河御駕親征,路德維希被擊敗。11 840年,路德維希再次進軍阿勒曼尼,遭遇慘敗,甚至撤到了潘諾尼亞邊疆區。12與其擁有眾多支持者的長兄羅泰爾和名正言順的父皇虔誠者路易相比,作為剛由公國升等又地處偏狹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實力較弱,在東部其他地方又有美因茨(Mainz)總主教奧特加(Otgar,826—847年在任)和梅斯(Metz)伯爵阿達爾伯特(Adalbert,816年—841年在位)等實力強大的反對者(invidia consiliantium),1導致其軍事行動屢屢受挫。幸好路德維希在巴伐利亞的支持者恩斯特伯爵一直效忠,使他仍能脫身回到巴伐利亞。雖然這時路德維希的權勢主要限于巴伐利亞,但在幾度揮師西進的路線和談判要求中,已經可以看出路德維希對擴大領土和進一步整合帝國東部作為獨立區域的基本設想:從巴伐利亞出發,取得阿勒曼尼,再進一步奪取法蘭克福這一重要的帝國東部中心,將領土擴大到整個東法蘭克。后來路德維希國王頭銜的升格和政權形態變化大致依此路線。

二、“東法蘭克國王”

巴伐利亞國王是路德維希二世的合法封號,而“東法蘭克國王”頭銜首次出現則屬于僭越,是自封名號,顯示出路德維希奪取整個東法蘭克的政治野心。833年,在第二次與父皇虔誠者路易之間的內戰爆發后,實際上割據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在授予圣加侖修道院(Abtei St. Gallen)編號344的文書中自稱為“東法蘭克國王”。該文書于該年10月19日在法蘭克福簽署,其中路德維希確認了圣加侖修道院長和康斯坦茨(Konstanz)主教之間的協議,并授予圣加侖修道院僧侶豁免權、保護權和自由選舉修道院長的權利。2文書簽名為“光榮的國王路德維希”(Hludowici gloriosissimi regis),紀年是“基督保護下東法蘭克國王路德維希統治元年”(anno Christo propitio primo regni domni Hludowici regis in orientali Francia),文書印章作“愿基督保護國王路德維希”(XPE PROTEGE HLUDOICUM REGEM)。3

圣加侖修道院位于阿勒曼尼,是東法蘭克境內一座重要修道院。《圣加侖修道院文書》(Urkundenbuch der Abtei Sanct Gallen)收錄了圣加侖修道院歷代土地和權利等類文書,在東法蘭克王國憲政史研究方面與巴伐利亞的《弗賴辛主教文書》具有相仿的地位。但《圣加侖修道院文書》是由路德維希二世本人以“東法蘭克國王”名號簽發的,包含比弗賴辛文書更多的政治信息。據圣加侖僧侶拉特珀特(Ratpert,855—911)的說法,圣加侖修道院簽發文書的流程是,國王口述文書的基本內容,由書記員記錄整理,再經國王核準,4可見其文字信息和簽名格式都體現了路德維希本人的意愿。而圖像形制上的創新則隱含著東法蘭克政治獨立的信息。路德維希二世文書中的視覺元素被放大,取代了早期加洛林皇家文書中的作為真實性保證的文學元素。印章規制更大,并與文本分開。之后出現在印章上的國王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形象,為此后歷代東法蘭克國王印章所沿用,與西法蘭克印章形制明顯不同。5凱勒(H. Keller)認為,這是為了適應東法蘭克社會較低的文學水平,通過視覺元素的放大更好地顯示王室權威,以便追隨者理解。1

