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斐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不斷上升。在此背景下,國內社會對多語言多文化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英語作為廣泛使用的國際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文化的載體。在此過程中,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逐漸受到重視。大學作為培養大學生翻譯能力的中堅力量,在翻譯教學方面卻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學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開展方式、教師教學實踐和學生素質等方面,并且在日益加速發展的社會中愈加明顯,亟須解決。下面,基于相關翻譯理論,結合實際案例,從多個角度分析國內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以期在實踐層面改善翻譯教學,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為新時代的中國提供綜合型的高素質國際人才。
翻譯能力最本質、直觀的定義為將一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含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符號的能力。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翻譯能力逐漸成為翻譯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基于不同理論視角產生了自然觀、要素觀、最簡觀和認知觀等幾種主流看法。以喬姆斯基(Chomsky)為代表的自然觀認為雙語能力之間有互補關系,譯者只有具備源語文本的分析能力和譯語文本的產出能力,成為二元文化人,才能成為合格的翻譯人。要素觀認為翻譯能力是由若干子能力組成的,譯者在掌握有關語言、文化及專業領域的程序知識和陳述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相互關聯的子能力,并最終掌握綜合的翻譯能力。最簡觀強調掌握雙語知識、百科知識、技術知識、社會知識等基礎知識后提升選擇最佳譯本的能力。認知觀強調翻譯能力的交際方面,認為其為一種內化的交際圖式。這些視角不同、方式不同的研究都強調翻譯中跨領域的能力,從而為翻譯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翻譯教學在國外得益于先行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翻譯教學的中心從教師轉變為學生;翻譯教學者開始探索譯者的大腦機制;翻譯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外語教學與翻譯教學的關系更加明確。在國內,翻譯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改革步調仍然緩慢。從英語翻譯方面看,翻譯教學可以大致分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和專業英語翻譯教學,前者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后者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而言,從20 世紀的在大學課堂開展翻譯教學,發展到現在的要求綜合翻譯能力提升;從剛開始的只關注課堂,發展到學校課堂結合商業翻譯公司、互聯網等。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有一定的發展,在不斷改革,并相繼出版了很多專門針對英語翻譯教學的教材(官印、陳魏芳2022)。但是,落后于時代的翻譯教學觀念,如只要足夠輸入就一定會翻譯或翻譯人員只需要熟練掌握翻譯技巧即可等,都使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難以培養出全球化所需要的綜合語際人才。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學校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對教學大綱的過度依賴。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主要依托《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其中對語言的單項技能要求順序為聽力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翻譯能力。不僅將翻譯能力置于最后的位置,要求的內容也僅僅為“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結構清晰、語言難度較低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譯文基本準確,無重大的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要求較低。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因循《大綱》,并未給翻譯教學留下足夠的空間。課時安排少、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一直制約著翻譯教學。此外,高校在選擇和研發英語教材,特別是專門的翻譯教材方面并未有足夠的投入,使得學生和教師缺乏高質量的翻譯教材,英語翻譯教學淪為可有可無的部分。
部分高校沿襲多年前的課程設計理念和設計方式,忽略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和翻譯研究理論的發展,使得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缺乏整體規劃。一些學校參照《大綱》的要求,僅僅將翻譯作為聽、說、讀、寫的附屬部分安排課時,導致教師無法系統地教授翻譯理念和技巧并實踐操作。更有甚者,把翻譯課程列為選修課。除此之外,課程在教材內容選用方面也存在較大問題。學校選擇的教材往往關注理論和技巧,而忽視實踐,使學生存在理論和實踐相割裂的問題。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記住了一些規則條款,而沒有得到實踐指導,從而難以把規則內化為自身的能力(郭家宏2019)。另外,翻譯教學的課程設置還存在形式單一的情況。傳統的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課程設置圍繞教師展開。一堂翻譯實踐課很容易上成教師主導下的翻譯鑒賞課,導致學生聽完一堂課后筆頭產出寥寥無幾。一成不變的課堂模式使學生不僅參與度低,而且興趣寥寥。
除了學校外,教師作為教學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的來源之一。部分教師,特別是教齡較長的教師,已經習慣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更別說提升其翻譯素養了。一些教師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學術研究方面,教法偏保守,難以創新。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很容易忽略學生翻譯綜合素養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把翻譯課僅僅當作技能訓練課,給學生提供過多細枝末節的技巧,并企圖通過大量重復的訓練提升其翻譯的熟練度。加之一些教師過度強調目標語的產出質量,忽視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從目標語和源語異同角度提升學生的語際意識,使得他們的翻譯能力提高有限且緩慢。
