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在當前鄉村精英外流、鄉村建設內生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熱情,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本文聚焦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通過創新設置農村聯合黨委加強黨的組織領導,助推鄉村治理的實踐探索。黃陂區是湖北省武漢市耕地面積最大、農業人口最多的區,有589個行政村、20個大隊,6101個自然灣,鄉村治理面臨點多線長面廣難題。近年來,黃陂區通過創新設置農村聯合黨委,加強黨在鄉村振興中的組織領導,著力破解鄉村治理內生性動力不足等難題,成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武漢示范。
針對黃陂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黨組織戰斗力不強、政治引領力偏弱的問題,區委制定出臺《黃陂區農村聯合黨委工作規程》,積極發揮農村聯合黨委政治引領統籌協調作用,推動組織建設由“封閉運行”向“融合共進”轉變。
一是建強聯合黨委組織,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按照“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產業相融、治理相關”五相關原則,在街鄉黨工委和村黨支部之間,創新設置118個農村聯合黨委。通過區域內組織共建、產業共謀、資源共享、治理共抓,推動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實現抱團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元治理”的作用。出臺農村支部標準化規范化細則,實行紅色美麗村、綠色發展村、鄉風文明村、和諧善治村、生態宜居村分類管理,打造100個農村示范黨支部,分步整頓100個軟弱渙散村黨支部,推動支部整體建強、全面提升。
二是加強聯合黨委人才引育,提升鄉村治理組織引領。大力實施“頭雁工程”,注重選育并重,拓寬選人渠道,按照“干部派弱村、能人派窮村、鄉賢派亂村”原則,分類選派干部、能人和鄉賢三類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全面加強鄉村治理組織領導。每年開展“村干部學習培訓月”活動,范圍涵蓋全區3200余名村干部。每月舉辦一期“鄉村振興木蘭先鋒大講堂”,推動村干部同臺交流、同臺比拼,變“講堂”為“賽場”,全面提升村黨支部書記綜合能力。創新實施“書記結對”機制,120名村書記結成對子,以老帶新傳授“治村經”。
三是抓牢聯合黨委組織共建職責,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賦予農村聯合黨委發展黨員把關、教育培訓職責,提升黨員隊伍建設質量。定期組織轄區村、兩新組織黨組織開展聯合支部主題黨日、專題黨課、集中學習等活動,開展區域性組織生活現場觀摩會100余場,示范帶動區域基層黨建水平整體提升。由村黨組織輪流主導,組織開放式主題黨日活動600余場,推動形成“關系在村、活動在區域、奉獻雙崗位”的黨員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整合區域存量資源,筑牢利益聯結基礎。片區農村聯合黨委認真分析各村、企業優勢,統籌片區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采取區域化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積極盤活土地、房屋等資產資源,2019年全區空閑農房租賃年租金達2億元。
二是兼顧多元主體需求,豐富利益聯結形式。推進“國企聯村”行動,組織國有企業與農村聯合黨委結對,通過項目開發、技術指導、產銷對接、勞務合作等方式,將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動能,已有17個農村聯合黨委、62個行政村與14家市屬國企結對,共建了農業種植、精品民宿、電商平臺、勞務輸出等一批產業項目,帶動各類投資超2億元。實施“村社共建”計劃。積極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由村黨組織牽頭整合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和幫扶項目,組織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共同入股,投入財政資金2800萬元,扶持56個村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推動強村富民。
三是深入推進品牌共創,共享鄉村治理成果。注重挖掘農業品牌特色和潛力,通過農村聯合黨委統一運營,共同做響優質品牌,打造了木蘭天香茶葉、樂神三寶蜂蜜等農業品牌147個。
一是深化集體決策制度,推進難題同解。全面推行農村聯合黨委聯席會議制度,一月一碰頭、一季一商議,共商區域大事,協調解決跨區域問題160余個。如,在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羅漢寺街白塘片農村聯合黨委通過聯席會議統一思想,把黨員干部組織起來,連續三個月不休,帶頭上門做工作,以最快速度圓滿完成267戶、316棟房屋拆遷任務。
二是夯實走訪聯系制度,推進精準服務。全面推行“有困難不要怕、隨時跟我打電話”黨員服務模式,組建區域化矛盾調解、森林防火、治安聯防等治理隊伍,共同維護區域和諧穩定,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如,長軒嶺街石門片農村聯合黨委將轄區內退役軍人組成30人的護林防火隊,守護住區域22萬畝山林,贏得村民的高度贊譽。
三是強化“三治”融合機制,提升治理成效。深化鄉村自治,強化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如,用“五共”理念在杜堂村等6個村(社區)開展共同締造試點,廣泛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體,六指街新博村等3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完善鄉村法治,依托全國道德模范孫東林、劉培、劉洋等身邊典型打造“一街一品”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23個,累計調解矛盾糾紛1776余起。推進“一村一輔警、一村一律師”全覆蓋,探索“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實現網上24小時咨詢服務,增強村民法治意識。提升鄉村德治,開展“木蘭新鄉賢”“一街好人”推評工作,推薦選樹區、街、村新鄉賢780名。以姚家山獲評中組部全國紅色村試點為契機,打造吳光浩、潘忠汝、蔡以忱陳列館等32處紅色教育基地,讓村民在家門口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利益需求多元化、治理資源內卷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對農村聯合黨委人員的素質、工作方法、組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是部分組成人員能力與治理現代化需求不匹配。調研發現,部分基層黨組織書記治理現代化意識和能力不濟,有些黨組織書記和聯合黨委組成人員思想觀念守舊、開拓創新意識不強,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薄弱,面對鄉村治理中出現的急難險重問題和錯綜復雜矛盾辦法不多,落實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的意識滯后,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能力不強。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嚴重影響基層黨組織及帶頭人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是部分組成人員協同治理意識與治理現代化需求有差距。有些黨組織書記和聯合黨委組成人員協同治理意識不強,習慣用傳統領導方式和治理手段,簡單用科層式“行政命令”代替治域內多元主體的“民主協商”,主觀上存在“不會為”“不善為”的問題,對村民主體的意見征集不全面,走訪群眾不深入,落實集體民主決策不到位,不能很好調動多元主體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
