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曉璇 孝紅波
中介理論是由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Vygotsky),以色列教育家、心理學家費厄斯坦(Feuerstein)等提出并不斷完善的理論。費厄斯坦提出了中介理論的12 個特征,分別是現實意義、長遠意義、共同意圖、勝任感、對自己的行為的控制、確定目標、挑戰性、認識變化、積極的態度、合作精神、個性、歸屬感(郝鴻耀2007)。
國內對于中介理論的研究開始較晚。張智(2001)對維果茨基的中介概念進行了系統分析,把中介概念分為元認知中介和認知中介兩種類型,鼓勵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并為教學提出了合理的建議。楊宏飛(2002)認為中介理論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中介理論過分強調認知成分分析而忽視整體發展水平,不利于在教學工作中評價學生的整體認知發展階段。曲文婕(2004)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200 多名英語教師和英語專業學生對中介理論的認識及課堂實踐,得出大多數教師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觀點。孫建蕾(2008)探討了中介理論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習材料、學生與學習任務、學生與學生四種互動關系中的具體作用。
中介理論認為,兒童的學習從出生起就受到周圍環境的干預和影響。費厄斯坦把在兒童的學習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稱為中介者。在教學中,教師是最主要的中介者。中介理論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發揮中介作用并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中心,是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教師素質的提升,大多數課堂已擺脫此教學方式。然而,仍有少數教師未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難以真正融入課堂,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教材是課程標準直接而全面的體現,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單元整體教學,要求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教育部2022)。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準確、深刻的解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僅帶領學生進行教材表層知識的學習,限制了他們的思維,不利于他們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展。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死記硬背,無法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難度的增加,他們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長此以往,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滿足,無法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將英語學習視為一種負擔。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方式比較單一。雖然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促進了形成性評價的發展,但是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將階段性測驗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重要指標。同時,教學評價仍以教師為主,學生未能有效參與評價過程。胡明蓓(2022)認為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學的良性發展。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對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知識一帶而過,未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關注度不高,難以產生文化歸屬感,這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養,也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核心是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活動。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教學,更加突出教師的中介作用。《課程標準》指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育部2022),堅持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及遷移創新類活動中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運用所學知識,在真實的情境中不斷練習,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王薔、蔣京麗2023)。《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建議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著教師的指導作用,重視教師的中介地位。
中介理論將任務意圖分為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現實意義指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一項任務時,應使他們明確任務對其自身和社會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并且明確在任務中要“做什么”和“怎樣做”。長遠意義指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當前的某種學習經驗的長遠意義,激發學習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郝鴻耀2007)。任務意圖在《課程標準》中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一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樂學、善學。《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不僅要關注“學什么”,更要關注學生是否“喜歡學”,以及“如何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學習,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樂學、善學。
二是教師的教學評價應著眼學生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引導他們設立學習的長期目標,體現評價的“增值性”。
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程標準》明確將學習能力列為核心素養和總目標之一。《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編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教育部2022)。
中介理論認為,教師應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接下來的挑戰。成就感在《課程標準》中主要體現為等級劃分和教學評價。
《課程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任務劃分為三個等級,從不同角度對核心素養、課程內容進行了學段目標劃分。《課程標準》建議3—4 年級學習一級內容,5—6 年級學習二級內容,7—9年級學習三級內容,并且設置“預備級”和“級別+”。“預備級”主要滿足1—2 年級的學習需要;“級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選擇。為不同階段的學生劃分等級體現了分層教學的要求,使知識難度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有利于他們產生自我效能感。
在核心素養方面,《課程標準》從感知與積累、習得與建構、表達與交流三個方面對語言能力進行階段劃分;從比較與判斷、調試與溝通、感悟與內化三個方面對文化意識進行階段劃分;從觀察與辨析、歸納與推斷、批判與創新三個方面對思維品質進行階段劃分;從樂學與善學、選擇與調整、合作與探究三個方面對學習能力進行階段劃分。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六要素(包括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分別進行了階段劃分,隨著級別的增加,學習內容不斷豐富,要求不斷提高。像“語篇”“詞匯知識”“語篇知識”增加了“三級+”級別;“語言技能”增加了“一級+”“二級+”內容,并且將第三階段進行了細分:“三級—7 年級”“三級—8 年級”“三級—9 年級”“三級+”。
《課程標準》更加重視“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評價應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標準》建議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此外,教師在評價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進行經常性的自我反思,在學習—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中介理論所強調的歸屬感指教師要使學生感到自己屬于一種團體或一種文化。歸屬感在《課程標準》中主要體現在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兩個方面。
《課程標準》中,文化知識相關內容占比較大,除了有文化知識學段目標、文化意識學段目標等專門模塊外,在核心素養模塊中也對文化內容進行了三級分類。
文化意識在總目標、核心素養中均有體現。文化意識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認識并尊重文化差異性,提升文化鑒賞能力。李芳菊(2023)指出,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讓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既不能出現抵制英語學習的行為,也不能出現“西方至上”主義的思想。
培育文化意識被列為課程總目標之一。《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教育部2022)
《課程標準》劃分了文化意識學段目標,對每階段學生要求達到的文化意識從“比較與判斷”“調適與溝通”“感悟與內化”方面進行分類。3—4 年級為一級,5—6 年級為二級,7—9 年級為三級,三個等級之間層層遞進。
《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從物質文化知識和非物質文化知識兩個方面進行分類。同時提出:“文化知識的學習不限于了解和記憶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發現、判斷其背后的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部2022)《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進行三級分類,內容要求逐步增加。例如,一級要求學生掌握人際交往中英漢表達方式的異同,不同國家或文化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不同等;二級增加了文學、體育、藝術等方面的內容,如體育精神、價值觀、文化多樣性等。三級文化知識更加深刻,包括文學作品的寓意、中外代表人物的優秀事跡及其中蘊含的哲理等。
當前的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并進行調整,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情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挖掘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教育教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此,以中介理論為基礎,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教師提出教學建議: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師應意識到絕不能固守傳統的教學風格,即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采用“一把抓”“填鴨式教學”等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中介作用,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教育改革的推進使得眾多教學法被引入英語課堂,很多教師盲目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開展英語教學,而在實施過程中,卻并未告知學生任務的目的和意義,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時,應使他們明確任務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幫助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課程標準》更加重視“教—學—評一體化”的評價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評價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并且將學生的日常學習評價和階段性考試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中不斷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效能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中介作用。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生傳授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及情感管理策略等學習策略,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我控制力,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并充分發揮中介者的作用,引導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發展特點和長處,并對他們進行引導,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傳遞,將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課程標準》的頒布無疑為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要想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中介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為他們的學習指引方向,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