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只在某個學科或專業領域擁有相應知識的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真正的優秀人才往往既具備深厚的專業基本功,又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遷移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自身專業的基礎上融合多方面、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由此可見,多學科協同育人在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過程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育部2014)。英語學科往往以語言教學為媒介,融入多領域的知識與素養,在學科協同育人的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同時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下面探究多學科融合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借其他學科的知識之“石”,攻英語學科素養提升之“玉”。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篇承載表達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本素材(教育部2022)。在學習語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各種類型的情境。如果這些情境僅僅被用于幫助學生學會語篇中的單詞、句式及語法知識,就是一種教學資源浪費,并不能充分發揮語篇的育人價值。教材編者對不同語篇的主題與特色各有側重,有的偏向文化熏陶,有的注重科普介紹,有的突出數理邏輯,有的普及生活常識。語篇不僅承載著英語教學素材,還常常包含多學科的知識及真實問題的解決方式,而這些因素往往是隱藏的,需要教師深入解讀語篇,從而真正發揮語篇的育人價值。因此,從學生學習語篇的角度而言,多學科融合的語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運用多學科知識,提升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師教學的角度而言,通過多學科融合的語篇教學,既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過程中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要遵循一些原則,其目的是服務英語語篇教學,幫助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語篇內容,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適恰融合指其他學科的知識能與語篇學習適合、恰當、自然地融合,而不是強行刻意地拼湊。根據語篇的主題和特色,教師應選擇與語篇相契合的多學科知識,對語篇進行多層次的解讀與補充,既強化語篇的主題,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又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多學科知識的涵養,提升整體認知水平。如果強行融入不相關的或者關聯度低的知識,就會使學生感到突兀,不僅難以達成教學目標,還容易影響英語知識的學習。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 的語篇教學中,教師適當融入關于年的由來、紅包的歷史等歷史知識,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探索中國歷史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感。如果在該語篇教學中強行融合關聯度低的內容,如煙花的顏色、爆竹的個數等美術和數學知識,就會沖淡語篇的主題,割裂學生的思維。
難易適度指教師在選擇融合的教學資源時,首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水平及學習情況,并嘗試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英語文化基礎,選擇相應難度的其他學科內容融入教學。同時,在安排融合的學科內容時,教師要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引入英語學科,通過結合其他學科內容的方式,不斷拓展英語課程資源。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5 Seasons 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圍繞一年四季展開,在拓展延伸教學環節,教師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一年中沒有明顯四季區分的地區,如西雙版納、冰島等。通過對相關地理知識的介紹,調動學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一年中季節情況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自然的探索欲。如果教師在該語篇教學中增加關于季節形成原因的專業地理知識,其中難免會涉及一些專業術語,如地軸傾斜、地球公轉等,這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主次分明指教師在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合到英語語篇教學中時,遵循英語語篇教學為主、其他學科知識為輔的教學原則。在英語語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考量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得到培養。在英語課程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的目的首先是服務上述兩者,其次才是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提升能力。如果在語篇教學過程中過于偏向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入,甚至喧賓奪主,就脫離了多學科融合的本意。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6 Colours 的語篇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顏色的形成和變化,播放一些物理變色實驗視頻,引導他們仔細觀察視頻中出現了哪些顏色,哪幾種顏色混合后可以形成什么顏色。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激發學生英語表達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們了解顏色的形成,使其初步感受物理的奧妙。教師如果為了創造課堂情境,直接在課堂上做物理實驗,不僅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實驗本身,反而將該語篇的學習目標拋之腦后。這樣的情形不僅會偏離課堂學習目標,還會降低教學效率。
勞動教育是時代對新人培養的重要內容和必要途徑。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同樣重要。小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編者在教材內容中融入了很多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在研讀教材語篇時要善于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能力發展水平,適當融入勞動教育,從而實現在英語教學中以勞動教育引領其他“四育”,共同促進他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描述了邁克(Mike)兄妹在星期六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場景。這是一篇很好的融合勞動教育的英語語篇。在學生學完語篇后,教師讓他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Do you do house work at home?(2)What housework can you do at home?(3)Is it important for us to do housework at home?Why?讓學生從學習語篇中邁克兄妹幫助父母做家務過渡到對自己的審視,思考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參與了家務勞動,自己在家里能夠幫助父母做哪些家務,明晰參與家務勞動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同時引導他們思考參與家務勞動是否重要,使他們進一步深刻了解自己參與家務勞動的意義,即提升勞動能力,做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使家庭和睦。為了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教師在本堂課的作業布置中增加以下任務:根據自家情況,自主列出家務清單,勾出自己可以做的家務及自己想要學會的家務,并用圖片或視頻記錄自己所做的家務。
