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勤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大數據背景下,電子數據作為民事訴訟中新型的證據類型,其發揮的作用與功能也越來越大。但在發展過程中,電子數據證據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為了更好的適應民事訴訟的發展,如何解決當下的挑戰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電子數據證據必須是真實、完整和可靠的。這意味著電子數據必須保持其原始狀態,并且沒有被篡改或損壞。
電子數據證據應當包含所有相關的信息,不能有任何重要的遺漏。如果某些電子數據被刪除或隱藏,可能會影響到該證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在電子數據證據獲取過程中,需要采取措施確保其不被意外地修改、刪除或丟失。如數字簽名、加密等技術手段,以確保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對于電子數據證據,應能夠追溯其來源、生成過程和傳輸路徑等關鍵信息。這樣可以驗證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并排除潛在的篡改風險。
電子數據證據的可信度與其來源、完整性、保全措施等因素相關。法庭通常會考慮證據的可信度來評估其在案件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獲取、保存和使用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這包括遵守隱私保護法律,獲得必要的授權和許可等。
在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邊界不明確是指電子數據的特殊性質和技術特點,導致其難以定義。一方面,電子數據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產生,包括電子郵件、社交媒體、互聯網瀏覽記錄等。然而,在區分合法和非法的數據來源時可能存在困難。例如,涉及電子通信的案件中,確定何時和如何獲取、保存和使用涉案方的通信數據會成為一項挑戰;另一方面,電子數據可以存在于各種格式和結構中,如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1]。不同的數據格式可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技術工具來解析和呈現。因此,在理解和展示電子數據證據時,必須考慮這些不同的數據格式和結構;再者,數據完整性和真實性有待考驗,由于電子數據可以輕松復制、修改和篡改,確定其完整性和真實性變得更加困難。原始數據的保全、數字簽名和時間戳等技術手段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如果無法證明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電子數據的證據價值可能會受到質疑。
第一,非法獲取。在獲取電子數據的過程中,有時候可能會涉及非法手段,如黑客攻擊、網絡釣魚、偷竊他人賬號等。這些行為可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第二,非法保存。某些電子數據可能涉及保密信息或專有技術,要求根據法律規定進行合理的保密措施。如果未經授權地保存此類數據,就涉嫌違反了相關的保密法律[2];第三,非法篡改。電子數據可以相對容易地被篡改或偽造。以惡意修改電子數據來誤導或損害他人利益,將構成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或甚至犯罪行為;第四,非法使用。在民事訴訟中,使用他人的電子數據證據可能需要獲得適當的授權或合法的來源。如果沒有必要的授權或合法的使用權,使用他人的電子數據可能涉嫌侵犯隱私權或知識產權。最后,在電子數據的處理過程中,還可能涉及其他一些非法行為,如故意銷毀證據、惡意傳播虛假信息等。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還會對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和真實性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現有的法律體系可能無法及時跟上電子數據的變化和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首先,在一些情況下,法律可能沒有明確界定電子數據證據的使用、獲取和保存方式,造成法律空缺[3]。同時,即使存在相關法律規定,其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解釋模糊的問題。由于電子數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法律條文中的概念定義和適用范圍可能存在爭議,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其次,法官和律師的素養不足。電子數據證據的特殊性質和技術特點要求法官和律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然而,目前某些司法系統中的法官和律師可能缺乏對電子數據的充分理解和應對能力,導致在處理電子數據證據時存在困難;此外,國際法律差異,電子數據涉及跨境傳輸、存儲和使用的情況較為常見。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法律體系可能存在差異,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則來處理電子數據證據。這給跨國民事訴訟中的電子數據證據保障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困擾。
在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證據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缺乏健全的權威鑒定機構。這意味著在對電子數據進行鑒定時,缺乏一個公認的、可信的專業機構來提供權威性和可靠性的證據鑒定服務。第一,無健全的權威鑒定機構可能導致鑒定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電子數據的復雜性要求鑒定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和經驗,以確保鑒定過程嚴謹、準確。然而,在缺乏權威機構的情況下,很難對鑒定人員的專業能力進行有效監管和評估,從而可能引發爭議和質疑;第二,無健全的權威鑒定機構可能導致鑒定標準的不統一。不同的法院、鑒定機構或鑒定人員可能采用不同的技術和方法進行電子數據的鑒定工作。缺乏一套共同的規范和標準,容易導致鑒定結果的差異性,使得法官和當事人在面對相同的電子數據證據時,難以確定其真實性和有效性;第三,無健全的權威鑒定機構會加大鑒定成本和時間。在缺乏一套共同規范和標準的情況下,當事人往往需要委托不同的鑒定機構或專家進行證據鑒定,這將導致額外的費用開支和時間成本。同時,由于鑒定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就鑒定過程和結果展開爭論,進一步延長訴訟的周期[4]。
