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潔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在數字經濟下,勞動關系發生了一定變化,勞動法因此必須做出改變和轉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因此,對此進行分析之前,首先應明確勞動關系在數字經濟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然后結合這種變化闡述相應的挑戰,最后結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特征做出轉型,以此才能提高勞動法的適應性。
數字勞動力是數字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手段進行生產和服務的新型勞動力,與傳統勞動力相比,數字勞動力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數字勞動力具有高度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而這些技術的應用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知識。因此數字勞動力通常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專業素養,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數字化工具,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數字勞動力的工作形態靈活多樣。在數字經濟中,許多工作都是基于項目或任務進行的,因此數字勞動力往往是以自由職業者、遠程工作等形式存在,這種靈活的工作形態使得數字勞動力更加多樣化,能夠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1];最后,數字勞動力的發展趨勢與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數字勞動力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勞動關系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這些變化既體現在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方面,也體現在勞動關系的復雜性和勞動者權益保障等方面。數字經濟使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更加多樣化,這主要是由于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工作得以實現數字化轉型,這種轉型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使得傳統的行業和職業逐漸被新興的數字行業和職業所取代。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就業形態和用工模式,例如共享經濟、零工經濟、遠程工作等。然而這種多樣化和靈活化也給傳統的勞動關系帶來了挑戰,在數字經濟時代,許多工作都是基于項目或任務進行的,雇主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更加復雜,不再是傳統的長期雇傭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使得勞動法的調整更加困難,需要更加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此外,數字經濟中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也更加突出,例如勞動者可能缺乏必要的勞動保障和福利待遇,或者在工作中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歧視,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勞動者的權益,也制約了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維護勞動者的權益,數字經濟下的勞動關系需要更加注重公正和透明,確保勞動者能夠獲得公平的待遇和合理的收入。同時政府和相關機構也需要加強監管和規范,制定適應數字經濟的勞動法規和政策,以此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并促進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者,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這些勞動者通常不會與平臺或者企業建立正式的勞動關系,導致他們的權益保障存在諸多漏洞,例如可能無法享受法定帶薪休假、社保等福利,同時也缺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規定的勞動保護措施;其次是勞動者隱私保護問題,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者需要向雇主提供大量個人信息,例如身份證號、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一些雇主可能會濫用這些信息,或者因為信息安全工作不到位而導致被第三方利用,導致勞動者隱私受到侵犯;最后是勞動者權益遭受侵害的問題,由于數字經濟中的工作往往更加靈活和多樣化,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權益侵害的可能性也更大[2]。比如一些平臺企業可能會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降低勞動力成本,例如外賣平臺的延時配送以及客戶投訴后的扣工資等,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濟。
勞動法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確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問題,這主要源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特點和《勞動法》傳統的規制模式之間的矛盾。傳統的勞動法體系主要是基于傳統的雇傭關系而設計的,對于標準化的雇傭合同、工作時間、工資支付等方面有明確的規定。然而數字經濟中的工作往往更加靈活和多樣化,勞動者與平臺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復雜,不再是傳統的長期雇傭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使得《勞動法》的實施更加困難。而且我國《勞動法》在數字經濟時代存在規定過于僵化、對于數字經濟中的新業態缺乏明確的規范和監管等問題。以上都讓勞動法在數字經濟時代顯得特別滯后,無法及時發揮作用[3]。
首先是法律制度的缺失與不匹配,數字勞動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這導致在解決爭議時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增加了爭議解決的不確定性和難度;其次是技術復雜性和專業知識的不足,數字勞動爭議往往涉及技術性問題,如數據所有權、算法決策等,這些問題具有高度的技術復雜性,超出了傳統爭議解決機制的能力范圍,目前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應對這些技術問題,影響了爭議解決的效率和公正性;最后是隱私和數據保護的挑戰,在數字勞動爭議解決過程中,隱私和數據保護是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爭議解決過程中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亟待解決。
