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行
沈陽城市學院,遼寧 沈陽 110112
應用型高校藝術類專業基于學分制環境,開展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與方式創新改革,可為課程課堂教學有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以此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發展[1]。因此,創新改革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擁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特色底蘊,極易促使學生感悟真善美,養成健康審美情緒情感,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看待社會與人生,且可推動學生思想品德養成、文化素質與心理素質提升,同時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與完美人格生成,在促進高校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校藝術類課程早已無法滿足藝術教育需求,必須針對性創新改革,以順應新形勢發展動態[2-3]。
新媒體技術誕生與新媒體平臺興起,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信息獲取途徑,而新媒體突出性特征體現于可滿足學生碎片化休閑娛樂需求,可滿足隨時隨地表達自身見解與傳播信息的需求,促使新媒體平臺涌現了海量豐富資源,其中不乏藝術類課程及教育資源,其質量參差不齊,而高校學生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價值觀尚不穩定,極易受外界影響,并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與素質培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積極采用新媒體環境優勢,轉變藝術類課程教學方式方法與課程體系,以順應新形勢的發展動態。
高校藝術類課程開設與教學是基于國家政策規定指導開展的,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藝術教育,尤其是2015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2014 年1 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發布均明確指明了藝術教育方向與途徑。2006 年3 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目標在于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創新能力、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同時促使大學生養成完善人格。所以,高校應遵循其進行藝術類課程設置。尤其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類課程早已逐漸脫離當前實際情況具體需求,高校應由課程教學實際情況著手,考查學生藝術素養,明確學生藝術能力,以針對性改革藝術類課程。
就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而言,其關鍵在于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優秀人才,而重點在于全面構建獨具院校特色的藝術類課程品牌。在實際中高校應側重于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自主意識與自主能力進行培養,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藝術特色品牌建設,健全藝術特色,基于專業技能為導向在學習中側重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耦合,為后續發展打造良好氛圍與條件。同時,應用型高校還應重新塑造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但是不可忽視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積極正向引導學生實踐操作,自主探尋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實習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合理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更新藝術類課程教學理念不再局限于單純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而是應針對性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以指導學生藝術創新,構成獨屬特色,以引領潮流。此外,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理念創新,還應進一步呈現于藝術類課堂中,教學形式靈活且多變,內容新意突出,藝術實踐活動則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操作為載體,針對性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4]。
新形勢下,應用型高校應針對藝術類課程適度優化課程結構,強化網絡課程體系建設,以進一步實現學生個性化教育目標。一是在藝術類課程中融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拓寬課程渠道,并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及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有效推動學生熟練掌握更完善的專業知識內容,演變為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汲取者。所以,高校應就實際情況適當轉換藝術類課程已有知識體系,有效應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與實踐教學相適應的理論教學,并就網絡平臺全面開展與之相適應的線上教學活動,具體研發校本課程,轉變單一式藝術類課程模式為線上學習、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趨向于培養學生良好藝術實踐能力與素養。二是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還應充分合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打造健全的微課教學體系,通過微信訂閱號功能進行藝術類課程公眾號設置,配置視頻播放、檢索、查閱等一系列功能,以助于學生基于訂閱號自主檢索所需教學資源。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微信群聊天功能,構建交流群,組織安排學生定期交流互動,以此既可以確保課程教學實效性,又可以提高藝術類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5]。
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應構建高質高效就業導向機制,創建健康和諧的就業平臺環境,以豐富并共享教學資源,促使學生基于既有教學資源平臺實現能力提升與長遠發展。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在于就業,實現人才與市場的無縫銜接,因此高校需有機整合既有課程教學資源,打造人才創業平臺,以此促使藝術類人才綜合實力與素質得以充分發揮。此外,還應強化應用思想融合于人才創業平臺,基于人才創業平臺構建藝術類人才創新創業考核評價機制,以動態化優化管理人才創新創業,促進藝術人才創新建設,鼓舞學生通過創業平臺自主發揮自身獨特性優勢。為持續推進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進程,可就自身實際需求與特色藝術品牌構建人才評價體系,在衡量其范圍之內融合學生特色藝術品牌建設,從而提升特色品牌建設效率與質量,鼓勵學生以創新視角對待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自主創新意識與能力。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整合并共享教學資源,推動學生實時溝通交流,創建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前提的創業平臺,深化學生彼此之間的藝術交流與學術交流,并就品牌藝術特點設計完善且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充分保障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改革。
