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銀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薄叭嫱七M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边@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厚植家國情懷,心系“三農”大局,注重鄉村振興先進典型的經驗解析和總結推廣,共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探索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游財”的鄉村振興經驗,具有典型意義和較大的推廣價值。
今天的堰河,一派繁榮景象,可謂鄉村振興“排頭兵”。綠水青山顏值高:青山環抱清流,茶園流翠飄香,森林覆蓋率達81%;金山銀山成色足:近幾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200萬元,村集體資產累計超億元,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2億元;百姓生活品質好:公共設施完善,村風文明和諧,農宅古樸典雅,村民安居樂業,繼實現全面小康之后,正向著“全面振興、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農村”新目標邁進;聲名遠播美名揚:堰河先后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堰河村黨委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慕名前來學習考察的團隊絡繹不絕,“三農”問題專家把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
曾經的堰河,十分偏僻落后,一度深陷貧困泥潭。堰河位于谷城縣西部山區,版圖面積16平方公里,現轄4個村民小組,303戶,1050人。該村80%以上都是山地,一條小河傍村流淌,長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既無礦產資源,也無工商基礎。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村民出行靠雙腳,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干打壘”。改革開放后,雖然絕大多數家庭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由于收入渠道單一,山上人掙錢靠砍毛竹、燒木炭,山下人掙錢靠淘沙子、賣石頭,有點闖勁兒的人外出務工,村莊依然貧困落后。對山林、土地、河流等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不僅沒有換來好日子,反而使本就生態脆弱的村莊呈現山禿頭、水斷流、人發愁的困頓景象。
堰河是一個普通的內陸山區小村莊,沒有區位優勢,經濟基礎薄弱,從貧困落后到振興崛起的滄桑巨變,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義。
思變的堰河,從守護綠水青山起步,邁上綠色崛起之路。1992年,農村知識青年閔洪艷被推選為村黨組織書記,他從黨報黨刊中敏銳地捕捉到黨中央鼓勵發展綠色企業的號召后,組織“村支兩委”反復學習討論,深刻認識到“堰河窮在山,但出路和希望也在山”,于是決定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組織村民在適宜開墾的荒地上種植茶葉,不宜開墾的山地種上果樹。經過十多年艱苦奮斗,十里荒山再度披上綠裝,變成綠色“小銀行”,茶產業成為村民致富主導產業。本世紀初,堰河又抓住新農村建設機遇,在實施垃圾分類、“一建四改”“廁所革命”,大力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響應黨中央鼓勵發展鄉村旅游的號召,探索推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開辟茶旅融合的新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堰河持續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開發新景點,建成民俗園,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復原傳統手工作坊,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直至把堰河建成為谷城縣第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針對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不斷增加的實際情況,堰河又嘗試發展“培訓經濟”,2021年成功掛牌湖北省直機關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帶動民宿餐飲、會務服務、教育培訓等多業態發展,踏上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一是生態為本,綠色先行。堰河從封山育林、管山護水起步,繼而大力發展茶葉、林果等產業,不僅使荒山披上綠裝,還增加了集體經濟積累和農民收入。然而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居住環境臟亂不堪。于是從2003年起,堰河從改變村民生活習慣入手,引導村民樹立生態環保理念,在全省率先組織村民開展垃圾分類,實現了污水歸池不入河,垃圾歸桶不亂扔,村組道路干干凈凈,房前屋后清清爽爽,讓文明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二是產業為基,強村富民。堰河的變遷,始于以茶興村。轉型之初,堰河將村里的荒坡山丘全部種上茶葉,讓一個個“禿山頭”變成一個個茶莊園,奠定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基礎。堰河的巨變,來自茶旅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堰河立足鄉村休閑旅游定位,依托山水風光資源,加大資金投入,開發自然景觀,完善基礎設施,支持自駕營地、餐飲民宿、特色農產品加工等新業態發展,實現“一口鍋抵上一面坡、一張床抵上十畝糧”。黨的十九大之后,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體日漸增多,堰河又乘勢而上,修建培訓中心、村史館、鄉村振興學院等研學設施,開啟發展“培訓經濟”新路子,邁出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步伐。
三是聯農帶農,共建共享。堰河始終把帶領村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建立“合作社+產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村民變成“合伙人”,推動“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東”,從而把生產要素和鄉土人才聚集到特色產業上來,促進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以農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對于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實行無償配股,讓所有農戶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收益。通過“保底收益+股份分紅”,讓村民更多分享發展成果。
四是錨定目標,百折不撓。30多年來,堰河堅持發揚“咬定青山、艱苦創業、務實擔當、敢闖敢干、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經年累月持續用力,實現漸變到突變的飛躍。在推進強村富民進程中,不管創業有多么艱辛,他們的決心從未動搖,緊盯“綠色崛起、強村富民”目標,堅守生態優先的戰略選擇,努力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架設通道,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正因為有足夠的定力保持發展道路的連續性,終于把貧困小山村建設成為全國聞名村。
五是黨建引領,強基固本。閔洪艷任堰河村黨組織書記30余年,始終保持本色,不忘初心使命,堅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至今仍是群眾信賴的“致富引路人”。在“頭雁”引領下,“兩委”班子擔當意識和能力水平持續提升,“兩委”成員分別擔任重點產業發展的負責人。他們創新推出“三三制”組織建設新模式,實行村黨委、村委會、合作社“三駕馬車”一套班子,使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在村黨委領導下實現“三方聯動”;實行村黨委會議事、村民代表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在基層治理上實現“三會治事”;實行支部聯產業、干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在推進發展上實現“三聯共建”。“三三制”有效地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了聚民心、干事業、促發展的強大合力。
作為綠色崛起“先行者”和鄉村振興“排頭兵”,堰河的典型價值在于其不僅具有可供借鑒的經驗,還在于我們可從他們的實踐中悟得一些啟示。
一是必須選準配強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堰河實踐表明,實現強村富民,關鍵要靠黨組織,而關鍵中的關鍵,就在于選準配強“領頭雁”。一個好的帶頭人,就能帶動形成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打造一支好的黨員隊伍,開拓一條好的發展路子,建立一個好的工作機制,營造一種好的發展氛圍。新征程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只有選準配強基層黨組織領頭雁,才能帶出好班子、建設好隊伍,才能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力推動農村全面發展。
二是必須找準符合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先推進產業振興。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子對不對,關鍵要看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是否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是否符合生態環境要求,是否符合市場供需規律,是否符合農民技能水平。堰河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兼顧政策環境、市場取向等實際,找到一條村民廣泛參與的產業發展路徑,激發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新征程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發揮各自獨特優勢,多業態融合發展,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是必須把準共同富裕這個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一產‘接二連三’,關鍵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要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堰河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對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股份量化基礎上,興辦合作社,培育壯大了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經營主體,實現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了農民受益增收,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保障了村莊各項公益建設順利推進。新征程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準共同富裕這個政治方向,確保致富路上“不落一人”,盡最大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不斷夯實安定祥和的社會基礎。
四是必須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目標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絕非易事,可能需要幾代人接續奮斗。堰河村抓住各個歷史階段黨的惠農政策機遇,選準路子不折騰,緊盯目標不歇勁,困難面前不低頭,挫折面前不氣餒,凝心聚力,不懈奮斗,終將舊貌換新顏。新征程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提升,必須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沉心靜氣抓發展,干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大勝,實現量變到質變。
五是必須精準落實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三十多年來,堰河村黨委全面落實黨的惠農政策,正確把握農村發展大勢,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振興之路。新征程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精準理解和落實“五大振興”的內在要求,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一體發展,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