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秦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及影響

2024-05-15 00:00:00李德山馮雪
古代文明 2024年2期

關鍵詞:秦朝;東北;社會變遷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07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是由戰國時代的諸侯國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帝國。秦朝建立后,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1秦朝十分重視東北地區,并承襲燕國之制,仍置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各郡所轄地區亦無變化。秦始皇此舉,意在維護東北地區原有的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此外,秦始皇還對燕之北長城稍加改造,以增強其防御功能;修建直通東北的“馳道”,以保證政令的暢達。所有這些統治措施和政策,對東北地區及古代民族以后的歷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東北地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由于秦朝國祚不永,統治東北地區也僅有15年左右時間,所以,此前有關秦朝統治管理東北地區及其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見,使人們對秦朝東北邊疆治理缺乏全面完整的認識和了解。有鑒于此,本文將對秦朝東北邊疆治理的史實進行系統化論述,并對其影響加以總結。

一、秦朝統治東北的措施

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建立后,對東北地區主要采取了這樣幾種統治措施,即設郡置縣、開辟交通、增修燕之北長城等。毫無疑問,這些措施的實行,為東北地區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首先,設置郡縣。《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正義》引《風俗通》云:“……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也。”《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監御史掌監郡。’”1秦代的郡作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組織,其行政、軍事、司法諸系統的配置十分完備。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三郡,皆為“秦置”。2金毓黻先生說:“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而郡縣之制始定,故《漢志》謂為秦置,實則戰國之世,各國多設郡縣,而燕設遼東、遼西二郡,更有明文,秦于東北之地,不過仍地之舊貫耳。”3由此可知,秦代在東北地區設置的郡縣,一仍燕國之舊制,郡名沒有變化,仍為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郡治及每郡下置縣,也是如此。

實際上,遼西、遼東兩郡全在東北,右北平只有郡治及部分屬縣在東北地區。《漢書·地理志》記載:

右北平郡……縣十六:平剛、無終、石成、廷陵、俊靡、薋、徐無、字、土垠、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聚陽、平明……遼西郡……縣十四:且慮、海陽、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賓從、交黎、陽樂、狐蘇、徙河、文成、臨渝、絫。遼東郡……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瀆、居就、高顯、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4

右北平郡之首縣平剛,亦為其郡治所在,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其他屬縣,大體分布于東北地區的西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

有學者根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的記載,認為秦時遼西、遼東兩郡“屬縣共計二十九”,5此為誤解之論。首先,《漢書·地理志》明確記載“秦置”遼西郡有縣“十四”;遼東郡有縣“十八”。兩郡合計凡三十二縣,顯然與“二十九”之數不合。其次,《絳侯周勃世家》說:“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二縣。”6《資治通鑒·漢紀四·高帝十二年》謂此事:“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反縣。”7結合兩書記載可知,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燕王盧綰反叛,高祖劉邦命絳侯周勃代替樊噲率軍平叛,追至燕北長城媯州段(今河北懷來縣一帶),奪回并安定了上谷郡十二縣,右北平郡十六縣,遼西、遼東郡二十九縣,漁陽郡二十二縣。因為上谷、右北平及漁陽三郡較近,故周勃將其屬縣幾乎全部奪回;而遼西、遼東兩郡較遠,只奪取并安撫了二十九縣,仍有七縣未及奪回。退一步說,即使遼西、遼東兩郡共有二十九縣,亦當為漢置,而非秦設。實際上,一句“定燕反縣”說得已經很清楚了。

秦朝地方官吏制度,《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明確記載,其文謂: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8

馬非百先生說:“秦代地方制度,有郡縣兩級。縣以下為鄉、亭。郡之最高長官有三:一曰郡守,二曰監御史,三曰郡尉。始皇二十六年,所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者即此。”9郡之長官為守,縣之長官為令或長。縣下設鄉,鄉有三老,類似鄉長,掌管教化。鄉下再設亭,亭設亭長,為秦朝最基層的地方官員。這樣,自郡而縣,自縣而鄉,自鄉而亭,環環相扣,建立起了非常系統、嚴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東北地區的郡縣雖然荒遠,但制度一致。

