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林 鄒豐義 崔光磊


摘要:新型智慧城市是構建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載體。為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本文闡釋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內涵,通過新型智慧城市企業地域分布、市場規模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發展現狀。雖然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也面臨頂層設計滯后、發展不夠均衡等五大方面問題。本文結合國內各地區建設實際,分析和歸納了未來新型智慧城市七個方面的建設突破口,并在建設思路上給出了幾個方面的思考,旨在助力加速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化進程,使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行穩致遠。
關鍵詞:新型智慧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標準;數據;數字技術
一、新型智慧城市的內涵及發展現狀
(一)內涵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種創新的城市發展和治理新模式,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以“以人為本”為基礎,以“惠民”為核心來考慮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內容涵蓋業務、技術、管理、數據資源、基礎設施、運營機制等諸多方面[1]??梢哉f,新型智慧城市是基于我國城市發展的現實情況,順應信息化和城市發展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近年來,全國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政務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具有廣闊的前景。
(二)發展現狀
(1)從政策上看,近年來國家各部委陸續出臺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了新型智慧城市作為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方案的戰略地位,并提出了“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任務。這些政策的出臺刺激了各地對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對促進新型智慧城市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2)從建設試點情況看,廣東、貴州、山東等省市紛紛發布了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方案,要求各地按照方案中提出的試點任務,選擇優勢方向先行突破,積極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路徑、管理方式、推進模式和保障機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經驗,打造一批典型案例,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方案要求試點城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抓手,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城市綜合競爭力和人民群眾幸福感。同時,省級大數據管理部門將對各試點建設情況進行年度評價,并適時開展試點評估。從圖1可以看出,已有900余個城市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其中,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相關企業數量位列全國第四。
(3)從圖2市場規模和圖3支出情況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基礎及技術水平的提高,新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逐年擴大,這凸顯出其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22年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的市場支出規模達到了30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我國市場支出主要用于可持續基礎設施、數據驅動治理以及數字化管理。
新型智慧城市相關的專利申請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如圖4所示),專利數據與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呈現正相關,為新型智慧城市從頂層設計到場景落地奠定發展基礎。
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頂層設計滯后
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部分地方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缺乏整體規劃,盲目開展項目,導致資源浪費和信息孤島現象。這使得政府信息資源無法得到有效整合,阻礙了業務協同發展。其次,這些地方沒有樹立長效運營的理念,只是一味地將新技術應用于建設中,過分依賴政府投資。這導致社會力量無法積極參與,產業帶動效果不明顯,無法實現自我造血,從而降低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此外,一些縣(市、區)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過于依賴外部支持,包括資金、政策和平臺對接。這導致獨立創新的氛圍不夠濃厚。
(二)發展不夠均衡
一是區域發展不均衡。部分地方政府未能結合當地發展實際,盲目地制定建設目標和技術路線,導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二是城鄉發展不均衡。智慧化向農村地區延伸有限,數字鄉村建設相對滯后,信息化建設存在“盲點”;三是實用效益不均衡。有的地方政府過于追求表面效果,忽視了實際效益,夸大了成果。
(三)協同聯動不足
由于協調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建設標準不夠統一,管理邊界模糊等問題,導致管理存在漏洞,無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許多部門將精力集中在推動市縣完成建設任務上,與其他部門的聯系不夠緊密,各自創新,各說各話,給未來的統籌工作埋下了隱患。城市數據融合不足,協同治理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支撐力度不夠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一些地方政府更側重于投資硬件設施,而不愿意購買開展數據分析所需的軟件和數據資源。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硬件環境建設完善后,忽視了對運行管理和維護的關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輕軟問題,投入不夠均衡,支撐力度嚴重不足,導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緩慢[3]。
(五)尚無共建生態
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已經大面積鋪開,但尚未形成政府引導、全民參與、政企合作的多方共建生態,缺乏可持續性的動力機制和長效的運營發展模式。部分地方只管花錢建設,卻不管運營及引領性。社會資本的參與程度不夠,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參與度和作用有限,群眾參與治理不足,社會協同共治制度尚未健全。此外,PPP模式還不成熟,企業的參與程度也不夠高[4]。
三、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突破口
