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博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42
2020 年5 月2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我國《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1]。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一千零六十五條的相關規定①詳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一千零六十五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如果沒有法律規定或者雙方約定,一般會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而在離婚案件中,因為房產的價值較大,在整個家庭財富中所占比例一般也較大,所以男女雙方對房產分割方面十分關注。而在有夫妻一方或雙方父母參與購房的離婚案件中,父母出資購房的性質往往成為法院裁判中爭議的焦點。
本文會對司法實踐中父母出資購房性質的認定,以及后續該房產的分割比例情況進行研究,力求總結出法院在相關案件中的裁判思路。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五條: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的,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后,原告仍應就借貸關系的存續承擔舉證責任。
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為貴,父母在給子女進行出資購房的時候,都希望自己子女的婚姻幸福,通常不會在出資時就預想子女將來可能會離婚,進而對自己出資購買的房產進行分割,因此往往不會保留證據來證明購房款的出資性質,也就比較難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借貸合意進行舉證。而在當今社會,房價居高不下,一旦子女離婚進而進行房產分割,參與購房的父母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他們如果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出資購房的款項性質是對子女的借款,可能帶來的最壞后果是父母畢生積累的財富都用于子女購房,而該房屋會因為子女婚姻關系的破裂而被分割。
在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于2023 年7 月17日作出的王某1 等與王某2 等民間借貸糾紛一案的判決②(2023)滬0112 民初29517 號判決。案情概述:原告王某1、陳某系被告王某2 的父母,被告王某2、王某3 于2021 年5 月6 日登記結婚。2022 年6 月28 日,原告王某1、陳某作為甲方、被告王某2 作為乙方簽訂借條一份,雙方約定:甲方和乙方系父(母)子關系,因乙方剛剛工作,沒有積蓄,為了乙方購房,甲方同意借給乙方人民幣壹佰捌拾萬元,甲方通過支付寶、銀行轉賬和少量現金的方式在2022 年6 月前,分批轉給乙方個人使用,其中壹佰陸拾萬元用于支付購房首付和后續裝修,貳拾萬元用于購買車輛借乙方個人使用。乙方可在經濟條件好轉以后,逐步償還所有借款以備甲方養老之需。原告王某1、陳某,被告王某2 在落款處簽名。在該借條反面,補充協議如下:經雙方協商同意,借款利息按每筆借款到王某2 賬戶當天起計算利息,按年利率14.5%(14.5%)計息。原告王某1、陳某,被告王某2在落款處簽名。自2019 年6 月6 日至2022 年10 月25 日,兩原告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行轉賬及現金共計交付被告王某2-1,801,964.90 元。2021 年5 月10 日,被告王某2、王某3 與案外人任某、朱某1、朱某2 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購買上海市閔行區XX 路XX 弄XX 號XX 室房屋,房屋總價為470 萬元,其中首付款210 萬元(其中被告王某2 向賣家支付了110 萬元,被告王某3 支付了100 萬元),公積金貸款50 萬元,商業貸款210 萬元,該房屋于2021 年11 月6 日登記在兩被告名下,為共同共有。2021 年7 月1 日,案外人繆某(被告王某3 母親)向被告王某3 轉賬106 萬元。中,我們可以梳理出法官對于父母為子女及其配偶婚后購置房屋出資的款項性質,在離婚分割時的裁判思路。
在本案中,原告(父母)訴稱其出資款項主要用于購房首付、房屋裝修以及購車。關于購房款,被告王某2 認為其所支付的購房首付款來源于其父母,因為父母未明確表示該筆購房款為贈與,因此其主張該筆款項為父母對子女的借款。至于購車款及裝修款,亦應按父母對子女的臨時性資金出借處理。
但是,原告若主張其出資款項為借款,即父母主張其向子女一方或者雙方的轉賬為借款,除轉賬憑證以外,還應當提供較為充分的證據證明存在借款的合意。本案中,借條落款處未有被告王某3 的簽名,被告王某3 事后亦未對系爭款項予以追認,且對存在借貸關系予以否認。不論是被告王某2 提供的其與王某3 的微信聊天記錄,還是離婚案件第二次庭審中王某3 代理人的陳述,均不能體現王某3 與兩原告之間存在借款合意。而兩原告與被告王某2 為親子關系,兩被告又因離婚而處于利益對立狀態,現僅有被告王某2 認可有借款的意思表示,而兩原告及被告王某2 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被告王某3 亦有借款的合意,故法院認定該筆借款不構成夫妻共同債務。
筆者認為,父母在無法提供證據證明其出資款項為借貸時,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院將款項性質認定為借貸較為合理。根據《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而在子女成年后,父母并沒有繼續資助成年子女的義務,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子女應當孝順父母,維護父母相關合法權益,以免父母對子女進行大額資助后造成自己老無所依的局面。
如果父母的購房出資款被認定為贈與而不是借貸,那么該筆款項是父母對夫妻雙方的贈與還是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二十九條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已廢止)相關條款進行了實質性修訂。