從833年開始,《圣加侖修道院文書》中所見的路德維希二世名號表述主要是“東法蘭克國王”和圣加侖修道院所在地的“阿勒曼尼國王”兩類。2例如,簽署于834年4月8日的編號345的文書使用“東法蘭克國王路德維希元年”(annoprimo Hludowici regis in orientali Francia)的表述。3當時最重要的編年史著《富爾達年代記》中,“東法蘭克國王路德維希”的寫法是“Hludowici regis orientalium Francorum”。4但833—840年間,路德維希二世幾乎無法以“東法蘭克國王”這一名號對除巴伐利亞與阿勒曼尼之外東法蘭克其他地方實行有效統治。據哈特曼(W. Hartmann)統計,這段時間內的東法蘭克文書中,加洛林皇帝虔誠者路易所頒文書有21份,3份頒給薩克森,9份頒給法蘭克尼亞(Franconia),9份頒給阿勒曼尼。5而路德維希二世只在836年5月發給萊茵高地區一份文書。6即便巴伐利亞的弗賴辛文書中也表現出對這種政治狀況的困惑,為避免特定君主名號和其在位年數搭配混亂的問題,開始不在君主名號之后加上在位年份,7后來甚至開始使用公元紀年(anno domini)。8 840年6月虔誠者路易去世后,路德維希二世對東法蘭克其他地區的有效統治才逐漸增強。9 840年10月10日,路德維希在帕德博恩(Paderborn)召開全國大會,頒布了3份關于科爾維修道院(Kloster Corvey)的文書。在第一份文書即收錄《日耳曼史料集成》編號26的文書中,路德維希強調了其王權的合法性——“上帝和父皇托付給我的王國”(pro statu regni nobis divinitus et paterno iure commissi)。10

路德維希二世進一步獲得與其新名號完全對應的統治范圍,是在虔誠者路易去世后的加洛林內戰中憑借軍事勝利爭取來的。路德維希在其父皇去世后就迅速進軍東法蘭克的核心地區——萊茵地區,但優勢巨大的兄長羅泰爾已經在法蘭克尼亞、阿勒曼尼、圖林根(Thüringen)和薩克森的許多地方獲得支持。841年3月,以美因茨總主教奧特加和梅斯伯爵阿達爾伯特為代表的羅泰爾在東部的支持者將路德維希再次趕回巴伐利亞。11落敗的路德維希與同時期在西法蘭克不敵羅泰爾的禿頭查理取得聯系,二人走向聯合。841年5月13日,路德維希在阿勒曼尼和巴伐利亞之間的雷斯(Ries)擊敗了羅泰爾陣營的東部軍隊領袖阿達爾伯特,取得了改變東法蘭克局勢的重大勝利,此后西進愈發順利。12 6月25日,路德維希和禿頭查理聯軍在西法蘭克的豐特努瓦(Fontenoy)擊敗了羅泰爾軍主力。13 841年12月,聯軍攻陷了羅泰爾的都城亞琛(Aachen)。1之后經過協商的政治結果就是著名的843年《凡爾登條約》(Vertrag von Verdun)。現存為數不多對《凡爾登條約》的記載提及,路德維希獲得了“整個萊茵河以東,以及在萊茵河對岸還獲得了施派爾(Speyer)、沃姆斯(Worms)和美因茲諸城和村莊”。2

除名號創建和統治地域的重大變化外,相應的政治中心也發生了遷移和升格。就新的統治范圍而言,雷根斯堡地處邊緣,法蘭克福則成為另一個權力中心。3法蘭克福本是帝國東部的中心,現在則是東法蘭克王國的中心。相比巴伐利亞,其所在萊茵—美因地區的政治力量有更為重要和更高層次的意義。該地區的貴族自加洛林家族興起以來就是其重要同盟者,身居帝國要職。此外,當地還有大量宮殿和皇家地產等重要帝國資源。根據哈特曼的研究,路德維希二世一生中留駐雷根斯堡的記載有34次,留駐法蘭克福的記載則有49次,且后期主要在法蘭克福。4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在文書簽發數量方面,頒給巴伐利亞的文書數量逐年下降:843年之前占比超過1/2,843—859年為1/3,860—869年則占比不足1/3,這顯示出王國政治基礎在逐漸遷移。5就文書內容覆蓋范圍而言,在雷根斯堡簽發的文書主要針對巴伐利亞和阿勒曼尼,而在法蘭克福簽發的文書則涉及東法蘭克全境。另外,全國會議主要在法蘭克福召開。現任,作為帝國東部中心法蘭克福在政務處理級別上地位更高。在路德維希的統治下,法蘭克福具有非凡的重要性,獲得了虔誠者路易時代尚不具備的榮耀。在876年的《普魯姆的雷吉諾編年史》(Reginonis abbatis Prumiensis Chronicon)中,將法蘭克福稱為“東方王國的首要駐在”(principalis sedes orientalis regni)。6

