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城東小學 王紅娟
作業導學的設計不僅反映教師對學生學業進程的深度研判,其內容的多寡與過程的調控更對學生學習質量常態提升及能力素養發展趨勢產生深遠影響。“雙減”視野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導學設計,不能只做簡單加減計算,更應從主題提煉、素養體系、作用整體等方面綜合考量、全域布局、體系推進,將語文作業潛移默化成全體參與者的語文生活,并由此催生締結指向素養全面提升的學生“生長者聯盟”。
傳統文化視域下,主題串聯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集約資源,以跨越語文作業的時空邊界聚集任務群,溯源學習本質,打破機械定式,扭轉長期以來積重難返的中小學教育教學應試化、短視化、功利化三大問題,體現作業過程交互、共享、創造的特質。
加德納曾尖銳地指出: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雙減”之下的語文作業之所以要重視導學設計,目的就是基于學習走向搭建好多元化、異質化語文素養實操的對話共同體,以因“題”邀人替代因人設“題”,將篇章內容與作業提升對應關聯,互有補充,統籌協進,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幫助他們獲得篇章探索與自我超越間的精準導向。
導學對于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一人一世界”奠定學生基于自我的動力生成作業基礎,更能匯集作業共同體各自渠道的多樣知識信息,以契合每一名獨立個體實際需求的認知方式,推動完整學習過程中的意義構建和價值共享。“一人一世界”導學方式的創設,關鍵在于理順“溝通”“嘗試”“實現”等層面的理性認識,以生活參照疊加自由之選,真實推動語文學習場的持續生成。總而言之,一個真正有志于學習的人,肯定能夠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學習之路。
“一切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語文作業導學,目的就是以“一群人”的緊密共進打造平等、平常的生長聯盟,以群需求引申生命關懷,以契約精神推動同生共長;“一類人的作業”將獨立個體的各具特色的學習資源加以匯集,通過“導”的方式充分融合,單元聚合,以“類”群分,與“一群人”的研修相互補充;“一個人的作業”折射學生個體特定的生長環境、興趣特長和個性修養等, 通過設計引導個性化發展,疏導分段分層,分導立體評價,催生“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的語文學習團隊融合新氣象。
把握好三個階段:一是主題的發現和尋找,二是主題的提煉和確定,三是主題的物化和表達。主題串聯的完整拼圖在于把握好作業導學設計的教育功能,以導向、聚合、自我教育、激勵、賦能、引領等充分體現聯盟式生長的自由與自在。
導學設計是科學設定學生學習進度及質量效能把控機制的重要提前量。首先,作業設計要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作用,小學語文學科素質的具體表現在于學生的寫作水平、閱讀能力、語文審美等,語文教育的作用在于真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作業設計目的需要和教學目標設置在內涵上保持一致。最后,作業設計應該是提前完成的,教師進行備課時就必須考慮到作業設計的問題,結合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作業體系,盡量減少學生課后作業的無效負荷。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在作業設計上的深入思考,應把著力點放在作業設計與兒童生長的有機融合上,通過主題串聯系統組織學生自主挖掘作業中豐富的生長內涵。首先,我們要遵循作業對于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把課前預習作業、課中鞏固作業和課后延展作業滲透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其次,還要系統考慮作業設計的關鍵點,包括且不限于作業完成的目標、作業設計的差異性等,提高作業布置的科學性。最后,須在整體上熟悉知識具有的共同特點,有條不紊地整理歸納課程內容,避免遺漏關鍵知識點,提高作業的適應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即生長”。
作業改革和創新的成果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勾連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不同場景的作業創造空間,通過導學設計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活化思維,沖破課堂、教材、經驗等的束縛,將學習行為延伸到課外,讓語文真正成為學生可以描繪自己內心境界的生活工具。
例如,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第一單元的學習主題是風俗,當教師完成這一單元的基本教學任務后,就可以布置相應作業,如完成單元手抄報。如果學生獨立進行制作,不僅難度大,還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把全班同學劃分為4 ~6 人的不同組別,一個組只需要完成一份手抄報。由學生自選項目負責人具體組織劃分任務板塊,例如繪畫板塊、寫作板塊等,讓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有各自彰顯特性的舞臺,并通過交往合作達成高質量作業的群體表達。