三是部分組成人員黨性修養有待提升。調研中還發現,協同治理下部分組成人員還存在進取心不夠、責任心不強、服務群眾的主觀愿望不高、落實上級決策不力等問題。
利益是村民群體性活動的基礎,能夠為不同鄉村治理主體間的互動合作提供內源動力。聯合黨委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是否實現村民生產生活目標、企業的營利性目標、基層政府的公共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深度契合。
一是利益聯結的基礎不牢。部分聯合黨委對區域內山林、土地、房屋、水面等存量資源底數統計不精準,村級發展缺乏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和鄉村治理思路,制定的實事清單征求群眾、企業意見不充分,民意基礎不牢;對區域內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在外能人、鄉賢掌握不全面。
二是利益聯結的方式不緊。全區雖然普遍推行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但部分領辦合作社在統籌區域資源、組織各方力量上作用發揮不夠,部分領辦合作社有名無實。有些村未經村民大會同意將村集體水面和山林承包給社會企業,損害了集體利益和群眾利益。
一是議事決策制度執行不到位。有些聯合黨委執行民主決策制度不規范,重大事項決策前,未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部分聯合黨委的發展思路與區域各村、大型單位、重點企業、種植養殖大戶的發展思路不一致,村民代表議事會、鄉賢理事會、志愿服務隊等自治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重大事項決策時,論證不充分,程序流程不合理。
二是考核機制不健全。雖然建立有實事清單制度、考核評議制度、評議反饋制度等監督和考核機制,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誰來考、考核結果怎么用的問題。
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組織是保證治理現代化實現的重要基石。
一是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頭雁作用。村黨組織書記是鄉村治理的主心骨和領頭雁,其品德、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基層治理的成效。一方面要打破傳統思維,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加大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以及復員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熱心鄉村治理事業人士中選拔黨組織書記力度。建立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評選,放寬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遴選、考錄基層公務員條件。另一方面要加強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培訓。采取專題教學、菜單選學、實地觀摩、現身說法、現場交流等方式,多渠道開展定向培訓,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書記履職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大培養協同治理新型主體力度。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治作用,大力培育壯大村民代表議事會、鄉賢理事會、村民代表評議會等鄉村社會組織,鼓勵社會力量、鄉賢、在外能人參與治理,實現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鼓勵人大、政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單位參與鄉村協同治理,豐富民主參與機制,提升治理水平;大力引進國企、私人資本聯村,參與鄉村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利益是合作型鄉村治理的基礎,利益相關度決定利益共同體的緊密度。尋找共同利益是促進行動者共同行動的有效方式。
一是夯實共同體的基礎。摸清區域內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才資源底數,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和選擇合適的鄉村治理路徑。充分發揮“人”“資源”“制度”等鄉村治理核心要素作用,擰緊群眾“一股繩”,激活村民參與“源動力”。按照“黨建引領、群眾主體”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老黨員、鄉賢能人等示范引領作用,將村民關注度高的鄰里糾紛、社會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重點難題納入村規民約。探索創新協商機制,推行“曬場會”“議事角”“協商小院”等特色活動,建立不限時間、不限形式、不限場地的村民協商議事會,吸納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類專業合作社、社會組織、群團組織、鄉賢等力量參與鄉村治理,構建共建共治共管格局。
二是強化共同體聯結機制。鄉村振興關鍵要靠農民,發展的受益者除了“老板”,更要有“老鄉”。將原來農民與龍頭企業、合作社之間的買斷和訂單關系轉變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和社會化服務的關系,支持企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契約、股權等合作關系,健全完善“訂單+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構建村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集在產業鏈、制度助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良好格局。
鄉村治理的過程是一個對資源進行長期配置的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主體,需要從整體上推進。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是鄉村治理高效的保障。
一是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協商制度。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實現協同治理。發揮聯合黨委引導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等方式,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所在村的黨組織、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班子、區域內的企業代表、村民代表等成員共同參會。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在產業項目前期規劃、中期實施、后期評估每一個環節廣泛征求村民意愿、主動讓村民參與進來,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創新多元主體參與平臺。充分利用“三會一課”、村民大會等載體,借助公眾號、企業微信、微信群、QQ 群、抖音等互聯網新興傳媒平臺,廣泛宣傳鄉村治理和相關法律法規等,增強群眾法治意識。樹立身邊學習典型,加大對先進人物、典型事跡的宣傳推廣力度,定期開展“道德之星”“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樹立鄉村治理身邊典型,讓廣大村民感受到鄉風文明之美。
三是健全考核機制。充分發揮黨建獨特優勢和政治引領力,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作為理論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 的重要學習內容。構建完善的考核機制,加強對考核結果的運用,將考核結果與職務提拔、績效獎勵、評優評先掛鉤,完善激勵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