政治中心的遷移意味著路德維希二世政權的權力基礎發生了一些改變。較為邊緣的雷根斯堡政治力量不足以統攝整個東法蘭克,而法蘭克福所在的萊茵—美因地區則舉足輕重。依托萊茵—美因地區路德維希二世掌握了帝國內重要政治資源的一部分,進而借由占據“帝國的一部分”(Reichsteil),他創建出一個“部分帝國”(Teilreich)。根據豪斯曼(U. Hausmann)對意大利(Italy)王國的研究,同樣在內戰中擁兵割據意大利王國并擁有皇帝頭銜的羅泰爾使得該王國從一個加洛林子王國轉變為實質獨立的國家。“帝國部分”強調了在一級政權下次生政權的從屬性,而“部分帝國”則已基本具備一級政權的獨立行政能力,在形式和地理范圍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域性。7筆者認為,路德維希二世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也實現了這一性質轉變。從巴伐利亞王國到東法蘭克王國的升格,本質變化在于東法蘭克不再是從屬性質次生政權,而是地位等同“部分帝國”的獨立王國,在這個新的政體內又存在從屬于它的子王國。此后,在東法蘭克文書中,不再于國王名號前加皇帝名號。在東法蘭克的子王國中,東法蘭克國王名號取代了原來的皇帝名號成為文書中的一級頭銜。8東法蘭克王國轉變為一個非從屬性質的新政治實體,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創新和國家形態重組。

戈德堡(E. J. Goldberg)評價說:“簽訂《凡爾登條約》的3位國王中,路德維希的領土最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王國。萊茵河以外的這片土地位于9世紀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居住著各種各樣的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他們之前沒有在羅馬人或法蘭克人統治下的政治統一傳統。盡管有這些巨大的障礙,路德維希仍然將不同的領土整合為一個新的政治實體:東法蘭克王國。”1融合這片土地上多種不同民族和王國、公國等原有政治實體的,并非一致的德意志國族特性。東法蘭克國家是在加洛林政權系統內的靈活重組。新的王國在統治階級內建立了新的政治紐帶,支持者臣服于更有能力統治本區域的國王之下。在多元的加洛林政權形態中關注帝國與王國權力的協同性與矛盾性,是從加洛林王朝自身政治邏輯的角度認識東法蘭克王國這一新的政治實體的關鍵。

三、路德維希二世名號的他人表達

不同于路德維希二世自稱的頭銜,9世紀西法蘭克史家通常以“日耳曼國王”作為其名號,而后世德意志史家則使用“德意志路德維希”和“德意志皇帝”兩種名號。這兩種來自外部的稱呼也各有不同的政治意涵。可見,對統治者各種名號認識,不僅要關注統治者對自身政治合法性的表達,也應留意史家對統治者政治身份的認知與運用。

所謂“日耳曼”,已見于公元前58年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中對比利時北部“日耳曼人”(Germani)部落及其故土“日耳曼尼亞”(Germania)的記錄。2此后這一區域被納入羅馬帝國統治后劃為日耳曼尼亞行省,萊因河以東未被羅馬統治的地方被稱為“大日耳曼尼亞”(Magna Germania)或“自由日耳曼尼亞”(Germania Libera)。路德維希二世的外號“日耳曼”與古代的“日耳曼”有一定的關系。這個古代名稱也在中世紀早期被繼續使用。“日耳曼國王”一稱見于9世紀的西法蘭克史料《圣伯丁年代記》(Annales Bertiniani)。在這部編年史844—858年部分中,作者普魯登提烏斯(Prudentius,847—861年任主教)主要以“rex Germanorum”(日耳曼人的國王)稱呼路德維希二世。在861—882年的部分,另一作者興克馬爾(Hinkmar,845—882年任總主教)主要使用“rex Germaniae”(日耳曼尼亞的國王)的寫法。3主觀上,西法蘭克史料使用“日耳曼國王”稱號的潛在目的或許在于試圖將路德維希二世貶低為統治著蠻荒異域、不在法蘭克人核心地帶內的國王。4

