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1
民營企業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法治體檢”作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服務民營企業的一項公益活動,能夠推進民營企業法治體檢規范運行,有助于防范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風險,促進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1.法治體檢與法律體檢的關系
法治體檢,是相對于公民健康體檢的一種形象說法,是指專業律師團隊對特定基準日企業法律風險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企業形成的重要法律文件、法律行為、規章制度的合法性、風險性進行的調查、檢查、評估并作出整體評價報告的過程。法治體檢是法律保護關口前移,對目標企業進行法律層面和營商環境全面“把脈會診”,旨在及時發現企業潛在的法律風險。
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前身是法律體檢。法律體檢是指專業律師對照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從企業經營管理角度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是否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向受檢企業提出專業法律意見和整改建議。法律體檢的目的是防范企業經營過程中法律風險發生,其側重于審查企業經營管理行為及企業規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與法律體檢相比較,法治體檢不僅關注企業自身依法經營、合規管理的問題,還關注企業面臨的法治環境、營商環境和政策制度保障問題[1]。
2.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發展歷程
開展法治體檢是民營企業規范發展的客觀需要。大多數民營企業是中小企業,因企業經營管理者總體法律意識淡薄,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因而民營企業在合同簽訂履行、企業治理、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勞動用工等方面面臨著或者潛藏著風險隱患,這就需要專業法律服務為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定期“切脈問診”,防范法律風險隱患引發法律糾紛,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據調查,國內最早開展法律體檢活動的是浙江省嘉興市。2009 年3 月,嘉興市司法局和律師協會組織律師走進民營企業,幫助企業分析其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為企業“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法律風險提示函”,并建立企業“法律健康檔案”[2]。同年,遼寧省司法廳也組織1000 名律師走進民營企業,為企業進行免費“法律體檢”,以協助企業完善內部管理,防范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3]。之后,浙江、江蘇、河南等地的司法行政機關也開始積極組織開展法律體檢活動。
2019 年6 月,司法部與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組建律師服務團隊深入持續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公益法律服務活動。同時《意見》還明確企業法治體檢的主要任務和實施方案。各地司法行政機關響應《意見》號召,積極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
法治體檢以民營企業為對象,聚焦民營企業經營管理風險,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涉及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房屋租賃、股權轉讓、債權融資等針對性法律服務,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最緊要的法律問題,提示企業有效應對經營管理中的各類法律風險,幫助企業完善合規經營體系和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法治體檢精準對接民營企業的法律需求,對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點“對癥開方”,有效地滿足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法律服務需求,受到民營企業管理者的歡迎。
目前,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已經成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繼2019 年6 月《意見》發布后,各地地方政府積極推進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常態化和制度化。2020 年3 月,司法部、全國工商聯和全國律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 服務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幫助企業多途徑緩解資金困難,為民營企業防控疫情和有序復工復產提供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2021 年8 月,全國工商聯和司法部聯合印發《法治民企行動方案(2021—2025年)》,推動工商聯所屬商會與律師事務所強化信息溝通、人員融通、業務聯通,共同做好民營企業法律服務工作。
司法行政機關開展法治體檢活動,是將法律服務工作端口前移,用法治護航企業經營發展、預防風險、實現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突出反映了法律服務在深化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的功能轉變。通過開展法治體檢活動,律師團隊幫助民營企業查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病灶”、通過法治體檢報告的方式為受檢企業“開處方”、實現“治未病”,有效幫助企業防范化解經營管理過程中法律風險。同時,律師團隊還以企業合規為視角,審查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幫助企業健全治理結構,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實踐中,一些地方司法行政機關還制定了法治體檢的工作規范和實施標準,推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工作走向規范化。此外,司法行政機關還對律師團隊提交的“法治體檢報告”進行匯總分析,形成綜合性的分析報告,提出具體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為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科學制定營商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重要論斷,為律師隊伍充分發揮服務社會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進一步推進“依法治企”,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用工,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2020 年8 月,遼寧山嵩律師事務所和錦州市古塔區總工會簽署協議,聘請遼寧山嵩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律師團隊,為古塔區工會下屬中小企業開展勞動用工法治體檢活動。截至2023 年8 月,遼寧山嵩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律師團隊共完成33 家中小企業法治體檢工作,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律師團隊通過國內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實踐調研及其經驗總結,發現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制度實施仍存在如下不足之處。