其次,開辟交通。秦朝以前,由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主要有兩條: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區古北口鎮東南)——平剛(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子古城)——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被稱為“古北口——平剛——柳城道”,春秋以前即已存在。盧龍(今河北省盧龍縣)——平剛——柳城,被稱為“盧龍——平剛——柳城道”,商周時即已開通。兩道中,以盧龍——平剛——柳城道開辟最早,在遼西各廊道中為常行之路,燕將秦開襲破東胡等走的就是此路。1另外,箕子遷朝鮮和齊桓公伐山戎、孤竹走的也應是此路。而燕王喜及太子丹來東北,及李信所率秦軍進擊東北,當以古北口——平剛——柳城道為途。東北地區古民族秦代以前與中原地區的聯系,走的也是這兩道。秦代以前,此兩道是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聯系的最主要通道。其共同的特點,是都要翻越燕山,交通多有不便。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立即下令廢除戰國以來各地的堡壘和關塞,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全國各地修筑“馳道”和“直道”。《史記·秦始皇本紀》曰:“二十七年……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集解》:“應劭曰:‘馳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2《資治通鑒·秦紀二·始皇帝二十七年》亦載:“治馳道于天下。”注:“孔穎達曰:馳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馳走車馬之處,故曰馳道。”3據此可知,秦之“馳道”開修于嬴政稱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馳道,實際上是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上書曰:“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4故秦始有修建“馳道”之舉。《漢書·賈鄒枚路傳》記載秦之馳道規模:“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于此。”5林劍鳴先生指出:“秦國馳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6另有學者進一步指出:“這兩條路是馳道的主要干線,一條是從咸陽出發,過函谷關,經今日山東到達遼寧。另一條向南直達今天的湖北、江蘇和浙江境內。”7

直達今天遼寧的馳道,亦稱“東方大道”。其在中原內地的所經,系從咸陽出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市北),沿黃河東行至今山東省淄博市附近,并在此分路,向東的一條直達今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成山鎮;向北的一條約在今山東省濱州市附近過黃河,直達今河北省滄州市,再延伸至薊(今北京市密云區)。由薊再往北,就進入到了東北地區。

自薊而進入到東北地區的這條馳道,并沒有與原有的兩條廊道相通,或就其原路而擴充,而是傍海而新開辟出來,故稱傍海道。據崔向東先生考證,“遼西傍海道分為二段,一段是由薊出發,經由無終、令支和孤竹東行至臨渝關,出臨渝關沿渤海岸向東北行進,抵達碣石(今綏中)。秦統一六國后,修治馳道,從燕都到碣石有道路相通。另一段是從碣石東北行經興城、錦州進入遼東”。8“臨渝關”即山海關。此條傍海道與山東段相接,為“東方大道”的末段,也即古人“東窮燕齊”之所指。

這條馳道的開通,避免了前兩條廊道翻山、迷路之苦,并使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通干線增加至三條,極大地促進了兩地在各個層面的交流。秦始皇的五次東巡,走的都是這條馳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的第四次東巡,經傍海道而“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9進入了遼西郡,到達了今遼寧省綏中一帶的沿海地方。二世皇帝元年(前209),登基伊始的胡亥即欲巡行郡縣,《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遂至遼東而還。”1秦二世不僅沿傍海道到達了碣石,而且比其父走得更遠,出錦州而進入到了遼東地區。秦朝在享國的15年間,秦始皇、秦二世父子兩次沿傍海道而巡行遼西、遼東,充分表明秦王朝對東北疆域十分重視,同時也表明,秦朝皇帝對東北地區戰略地位的高度關注。

對此,林劍鳴先生總結說:

(這些)“馳道”“直道”再加上統一中國后修筑在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筑的“新道”,就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這樣,就把各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秦又規定道路和車軌的統一寬度“車同軌”“輿六尺”,便利了交通往來。我國今日長城線以南以西的廣大地區,除青海、新疆外,都直接包括在這一偉大的交通網內。2

