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文化的生成與影響

2024-05-16 00:00:00彭校趙明奇
江蘇地方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

江蘇有眾多文化單元,特色最為顯著的即人們常說的“吳韻漢風”,其中,漢風是漢文化的現象和歷史影響。漢文化的星星之火源于今天江蘇西北部徐沛豐小平原,是秦末漢初時期當地一批優秀人物率領人民,繼承炎黃文化的優良傳統,秉持本土文化的優勢,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多個單元文化,逐步建立、成熟起來的文化綜合體。它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時代標志和地理單元,有著鮮明的特征、深刻的內涵和久遠的影響,經過漢王朝的統理、漢民族的推進、漢字文化的擴展,而成為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的重要基因。

一、漢文化的生成

洪荒遠古時代,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印度板塊楔入亞歐大陸,東方大地不斷崛起,滄海東退,江淮成陸,河澤安瀾,植被豐厚。其中,泰山山脈與大別山脈之間連接著廣袤的中原和江淮大地,北來的泗水,西來的獲、汴諸水在此相會,匯入淮河,再經邗溝以及日后的運河連接長江。4300年前,在山脈與水脈交叉的口岸邊,由于下園墩人類聚落不間斷地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歷史上因長壽的彭祖封國于此而叫彭城,這就是今天的徐州。

徐州專名“徐”,得源于生活在蘇北的東夷部落“徐夷”,徐人根據對自己居住建筑的認知創造了“徐”字。作為上古地域概念,徐州曾經為禹劃九州之一。先秦時期,徐州城先后有豐、沛、蕭、碭、留、呂、下邳、鐘吾、司吾、取慮、武原、偪陽、菑丘、良城、廣戚、滕、蘭陵、符離、方與等眾多城邑環繞,因山河形勝、交通勢優,不僅保持了戰略襟要的中軸地位,而且也是淮海城市群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文化產生之前,徐州本土已具有比較先進的彭祖文化和徐國文化,它們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吸納融合外來的齊魯、河洛、三秦、三晉、吳越和楚文化,孕育出劃時代的漢文化,其本身亦蝶化升華,成為新文化的重要基因。

(一)本土文化的奠基

1.彭祖文化的鋪墊

彭城(徐州古稱)因大彭氏國成名,大彭山在徐州城西30里,是古大彭人核心居住地。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彭”字,既作國名、地名,也作人名。1959年挖掘的徐州北郊茅村鄉丘灣社祭遺址,專家推測可能就是大彭氏國活動遺址。《左傳·成公十八年》(前573)中的記載是目前所知關于“彭城”的最早歷史記錄,距今近2600年。至今徐州境內仍然有大彭山、大彭鎮、大彭集、大彭村、彭祖冢、彭祖墓、彭祖樓、彭祖井、彭祖宅、彭祖廟、彭祖祠、彭園等遺存,成為現代人懷念彭祖、祭祀彭祖、追效彭祖的重要場所。后世關于彭祖生平事跡及相關內容主要以上古神話與傳說為淵源。而神話與傳說在口口相承過程中盡管有人為的加工痕跡,但它們的本體絕不是無源之水,必定有時代生活的基礎。彭祖文化的應運而生,正是自然而然的歷史發展邏輯所致。

相傳古《彭祖經》為彭祖養生學專著,久佚。但彭祖的長壽之術很早就被關注,確是事實。如《楚辭·天問》有句:“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即意味著當時南方人已經注意到彭祖的食療養生。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十問·六問》《導引圖》《卻谷食氣篇》則是對彭祖食氣理論的發展。其他諸如《養生方》《合陰陽方》《雜禁方》等文獻則對房中術提出了十分高明的見解。這些都說明,漢初黃老道家對彭祖養生理論的研究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受彭祖的養生理論影響最為直接的是華佗。他長期在古徐州地區行醫濟世,總結彭祖的經驗,創編了“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不但身體力行,而且積極推廣。

在徐州,彭祖的傳說亦是經久不衰、膾炙人口,主要情節有彭祖剖肋而生、獻羹封國、醉酒夸壽、鼓舞禽戲、羊方藏魚等。這些傳說以徐州為中心,根據不同的時代條件呈不規則放射狀的傳播。彭祖烹飪技藝是徐州地區傳統技藝中的經典。知名度最高的首推由“雉羹”演變而成的“湯”,其他如羊方藏魚、云母羹等,既原料講究、營養豐富,又有典故說道,是地方宴席招待貴賓的特色菜品。廚師行業尊崇彭祖為中國烹飪鼻祖,以彭祖的誕生日作為祭日,歷史悠久的廚師節是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具有彭祖文化內涵的特色節慶。徐州伏羊節則是在具有彭祖文化內涵的徐州民間食俗基礎上總結創制的節慶。“徐州伏羊食俗”已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徐文化的積淀