在網絡技術與新媒體技術持續更新發展趨勢下,新媒體平臺誕生,就藝術類課程而言,高校也需與時俱進,基于信息技術制作或引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以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線上學習課程體系,以便于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促使由于多重因素無法兼顧的學生可以課后線上學習吸收藝術類課程知識。在此過程中,線上教學可注重藝術理論教學,線下教學可注重藝術實踐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藝術創作活動,真切感受藝術美,學會品鑒藝術作品的美,以強化學生藝術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就藝術類課程而言,線上課程應切實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勢,以檢索豐富教學視頻與資料制作微課,通過微信、騰訊會議、釘釘、易班等平臺傳輸或者在線教學,促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便可完成課程學習,感受藝術感染,從而養成良好藝術素養與內涵。
為健全藝術類課程教學模式,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制定,需要進一步順應社會人才需求,以有效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與藝術素養為前提。
第一,采取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任務書、分析任務書、三次修改、成圖、總結分析等完成整個流程的教學方法,可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將藝術知識應用于實際。同時,采取工作室制度培養學生藝術類專業能力與素質,以實現教學實踐研究與實體創收,在有效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同時,實現產教融合,“雙師型”教學。
第二,采取模擬教學方法,即就勝任職業、社交、個人行為情境的實際需求積極開展學習,打造培養組織能力的環境,就實際情況教師以客戶身份或者教師角色提出指導性原則或者深度討論問題,為藝術類課程教學組織提供多重機會與過程性評價的可能性。就藝術類專業能力培養采用模擬教學法以開展加強訓練,促使學生明確自身職業身份,獨立完成整個訓練過程,并充分接受教師的面試提問,以交流溝通全方位回顧崗位目標能力。
第三,采取角色扮演教學方法,即致力于有效培養學生社交能力,在藝術類課程教學中,學生基于用戶與設計師等角色視角,感悟身為客戶或者設計師需求與理念之間的融合性與矛盾性。教師與學生積極討論也可演變為客戶與設計師之間的討論,以助于學生樹立良好且健康的崗位實踐理念。
第四,采取校企合作教學方法,以此與工學結合高度契合。以企業人才骨干為教師,基于教學培訓實現合作就業,構建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機制,組織學生或團隊模擬操作流程,基于企業導師與課程教師雙重指導完成項目教學,以實現學生合作能力與意識培養,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強化學生市場需求應變能力,提升學生崗位技能與職業素質。
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師應全面強化實踐教學,轉變既有實踐教學被忽略的不良現象,創建更高效直觀的課堂。
第一,教師應就藝術類課程特點持續豐富完善教學資源,注重實踐教學活動開展,舉辦與學生個體特征相符的教育活動,使得學生擁有更充足的實踐學習機會,以實現學生藝術創作水平與素養全面培養。
第二,藝術類課程教師還可利用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就教學知識內容針對性設計極具趣味性的學習視頻,并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可基于問題學習、思考,以達到自主課前準備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正向引導學生所學知識內容的主體以交流、思考和討論,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有序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基于此,藝術類課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動機,還可以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或者獨立研究相關專業技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基于“互聯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活動以充分掌握實踐技能,形成創造性思維與拓展性思維[6]。
想要進一步推進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創新變革進程,提升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促進藝術類課程教學品牌建設,加強優秀師資隊伍建設已是必然趨勢。現代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師資隊伍能力毋庸置疑,但實踐能力與實踐經驗卻相對匱乏,且教師創新認知偏差突出,致使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活動開展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高校應針對藝術類課程教師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專業培訓,以促使教師熟練且全方位掌握課程相關知識和技能,通過知識實時更新與吸收,切實提升專業素養,并且教師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還應注重能力提升,以及積累相關經驗,由多視角提高自身藝術專業能力與素養,適度轉變教學觀念,優化創新意識與理念。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具備良好創新意識,才能夠為學生提供獨具創新性的藝術類課程教學活動,從而才能進一步實現學生創新意識培養與創新能力提升。在具體藝術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性設計教學活動,創設健康且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實踐活動,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全面培養,并科學合理規劃藝術實踐活動。就藝術類課程實踐活動設計教師也應高度重視創新性,有意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以創新眼光看待并解析相關問題。藝術類課程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所以教學時應側重課程有序性和全面性,就藝術發展具體規律針對性培養藝術應用型優秀人才,從而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應用型高校藝術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高度契合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改革過程中應適度轉變教學理念,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師資建設、教學資源整合等多層面著手,助力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