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濱江實驗小學 黃利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主題列入英語課程內容的第一要素,強調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實施課程教學,并明確指出教學要“引領學生在主題意義探究中,學習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整合性地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體現正確價值觀,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顯而易見,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主體參與下的完整性學習歷程建構,這與杜威提出的“一個經驗”是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審美活動的完整表達在內涵上是一致的。但長期以來,語篇教學過度關注詞匯和語法知識,聚焦語言技能和技巧訓練,常常忽視學習歷程的完整性,尤其是教師在語篇教學時缺少從課程整體實施高度的思考和設計,導致教與學的過程往往呈非連續狀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經驗而非一個經驗。
“一個經驗”具有連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首先,它要求前后教學之間的關聯進階,有利于教師跳出碎片化知識點教學困境來建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構起對同主題語篇的整體認識并形成學科思維。其次,建構“一個經驗”是站在系統發展、整體把握的高度對語篇進行全面性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驗知識之間以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建立一個融會貫通的認知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經驗。
首先,“一個經驗”的建構需要師生深度研讀語篇,掌握語篇主題的結構性和功能性價值,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和學科思維方式。其次,“一個經驗”的獲得強調知識的內化和遷移,要求學生能夠基于對主題意義的理解生成新的認知、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真實情境中復雜問題的解決提供思維路徑和行動指南。這些都為深度學習在課堂發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個經驗”的形成強調完整的學習歷程和自我建構,要求學生用跨課時、跨單元、跨教材的視野和大主題意識建立起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整體認識和深度理解。學生在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這樣的歷程正有利于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等核心素養的融合互動、協同發展。
“一個經驗”的建構具有整合性、連續性、完滿性和審美性的特質,這在語篇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深化對語篇主題和學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形成邏輯性較強、對未來學習更有支持意義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學科素養目標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下面,以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為例,探討如何在語篇教學中建構一個完整經驗。
新課標指出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確定目標,兼顧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情感體驗等的協同發展。因此,語篇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指向知識與能力、思維與認知、智力與情感的整合,又要結合語篇主題和學生實際情況,建立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架構并建構一個更加完滿的經驗。要讓“一個經驗”在課堂完整落地,教師首先要打破教學側重知識傳授的固有思維,避免將經驗單純看成智力活動,隔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把經驗變得似有實無。筆者認為,語篇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建立前后內容之間的關聯,整體上立足大單元,但又不局限于大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是指向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探究,也可以指向跨單元、跨學段、跨學科的綜合學習。其次,目標要指向建立教學內容與生活、知識與自我的多維聯結,既引領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又要讓學生能在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方法和策略等表達個人對主題的認知、態度、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完成從學科知識、一般能力到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轉化,并形成一個經驗。
比如,將語篇“Helping our parents”的目標設定為:1.能在主題對比、情境分析、問題解決中理解如何有意義地過好周末;2.能主動探究語篇中的內隱信息,養成從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形成跨文化意識;3.能結合實際作出思考,表達對housework、helping parents 等的正確態度和觀點。三個目標立足“系統知識建構、文化意識形成、思維能力進階、學力結構完善”等核心素養的發展來設定,突顯了對“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課時主題觀念和“勞動習慣與熱愛勞動”的單元主題觀念的探究,同時又跳出單元,聯系前一階段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確立“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的大主題觀念。這種基于整合性的目標設定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語篇主題意義,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經驗。