中國大學生經歷過高考的洗禮,在英語學習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共性特點,即有較大的詞匯量,在閱讀和聽力等輸入題型方面能力很強,但是在作文和翻譯等輸出題型方面能力較弱。造成較低翻譯能力的根源性問題有兩方面。首先,我國大學生存在雙語問題,即理解問題和表達問題。我國的學生往往可以清晰地分析出英語原文的表層句法結構,卻無法明晰句子蘊含的深層意義。如“Every man has his right.”這句話,學生很容易分析出其句法結構為“主謂賓”,并翻譯出其表面含義:“每個人都有他的權利。”原文中的his 表達的并非“他”,而是Every man,因此原文應譯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權利?!背死斫饽芰Φ那啡蓖?,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在互聯網不規范的語用影響下也逐漸變差。英譯漢翻譯能力往往是母語能力的體現。除了翻譯能力較差外,大學生對翻譯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認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少用到翻譯技能,或者有翻譯軟件取而代之,因此上課往往敷衍了事。
翻譯并非單純的語碼轉換,而是譯者在科學翻譯理論指導下,基于具體情境,復雜的社會、文化和自身認知經驗、邏輯能力,在交互的兩個語言世界之間的創造行為。因此想要培養具有高階思維、綜合翻譯素養的大學生,就必須從多個方面作出努力。
國內高校應改變以往的英語教學觀念,把翻譯能力這種輸出型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在重視輸入的同時更重視輸出。學校要意識到翻譯教學的重要性,把培養高翻譯素養學生作為翻譯教學的目標。翻譯素養具體包括語言素養、知識素養、策略素養、數字素養、批判素養和社會素養。學校在翻譯課程安排過程中應注意翻譯內容和形式的綜合性、復雜性。這要求學校在教學資源的分配上向翻譯課程傾斜,不僅為學生安排足夠的課時,提供必需的設備設施,而且為英語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更新翻譯教學理念、提升教學和翻譯素養,從師生兩頭同時提升翻譯教學質量。
國內的翻譯材料選擇以文學翻譯材料為主,同時存在偏理論、重技巧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倚重現有教材容易陷入教學僵化、無聊乏味的境地,因而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選擇多樣的材料。首先,教學內容應偏重非文學翻譯材料,重視豐富實踐材料。根據李長栓(2008)在《非文學理論翻譯與實踐》中的描述,文學翻譯在翻譯中占比不超過5%,然而在一些大學翻譯教材中卻占到50%以上。文學材料在工作生活中的使用場景有限,過度關注文學翻譯導致學生的非文學翻譯訓練不足,在畢業后的工作生活中也無法再次實踐鞏固。其次,翻譯內容選擇應做到手口并重。目前的大學翻譯教學教材仍以筆譯為主、口譯為輔,這既不符合國際化背景下人與人交往的現實,又不利于學生雙語思維的培養。筆譯教學訓練很大程度上是寫作能力的訓練,而人們在寫作時仍然以母語思維為主,因此大量的筆譯主要提高的是母語思維能力。而英語思維需要通過對話訓練,形成不假思索的“意識—英語”的直接輸出,而非“意識—漢語—英語”這樣的思維過程。再次,教師應利用信息化方式,不斷豐富教材內容。
翻譯教學在國內仍然依賴教師的課堂傳授和課后練習相結合這樣一個較簡單的模式,缺乏多樣的環節且以教師為主,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教學過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立足翻譯理論,考慮學生的具體特征而展開。首先,在課程設計中重視科技的運用,納入并重視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在教學中設置專門的環節,通過教師、學生、計算機的交互,提高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其次,教師應清楚地意識到翻譯實踐的情境性,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翻譯過程并不斷提升翻譯能力。比如,在教學商務翻譯時,教師應撰寫商談劇本材料,給出翻譯指導,先交由學生翻譯,再讓他們在課堂上表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翻譯的不足,進而改善。再次,教師可以將翻譯材料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翻譯材料,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教師應重視利用課程中的差異對比、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雙語思維能力,從而將翻譯能力的提升作為一個多種形式合力的結果,而非教師單方面輸出的結果。
教師的綜合能力既包括學科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又包括文化素養、社會素養、策略知識、邏輯思維能力等。翻譯教學對教師而言既是一個教授的過程又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學”不僅是從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中學,更重要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到無處不學。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將國內外先進翻譯理念融入教學,對落后的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創新教學策略,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投入度。除了通過期刊、論文、專著關注翻譯和翻譯教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國外相關論壇提高自身的翻譯實踐能力,將理論研究有效轉化為實踐操作。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關注社會熱點和文化要點,將社會生活融入日常教學內容,從而提高翻譯課程的現實性,同時應不斷豐富跨文化知識。語言不僅是知識的載體,還是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最初的形式(戚雨村1992)。文化是一門語言真正的靈魂,這也就意味著在語言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文化的影子。貧瘠的文化土壤難以結出豐碩的語言果實。因此,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者,應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并且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讓文化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流動起來,真正讓學生學會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翻譯交際能力。
當今,英語翻譯對于我國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它能為我國新一代打開一扇通向另一個文化世界的大門,也為培養綜合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國內高校翻譯教學的種種弊端,學生的翻譯學習備受掣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自內而外綜合性的改革,不僅涉及學校的開課理念、課程設計和內容選擇等方面,而且涉及教師的觀念改變、教法提升和素質培養。只有在教學各個參與方的合力之下,國內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才能從根本上發生改變,爆發出新的活力,從而真正起到培養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綜合型語言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