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1.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2.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500
全球范圍內靈活就業的快速增長引發了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廣泛關注,與靈活就業的迅猛發展相比,相關的勞動法律框架和制度保護并沒有同步發展。勞動者在靈活就業背景下面臨著諸多維權難題,他們常常面臨低收入、缺乏社會保障、勞動合同不明確以及勞動時間不穩定等問題。此外,由于靈活就業形式的特殊性,勞動者常常處于弱勢地位,難以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
靈活就業是一種工作模式,強調工作時間、地點和方式的靈活性。傳統的工作模式通常要求員工在固定的辦公時間和地點完成工作任務,而靈活就業則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1]。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來安排工作時間。他們可以選擇全職或兼職,也可以選擇彈性工作時間,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遠程辦公或按項目工作。這樣的靈活性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承擔家庭責任,兼顧個人愛好,做好其他重要事務。
靈活就業包含多種形式,如自由職業、零工經濟、創業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這幾種靈活就業形式:
自由職業者是指那些獨立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能和興趣選擇項目和客戶,以合同為基礎與客戶合作,具有較大的工作自主權和靈活性,如作家、設計師、會計師等。
零工經濟是指通過網絡平臺或應用程序進行短期雇傭的經濟模式。在零工經濟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可用時間和技能選擇不同的兼職工作,如代駕、送餐、家政服務等。這種形式的靈活就業為人們提供了額外收入和靈活工作安排的機會。
創業是指個人或團隊發起新業務并承擔風險的過程。創業者可以自主決策業務發展方向,并靈活地管理自己的工作時間和方式。創業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機會,但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
在靈活就業中,存在多種合同類型,具體選擇哪種合同類型取決于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協商和需求。主要包含長期合同、短期合同、自由職業合同、零工合同等[2]。勞動合同作為明確勞動關系與責權的依據,具有法律效力。應在勞動合同中明確規定雇員的工作職責、任務或時間范圍、薪酬標準、支付周期、休息休假、福利和保險待遇、終止合同和解雇的條件和程序、關于知識產權和保密的條款等。[3]但靈活就業勞動者往往沒有與雇主簽訂具有明確權利與義務分配的勞動合同,不僅勞動關系難以認定,自身合法權益也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靈活就業形式的勞動者往往不像傳統雇員那樣享受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這是因為靈活就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就業形式、工作時間和薪酬待遇等方面與傳統雇傭關系有所不同[4]。在一些國家,靈活就業形式的勞動者可能被排除在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之外。例如,自由職業者、合同工和零工經濟參與者可能無法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福利。這意味著他們需要自行購買相應的商業保險來彌補社會保險的缺失。盡管靈活就業形式的勞動者可能無法強制參加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險,但在一些國家,他們仍然可以選擇自愿參加社會保險計劃,他們可以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來獲得某些社會保險的福利,例如,醫療保險和養老金。隨著靈活就業的不斷增長,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靈活就業形式的勞動者在社會保險方面的需求。因此,一些國家正在不斷加強社會保險的覆蓋,以更好適應靈活就業的特點。
在靈活就業中,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通常是根據工作需求而定,可能會存在加班、夜班等情況,甚至需要隨時待命[5]。這樣的工作安排可能會給勞動者帶來心理壓力和身體負擔,影響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靈活就業通常是按照項目、任務或小時計費的方式進行結算,勞動者的收入會受到工作量和工作時間的影響,從而增加了勞動者的經濟風險。
由于靈活就業的特點,勞動者往往沒有固定的勞動合同或長期穩定的工作安排。他們可能與雇主簽訂短期合同、項目合同或臨時工作協議,從而使勞動關系變得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很難享受到傳統勞動關系中的權益保護,如社會保險、帶薪休假和解雇補償等。
靈活就業形式使得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和地點更加彈性,但也增加了勞動關系的不穩定性。勞動者可能頻繁地轉換工作形式或從一個雇主轉向另一個雇主,導致勞動關系的持續性受到影響,進而增加了勞動者的維權風險。
靈活就業形式多樣使得勞動責權關系變得模糊不清。傳統的勞動關系中,雇主與勞動者之間依據勞動合同,存在明確的勞動責任和權利分配,而在靈活就業中,勞動者可能沒有明確的勞動合同或勞動保障協議,同時與多個雇主合作,或者與雇主簽訂短期合同,導致勞動責權關系難以明確界定[6]。
靈活就業中的勞動者通常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他們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選擇工作項目等[7]。這種自主性使得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但也增加了勞動責權關系的不明確性。在一些情況下,雇主可能試圖將責任轉嫁給勞動者,以避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進而使勞動者在維權過程中面臨困難。
靈活就業中的勞動者往往缺乏法律知識和意識,對于自己合法的勞動權益難以準確把握,對于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存在模糊認知,使得勞動者在維權過程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對待。