縱觀徐夷在夏朝末到春秋1000多年中,從部族遷徙到立國,從反抗周朝到依附楚國,其活動范圍大多在邳州、睢寧、郯城、泗洪、泗縣一帶。近年,在邳州梁王城附近,九女墩1、2號墓出土編鐘有“徐王之孫尊”銘文。正是因為有徐夷、徐戎、徐國、徐方部落名,而后才有地理專名的沿用,先民們才給這個“州”冠以“徐”字。

邳州地區是徐國中晚期政治活動的中心,梁王城俗稱良王城,是徐國后期國都。其中九女墩墓群是古徐國的重要歷史遺存。九女墩3號墓出土的19枚銅編鐘、13枚石磐,不僅顯示了青銅制造技藝的精湛,也說明相對齊全的徐國宮廷禮樂規制業已形成,且發展到很高的層次。同時,攜帶的大量銘文也有力地證實了傳統歷史文獻資料的真實性,彌補了典籍對徐文化記載的不足,豐富了徐文化的內涵。從今天出土的徐國青銅器物件來看,其中絕大多數是禮器、容器和蒸煮器,兵器相對較少,個中因由固然很多,卻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徐國人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態度。

在從北到南的遷徙開拓過程中,處于弱勢部族的徐人求生存、求發展,奮力抗爭、堅忍不拔,逐漸養成了果敢、勇武、剛毅、強悍的性格;又在淮海地區農耕文明的影響下,勵精圖治、以德治國、以禮化民,兼有謙遜懷柔的性情和細致精巧的審美趣味。正如張乃格先生等所論:徐文化的復雜性主要地體現為文化風格的陽剛、陰柔的二元性。作為東夷文化的正宗傳人,徐文化在我國早期文化中亦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多元文化的孕育

1.齊魯文化的濡養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建都在黃河流域,泗水便成了江淮與齊魯、中原地區的交通命脈,對南北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彭城北距儒家思想發源地鄒魯約150千米,西南去老子家鄉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約200千米。據《莊子·天運篇》載,孔子51歲還沒有得道,于是“南之沛,見老聃”。

孔子和老子分別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二位先哲交流思想,切磋觀點,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認識,鑄造了中國人文意識的基礎。這次見面無疑是一次人文盛典,亦可見當時江蘇西北部地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中心。

距徐州城東南25千米的呂梁洪風景區至今仍有“懸水村”“曬書山”“圣人窩”等地名存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呂梁洪工部分司主事張鏜在署南塔山石刻孔子像,并建觀道亭、書院。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認為《論語·子罕篇》中所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事就發生在這里,于是為書院命名“川上書院”。孔子觀洪的史實之證,雖然略顯單薄,但縱觀泗水沿途,也沒有更合乎《莊子》所描述的地貌,歷代文人雅士津津樂道,也就成了傳承不輟的文化現象。此外,亞圣孟子在宋都彭城會見滕子,首次提出“性善論”,也有部分學者認同。透過這些或隱或現的文化故事,似可推見,當時的徐州地區名人大家之外的人文交往當更加頻繁。

泗水是徐州地區的母親河,從山東南下,在徐州城東北角與獲水相會。東漢王景治河打通汴渠后,古獲水改稱“汴水”。從此,“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不僅灌溉農田造福徐州人民,也使徐州成為“廣茂財源達三江”的交通樞紐。大批的北方人沿著泗水來到徐州,改變了徐州本地人口結構。山東人帶來了山東方言,也帶來了山東風尚。徐州民俗至今與魯西南大多相同,重情重義、恩怨分明,誠實守信、淳樸善良。徐州人受孔孟之道影響極深,造就了崇仁講禮、尊師重道、熱愛教育、關注人才的社會風尚。

2.河洛、三晉、三秦文化的滋潤

道教創立于東漢,然其文化根源道家思想卻產生在先秦時期。道教理論取之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反映的史前文明及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不僅體現了時代精神,而且具有跨時代的超越性。尤其是河圖洛書,其蘊含的天與人、變與通、中庸與和合等精神,至今仍被人們稱道或借鑒。我國最早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彭祖、老子、莊子,其生活、著述都曾在古徐州域內留下印記。道教最早理論經典《老子想爾注》的作者也很可能是徐州豐縣人張道陵,可見發端于中原的道家文化與古徐州有割不斷的人文關聯。