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依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原則處理。
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23 年5 月7 日做出的林某1、林某2 等離婚后財產糾紛民事二審民事判決書①(2023)粵01 民終5122 號。中,我們可以看到,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認定林某2、王某出資的購房首付款性質為對林某1 個人而非雙方的贈與并無不當,因此二審法院予以認可。而上訴人林某1、林某2、王某上訴主張被上訴人應共同償還人民幣30 萬元,但未提交充分證據證明上述出資非贈與而是基于借貸或其他法律關系,不足以推翻原審法院上述事實分析認定,故對于該項上訴請求,二審法院未予支持。
在本案中,因為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無法搜索到本案的一審判決即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作出的(2021)粵0111民初31576號民事判決書,但從二審法院的觀點來看,如果一方當事人可以提供證據證明出資的購房首付款性質為對該方個人而非雙方的贈與,而另一方卻不能提供證據證明該筆款項的性質并非贈與個人而是贈與雙方,或是基于借貸或其他法律關系,法院會認定該筆款項的性質為對一方個人的贈與,進而不會在離婚訴訟中進行分割。
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于2023 年1 月17日作出的吳某與張某離婚后財產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①(2022)京0111 民初9339 號判決。案情概述:吳某與張某于2002 年9 月25 日登記結婚,2022 年4 月11 日,本院作出(2021)京0111 民初20838 號民事調解書,吳某與張某離婚。2013 年7 月28 日,張某之母錢×銀將其位于北京市順義區櫻花園×號房屋出賣,以賣房所得價款全款購買本案訴爭房屋,房款為48.5 萬元,該房屋于2013 年12 月3 日登記在張某名下。錢×銀已于2018 年去世。吳某主張訴爭房屋于雙方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系錢×銀對夫妻雙方的贈與,屬夫妻共同財產,且其對錢×銀盡了贍養義務。吳某提供民事調解書、照片、養老院證明以證明其主張。張某對上述證據認可,但表示沒有證明意義。張某主張訴爭房屋系錢×銀贈與其的個人財產,提交賣方合同、房產證復印件以證明訴爭房屋由其母購買。吳某對上述證據認可。經調解,雙方未達成一致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到,吳某與張某離婚時未對訴爭房屋進行處理。本案中,因為訴爭房屋系原、被告婚后由張某的母親全款購買,且登記于張某名下,因此應認定為張某母親購房的出資系對張某的單獨贈與。故訴爭房屋為張某的個人財產,吳某要求分割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未予支持。
從本案的判決可以看出,婚姻存續期間,一方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如果父母全款出資且房屋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可認定為父母單獨贈與自己子女的個人財產,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在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23 年7 月13 日作出的上訴人王某因與被上訴人韓某離婚后財產糾紛一案的判決②(2023)粵01 民終9875 號判決。中,我們可以梳理法官對于父母為雙方婚前購置房屋部分出資登記在雙方名下,在離婚分割時父母出資購房對房產分割比例影響的裁判思路。
二審法院經審理查明,案涉房屋系被上訴人與上訴人在婚前購買,登記在雙方名下,且為共同共有,該房屋應當屬于雙方的共同財產。雖然該房屋的首付款及大部分按揭貸款均由被上訴人父母及其親屬出資,但在被上訴人決定將該房屋產權登記為雙方共同共有時,購買房屋所產生的款項應視為該房屋的債務,被上訴人本可就該債務承擔主張權利,但不能以此否定物權登記的效力。而一審法院未對上訴人作為共有物權人對該房屋首付款所對應的增值部分應享有的權益進行認定,故一審判決明顯不當,二審法院對該部分進行改判。而對于被上訴人的父母及親屬所支付的房屋首付款及按揭貸款的性質,被上訴人主張該款項系對其個人的贈與,而沒有主張系債權債務。二審法院結合雙方的出資情況及對房屋的貢獻度、婚姻關系存續時間長短等因素,酌定該房屋由被上訴人、上訴人各享有70%、30%的產權份額。
關于夫妻共同財產及個人財產的確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及一千零六十三條做出了詳細規定:對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受贈財產,一般認定為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但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所有的除外。因此,對于一方父母部分出資的,在確定受贈主體以及涉及離婚、分割共同財產的情況下,均應當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第一千零九十條之精神規定予以分割。首先,在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基礎上,兼顧考慮購房與結婚時間的長短、實際出資的差別、適當照顧女方及子女權益、照顧生活困難一方、適當照顧實際出資一方、生活困難一方的權益等多種因素,綜合酌定分配比例,力求公平公正[2]。
綜上所述,在有父母參與購房的離婚財產分割案件中,法院往往會根據房屋購買的時間、房屋登記的情況、房款支付的情況、婚姻關系存續的時間、有無生育子女、引發離婚的過錯情形以及雙方的舉證情況進行綜合認定。而父母方為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應當在出資時就做好規劃,如與子女及其配偶簽訂借款協議、將贈與款項事先公證、與子女及其配偶簽訂房屋共有協議等,以實現父母、子女及其配偶三方利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