杜威強調,只有連續,經驗才能積累,也才有價值。但是,杜威所說的連續不是機械的連接,亦不是一個階段(部分)對另一個階段(部分)的覆蓋,而是每個階段的融通,包括知識、能力、價值的融通,最終納入“一個經驗”的整體之中。在語篇教學中,一個完整的經驗需要學生基于對多個語篇,甚至是多個單元主題的連續深度學習才能生成。一方面,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引導他們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新知識等重新進行編碼,實現知識邏輯和認知邏輯的有機結合,建構起自己的理解,這是新知識、新經驗生長的正確途徑。另一方面,英語教材在主題、語篇編排上呈連續性和漸進性,客觀上要求教師以大視野去深度解讀教材,對同主題的語篇進行整體設計,體現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幫助學生喚醒已有經驗,促進新知內化并形成結構化知識和更完整的經驗。
比如,在學生初步感知語篇“help our parents do housework”的主題后,筆者呈現(五上)Unit 7At weekends的課題和插圖,引導學生回顧語篇并提煉主題“Do housework at weekends and love your family members”。然后再讓學生將這兩個單元的主題進行對比,并說一說其中的關聯和不同之處。學生在對比后得出結論:(五下)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和(五上)Unit 7At the weekends是從不同視角談論周末活動,(五上)Unit 7 側重表達周末活動,倡導參與家務勞動,(五下)Unit 5 則重點描述家務勞動,突出關心與分擔。兩個語篇在主題和內容上屬同一范疇,但成遞進關系。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在前后兩個語篇間建立聯系,厘清同主題范疇語篇中隱藏的育人目標和觀念,建構并生成更上層的主題大觀念:關愛親人和參與家務勞動都是每個孩子的義務。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建構具有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主題觀念大框架,建立起系統性和完整性的知識體系,并逐步建構對同主題知識、文化的完整認知,從而促進更完整經驗的形成。
一個經驗視角下的語篇學習通常包含語篇解讀、主題探究、概括內化、實踐應用幾個環節,追求一個完滿的歷程。這里的完滿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生親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從而擁有一個經驗;二是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等素養協同發展的完滿。
首先,經驗的形成始于感知。比如,讓學生瀏覽課題后概括出語篇的主題是“Helping our parents?”,然后以“What can we do to help our parents”引導學生思考并表達。在此基礎上,呈現Helen 做家務的插圖,讓學生感知語篇背后的文化習俗,理解西方國家的孩子通常在很小的年紀就要參與家務勞動,幫助家長做家務是體現家庭責任的途徑之一。通過題目和插圖,學生能快速感受語篇的主題并初步建立起“參與家務勞動”的小觀念。其次,經驗的豐滿離不開學習者的自我概括。比如,根據語篇中“Tim is sleeping. Ben,the dog is sleeping too.”內容引導學生思考:Ben is a dog. Is it a family member? Why?在文化對比中引領學生理解西方文化對寵物的理解、愛護和尊重,進而加深對家庭和愛更深層的理解。此外,學生在思考中由“熱愛勞動”的課時小主題觀念走向“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的大主題觀念,有利于深化對主題意義的把握和理解。最后,經驗的完滿必須要在生活中落地。比如,在學習語篇第一段后,向學生提出:“Suppose your mother is cooking breakfast now. What are you doing? ”“If you go to your grandparents’house at the weekends. What will you do?”學生隨著開放性問題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在交流和討論中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總之,只有當學生在語篇主題意義探究中經歷過學、思、用的過程,才會真正感受學習過程的完滿,教學才能做到“教”與“育”的完滿,才會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經驗的建構既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情感活動和審美活動。從杜威對一個經驗的闡述看,完滿經驗的獲得不僅表現為學習歷程的完整,而且要求學習者在這過程中獲得審美感受。這種審美感受一方面來自學習者親歷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學習者在經驗獲取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又是學有成效的顯著標志。
例如,在學生理解語篇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語篇文本和插圖中的一個信息差與學生展開對話。
T: It’s afternoon.Where’s father? What is he doing?(利用爸爸不在插圖中的信息差激發思考)
S: Maybe he’s working in a factory.
T: It’s weekend.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don’t work at the weekends.
T: Father is good at gardening. (給出線索,引發學生思考)
S: Maybe he’s in the garden. He’s growing flowers.
T: Will the children help him?
S: Of course.
通過對話,學生在分析、判斷、探究、評價和創造中深化對語篇主題意義的認知,情感體驗得到豐富。面對是否會和家長一起做家務的提問,“Of course”既是真情流露,也是學生價值判斷形成的標志。值得注意的是,為方便和準確地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評價活動應指向學習目標并在活動中落實,因為只有在做事情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素養的需求,才能獲得素養,才能體現素養。實踐也證明,要避免把“情感體驗”變成講大道理,最好的辦法是使之伴隨一個經驗形成的歷程,讓學生融入情節和角色中,積極體驗語篇中主人公的經歷,感受角色變化,潛移默化地生成情感體驗,形成經驗。
綜上所述,在語篇教學中以建構一個經驗為路徑,對語篇所承載的知識和內涵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實踐,讓學習過程更具整體性、完滿性和系統性,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領會主題、提升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