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英 胡芊芊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提出并踐行共同締造理念,平安湖北建設水平快速提升。然而,湖北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沉、加強基層社會矛盾糾紛治理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以共同締造理念為引領,以其他省份成功經驗為借鑒,堅持問題導向,打造基層社會矛盾糾紛治理長效機制的湖北模式。
“服務”指設立基層服務中心,建立以居委會、村委會為主體的社區治理體系;“法治”指構建從基層到地市的法律援助、調解、仲裁、司法等方面的法治服務體系;“公正”指深化人民調解制度改革,完善訴調銜接機制;“高效”指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創新運用“一網辦、多部門聯動”方式。
一是預防為主。推行“四項機制”,即矛盾預防調處機制、矛盾化解聯動機制、矛盾糾紛仲裁機制、矛盾糾紛訴訟機制;“三項服務”,即基礎服務、創新服務、聯動服務。二是協調解決。集基層調解、民間調解、機關調解于一體,多渠道、多領域、多層級地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創新。三是嚴格執紀。對在糾紛處理工作中失職失責的人員,建立相應制度予以懲戒。
“三化”指機制化、規范化、專業化;“三合一”指群眾治理與社會治理相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習慣性治理與制度型治理相融合。湖南省設立了各類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建設了一支專業化的調解員和法律服務工作隊伍。
“四化融合”指多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的有機融合。“多元化”是指通過法律程序、行政調解、民間和解、社區調解、群眾自治等多種處理方式,提高解決方法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法治化”是指通過規范矛盾糾紛的法律程序,提升法律權威和處理問題的公正性、權威性;“智能化”是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矛盾糾紛化解的效率和治理水平。“專業化”是指通過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提升矛盾糾紛化解的專業性和精準性。
一是“全周期管理”理念沒有入腦入心。更多地將工作重心放到了矛盾糾紛的事后處理上,事前預防、源頭防控略顯薄弱。二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理念樹得不牢。三是“楓橋經驗”運用不夠靈活,沒有掌握“楓橋經驗”的精髓。四是柔性治理理念的實踐應用乏力。作為一種新型治理方式,柔性治理具有治理主體多元、治理依據靈活、治理方式多樣等特征,能有效彌補以政府行政手段為基礎的剛性管理的不足。但這一治理方式在湖北省基層矛盾糾紛治理中運用不夠。
一是少數基層黨組織“主引擎”動力不足。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中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還不到位,黨建與基層治理“兩張皮”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群眾“主力軍”參與度不高。存在干部干、群眾看,政府買了單、群眾不買賬,干部“點了菜”、群眾“不動筷”等現象,人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三是社會組織“主體作用”發揮有限。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目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矛盾糾紛治理不多。
一是“事前諸葛亮”功課缺乏。矛盾發生后,各地各單位很少就矛盾糾紛的種類、原因、特點、規律和發展動向作整體性的分析研判。二是“千里眼”“順風耳”能力不足。目前,湖北省基層普遍存在風險評估預測機制不健全、各類預警信息整合和有效傳達不充分、新信息技術手段應用滯后等問題,導致對矛盾糾紛“弱信號”捕捉能力不強。三是源頭治理薄弱。一些政策出臺前沒有進行前置風險評估,只有在矛盾糾紛發生后,才不得已采取事后“打補丁”的被動措施。
一是政治引領方面,政治理論引領不得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法措施不得力。二是法治保障方面,基層干部群眾法治素養有待提升。三是德治教化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作用不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規制度、村規民約不夠,電信詐騙、養老詐騙等問題頻發。四是自治強基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緩慢。“有事好商量”“群眾的事由群眾解決”還停留在宣傳解讀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五是智治支持方面,矛盾糾紛防范化解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農村地區“智治”基礎設施體系、安全防控體系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六是“五治融合”有斷點,綜合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樹立“治未病”理念,完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公示、聽證等制度機制,把評估結果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并將落實情況作為巡視巡查的重要內容;建立湖北全省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研判評估機制,發揮智庫作用,加大對信訪形勢和突出矛盾的分析研判。
樹立“大統籌”理念,協調推進鄉村振興(社區發展)與基層平安建設,推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全省推廣“漢陽方案”,推進實施“法護萬企”助企惠企工程。
樹立“柔性治理”理念,在聯系服務群眾上用情用心用力,針對城鄉基層出現的結構離散和集體行動困境等情感治理問題,倡導運用黨建引領社區情感治理、鄉情價值回歸等方式予以回應;樹立共同締造理念,把“五共”模式作為重要的方法論,應用到湖北全省基層社會矛盾糾紛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