相對于傳統的工作模式,靈活就業往往缺乏明確的勞動合同和保障性法律框架,勞動者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8]。然而,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勞動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合同條款等,并與雇主進行交涉。這無疑增加了維權的成本。由于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和時間,勞動者常常處于弱勢地位,很難組織起來形成集體行動。這導致了維權過程中勞動者孤立無援的情況,需要承擔更多的個人風險和費用。即使勞動者發現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并決定采取法律行動,他們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律師費用、訴訟費用以及其他相關費用[9]。此外,法律程序通常耗時較長,對勞動者而言,時間成本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開支。這些因素都增加了勞動者維權的時間成本和經濟負擔,使得維權成本變得極其昂貴。
每種靈活就業形式都可能涉及不同的法律關系和責任規定。然而,現有的維權渠道通常是基于傳統的全職雇傭模式設計的,對于靈活就業者來說并不適用或不完備。勞動者往往面臨著難以找到合適的維權渠道的問題,進而影響了他們維護權益的能力。
在靈活就業中,雇主可能是個人雇主、平臺企業或中介機構,他們之間的關系往往沒有明確的雇傭合同或法律約束。這種模糊的雇傭關系導致了維權渠道的不暢通。勞動者難以確定應該向誰投訴或尋求幫助,同時也增加了維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靈活就業模式相對較新,相關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跟上發展的步伐。現行的勞動法律體系主要圍繞傳統的工作模式設計,對于靈活就業形式的規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靈活就業背景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如合同簽訂、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等方面的規定。同時,建立有效的維權機制,確保勞動者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多年討論的基礎上,人社部等八部門于2021 年7 月印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一方面在勞動關系和民事關系之外引入了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用工關系形態,并通過給非勞動關系用工加載勞動者權益的方式,解決“不是勞動關系則什么權益也不能享有”的問題[10];另一方面針對平臺用工通過拆分和肢解用工過程,去組織體化的現象,引入外包用工、派遣用工時平臺企業和外包企業、派遣單位的責任分擔思路,解決有第三方介入時的責任分擔問題。加大力度推進社會保障完善,包括擴大參保范圍、提高保障水平,確保靈活就業勞動者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待遇。建立健全的信息公示制度,要求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提供詳細的崗位信息、工作條件、薪酬待遇等相關信息,并在簽訂勞動合同前充分告知勞動者,確保其了解和知情。
靈活就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應簽訂明確的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工作內容、工時、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具體規定[11]。勞動合同應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用人單位應明確靈活就業勞動者的工作責任和權利范圍,明確其在崗位上的職責和權限,避免模糊不清的工作界限導致責權不明。同時,勞動者也應了解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權利范圍,遵守合同約定,履行相應的義務。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為靈活就業勞動者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法律咨詢和代理服務[12]。幫助勞動者知曉自身合法權益,降低維權過程中的經濟負擔。簡化維權程序,減少繁瑣的申請材料和手續,提高維權效率。通過簡化程序,可以降低勞動者在維權過程中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加強勞動糾紛的調解機制,鼓勵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通過協商和調解解決爭議。設立專項維權基金,為靈活就業勞動者提供資金支持,用于支付律師費用、訴訟費用等維權相關費用。最后,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加大對用人單位不當行為的曝光和譴責,迫使用人單位主動遵守法律法規,從源頭上減少勞動者權益損害的發生。
完善包含靈活就業形式的勞動法律體系設計,明確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和責任,制定相關法規,確保靈活就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針對靈活就業群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勞動者在靈活就業期間能夠享受到養老、醫療、失業等相應的社會保障待遇。建立公開透明的就業信息平臺,提供靈活就業崗位的詳細信息和合同條款,幫助勞動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加大對用人單位的監督力度,建立有效的勞動監督執法機制,明確權益遭受侵害的勞動者舉報和投訴的方式,及時查處違法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勞動者維權既是個體勞動者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的表現,也是整個社會勞動力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建公平、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只有勞動者能夠充分行使自身權利、維護自身利益,才能有效促進勞動關系的平衡和穩定,保障社會生產順利進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由此,本文針對靈活就業勞動者的維權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用人單位監管等。同時,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提供公平合理的勞動條件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