而客觀上,“日耳曼國王”這一稱號所對應的地理范圍和族群、政權形態也與路德維希的實際統治不甚相符。“日耳曼尼亞”的實際范圍從古代經中世紀早期再到中世紀晚期和近代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地理范圍來看,古典定義中的“日耳曼尼亞”是羅馬帝國邊界外的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的區域,而“日耳曼國王”路德維希的領地卡林西亞、潘諾尼亞、巴伐利亞、阿勒曼尼亞和萊茵河西的阿爾薩斯(Alsace)、洛林(Lorraine)、弗里西亞(Frisia)等許多區域已非此范圍內。5近代德意志國家形成后,在一些歐洲語言仍使用“日耳曼”作為地名國名,則更與古代和中世紀早期的“日耳曼”不同。從族群、政權形態來看,古代日耳曼處于多部族狀態,并非統一政權。“日耳曼國王”路德維希統治的是部分日耳曼族群—薩克森人、圖林根人等,他們被納入到法蘭克政權治下,以其被征服程度的不同建立從中心到邊緣的差異化各級政權,形成中世紀早期特殊的加洛林政權形態。而中世紀德意志的典型政權形態則演變為神圣羅馬帝國體制。由于“日耳曼”作為歷史概念存在的多層演變,以“日耳曼”認定路德維希二世政權國族特性顯然存在誤差。

“德意志”一詞則大約在11世紀出現。其詞源“Diutisk”是一個古高地德語單詞,意為“與人民有關的”。約1077—1081年,在為科隆(Cologne)總主教阿諾(Anno,1056—1075年在任)所修的《阿諾之歌》(Das Annolied)出現了“Diutischemilande”的表述,1這首詩包括斯瓦比亞人(Swabians)、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和法蘭克人4個民族的起源史詩,以中古高地德語寫成。2但到16世紀,“Teutschland”才連為國名使用。3布瑟(D. Busse)梳理了“神圣帝國”(Hailig Reich),“德意志民族”(Teutsch Nacion),“德意志國”(Tutsche Lande)3個名號的來源。4晚近形成的德意志國家形態開始廣泛地反過來影響中世紀早期的歷史書寫。

席夫勒(R. Schieffer)談到,“自19世紀以來,(路德維希)不合時宜的‘德意志’稱號變得很普遍”。5 1843年,魏茨(G. Waitz)在紀念《凡爾登條約》千年之際的重要著作《論以lt;凡爾登條約gt;建立的德意志帝國》(Ueber die gründung des Deutschen Reichs durch den VERTRAG ZU VERDUN)說:“從此有了一個德意志帝國。路德維希創立了它,《凡爾登條約》將它載入了歷史。”6 1848年,格弗羅爾(A. Fr. Gfr?rer)的《從虔誠者路易逝世到康拉德一世(840—918年)末期的東西法蘭克加洛林人的歷史》[Geschichte der ost- und westfrankischen Carolinger vom Tode Ludwigs des Frommen bis zum Ende Conrads I. (840-918)]中,使用“德意志路德維希”稱號,他認為法蘭克王國內部的語言差異是王國分裂的決定性原因。7

20世紀30、40年代在納粹德國極右翼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史學家對“德意志路德維希”民族甚至種族主義特征出現了更加形象化的塑造,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布拉格(Prague)大學教授扎切克(H. Zatschek)。他將路德維希視為第一個德意志帝國的開國元勛、領袖,集中著雅利安(Aryan)民族特性;并總結出,路德維希被冠以“德意志”之稱的原因,就是在他領導下的德意志諸部落第一次聚集在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中,他的領土擴張為德國人民開辟了廣闊的空間。8 20世紀前期史學中的路德維希二世形象幾乎是第三帝國歷史的完整映照。“日耳曼”和“德意志”等對路德維希的冠稱代表著來自外部或后世的視角對路德維希二世國族特性及其統治的政治意義的認定,這些稱謂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卻存在不合時宜之處。埃格溫(E. Ewig)認為,對這些名稱的正確認識應該是“用于區分而不用于判斷”。9可見,應當加強從內部和同時代視角對路德維希二世政權的研究,避免概念錯位,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歷史背景中對名號問題進行細致研究。