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黃賭毒、食藥環、盜搶騙等突出違法犯罪行為,探索運用經濟杠桿和責任保險產品助力民生服務事項;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著力解決信訪積案和群眾合理合法訴求;強化對行政執法和司法工作的監督,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暴力執法和司法腐敗行為嚴加懲治,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六進”工作,即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醫院、進農村、進社區,形成黨的創新理論應用常態化機制;推廣由湖北省社科聯等主辦的《是這個理》等同類型節目,向廣大基層群眾講深講透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道理哲理;設立“板凳課堂”“小螞蟻宣講團”“庭院微聊會”等基層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項目,運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快板、歌舞、詩朗誦、情景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開展理論宣講。
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構建“村黨組織-村民小組(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和“社區大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治理體系;在縣鄉兩級,在當地黨委領導下,由黨委政法委或鄉鎮(街道)政法委員牽頭統籌,以綜治中心為主體,通過派駐辦公等多種形式有效集成或對接訴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大廳等資源力量,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
要把預測預警預防作為根本任務。加強對風險的分析研判,及時發現、處置各種風險隱患和苗頭性問題;建立組織工作走在預測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預警機制;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從源頭上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降低訴訟增量。
完善矛盾糾紛分類化解機制。針對周期性矛盾,完善“理論研究+政策調適”協同機制,組織社科力量深入研究反復出現的問題,找準發展規律,并提出堵塞政策法規漏洞的對策建議;針對區域性矛盾,建立“警格+網格”的聯調機制,發揮基層民警任村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優勢,通過雙向任職、雙向擔責,調動村委、社區、網格等各方資源和力量;針對政策性矛盾,建立“民警+法官”的宣傳機制,建立“定點、定時、定崗、定職”四定工作法;針對心理性矛盾,建立“咨詢+康復”的救助機制,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設心理咨詢專線、心理康復中心,開展“心理醫生進社區”活動。
建立矛盾糾紛化解調處的“三四五”機制。建立“三色矛盾化解機制”,以綠色標識輕微矛盾,主要做好政策法規的講解工作;以藍色標識一般矛盾糾紛,主要做好上門調解勸和工作;以紅色標識重大矛盾糾紛,主要做好及時上報和動態跟蹤。建立矛盾“四級調處機制”,即網格員一級調處、小組長二級調處、村“兩委”和社區三級調處、綜治中心四級調處。實施矛盾糾紛早化解“五微工程”,即以群眾身邊的“微糾紛、微問題、微案件、微困難、微服務”為突破口,超前介入、有效處置、妥善化解。
一是政治領航。完善黨對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領導機制,發揮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作用,建立健全各級黨組織矛盾糾紛調處的責任落實機制,強化督查問責;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嚴格落實黨內政治生活的各項制度,不斷凈化政治生態,以優良的黨風政風促民風帶社風,為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營造良好氛圍。
二是法治治本。組建“法治宣傳隊”,吸納律師、法律人才、法律愛好者加入普法隊伍,培育法治宣傳志愿者,采取“以案釋法”方式,引導人民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糾紛;建立“法治橋頭堡”,推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一村(社區)一調解員”“一村(社區)一輔警”工作機制,打造一支“不走的”法治骨干隊伍;創新“互聯網+法治”,通過網絡法治論壇、線上線下聯動宣傳、網絡普法主題秀等形式,形成網絡普法的濃厚氛圍。
三是德治治心。建立“依規立德、以評弘德、以行樹德、以文潤德”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大力弘揚誠信友善的價值觀;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鄉賢”等系列評選活動,樹立道德標桿,引領文明新風尚;健全“3+N”市鎮村三級文明實踐組織體系,廣泛開展“移舊風、易陋習、講文明、樹新風”等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作用。
四是自治治基。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式,廣泛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等基層民主協商活動;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維護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發動“懂方言、有威信、會調解、有素質”的資深“老鄉”“街坊”充當“和事佬”。
五是智治治拙。建立矛盾糾紛化解信息統一編碼規則和數據錄入規則,集合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在線調解、在線仲裁、在線訴訟等功能,實現與法院立案系統、人民調解平臺、社會服務平臺的數據聯通與共享,實現解紛前在線智能評估糾紛、解紛后通過大數據分析預防糾紛,將大部分矛盾糾紛在前端過濾和分流。同時,通過“五治”融合治根。把黨的政治領導貫穿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正確政治方向;把法治作為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根本方式,堅持德法共治,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完善線上線下聯動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實現法院的“智慧法院”和司法行政的“智慧調解”系統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