法治體檢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組織開展的一項公益性法律服務活動,該制度在實施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但也暴露了制度設計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第一,缺少統一的協調機制。當前的法治體檢主要推動主體是司法行政機關(或律師協會)和地方工會組織(側重勞動用工),二者與民營企業的業務聯系不緊密,協調法治體檢工作推進存在一定困難。同時部分民營企業對法治體檢缺乏正確認識,參與體檢熱情不高,體檢工作整體推進較為緩慢。第二,法治體檢操作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法治體檢作為政府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舉措,旨在強化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的公共法律服務,需要完善的規范操作程序。目前,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規范不夠完善,導致法治體檢過程不規范、不統一,給體檢律師和民營企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負擔,對法治體檢工作的有效推進造成一定負面性影響。第三,資金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法治體檢基于非營利性目的而開展,民營企業不承擔任何費用,但是法治體檢仍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主要用于參加體檢律師的日常補助及相關宣傳費用。目前,法治體檢的律師費用一般參照法律援助標準發放,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大部分地區法治體檢的資金投入和支持有限,財政補助標準較低,律師的參與體檢活動積極性不高。
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是排查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潛在風險的重要方式。根據《意見》中的相關規定,“法治體檢”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法律政策宣講解讀;二是法治環境保障;三是公司治理結構;四是風險防范化解。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對民營企業的法治體檢的內容也進行探索,如安徽省律師協會制定了《安徽省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指引》,對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內容細化為15 大項,57 個小項。從法治體檢實踐看,其具體內容還需進一步明確。
民營企業經營范圍較為廣泛,經營管理面臨法律風險與存在法律問題差異性較大,這就要求“法治體檢”的內容及形式多樣,才能滿足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需求。如,對教育類民營企業,對國家“雙減”政策解讀和學生在教育機構意外受傷的法律責任關注度較高;對家政服務業企業,對家政人員與家政公司、雇主三者法律關系關注度較高;對于快遞和外賣類企業,更關注快遞員、外賣員與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同時,民營企業規模參差不齊,當前我國相當大比例的民營企業是自然人企業或家族企業[4],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突出表現出產權不清晰、產權結構不合理、企業治理不規范、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為企業經營管理埋下了風險隱患,需要律師進行專業性的法律指導。從法律風險化解方面,民營企業經營管理面臨的法律風險是多方面的,包括合同法律風險、勞動用工管理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等等,接受體檢的民營企業因其經營的領域和發展程度不同,企業對其法律風險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總之,受經濟下行影響,市場需求萎縮,生產成本增加,民營企業生存遇到危機,企業勞動用工、商品銷售合同等方面的法律風險增高,急需專業化法律服務。
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工程,需要深入持續開展才能發揮其作用。當前,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基本上采用“一次性檢查”方式,不能持續性跟蹤企業經營管理,無法對民營企業經營管理的法律風險進行全面審查,特別是個別民營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意將自身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暴露給律師團隊,這將導致律師團隊對企業法律風險診斷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改進建議的適用性“打折”。為此,構建法治體檢具體的體檢程序指引顯得十分必要。作為一項專業律師服務,法治體檢應有完善的體檢流程。目前,有一些地方司法行政機關(或律師協會)制定了民營企業法律體檢程序指引。如2021年東莞市標準化協會制定《東莞市標準化協會標準管理辦法》。只有建立完善法治體檢程序,才能保障法治體檢避免“走形式”“走過場”,才能推進體檢工作的常態化和制度化。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沒有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就難有市場的活力與公平。好的法治環境為民營企業架起了一張“防護網”,讓民營企業經營更有安全感。法治體檢作為惠及民營企業的法律服務項目,法治體檢應堅持尊重企業意愿、公益性服務和保障企業商業秘密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健全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制度規范,創新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內容,完善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操作流程,為民營企業提供精準的法律服務。