四、余論:名號重定位和中古法蘭克政治

如今要尋求對路德維希二世及其政權和國家形態的正確認知,應該在史料層面上回歸9世紀語境,在認識層面上批判看待對路德維希二世德意志國族特性的預設。一些學者選擇不再使用與德意志民族歷史掛鉤的“德意志路德維希”名號,例如布魯爾(C. Brühl)就倡議以“東法蘭克的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 von Ostfranken)稱號取代舊稱。1但這一稱號存在的問題是缺少前序的“東法蘭克的路德維希一世”,路德維希一世即虔誠者路易的首要身份是加洛林帝國全境的皇帝。2因此,戈德堡提倡使用“東法蘭克的路易”(Louis of East Francia)以規避名序上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名序缺位是中世紀早期史研究中的正常現象,往往是由于原屬同一個家族的王族成員后來被視為不同國族/地域的政治人物;本質上,這是一個史學書寫的技術問題而非當時真正出現了人物缺位。意大利的路易二世(Louis II of Italy,850—875年在位)和西法蘭克(West Francia)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877—879年在位)也屬類似情況。與國族和地域掛鉤的名號存在風險,于是埃勒斯(J. Ehlers)就直接使用“路德維希二世”,3本文也采用這種做法。對“德意志路德維希”這一舊有名號的否定和路德維希二世名號的重新定位,是從法蘭克政治邏輯理解這位國王及其政權的一種學術嘗試。

“德意志路德維希”含有一種近代形成的國族預設,是從近代德國民族國家形態出發對中世紀早期的映射,存在概念錯位,不合歷史背景及其身份。路德維希二世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或民族的領袖或代表。弗雷德(J. Fried)認為,路德維希并非以主觀角色參與締造德意志,只是其政治行為以并不自知的方式成為德意志形成的諸多來源之一。4“德意志路德維希”名號,暗示了一種他所處時代并不存在的民族認同感,也忽視了他作為動蕩時代分裂王國的統治者所面對的復雜政治和文化狀況。

路德維希二世自己所接受的兩種主要名號代表的都是法蘭克政權體系內的角色。諸如“在某地的國王”之類的名號表述似乎表明,9世紀的統治者可能先接受法蘭克國王為政治身份,再根據獲封或憑實力所奪取的領地成為某一地域的政治人物。路德維希二世先成為統治巴伐利亞的子王,其所對應的是法蘭克國家體系中具有從屬性質的次生政權。在后來的政治生涯中,路德維希二世逐步奪取法蘭克福等帝國東部重要政治資源,使得東法蘭克王國從“帝國部分”轉變為“部分帝國”,以“東法蘭克國王”名號進行自主統治。

20世紀后期,學者們對德法兩國中世紀早期政權的認識發生了轉向。德法兩國脫胎于843年《凡爾登條約》締結后帝國三分格局的斷裂式認識逐漸被10—12世紀逐漸形成中世紀德意志國家的漸進式認識所取代。德國史學家布魯爾在這類研究中影響較大。1972年,在《德國歷史何時開始》(Die Anf?nge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中,他明確提出,不應將843年《凡爾登條約》視為德國歷史的起源,并應將整個10世紀視為“法蘭克歷史的晚期”,到1025年左右德國和法國才具有成熟的獨立政治形態。5在1990年出版的《德國—法國:兩個民族的誕生》一書中,他還提出,直至《凡爾登條約》締結約250年后的11世紀后期,德國和法國國王才擺脫“法蘭克國王”的自我認知。薩克森王朝的亨利一世(Heinrich I,919—936年在位)和奧托一世(Otto I,936—973年在位)在皇家文書中還繼續使用著“法蘭克國王”(reges Francorum)名號。1

與布魯爾不同,埃勒斯反對將德國國家的起源推遲到11世紀,他非常重視10世紀,認為這是歐洲國家和民族歷史的關鍵時期。1988年,在《奧托時期的書面文化、民族起源和國家建設》(Schriftkultur, Ethnogenese und Nationsbildung in ottonischer Zeit)中,他討論了薩克森王朝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我認知。2同年,他和凱勒、阿爾索夫(G. Althoff)、席夫勒共同參予了德國歷史學家大會的一場討論,這被視為重新評估奧托王權的起點。3 1994年的《德意志帝國的興起》(Die Entsteh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中,埃勒斯對國名、頭銜和政權形態起源的各種概念進行了梳理。4這些研究對英語學術界也產生了影響,有關9世紀政治形態的研究更不限于德法兩個民族國家框架下。5戈德堡就認為12世紀后緩慢出現的中世紀法、德兩個王國則應該視為在凡爾登之后法蘭克王國歷史的意外產物。6