馳道的修筑和開通,對東北地區顯然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再次,增修燕之北長城。秦朝建立后,對其威脅最大的是北方草原的眾多游牧民族,他們被統稱為“胡”。其中,尤以匈奴勢力最大,社會發展程度亦高,對強大的秦帝國虎視眈眈,秦朝亦對其充滿了戒心。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3《淮南子·人間訓》有大體相同的記載,其謂:“秦皇挾箓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長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輓車餉之。”4修筑長城的主事者,如史所言為蒙恬和楊翁子。雖然“擊胡”取得了勝利,但卻不能讓秦始皇放下心來。《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開始修筑長城。秦所筑長城的具體情況,《史記·蒙恬列傳》云:“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5秦之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西北、北段長城,許多地方都延用了各國長城之舊。據考,東北地區的長城也是如此,以燕之北長城為基礎加以修筑,僅在個別地方有所延伸。如圍場縣內的秦長城,較之燕之北長城原址,向北擴展了近20公里。大體是從多倫縣南進入圍場縣北部。到達赤峰市后,又向北擴展了約50公里。目前,東北地區西段的秦筑長城,自多倫至阜新段走向比較清楚,多有遺跡可尋。6自阜新以下,秦筑長城與燕舊長城完全重合,只是略加修葺而已。根據研究和實地考察,燕和秦東北地區長城的東端,大體走向是自今阜新始,經過彰武、法庫、開原,然后折入東南,經撫順、本溪,東南至寬甸,由寬甸過鴨綠江,止于朝鮮半島北部清川江入海口處的龍岡。7

與燕之北長城一樣,秦朝同樣在長城沿線修筑有臺、鄣、城等防御工事,供戍卒駐扎使用,其形制、規模亦大體與燕國相同。臺址如圍場縣十五號村之烽火臺,砌臺為圓形,底部直徑15米,上部直徑2.5米。鄣址如赤峰市北五里岔村之遺址,長50米,寬40米。城址如圍場縣之岱伊古城,長、寬均為200米。

秦筑長城的功用,就是“拒胡”,用此墻將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分隔開來,以保證秦帝國直接統治區域內的安定局面。從客觀上說,萬里長城的修筑,有力地保障了帝國版圖內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秦朝先進文化、先進技術等向長城沿線地區的傳播,以及華夏族人口向北部、東北部地區的遷移,并加快與當地各民族的融合,推動廣大北方及東北方社會的全面進步,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東北地區的社會發展

秦朝對東北地區采取的統治措施,對當時東北地區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管理東北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一是有利于中原文化向東北地區的持續傳播;二是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東北地區的社會變遷。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文獻中對這一史實沒有具體記載,但我們結合考古發掘材料,仍可做出一些總結。

先論中原文化向東北地區的傳播。

其一,從考古發現的兵器上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長城沿線或長城以南多次發現秦代或與秦有關的文物,如在遼寧省建昌縣出土了三晉兵器“屯留戈”和“吂戈”;新金縣后元臺村出土了魏國的“啟封戈”,1“啟封”二字為秦篆,應為秦滅魏后所加刻。寬甸縣太平哨發現了秦二世元年(前209)的“石邑戈”,2莊河縣出土了趙國的“春平侯劍”;3吉林省集安市陽岔鄉發現了趙國的“陽安君”青銅短劍,4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發現“藺相如銅戈”,5朝鮮平安南道出土過秦戈等遺物,6諸如此類,這些武器,或為秦軍滅六國時所繳獲,或為秦國所自造。秦軍進入東北戍守屯駐,將其攜來,后遺留于各地。

雖然《老子·三十一章》謂“夫兵者,不祥之器”,但戰爭及武器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和載體,為文化傳播三種方式之一的“擴散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大批秦兵的陸續到來,中原文化亦隨之而入。他們星散于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及長城一線,中原文化同樣落地生根,直接影響了這一地區的文化變遷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在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方面,不斷地向中原文化靠攏。

其二,從考古發現的貨幣看。秦統一全國后,制定了統一的幣制: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方孔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秦半兩”。這一制度,推行于全國。東北地區多有秦半兩錢的出土,如在遼寧省遼陽市,出土了秦半兩錢和秦中平城戈。7 1974年冬,今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老虎山遺址出土秦半兩錢3枚;1975年秋同一地點出土秦半兩錢二十余斤,總計2,500余枚,原考古發掘報告認為:“這批半兩錢的外邊多毛邊,似剛鑄出來未經使用。”8

這些出土的秦半兩錢說明,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東北地區不僅使用統一的中央貨幣,而且很有可能已被授權在當地鑄造貨幣。東北西部地區,在制度上與中原是同步發展的。