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圍繞制作水果沙拉展開,但只涉及一些水果類單詞及最終的水果沙拉成品,并沒有具體介紹水果沙拉的制作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勞動體驗感,同時融入勞動教育,教師在鞏固提升教學環節讓他們思考:“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幫助他們梳理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驟:(1)Wash the fruit.(2)Cut the fruit.(3)Mix them.(4)Add the salad cream.(5)Share with each other.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將帶來的水果按以上步驟展開組內分工合作,制作水果沙拉,最后進行班級水果沙拉分享會。這種活動不僅讓學生真正參與勞動過程,學會一項勞動技能,還讓他們體會到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在英語語篇教學中適恰地融入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與內化知識,還能夠鍛煉他們的身體與勞動意識,培養他們的道德與勞動精神,提高他們對已學知識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宋嶺、張華2020)。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既有自然屬性,又有人文屬性,在各學科的聯絡中起樞紐作用。在一些小學英語語篇中,隱含了部分待挖掘的地理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語篇的特點,適當融入地理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同時促進他們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真正實現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為楊玲(Yang Ling)、蘇海(Su Hai)、邁克、劉濤(Liu Tao)等討論各自的上學方式,包括步行、乘地鐵、坐公交等。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展示一些因地理位置差異而采取與以上交通出行方式不同的上學方式的國家或城市,如美國阿拉斯加的學生乘坐雪橇去學校,蘇格蘭帕帕韋斯特雷島的學生靠擺渡去學校等。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了解更多不同的上學方式,初步感知因地理位置不同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差異,激發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又如,滬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11 Water 的Read a story 板塊的語篇The journey of little water drop 描述了小水滴的旅行:從海里受熱蒸發到天空,在空中聚集然后受冷空氣影響降落回歸流到河里、山間,再被樹木吸收。為了讓學生了解水循環的概念,教師將我們的母親河——長江的地圖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我們長年累月地從長江取水來滿足生活和生產所需,為何長江水沒有干涸?
2.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否與水循環有關?
3.水循環能夠使我們的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
學生在學習語篇并結合生活實際的過程中發現水可以再生并循環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長江三角洲的相關地理知識,拓展水循環的影響,深化他們對水循環作用的了解。之后,教師展示一些生活圖片,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但是是有限的;如果不保護水資源,隨意浪費,就會出現水質變差甚至缺水的現象。通過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實現知識、素養及情感的全面發展。
學科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從教育的本質或者教育功能的落實來看,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主要功能是使其學會思維。學會思維順應時代的要求,是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抓手(潘小福2020)。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在英語語篇教學中適當融合數學思維對提升學生的學力、抽象思維及促進其左右腦的協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3 How many?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描述了邁克和海倫(Helen)向朋友展示自己收藏的心愛之物,涉及物品個數的數字教學,教師如果直接教授數字,既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數字的學習失去實際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結合小游戲進行數字教學,如設置一些加減法和找規律的題目,讓學生在數學游戲中學習、運用英語表達,并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3 Asking the way 的Story time 板塊的語篇圍繞蘇海給楊玲指路,告訴她如何到達他家,最后楊玲在警察的幫助下到達蘇海家展開。故事中包含了一些方位詞,這和數學中方向與位置的知識學習不謀而合,在語篇教學的拓展運用環節,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英語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如閱讀下面的小短文完成練習:
Mike is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He always goes to school by bike.His school is in front of his home.It is 600 meters away.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every Tuesday,he goes to the gym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his friends.The gym is on the right of his home.At weekends,he often goes to the shop with his sister to buy some fruit.The shop on the left of his home.
1.Where are the gym,Mike’s school and the shop?Please write down on the picture.
2.Which is farther?From home to gym?
學生在閱讀該文本解決問題時,需要結合數學知識進行合情的推理和演繹。這對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將英語語篇學習和數學練習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具體向抽象邏輯逐步過渡。
多學科融合的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師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突破教學瓶頸,還有助于學生提升學力、拓寬學習路徑和開拓思維,提升綜合素養,成為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當然,多學科融合的具體實施尚有諸多不足需要完善。比如,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與能力有待提升,除語篇教學外的其余教學板塊是否適用等。對多學科融合的原則也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繼續深入研究和挖掘。多學科融合作為新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如何被更好地應用到英語教學中發揮它的價值,還需要后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