首先是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的權衡,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然而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分享也涉及隱私保護的問題,如何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保護勞動者的隱私,避免數據濫用和侵犯個人隱私需要認真對待。這要求在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定時,充分平衡隱私保護和數據利用的需求,確保勞動者的隱私權益得到充分保障[4];其次是勞動者權益與平臺利益的平衡,在數字經濟中,平臺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復雜,雙方利益有時存在沖突。平臺企業追求數據利用的最大化,而忽視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因此如何平衡勞動者權益與平臺企業的利益,確保勞動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是數據隱私與勞動者權益平衡的另一重要挑戰。
明確相關原則,以此增強勞動法和數字經濟的適應性,促進我國勞動法在數字經濟時代轉型的前提應關注以下幾點:首先是靈活性與保障性相結合,在數字經濟中,工作模式和勞動關系更加靈活多樣,勞動法需要適應這種靈活性,同時也要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如完善工資、工時、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其次是對數據隱私與勞動者權益保護,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法需要重視數據隱私的保護,同時也要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如保障勞動者個人信息、勞動成果等方面的權益[5];最后是技術中立與公正性的平衡,數字經濟下的勞動法需要保持技術中立,避免過度干預技術發展,同時也要確保技術的使用不損害勞動者的權益。
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更加靈活,這也是導致勞動法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結合靈活就業的特點建立相應的法律保障體系是促進勞動法轉型的關鍵。首先要強化勞動法的基礎,需要根據靈活就業的特點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靈活就業的定義、范圍和標準,同時對原有的勞動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其適應靈活就業的發展需求。需注意,在法律法規中應明確規定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和義務,包括工資、工時、安全、保險等方面,以此為勞動者提供更高的法律保障;其次應建立多元化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由于靈活就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勞動爭議也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包括調解、仲裁和訴訟等,以此為勞動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爭議解決服務,保障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6]。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勞動監管機制同時應加強對靈活就業市場的監管,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樣市場才能健康發展;最后要強化社會保障體系,靈活就業勞動者往往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靈活就業勞動者提供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服務,降低其就業風險和生活壓力。同時,可根據靈活就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社保政策和繳納方式,以此確保社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建立相應保障體系的同時,還應通過保障政策促進體系的完善。對此,首先要加強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勞動者在數字經濟中的勞動成果往往與個人隱私緊密相關,因此需要加強對數據隱私的保護。政策上應制定嚴格的數據隱私保護法規,明確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防止數據濫用和侵犯個人隱私。同時應建立數據隱私保護的監管機制,加強對數據隱私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從而為勞動者提供更好的數據隱私保護;其次應建立公正的報酬制度,在數字經濟中,勞動者的報酬往往與其創造的價值不成正比,導致勞動者權益受損。對于這種情況,應建立公正的報酬管理制度,確保勞動者的報酬與其創造的價值相匹配。同時應加強對平臺企業的監管,防止平臺企業出現利用自身優勢降低勞動者報酬的情況。此外還可以鼓勵平臺企業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對提高勞動者報酬和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很好的幫助;最后要完善勞動保障制度,包括工資、工時、安全等都需要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同時前文提到的爭議解決機制也應包含在政策當中。
首先,明確監管主體和職責。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關系的靈活性和跨界性日益增強,因此需要確立清晰、高效的監管主體來負責《勞動法》的執行與監督。這包括政府勞動監察部門、行業監管機構以及跨部門的協調機構等,這些部門應共同承擔起對數字經濟中勞動關系的監管職責,同時明確各監管主體的職責邊界,確保勞動法規在數字經濟中得到有效執行[7];其次,制定適應數字經濟的監管規則和標準。需制定專門針對數字經濟的勞動法監管規則和標準,以適應新的就業形態和勞動關系,這些規則和標準應涵蓋數字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平臺責任、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公正性等方面,以此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最后,強化監管手段和能力建設。為了提高監管效果,需要加大勞動監察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同時要提高對監管能力的建設,持續提升監管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
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勞動法面臨諸多挑戰。為適應這一變革,我國勞動法需要進行必要的轉型,相關人員應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從多個方向出發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監管機制,確保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同時也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數字經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勞動法的轉型也將是復雜和持續的,需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才能讓轉型逐漸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