加快電子證據收集制度的完善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建立健全電子數據證據的收集、保全、審查和認定等環節的制度,以適應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并提高電子證據的可信性和可采用性。第一,要明確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由于電子證據與傳統紙質證據存在差異,需要明確其法律地位,確保證據在法律程序中得到充分的認可和保護[5]。相關法律法規可以規定電子證據的形式、來源、保存方式;第二,要加強對電子數據證據的保全措施,包括加密存儲、時間戳標注、數字簽名等技術手段,以防止證據被篡改或損毀。同時,建立相應的電子證據保全程序,確保證據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第三,要注重完善電子證據的鑒定標準和程序。制定統一的電子證據鑒定標準,明確鑒定程序和專業要求,確保對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進行準確評估;第四,培養專業的電子證據鑒定人員隊伍,提高鑒定水平和技術能力,為當事人提供便捷的電子數據獲取渠道,例如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存儲設備、司法信息平臺等方式獲取相關電子證據;第五,明確獲取程序和權限,防止非法獲取或濫用電子證據。比如,在一起商標侵權糾紛案件中,原告主張被告網上銷售的產品侵犯了其商標權,而需要提供相關的電子證據來支持主張。在加快電子證據收集制度的完善下,法院可以要求被告提供相應的網上銷售記錄、交易流水、商品圖片等電子數據作為證據。同時,法院可以要求專業的電子證據鑒定機構對這些證據進行鑒定,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通過這樣的制度完善,可以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公正審判的實現。
通過完善電子證據的相關法律保障可以為民事訴訟中的電子數據證據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護措施,以解決電子證據在訴訟過程中的合法性、可信度和可采用性等問題。首先,要規范電子證據的形式和保存要求,明確電子證據可以包括哪些形式,例如電子郵件、短信、網絡聊天記錄、電子文件等,并規定其保存期限和方式[5]。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概括了電子數據的定義,并對電子數據的形式、保全和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其次,要制定適用于電子證據的認定標準,明確法院應如何對電子證據進行審查和認定,以保證其真實性和可靠性。例如,規定電子證據的合法獲取方式、鑒定程序、鑒定機構的資質要求等;再者,保護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建立相應的技術手段和制度,保障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防止證據被篡改、損毀或丟失。例如,規定電子數據的加密存儲、時間戳標注、數字簽名等技術要求,并對電子證據的保全和審查環節進行詳細規定;最后,要加強電子證據的保密和隱私保護,針對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等敏感信息的電子證據,制定相應的保密和隱私保護措施,確保在訴訟過程中不泄露相關信息。比如,在一起民事侵權案件中,原告主張被告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侵犯其名譽權的言論。為了支持自己的主張,原告可能需要提供相關的社交媒體截圖作為電子證據。在完善電子證據的相關法律保障下,法院可以明確規定這類社交媒體截圖的法律地位,確認其為有效的電子證據。同時,法院可以要求相關社交媒體平臺提供證明截圖真實性的技術手段,以增加電子證據的可信度。通過這樣的法律保障,可以確保電子證據在訴訟中能夠得到充分認可和有效運用[6]。
第一,要明確哪些渠道和方式可以被視為合法獲取電子證據的手段。例如,通過公開的網站信息、公共社交媒體平臺、公開發布的文章、新聞報道等可以認定為合法獲取的途徑;第二,要規定一些明確的禁止行為,以避免違反法律規定獲取電子證據。例如,明確禁止未經授權入侵他人網絡系統、非法竊取他人電子數據、利用惡意軟件進行非法監控等行為;第三,明確合法獲取電子證據應遵循的原則,如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等。確保當事人在尋求電子證據時遵循合法手段,不侵犯他人的權益和隱私;第四,完善違法獲取電子證據的懲罰措施,制定相應的法律規定和處罰措施,以打擊和懲治非法獲取電子證據的行為。例如,對非法入侵他人網絡系統、竊取電子數據等違法行為給予行政、刑事或民事責任。
比如,一家公司懷疑某個競爭對手盜取了其商業機密,并通過該機密在市場上獲得了不當競爭優勢。為了支持自己的主張,公司需要收集相關的電子數據證據,如商業機密相關內部文件、郵件、以及競爭對手盜竊行為的證據等。在規范電子證據的正當爬取行為的指導下,公司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如員工舉報、內部調查等方式獲取這些證據。同時,法院可以要求公司提供相關的獲取路徑和過程,以確保公司獲取證據的合法性和可信性。通過這樣的規范,既可以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又能夠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
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和引進各種資源,可以為解決電子數據證據相關的問題提供支持和解決方案。一方面,發展經濟可以吸引外資和技術進步,從而引進先進的電子數據分析和取證技術。這包括設立或支持電子取證實驗室、數字取證培訓機構等,以提高民事訴訟中處理電子數據證據的能力。另一方面,發展經濟可以提供更多的職業機會和培訓機會,吸引并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在電子數據取證和信息安全領域。這些專業人才將有助于開發有效的電子數據取證工具和方法,從而提高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等司法機構的電子數據處理能力。發展經濟可以投入資源來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為民事訴訟中處理電子數據證據提供便利。這些平臺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數據存儲和傳輸環境,支持電子數據的備案和鑒定,促進電子數據證據在訴訟過程中的有效應用。
在數字化時代,電子數據的普及和應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必須加強對電子數據證據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只有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保護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時注重隱私權保護,才能更好地應對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證據所面臨的挑戰。此外,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制定也至關重要,以確保對電子數據證據的合理運用和保護。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電子數據證據,推動民事訴訟的效率和公正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