其三,從考古發現的權衡器看。首先是權的出土,秦權在東北地區早已不是罕見之物,各地多有出土。1974年至1975年,敖漢旗老虎山遺址,除出土秦半兩錢外,還出土秦權一件。權作圓梯狀,底徑25厘米,頂端臺面直徑17.5厘米,通高18.5厘米,權重30.75公斤。權身正面有一長方形凹槽,原為鑲嵌銅詔版之處,詔版已脫離,故不見詔文。9 1976年至1977年冬,河北省圍場縣大興永東臺子和小錐山之秦長城遺址附近,先后發現秦代鐵權3件。一件呈扁圓形,通高17厘米,權重28.15公斤。另二件各重32.65公斤和32.60公斤。3件鐵權上均篆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所頒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其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此詔書為《史記》《資治通鑒》諸文獻所不載。1976年今內蒙古自治區三眼井出土秦權一件,底徑23.8厘米,通高17.1厘米,重31.431公斤,權身滿鑄詔書銘文。2其次是陶量的出土,東北地區出土的秦朝的陶量,數量仍多,如1963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蜘蛛山遺址一次就發現秦陶量4件,均已殘破。已修復的一件,腹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所頒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僅存16字。經實測,其容積為31,100毫升,容納小米的重量為25.85公斤,約為秦斗的15斗5升半。4件陶量的形狀、大小一致。3 1975年,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沙巴營子一次出土了秦陶量5件,3件已修復,容積恰為秦商鞅方開的10倍,其中一件上篆刻“黍禾”兩字,另兩件戳印篆書“木”字。未能復原的兩件,一件腹部仍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所頒統一度量衡的詔書。4

秦權、秦陶量在東北地區的大量出土,并且每件上幾乎都刻有詔書銘文,直觀地說明了當時秦朝的施政能力是異常強大的。東北地區雖然遠在邊塞,但因為有郡縣制的存在,有以秦馳道為主的幾條交通干線的勾聯,使得右北平郡部分地區,遼西、遼東郡,以及朝鮮半島北部部分地區,內地化傾向已十分明顯。而且,在一些地方,諸如遼西、遼南諸地,應已基本實現了內地化。文化方面,尤其應該如此了。

綜上所述,秦朝統治東北的措施,設置郡縣、開辟交通等,這與其統治中原內地的措施并無不同,而且是同時進行的。增修燕之北長城,亦與修筑北方的長城沒有區別,但所有這些措施的施行,使得中原文化整體性地推進到東北地區。其規模和氣勢,顯然要大于和強于以前的任何一次東傳。

三、東北地區的社會變遷

春秋戰國之際,是我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轉折時期。中原地區一些文化先進、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的諸侯國,如齊、晉、魯、鄭等,春秋末期就已大體上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而燕國由于地理的和民族的諸原因的限制,如《戰國策·燕策》所言:“寡人蠻夷辟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5以及《史記·刺客列傳》所云:“北藩蠻夷之鄙人。”6所以,向封建制的轉化較晚,大約在燕昭王時期才最終完成。之后,才開始具有右北平、遼西、遼東、朝鮮半島北部的部分東北地區領土。由于時間的限制,燕國僅對這些東北領土經營了數年的光景即告亡國。因此,當時東北的這些地區,仍然處于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階段,封建制尚沒有徹底取代奴隸制而建立起來。這是就燕之北長城以南、以西地區而言。而燕之北長城以北和以東地區,則是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制和奴隸制并存的社會發展階段。

秦王朝在繼承了燕國的這部分東北地區領土后,在統治架構和統治方式上亦與燕同。但由于秦朝是一個天下一統的強大的封建國家,所以,迅即以摧枯拉朽之勢蕩滌了右北平、遼西、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部分地區的奴隸制殘余,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

這些東北地區的社會變遷,既得益于中央王朝的強大和強力,也得益于自“三代”以來中原文化的持續東傳,特別是孤竹國的輻射、箕子的東遷和教化、齊桓公的北伐、燕國的經營等等。由文化變遷帶動了社會變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鐵制農具的普遍出現。東北地區鐵制農具的出現,大約始于戰國中末期,與燕國在東北設郡并移民大有關系。自戰國末年至有秦一代,在西部的今赤峰市、興隆縣、建平縣、敖漢旗、奈曼旗、朝陽市、葫蘆島市、大連市之旅順區和普蘭店市,東部的今寬甸滿族自治州、朝鮮半島北部諸地,均有鐵制農具的出土。并且有這樣的趨勢,越靠近中原,出土的鐵制農具越多,即西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東部。這與文化傳播的規律是吻合的,距離文化圈核心近的地區,最先得到了這種文化的輻射和影響。