司法部和全國工商聯聯合發布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法治體檢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從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實踐看,法治體檢制度規范的健全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建立法治體檢的統一協調機制。司法行政機關應加強與市場監督部門溝通,建立法治體檢協調機制,強化對法治體檢工作的業務指導。律師行業協會加強與工商聯組織、企業協會商會的聯系溝通,簽訂合作協議,細化合作內容,搭建服務平臺,形成工作長效機制[5]。第二,規范參與法治體檢律師的資格。民營企業發展涉及法律內容涵蓋風險防范、融資途徑、科技創新、勞動關系等眾多業務領域[6],這就對體檢律師執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各地司法行政機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參加法治體檢律師的執業年限和執業經歷進行規定,組建高水平的律師團隊,保障法治體檢業務的質量。第三,加強法治體檢活動的資金支持。法治體檢作為服務民營企業的一項公益性活動,堅持無償性,即不向民營企業收取任何費用,但是為了調動律師參與法治體檢活動的積極性,應給予一定補助費用。各地可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狀況,以律師投入工作量為依據給予參與體檢律師一定的費用補助。
民營企業涉及行業領域較廣、對法律服務需求差異性較大。各地方司法行政機關應以《意見》明確的法治體檢的四個方面內容為基礎,深入民營企業調研,了解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困難與新問題,精準對接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需求。結合本地民營企業的發展實際需求反饋,適時調整法治體檢內容。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應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形成從“精準把脈”到“對癥開方”的系統化體檢內容模塊,體檢具體內容應集中在民營企業潛在或已暴露的法律風險,切忌面面俱到。
結合各地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實踐,法治體檢內容應該包括如下具體內容:第一,法治宣傳教育。結合民營企業情況,開展法律及政策講座、法律咨詢和員工法制培訓。第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主要了解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內部管理情況,幫助民營企業“把脈”內部管理機制的建設與運行情況,“診斷”民營企業存在法律風險因素,對企業法律風險進行分析,并提供防范風險的具體措施,健全民營企業的治理機制。第三,建立健全企業風險防范機制。律師團隊通過審查內部勞動用工管理,外部經營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因素,推動民營企業改進風險防控制度,防范企業發展中經營管理中的法律風險。第四,民營企業其他法律服務需求。主要包括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等業務中法律風險。
民營企業法治體檢作為一項專業性的非訴法律服務,應逐步規范其操作流程,探索法律體檢服務標準化,避免體檢工作“走過場、流于形式”。根據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的實踐,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流程應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
“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無把握之事”,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做好法治工作的前提。律師團隊接到企業體檢任務,必須提前做好法治體檢工作的準備工作。法治體檢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體檢律師與民營企業對接,了解參加體檢的民營企業的總體概況和所屬行業的特點,分析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面臨的法律問題,重點了解民營企業的法律服務訴求,確定法治體檢具體內容。在準備階段,律師團隊對參加體檢企業準備的檔案材料可以進行協商,保障律師團隊在體檢過程中能夠準確查找風險和做出精準判斷,也能夠尊重參加體檢企業的真實意愿。
2.現場階段
現場階段是律師團隊直接面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階段,這一段被稱為“找病灶”。正如醫院體檢一樣,“望聞問切”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望”是指看企業規章制度,查閱企業提供的相關檔案資料,審核合法合規程度;“聞”是指聽企業經營管理者匯報,傾聽陳述,躬身入局,探清權益落實;“問”是指詢問企業經營管理相關情況,查隱患,找漏洞,尋突破;“切”是指歸納總結,判定風險隱患,精確“診斷”問題。在現場階段,體檢律師進入被檢企業后,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查閱企業經營管理相關檔案材料,與企業管理者面對面對話,查找企業經營管理中潛在法律風險。同時圍繞民營企業關心的法律問題開展精準普法工作。現場階段,體檢律師應該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管理者反饋的經營管理中的法律困惑。
3.整改階段
整改階段是法律體檢的關鍵階段,整改階段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體檢律師根據現場調研,對受檢企業經營管理中法律風險進行提示,并提供法律風險防范意見和改進措施。這一階段被稱為“開處方、除病根”。企業整改依據是律師團隊出具的“體檢報告”。律師在法治體檢的現場階段后,應該根據體檢結果出具體檢報告。法治體檢報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體檢企業的基本情況和體檢基本情況、被體檢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隱患、被體檢企業風險隱患防范具體建議。企業法治體檢整改方式有兩種:第一,企業自主整改;第二,律師團隊協助企業進行整改。具體整改方式選擇尊重企業自愿原則。
4.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是法治體檢的重要階段,也是法治體檢提升階段。參加體檢的律師團隊主要工作內容是整理企業法治體檢檔案,歸納法治體檢工作成果,總結企業法治體檢工作經驗,提供給企業監管部門,為地方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相關的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且由于全球經濟下行,面臨著較大壓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企事業單位等改革不斷深化,中小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也倒逼企業管理者要“居安思危”,加強法律守法意識,遵紀守法,才能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勞動關系與之相適應,需要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諧勞動關系治理體系與之相適應[7]。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將法律服務從注重“治已病”轉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將法治意識植入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實現法律價值和企業價值的融合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