上述研究從德國史批評的角度揭示了中古早期政治的特殊性,在方法層面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但未能進一步論述中古早期政權的多種內部樣態。建立有關的論述仍需回到9世紀的法蘭克歷史證據,名號研究在揭示政權等次和形態方面具有參考價值。從政治中心到邊緣地帶,加洛林政權存在著王國、子王國、邊疆區等各級政區,加洛林家族成員直接統治王國、子王國兩級。國家對應的基本一級政權是王國,這一級的政權有多個,加之其下又有次生政權,因此是多元國家形態。子王國是王國內的邊緣地帶,但其內部又有其自己的中心和邊緣政區,形成復合的多層次形態。各地習俗和政治狀況差異很大,各區域統治者根據地區需要制定規則。這種結構化的多樣性使加洛林統治者能夠在由統治王朝主導的總體政治框架內管理當地社會。從地理上來看,名為帝國的對應實體并不存在,而是各王國的合成體。戈茨(H.-W. Goetz)認為,帝國是因皇帝頭銜而稱為帝國。7最初,加洛林人的皇帝名號與羅馬傳統有極強的聯系,與法蘭克人傳統的國王名號有明顯區別。8而后來的文書中則經常不加區分,顯示了在抄寫員的認知中帝國逐漸與王國沒有實際差別。9在《弗賴辛主教文書》中,皇統和王統的用詞顯得并不規范,在編號639、666、690等文書中,使用了“吾王路德維希統治帝國”(imperii Hludouuici regis nostri)的表述。10在虔誠者路易時期的文書中,有時又用王國(regnum)而不是帝國(imperium)。這顯示出王國這一級基本政權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帝國時期的加洛林政治邏輯中。1因此,實際的基本政治單元是王國。各個王國的國家政權存在共同的加洛林特性,在幾百年的時間內被共同稱為“加洛林王朝”,而不是像后世德國、法國那樣的不同國家。除了血親關系這樣的生物學原因,一種王國組合的靈活系統作為制度支持也極為重要。

多個王國和子王國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面對不同區域的復雜狀況,便于對不同的領土進行分層次的有效管理。這種地方治理對整個加洛林王朝權威增益的觀點主要來自于對加洛林國家體系中的次生政權和區域王國這一層面的研究,這與以往認為的地方割據對帝國權威減損的觀點有較大不同。巴勒克拉夫(G. Barraclough)在《歐洲的熔爐:9和10世紀的歐洲史》(The Crucible of Europe: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in European history)中將817—843年這段時間視為加洛林帝國的衰亡史。2而自90年代以來的更多研究則更將830年代的加洛林帝國衰落作為一個相對命題,開始關注其中區域政治的發展。3事實上,衰亡敘事和興起敘事同時存在,在帝國政治層面上衰亡,則是在地方治理上興起,加洛林王權借由各級政權和次生政權產生廣泛影響。4加洛林人的征服戰爭將歐洲不同區域和族群納入統治。諸如巴伐利亞、阿勒曼尼這些地區自古代晚期以來就有相對獨立的政治傳統。加洛林人以掌握重要政治統治階級的方式在帝國全境建立權威。如果加洛林家族的權力只保持在帝國一級,便不會借助眾多的王國和子王國政權在各自區域內進一步推進統治階級的加洛林化,促成多面發展形態。路德維希二世諸種名號的變化和升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與巴伐利亞子王國政權到東法蘭克王國政權的形態演變和政體升格形成直接對應。從中可以看出,9世紀加洛林政權運行的底層邏輯和內在層次。東法蘭克國王首要的政治身份認知是法蘭克加洛林統治者而非德意志統治者;錯綜復雜的區域政權和次生政權,恰好體現出多元而一體的加洛林特殊國家形態。

[作者許澤鑌(1994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24;王晉新(1957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吉林,長春,130024]

[收稿日期:2023年8月7日]

(責任編輯:劉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午夜|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日本日韩欧美| 极品av一区二区| 毛片一级在线| 热99精品视频| 黄色网在线|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女人一级毛片|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她的性爱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超碰91免费人妻| 日本www色视频|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片网址|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一级片一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综合色在线| 午夜在线不卡|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五月天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女人天堂av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