鐵制農具的種類十分豐富,凡斧、?、鏟、鍤、刀、鎬、五齒耙、鋤、鐮、掐刀等等皆有數量較多的出土。如敖漢旗老虎山遺址,一次即出土鐵制農具100多件,1撫順蓮花堡遺址出土?、斧、鋤等鐵制農具近10種。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喀左縣羊角溝遺址還出土了一件鐵鏵,3這是犁耕法開始在東北西部地區施行的證明。如果再聯系到文獻記載辰韓“乘駕牛馬”的史實,4則謂犁耕法是秦代傳入東北地區,即是有據之論,而并沒有晚到漢代。有學者指出:“東北早期鐵器的使用,應該與戰國晚期燕政權對其北方疆域的開拓,以及秦漢時期對東北南部的管轄進一步完善這一歷史背景密切相關。雖然東北廣大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在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原有文化傳統,但鐵器的出現及由南向北漸次傳播及推廣使用,卻標志著鐵器作為物質文化發展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并且統計出東北地區“早期鐵器的遺址和墓葬”有近30處。5由此可見,鐵器在一些地區幾乎成了日常之物。

雖然在有些地區鐵制農具并沒有完全取代銅制農具和石制農具,但畢竟這些地區從整體上已到了鐵器時代。鐵制農具的使用,是農業生產技術領域里的一次革命,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效率,改進了農業耕作和生產技術,而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鐵已在為人類服務,它是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6鐵犁牛耕使古代東北地區西部在農業發展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第二,城鎮興起。城鎮通常指的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具有一定規模工商業的居民點,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東北地區城鎮的出現,大約始自戰國后期燕之修筑北長城及設郡和屯戍。東北地區首先出現的城鎮,為燕之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的郡治平剛(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子古城)、且慮(今遼寧省葫蘆島市邰集屯古城)和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到了秦代,已發展成為地方行政中心,同時,也是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以黑城子古城為例,地處今老哈河上游兩條支流的交匯處,兩條遼西廊道均由此經過,是東北西北部草原與中原內地交通的重要孔道,見證了太多的滄桑變化。燕之郡治,今稱花城;秦之擴建,今稱外羅城,具有相當的規模,在當時為東北地區最大城鎮之一是沒有疑問的。除此之外,尚保留有遺址的,如奈曼旗沙巴營子、大連市旅順區牧羊城、赤峰市冷水塘古城、凌源市安杖子古城、建平縣下霍家地古城、建昌縣城子溝古城,諸如此類,均為秦代古城址,其中有的可能還是當時縣治之所在。

郡治、縣治以外,由長城沿線軍事設施如城、鄣、烽、燧等及屯戍點發展起來的城鎮數量亦多。已發現的這一類古城鎮遺址,大約有赤峰市北部的東城子、上水泉、蜘蛛山、小城、山頭、撒水坡,敖漢旗的新惠鎮,奈曼旗的西土城子、西五間房,諸如此類,均脫胎于軍事設施而來。此類城鎮從規制上看,多數小于第一類城鎮。

城鎮的興起,促進了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集中,這有利于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此種情景,在燕秦以前的東北地區是罕見的。

