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河北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與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要加強保護和運用農業知識產權的力度,著力解決鄉村基礎性發展問題。鄉村振興戰略需與知識產權戰略深度融合。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戰略在鄉村振興上的充分體現。《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指出推進地理標志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以知識產權制度確保鄉村振興的順利進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2021年7 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的《關于組織開展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的通知》中強調,要注重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將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行動作為重點任務大力推進。
跨境農產品特指農產品通過跨境電商、跨境展銷會、博覽會途徑進出口的農產品。跨境電商、跨境展銷會、博覽會是提升數字貿易轉型的重要方式。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我國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基礎較弱,創新能力較弱,跨境維權意識不強。“三品一標”認證率不高;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市場轉化率低。海外知識產權注冊率低,商標、專利頻遭搶注,被他人惡意訴訟的知識產權侵權率高,知識產權維權訴訟與應訴率低。
科研與市場脫軌,應用率低。激勵力度弱,科學性和透明性差,缺乏財政資金、科研經費和人才支持,缺乏產權評估系統和農業技術信息交流平臺等中介服務。知識產權申請投入比重低,科研成果評估不合理,創新及轉讓積極性低,應用率低,維權成本高,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嚴重欠缺,導致品牌培育及維護受阻。
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侵權頻發,案件類型分為地理標志、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商標、域名侵權等。商標專利海外搶注率高,以海外買家名義取證惡意維權現象頻發,外觀設計專利類領域尤為突出。“互聯網+”的銷售方式為海外釣魚取證提供便利,跨境知識產權維權成本高,賣方應訴率低。地理標志被不當注冊為普通商標;集體共有類商標被搶注;地理標志產品以次充好,地理標志區域范圍內不具有地理標志所要求的特定質量的個別企業“搭便車”。
1.缺少動植物新品種專門立法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保護植物新品種。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尚未規定畜禽新品種的權益歸屬、權益范圍、利用等,因此我國水產、畜禽等動物新品種主要通過子代不育控種技術、生產方法專利等辦法進行保護,缺少專門立法。
2.缺少地理標志專門立法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為地理標志的保護設置了最低標準。中國作為締約國不斷探索屬于本國的地理標志保護方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通過法律形式明確了地理標志的知識產權屬性。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1]。但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是采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作為部門規章的專門法并行的“雙軌制”,多部門立法存在沖突,且行政規章無法設立行政處罰權,執法權弱化,缺少專門立法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對象、保護方式進行系統規定。此外,我國地理標志保護機制屬于雙軌制,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認定管理機構為國家知識產權局,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定管理機構為農業農村部[2]。這將導致申請人重復申請,加之認證的關聯性認定程度不統一,導致同一主體不能在不同的地理標志保護機制中同時獲批。當同一農產品產地區域內不同主體向不同的地理標志保護機制申請并通過時,會導致同一農產品在權利主體上產生沖突;各權利內容間也會因權利主體不同而產生沖突。如在先注冊的普通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沖突;在先注冊地名商標權利人認為地理標志產品權利人侵犯其商標專用權的案件;商標評審委員會因為地理標志而不予核準商標注冊或撤銷已注冊地名商標所導致的行政糾紛案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沖突。[3]因此,我國跨境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需要與國際接軌,并研究制定“地理標志保護法”等專門立法。
執法主體較多,缺乏協調性,監督機制不完善,執法效率低,成本高;跨境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目前缺乏法律層面的立法導致部分行政執法部門缺乏行政處罰權,使得執法乏力;取得專利執法資格證的執法人員較少,執法經費不足,執法力弱。
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侵權主體較復雜、賠償額度低、跨境證據調查困難,送達審理期限較長、維權成本高,缺少知識產權法律援助資金,域外法查明難;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技術性和復雜性較高,二審改判率較低,抗訴案件數量極低,知識產權抗訴檢察隊伍不足。
商務部、知識產權局成立的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中心、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尚未有效建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未建立系統的預警與反應機制,尚不具備境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條件;海外知識產權維權缺少政府資金援助,涉訴的外國適用法律查明較難,證據調查舉步維艱。
跨境農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應主動對標《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區域貿易協定。
增強品牌意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時注冊境內外商標,培育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爭創省級著名商標與中國馳名商標,推動“三品一標”認證。鼓勵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加強包裝設計,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制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慧氣象等的應用。健全食品質量安全認證與溯源體系,制定農產品檢驗標準,利用大數據技術追蹤產品原產地。建立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化認證體系及數據庫,設立監管保護和快速維權中心,建立統一行業標準。對加盟商提供統一的原材料供應和品控,助推產業鏈融合。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展銷博覽會平臺等多途徑打造品牌。加強地理標志在鄉村文化旅游業中的使用,激活鄉村旅游鏈,促進與生態、人文旅游、電子商務、餐飲業、民宿、食療、大健康、攝影等第三產業的跨界融合,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建設跨境農業科技園,協同產學研并搭建科技轉移平臺。