公元前6世紀初,相繼稱霸的晉、楚、齊諸國,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在淮海地區多次進行戰爭,尤其是圍繞徐州的占領拼搶更加激烈。戰國時期,越滅吳北上與晉、齊會盟于徐州;韓攻宋占領彭城,俘虜宋公;又有齊楚彭城之戰、楚魯彭城之戰。直到秦王翦大軍滅楚為止,以晉為盟主的北方勢力和以楚為盟主的南方勢力,曾在淮海地區多次爭鋒。這些軍事活動主觀上都是本國統治集團為了謀取政治、經濟的利益而進行的無義之戰,但客觀上促進了黃河體系的文化和長江體系的文化在淮海地區的交流,使價值觀念、道德精神、文化藝術以及民情風俗等方面實現了漸變式的融合。

三家分晉以后,由于西受強秦的威脅,魏人曾東徙至淮海地區。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的祖先就是這樣落戶徐州豐縣的。班固《高祖頌》:“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劉姓自堯得姓,夏代有劉累率族徙居河南,周代又有劉氏居于今河南洛陽一帶。到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夫士會的后裔留居于秦,恢復祖姓為劉,其后遷居河南開封,再東遷至豐沛。

三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建樹,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甚為久遠。其政治文化,包括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注重實效,講求功利等。其制度文化,即“秦制”。劉邦功利主義色彩濃重的作風頗像秦人,漢朝亦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所謂“漢承秦制”,主要就是指的這種政治、制度文化上的繼承。秦始皇曾經到過彭城,文獻記載甚略。而秦始皇泗水撈鼎的故事代代相傳,說明秦文化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泗水徐州段有三個急流險關,下游為呂梁洪,中游為百步洪,上游為秦梁洪。秦梁洪之得名,當與該故事有關。

3.吳越文化的浸染

先秦時期,吳越文化主要是通過古邗溝、古泗水為渠道聯通徐州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時期,吳越地區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并在宗教、禮制和工藝等方面,對中原地區的商周文化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隨著吳、越兩國的強大,遂著稱于世。青銅冶煉、造船、航海、紡織、稻作農業、漁業等物質文化,都在當時居先進行列。粗獷中蘊涵精雅,是當時吳越文化的顯著特征。先秦時期,泗水沖要的徐州直接受吳越浸染,頻繁征戰留下吳越文化的烙印。秦漢至今,作為運河樞紐的徐州,長期受益于吳越文化,自然也脫不去“南秀”的光輝。

4.楚文化的熏陶

有文字記錄以來,徐州就與楚有割不斷的聯系。其一,據《史記》載,彭祖,黃帝后裔,陸終氏之子,“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季連為楚之先祖,彭祖為楚先祖之三兄。這種血緣與地緣上的融合,有很強烈的必然性。其二,自周穆王令楚國伐徐開始,徐州就屢被楚侵。直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楚國與魏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楚正式將徐州納入版圖。其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產生于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亡秦大業雖成于天下民眾,但真正起領導作用的首推三個楚人—陳勝、項羽、劉邦。公元前208年,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建都盱眙,后遷都彭城。徐州一度成為楚國的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反秦義軍攻入咸陽,秦朝滅亡。漢元年(前206)至五年(前202),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這兩位推翻暴秦的西楚同鄉,展開了持續5年之久的爭奪、對峙、拼殺,歷史上將這一階段稱為“楚漢相爭”。

彭城屬楚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影響則較為深遠。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楚文化的先進發達與通俗易懂。楚風淳厚,楚俗樸直,楚辭口語化,很容易普及開來。出生于豐沛的漢高祖劉邦與家鄉在下相(今江蘇宿遷)的項羽同言楚語,同吟楚歌,虞姬與戚姬同跳楚舞,便是證明。劉邦《大風歌》、項羽《垓下歌》均為楚歌,歌中多用助詞“兮”字,與屈原楚辭如出一轍,可見楚文化對彭城及其周圍地區的深遠影響。其二,楚文化是一種善于包容、善于學習、善于借鑒的文化體系。在對北方中原各國的不斷兼并過程中,楚國既把楚文化帶到這一地區,也從這一地區取得了中原文化的先進經驗,并且把它們融入到自身的文化體系當中。這樣就保證了楚文化自身的先進性,這是中原諸侯國所不及的。