第三,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商品經濟發展的諸多要素中,貨幣與商品不可或缺。到了秦代,貨幣在東北地區廣泛流行,商品交易則更加活躍。雖然截止到現在,秦朝所鑄“上幣”還鮮有發現,但如前所述,秦朝的“下幣”,也即半兩錢或秦半兩卻有大量發現,長城以南及長城沿線的赤峰市、敖漢旗、遼陽市、集安市諸地均有出土。特別是敖漢旗老虎山遺址,一次發現2,500余枚秦半兩錢,不僅數量多,而且還很有可能是在當地鑄造。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隨著商品貿易的發展,所需貨幣的數量亦越來越大,為了有利于商業的發展,遂準允貨幣可在東北地區就近鑄造,以滿足所需。此舉大約開辟了東北地區造幣的先河,在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文獻記載上看,當時東北地區之間和中原內地之間進行貿易的商品,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其一為鹽,東北產鹽,主要集中在遼西、遼東兩郡的沿海地區,自古聞名。遼西、遼東地區古屬幽州地界,《逸周書·職方》載:“(幽州)其利魚鹽。”1可見早在商周時期,此地的“魚鹽”就已被天下所熟知。到了春秋戰國,此地之鹽的產量更多,《管子·地數》曰:“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三者亦可以當武王之數。”2其《輕重甲》亦曰:“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3“遼東之煮”所指即遼東地區所產之鹽,因系煮海水取鹽,故名。“武王之數”謂燕國因為有遼東之鹽,經濟實力大增,幾乎與周武王的實力相當。“陰王之國”,馬非百先生《管子輕重篇新詮》說:“《揆度篇》云:‘天?陽也,地?陰也。’齊、楚、燕三國各持有自然特產為其他各國所無,足以造成獨占之局勢,以操縱天下,所謂得地獨厚者,故謂之‘陰王’。”4由此可見燕之“遼東之煮”之產量和影響。燕國能夠躋身戰國七雄,當于此大有關系。秦朝建立后,遼東地區鹽的產量有進一步的提高,仍為與中原內地進行貿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其二為各種海產品,主要產地在遼西、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其三為“文皮”,即虎、豹之皮。早在春秋戰國,箕氏朝鮮的“文皮”和“毤服”就暢銷于中原內地,《管子·輕重》就有“吳越不朝,珠象而以為幣乎?發、朝鮮不朝,請文皮毤服而以為幣乎”的記載,5《爾雅·釋地》又曰:“東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6同樣是謂此而言。根據《管子·揆度》的記載,陰山之礝?、紫山之白金、發和朝鮮之文皮、汝水漢衢之黃金、江陽之珠、秦明山之曾青(礦物顏料)、禺氏邊山之玉為當時天下七大名產。其四為玉,東北產玉并加工玉,自古已然。春秋戰國抵秦漢,更為時人所寶重。7《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陸德明《釋文》:“夷玉,馬云:‘東夷之美玉。’《說文》:‘夷玉即珣玗琪。’”8“醫無閭”今名醫巫閭,為遼西地區第一名山,亦為先秦時期東北之“鎮山”,《周禮·夏官·職方氏》即謂:“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9可見當時東北產玉之地主要在遼西之醫巫閭山,以其本身名,則為“珣玗琪”,以其采玉加工玉之人或民族名,則為“夷玉”。其五為其他出產,如山戎族培植的戎菽、冬蔥,孤竹族繁育的巨虛(驢)等等。

上論交易品中,除鹽系經過加工生產外,其余皆為東北地區所自有之土特產品。這些產品,實際上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暢銷中原內地,到了秦代,由于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質與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增加。

馬克思曾指出,不同的民族或部落之間,由于自然環境不同,因而發現的“生產物”也不同,于是“引起了彼此間生產物的交換,并使這種生產物漸漸轉化為商品”。10東北地區的土特產品受到中原內地的喜愛,轉化為重要的商品而輸入內地,就這一史實看,符合商品貿易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也說明,就這一史實看,當時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后進狀態,諸多手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除了極個別手工業品可自行生產外,其他如生活品等,均需自中原地區輸入,而其輸出,也只能以土特產品為主。

第四,科學技術有所進步。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看,自燕之設郡到秦朝滅亡這60多年時間里,東北地區,特別是長城以南、以西的有治區域內,在一些科學技術領域,又有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青銅冶煉和青銅制造、鐵器制造,以及建筑領域方面。東北地區的青銅冶煉和青銅器制造,起源于商代孤竹國。但在燕秦以前,主要是在今遼西地區進行。燕秦時期,已擴散到東北的腹地,如在今吉林省樺甸市西荒山遺址,發現的青銅器中含鉛量較大的,做成劍柄和銅鏡;含鉛量小的銅合金,則做成劍身、刀身、銅釧等物品。1而在郡縣地區,如今遼寧省沈陽市鄭家洼子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從合金比例、鉛的混用等方面看,證明此時東北地區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已掌握了一些銅合金的金屬配比的原理和方法。2根據出土青銅器研究,東北地區青銅器在鑄造工藝上,除已采用分鑄法、焊接法和模印花紋等技術外,還應用了鎏金技術,以防止器物表面氧化,保持其光潔美觀。3此時,東北地區還出現了青銅飾品,如用青銅鑄雙蛇銜蛙,4虎銜兔,5虎、鹿、蛙形節約,6魚形節約,7等等。動物形象之外,青銅藝術的另一個重要題材是各種幾何形體和花紋的創作。另外,青銅短劍的制作亦有濃郁的地方特色。8在鐵器制造方面,前已有言,自燕秦至漢初,東北地區截止到現在,已發現的“早期鐵器的遺址和墓葬”有近30處,說明鐵器制造技術已經有了飛速的進步。朱永剛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墓葬發現的鐵器并非都屬于中原系統,如榆樹老河深、西豐西岔溝、新賓旺清門出土的觸角式和長桿穿環式銅柄鐵劍、平首無格鐵劍;老河深、扎賚諾爾、拉布達林、孟根楚魯出土的鏟形鏃、雙刃尖鋒鏃以及鎧甲片、帶扣等;還有滾兔嶺出土的鏢、旺清門出土的戈等,器形和制作工藝明顯有地方特色。這一時期燕秦漢長城以北及呼倫貝爾草原,一方面大量輸入中原系鐵器和鐵料,另一方面受中原文化影響,吸收中原鑄鐵技術在當地加工制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鐵制品。9