(一)強化政府頂層設計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工作。必須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進行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性謀劃、革命性再造和持久性攻堅[5]。要統籌規劃,促進資源共享與合理化利用,有效推動新型智慧城市的協調發展。要體現城市特色,做到“一城一策”,因地制宜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行業發展規劃、區域規劃等進行銜接,做好統籌城鄉發展布局。
(二)加強體制機制建設
要促進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首先應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一體化的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數據的匯聚與整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數據資源管理與應用開發。為了規范這一過程,應加快完善與數字政府建設和數據治理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立法統籌協調,并構建技術標準體系,引領和帶動數字技術產業創新發展。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全市一盤棋”原則,厘清職責分工,明確工作任務和邊界,堅持長效運營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強化體系化的服務考核評價機制。
(三)完善數字基礎設施
根據需求牽引、適度超前的原則,應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筑牢數字經濟支撐底座,打造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同時,應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引導作用,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拓寬覆蓋范圍,讓更多地區共享數字化紅利。在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時,要注重均衡發展,推動城鄉、東西部地區之間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科學合理配置,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四)驅動數字技術發展
數字技術在城市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實現城市治理數智化、智慧化轉型,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提升數字技術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設計開發實用的技術應用場景。同時,還應強化數字技術創新能力,解決基礎技術和通用技術的發展短板,引導優勢產業充分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這樣可以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會催生出新的產業、新的模式和新的業態。
(五)關注人才梯隊建設
新型智慧城市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強能力、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培養“數字化人才梯隊”。為此,應完善創新激勵政策和人才引進措施,健全人才培育體系,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同時,應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國內信息化專業人才梯度建設,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此外,還應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新設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專業,提高數字人才產出速度。
(六)深化數據融合應用
為了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應健全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6]。同時,還應加快“城市大腦”建設與應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實現數據匯聚治理,賦能政府科學決策。此外,還應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政務數據上鏈,使政務數據具備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可信賴的透明政府。另外,還應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通過信息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激發數字經濟增長活力。
(七)優化多元合作生態
良好的合作生態可以促進新型智慧城市長遠發展。因此需要推動形成開放合作、鼓勵創新的投融資模式和商業運營模式,厘清運營與使用權責,精細化管理手段,明確主體職責,建立價值合作生態,實現可持續健康運營。為了滿足跨地域數據協同的實際需求,應發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率先在沿海地區打通數據,支撐數據融合、系統互聯、信息共享,實現跨多重邊界的高效協同,促進城鄉數據公共服務均等普惠。
四、新型智慧城市未來幾點思考
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要抓住時代機遇,與時俱進,持續驚艷世界。在推進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方面,可以著重考慮幾點:第一,在總體規劃上,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大眾的原則。未來的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規劃要進一步挖掘人和企業的需求,惠及大眾。第二,在業務框架上,要涵蓋新型智慧城市的設計、建設、運營、管理、保障等各個方面,創新建設模式,實現長效運營。第三,在目標效用上,要以治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為著眼點。利用海量數據輔助政府科學決策,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便民服務平臺,實現政務服務線上辦理,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任夢林 山東省大數據中心
鄒豐義 崔光磊 山東省大數據中心 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推進方案的通知》(鄭政文〔2018〕147號)[S],鄭州市人民政府,2018.
[2]丁藝.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新型智慧城市,光明網,2020-07-21,https://theory.gmw.cn/2020-07/21/content_34012559.htm.
[3]吳建平.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與應然路向[J].國家治理,2022(24):48-51.
[4]唐斯斯,張延強,單志廣,等.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形勢與政策建議[J],電子政務,2020(04):70-80.
[5]胡利敏.新型智慧城市內涵及五大趨勢展望.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網站,2021-02-15.
http://xxzx.fujian.gov.cn/xxhjs/xxhdt/202102/t20210222_5536898.htm.
[6]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R],2023.
論文資助: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資助項目(2020CXGC010111)。
任夢林(1989—),女,山東濟寧,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大數據、人工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