二、漢文化的歷史貢獻

漢王朝是真正意義上民族融合的時代。它以血緣、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熊熊烈火,熔化黃河、長江兩大南北區域文化的隔閡,消除中原與四夷心理認同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不僅使疆域之內的背景各異的民眾增強了對漢民族的心理認同,還對周邊少數民族和兄弟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這一時期漢民族繼承了先秦華夏族海納百川的氣度,形成了善于吸收、包容、融會外來民族的民族特性,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其一,在人文思想方面,漢文化奠定了儒家正統、道佛兩翼三足鼎立的意識形態基礎。漢初,承大亂之后,朝野上下人心思靜,要求社會安定,以休養生息。因而,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得以滋長,以至大行于世,出現了為史學界所稱道的“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取董仲舒等人之說,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置五經博士,傳述儒家經典,于是儒家思想得以大行于世。東漢時,佛家思想傳入,徐州同樣是繁盛地區之一。史書上記載最早的一條佛事,就是楚王劉英好佛;其他如下邳相笮融大建浮屠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是徐州人,第一部佛典目錄學著作的作者是徐州人僧祐,以及后來北魏時期徐州高僧北上講學,使佛學逐漸漢化,都說明江蘇北部在人文思想領域是非常活躍的地區。

其二,在政治體制方面,漢代率先打破王侯將相有種的俗論,為后代君王起到借鑒作用。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一方面敬佩漢高祖任賢與納諫的德行,另一方面警誡自己勿殺功臣,要注意君臣相酬之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說:“漢高祖以平民登帝位……開創了一個古今未有的局面這是無疑的。”錢穆亦說:“漢高祖代表著中國史上第一個平民為天子的統一政府之開始。漢武帝代表著中國史上第一個文治的統一政府即士治或賢治的統一政府之開始。……秦國統一,只是舊局面轉換到新局面之最后一步驟,必待漢高祖以純粹平民為天子,始是正式的新時代之開始。”二位學者評價甚為恰當,足見漢文化對中國歷史政治的巨大影響。

其三,在軍事哲學方面,反抗暴秦與楚漢相爭給歷史留下了許多典型的范例,尤其是心理戰術的成功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戰爭智慧的寶庫。這方面史實與傳說,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張良在下邳圯橋拾履,得黃石公傳授兵書,因而足智多謀,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垓下決戰的關鍵時刻,張良運用心理戰術,教士兵夜唱楚歌。楚歌四起之時,江東子弟思鄉油然,軍心渙散,不戰而敗。項羽斬宋義,以五萬之眾渡河與章邯二十萬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決戰,渡河后,破釜沉舟,以死相拼,靠的也是心理因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利用的是敵人疏于心理防范,而背水一戰則是公然表明后退是沒有活路的,客觀上造成克敵制勝的心理優勢。再如沛公避實就虛,禮遇降將;先入關中,約法三章;鴻門宴上服軟就小,打的也是心理牌。至于陳平屢出怪招奇計,更是心理戰術的靈活運用。秦漢之際在軍事哲學方面的內容是楚漢文化在戰爭中的反映,它升華了指揮藝術,從心理角度增加了戰爭智慧。至今我國仍然十分流行的象棋,就是以“楚漢相爭”為文化背景,以“楚河漢界”為敵我界線的一種以心理活動為主的斗智型的娛樂活動,可見漢文化的影響經久不衰。

其四,在語言文學方面,漢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閃光的節點,留下了許多永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成語“破釜沉舟”“暗度陳倉”“衣錦還鄉”“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約法三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季布一諾”“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魂歸故里”等,簡潔明了,信息量大,表達豐富準確,有廣泛的普及率和極強的生命力。漢代的賦體散文,章華辭麗,氣勢恢宏,在文學史上創造了一個難以企及的歷史范本。樂府詩歌體察民風,承前啟后,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還有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不僅有關上古的內容得到整理和傳承,有關漢文化的內容亦十分豐富,這些內容表現手法多樣,傳奇色彩濃重,主題思想包含對后人的歷史教育、道德培養、文化熏陶和鄉土感情的培育,在教化過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其五,在藝術創作方面,舞臺藝術上的戲曲題材中亦有大量的楚漢內容,經典之作悲劇有《霸王別姬》、喜劇有《高祖還鄉》,正劇則有《追韓信》《斬韓信》《鴻門宴》等。這些題材扣人心弦,啟人思索,再經表演藝術大師們發揮創造,幾乎成了中國戲曲舞臺上的常青樹。繪畫與雕刻藝術方面,最典型的是漢畫像石和壁畫。在沒有影像傳媒技術的時代,漢畫像石和壁畫以寫真的手法,表現神仙世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場景等,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還有,漢文化繼承發展了炎黃先祖的圖騰文化,將龍鳳形象人格化,形成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象征。