可見從冶煉到鐵器制造,東北地區無論是長城以南、以西地區,還是長城以北、以東地區,都已能夠獨立完成。此時東北地區能否冶鐵,卻還是一個不好下結論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燕國的冶鐵技術已相當發達,而且在今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遺址還發現了一件并非實用的陶鼓風管,為提高冶鐵爐溫所用,故當時已能夠冶鐵。10可直至現在,仍“尚未在本地區發現冶鐵鑄造遺址”,11所以,關于此問題的最終結論,還有待于來日的考古發掘。

在建筑方面,前已有述,可以建造一定規模的城鎮及其房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秦代建造的外羅城,面積為1800×800平方米,城外挖有溝濠以備防衛。雖然城的面積一般要小于中原地區,但功能上卻沒有大的差別。另如奈曼旗沙巴營子古城,墻為夯土板筑,在北墻上造有木結構的兩座兩層望樓,底層為糧倉,上層為瞭望設施。城內北部為一高臺建筑,是官府衙署之所在。西南部是手工業區,東部和南部是居住區。1與同時代的我國古城沒有區別。雖然所造房屋已經無存,但建造房屋的磚與瓦卻有較多的出土,凡板瓦、簡瓦即瓦當等種類齊全,在赤峰市蜘蛛山遺址中,一次就發現了4,800余塊板瓦,簡瓦1,600余塊,上面均模印花紋,有環紋、獸形紋、饕餮紋等等。2說明其既講實用,也注重美觀。另外,長城的修筑,亦充分反映了秦代的建筑技術水平。

第五,通行小篆文字。秦代以前,曾在東北地區發現甲骨文。到了戰國,流行的是燕國文字,從考古上看,主要的載體是燕的貨幣,如明刀錢等等。秦朝建立后,由于政府的強力統治,東北地區文字的字體馬上改行秦的小篆,且流行的區域更廣,這是“書同文”的要求使然。在赤峰蜘蛛山、奈曼沙巴營子出土的秦代陶量上的詔書銘文以及另刻的“黍禾”“木”諸字,都是典型的小篆。就目前看,東北地區流行和使用秦代文字的范圍尚不出長城以外的地區,其載體除陶量外,還有秦代的貨幣。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簡單論述看,秦代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較之前代,特別是長城以南、以西的有治地區,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由于秦朝的國祚不永,這些變化的有些方面,還很難與其前的燕及其后的漢截然分開而論,但無論如何,秦朝居于其中,它的承前啟后的歷史功績和諸多歷史性的建樹是不可忽略和不容抹殺的。李學勤先生指出:“秦朝由于存在的時間很短,不可能在歷史上充分發揮作用,而不久建立的漢朝,其輝煌的文明所造成的影響,范圍絕不限于亞洲東部,我們只有從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價它的意義和價值。”3“漢承秦制”,漢朝“輝煌的文明所造成”的世界性影響,是秦朝打下的基礎,秦朝的一切制度建設,為漢朝提供了最有參考價值的母體。具體到東北地區,也同樣是如此。

[作者李德山(1962年—),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吉林,長春,130024;馮雪(1984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長春,130024]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7日]

(責任編輯:王彥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看看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丝袜| 青青草欧美|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超碰91免费人妻| 天天色综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资源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精品色综合|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99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精品性| 无码在线激情片|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11亚洲精品|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系列在线| 99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18|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a级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国产va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 欧美区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