“雙減”背景下,我們以作業導學的目標與預期研究典型個案,以發展描述的架構來組織研究,通過對樣本的參照豐富成果積累,借助案例研究的數據開展抽象和歸納,將作業導學的主題串聯打造成一項日進日新的學生素養提高系統工程,勾勒描摹減負增效最終目標的雙向奔赴。
N 條路徑是指與學科課程的有機融合,與學科目標、內容、方式等的整合,與不同規格及方式的契合:微型、中型、大型導學模式創新,與媒介資源的創造運用,讀圖時代的現實促動、視知覺心理的理論與實踐、新媒介的特點與情感認知等過程的本質相契合,場景視域的再生打造等等。
包括架構生活關照的創新感性主題群,生成學科價值的創新理性主題群,建立素養提升的創新結構主題群。依據對學生語文學習需求、語文基礎、個人興趣等的分析比對,教師可以相應串聯不同層級的作業主題,以個性化學習打造主題群落。和刻板、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傳統模式相比,具有層次化特征的作業導學主題串聯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不同學生的作業習得,進而完成“培優、提中、促低”的素養提升基本目標。
舉例來說,六年級下冊第14 課《文言文兩則》,教師可以將作業主題劃分為兩大板塊,一是“文”主題,二是“做”主題。“文”主題體現彈性作業布置的要求,尊重不同學力學生的自主選擇,但有明確的素養要求,特別是熟讀文章基礎上的理解、背誦、默寫等。“做”主題突出實踐,根據學生自由組團的實踐體驗,開展不同組別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今人與古人之間的充分對話,進而增強學生學語文的能力。兩大板塊在推進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遇到的不同障礙劃分相應聚生群落,以此提高學習效能,增進學習情感,擴展素養空間。
一是構建開放的局域性主題創新資源生長地,二是形成自主的互動型主題創新資源探究園,三是打造動態的循環式主題創新資源生命體。語文教學不應該也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中,作業同樣需要和生活緊密關聯,以混合式內容開發的集合定制,為不同學生打通其各自知識和生活聯系的通道提供可能。
以三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課為例,課文中大量運用人格化寫作方法,通過活潑生動的語言來描寫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聲音:風聲、水聲、動物的叫聲等,通過閱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這是對學生的自然啟蒙。所以,教師在設計課程作業的時候可以著力于延伸課文主題,用“自然的聲音”來設計作業的系列主題,讓學生在課后走進自然、搜尋生活,可以用手機、相機等設備收錄聲音,還可以用語言和文字描述,不規定形式,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現實意義。混合式開發的要義就是要集中體現學無定法,而內容的集合定制又能時時兼顧學生個性需求。
我們可以通過分層化導學評價提高學習品質,通過生活化導學評價提升語文素養,通過合作型導學評價增強團隊意識,通過整體性導學評價鞏固學習成果,關鍵是以導學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以導學輔助學生進一步自主化解縱深學習的障礙,以導學夯實學生進一步實現素養生長的基礎。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將單元視為一個整體,根據教材內容,秉持大單元教學的理念設計和確立教學及作業目標。教師要挖掘教材特點,根據單元情況設計單元作業,不僅需要盡量突出教學目標設計導向的效果,更要注重根據文章內容對目標的細化和分解,并通過預定和即時的兩類評價提供學生語文生長的進階支撐。結合對作品的寫作手法和特點等進行考查基礎上的必要講解,閉環導學的過程管理,保證鞏固延伸作業的良好效果。
又如六年級上冊的古詩詞教學《浪淘沙》,要求學生對詩詞的基本含義有所了解,并做到疏通字詞,從詩中感受黃河的洶涌和磅礴,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布置“思維導圖”的導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制作思維導圖來了解黃河,以具體的故事情節為基礎,把重要詩句謄抄到思維導圖上,并畫出自己想象中的黃河。思維導圖上還可以寫下閱讀詩詞的切身感受,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舉辦作品展評會,針對不同板塊,側重不同重點,激發主動性,彰顯綜合性,讓語文作業真正掙脫傳統模式的桎梏,開發多功能評價支撐,提供給學生新穎有趣的多重體驗。總而言之,進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教師應該站在生長性境遇營構的視角,借助作業過程的檢驗考查鞏固學生學習的綜合成果,提高全程演進的針對性和達成度,努力實現每一篇章的減負目標。
“凡物適于外境界者存,不適于外境界者滅。”實施“雙減”政策,是為了回歸生命常態,回歸教育本質,培養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以主題串聯的作業導學設計為突破口,努力踐行“雙減”目標,是時代賦予的任務,更是對教育本真的一份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