三、漢文化對徐州的影響

兩漢王朝共歷24帝,統一天下400余年,是壽命最長的封建王朝。漢朝立國后,從區域文化影響角度而言,是一次徐州文化的輸出。在長安皇宮中,劉邦唱楚歌,戚姬跳楚舞;在新豐鎮,行古豐之風,禮古豐之俗,都說明徐州文化元素在漢朝統治時期廣泛流傳并深度融合于神州大地。但同時隨著漢文化的生成演進,徐州烙上了永不消失的“漢”印。

(一)大氣雄風,敢作敢為

漢朝實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地理等諸多方面的大一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均空前繁榮,天下為一,氣勢恢宏。受此影響,徐州文化表現出大氣雄風的特點。徐州的一些建筑規模宏大,追求視野開闊、一覽無余之感。徐州飲食餐具之大、分量之多,往往讓人驚訝不已,而徐州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恰有江湖好漢之遺風。蘇軾在上皇帝書中說徐州人“膽力絕人”,徐州知府石杰在〔乾隆〕《徐州府志》序中稱徐州人“好勇尚氣”。民間常說徐州人“有種”,正是徐州人粗獷豪放生活習慣的典型寫照。從秦末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和漢高祖劉邦的斬白蛇起義,到元末爆發的芝麻李起義,或由徐州人領導,或在徐州地區爆發,或波及徐州,歷史上頻見不鮮。長期以來,勇猛頑強、敢作敢為已成為徐州人的標簽。

(二)有情有義,誠實守信

徐州地臨鄒魯,長期受孔孟之風熏陶。西漢初期,楚元王劉交專注于經學傳授,徐州一度成為儒學傳播的中心。《隋書·地理志》謂“大抵徐、兗同俗”,莫不“尊儒慕學,得洙泗之俗”。因此,以“仁”和“義”為思想核心的儒家文化,在徐州傳統文化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舍生取義”是徐州傳統社會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表現在待人接物方面,徐州人講義氣,重交情。徐州名吃“把子肉”,傳說是得名于劉關張“桃園結義”拜把子。正是基于徐州人“尊儒慕學”的風習。

徐州人不僅“有情有義”,而且還“講究”。“講究”,是徐州地區對一個人的人品做出的最高評價。漢高祖劉邦未發跡前,“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劉邦任泗水亭長時,與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結為好友,靠著俠義和豪爽贏得人心。后來劉邦舉起反秦大旗后,這幫出身底層的朋友成為劉邦隊伍的班底,一直跟隨劉邦左右,在西征東討中立下汗馬功勞。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后,途中路過故鄉沛縣,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開懷暢飲。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與沛縣的父老兄弟盡情歡宴,敘談往事。過了十多天,劉邦決定要走了,沛父老堅決要劉邦多留幾日。劉邦說:“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于是這天縣城萬人空巷,百姓都趕到城西來敬獻牛酒等禮物。劉邦又停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三天。做了皇帝的劉邦,免除沛縣的賦役是感恩家鄉,與父老痛飲十余天是義氣使然,不忍心增加父老負擔是劉邦的講究。劉邦對待家鄉和家鄉人的態度,是徐州人有情有義的體現,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徐州人。

(三)兼容并蓄,風化多元

早在新石器時代,徐州市新沂花廳出土的玉器及部分陶器兼具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之特色,學者們稱之為“文化兩合”現象。在帝堯時代,彭祖建立大彭氏國,其導引吐納術和調攝養生法后來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至今仍發揮著現實的功能。春秋戰國以來,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在此交融,齊魯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吳文化等都在徐州地區留下深深的痕跡。兩漢時期,隨著漢文化的滋養,南北兼具的徐州愈發形成古風沛然、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懷。

生活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徐州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也體現出寬厚包容的特點。過去長期爭論徐州是南方還是北方城市,其實徐州在地理上屬于北方,文化上受南方熏陶,造就了徐州文化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大多徐州人不失南方人的精明、機靈,也具有北方人的耿直、厚道,自成一股獨特的人文氣質。

(作者簡介:彭校,江蘇師范大學博物館館員;趙明奇,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

欄目編輯:王魁詩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91视频青青草| 久久五月视频|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主播|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色综合狠狠操|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激情第一页|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一级片免费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中文无码影院|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黄色小视频| 色九九视频|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美女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韩第九页| 国产理论一区| 日韩在线1| 久久女人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久久伊人操|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色中色|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青青操视频在线|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久久午夜影院|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