嚴格審核企業和農產品知識產權資質,完善質量監管,建立知識產權誠信檔案。加強行業自治規則與法律制度、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融合,規范信息披露制度,推動行業自律。構建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進行境內外的知識產權注冊,規范知識產權使用;對不適合申請專利的配方進行商業秘密保護;及時申請產品外包裝的外觀設計專利,及時申請宣傳及產品設計的版權登記。
在立法方面,建立全方位的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法律保護制度。明確生物遺傳資源的取得、運用、轉讓,區分原始提供人、持有人和獲取人,建立不同的補償機制;提高種子侵權賠償數額的標準等;建議動植物新品種的專門立法,明確動物新品種權的獲取、使用和保護,及對動物新品種資源獲取地的合理補償機制;建議制定“地理標志保護法”的同時,制定特別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條例”及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由《商標法》主要負責規范商標與地理標志沖突問題的解決,設置互認條款,逐步過渡到專門法;明確侵權地理標志行為的類型及處罰措施,將地理標志的申請主體統一為具有監督和管理能力的機構、協會和其他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但不包括單純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統一地理標志的核準程序和產品標準。制訂相應的由國家標準化行政部門組織草擬發布的國家標準,或由省級政府標準化行政部門組織草擬并發布的地方標準或管理規范,并在批準地理標志產品之后公布相應的產品技術規范和標準[4];知識產權領域應當統一建立懲罰性賠償機制,提高法定賠償數額,明確懲罰性賠償基數包含直接和間接損失。
在執法方面,積極創新執法方式,加強跨區域、部門協同進行鏈條式執法;運用智慧監管手段為執法賦能;加強與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法律、知識產權代理等機構的聯系,健全知識產權權利人聯系名錄;鑒于統一管理地理標志登記和保護的趨勢,建議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來負責地理標志的認證和管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為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的執法主體;加大執法經費的投入,培育知識產權執法隊伍建設;激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
在司法方面,建議完善外國法查明制度、提高訴訟審理效率;建立濫訴賠償制度,探索仲裁、調解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銜接,通過調解促進達成許可、轉讓或簽訂不違反反壟斷法的知識產權共用協議;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援助制度。
首先,自由貿易試驗區應積極對標我國加入及正在加入的高開放水平區域自貿協定中的農產品經貿規則、知識產權規則,升級對外開放平臺功能,驅動跨境農產品貿易制度變革,探索跨境農產品平臺的發展模式、監管、物流模式等,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政府部門應轉變職能,掌握國際交易規則和交易習慣。檢驗檢疫部門應探索衛生與植物衛生的檢驗監管規則;商務部門應探索網絡安全、電子支付等電子商務規則;海關總署應探索進出口通關貿易規則、數據安全規則;建設加強農產品的標準化,健全質量標準與國際認證體系,精簡標準體系建設部門,明確標準體系建設的方向;及時修訂和完善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聯合民間組織、行業組織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與援助、行業咨詢、政策引導、信息檢索、資金支持等服務。制定針對農業科技研發、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專項激勵政策,改進職稱評審。完善市場交易制度,促進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交易機制,建立和完善法律監督機制,設立合理的評估體系,完善的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政府部門可通過政策積極拓展資金支持通道:鼓勵保險公司創新農業科技保險產品,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保險和財產保險的建設;鼓勵信托公司綜合運用股權、債權、投貸聯動、產業基金、知識產權信托等開展知識產權投融資業務;鼓勵金融服務創新,完善農業科技信貸管理機制,打通貸款審批綠色通道,豐富農業科技金融信貸產品。鼓勵風險投資公司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優化國家財政政策,可由政府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或采用PPP 融資模式。
其次,建議由國務院設立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出臺加強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的措施及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境外糾紛風險防控和應對指南。由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發揮議事協調功能,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局、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農業農村部、農業行業協會及我國駐外有關機構的聯動優勢。由國家境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及地方分中心負責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預警、侵權調查及咨詢,指導知識產權風險防控與糾紛應對,有效解決跨境農產品侵權舉證難痛點。可建立多元化應對預備金制度,提供科技創新獎勵資金和維權補償或賠償資金。
最后,整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已建立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追溯等平臺的數據信息,設立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構建數據共享平臺。制定知識產權中心數字化業務指南,建立知識產權數字化法律指引機制,制定知識產權交易規則,發布知識產權轉讓合同范本。該中心是集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專利技術分析、儲備、轉讓與許可、結算、匹配供需方的需求,融資,創新成果孵化的綜合信息系統。該系統可囊括高校、科研機構、資本方、管理咨詢、評估、保險、信托、法律服務、經紀等機構,還可鏈接國內外主流農業科技信息庫聯網,組建子系統,制定知識產權轉化指南。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戰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可有效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產權助力鄉村轉型的著力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跨境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的推進提供了重要歷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