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區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香山里小學 黃幸陽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高度抽象性帶來的是應用的廣泛性。雖然“應用意識”是中小學所有學科的基本要求,但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表現形式有著自己的特點,主要是指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與規律,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應用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以作業設計為抓手,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目前,作業設計在內容、形式、目標、評價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許多教師也存在忽視應用意識培養的情況。下面,通過對作業設計現狀分析,以優化作業設計為路徑,提出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策略方面的思考,為廣大數學教師提供借鑒。
一般來說,教師通過布置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知識拓展。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學校更加注重作業設計的優化,以達到“減負增質”的效果,而事實上情況不容樂觀,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
從目標上看,教師布置作業的初衷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比較忽視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基本經驗的培養,對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意識培養更加缺乏。
從內容上看,第一,仍以重復機械性作業為主。一些數學作業設計仍然傾向于重復性和機械性的練習,如書本課后練習、配套的《知識與能力訓練》、口算題等,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第二,缺乏實際應用情境。很多數學作業設計脫離實際生活情境,缺乏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實際應用問題。這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第三,知識點的孤立性。一些數學作業設計強調對知識點的零散練習,缺少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整體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第四,缺乏個性化和差異化。數學作業設計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風格的差異,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潛能。
從形式上看,第一,以書面作業為主,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應用性、啟發性和探究性。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概念等,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學生感覺到數學就是做題,枯燥無味,更體會不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第二,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缺乏合作式作業。
從評價上看,評價形式和主體單一。大多數形式是以老師為評價主體,對題目的正誤做出判斷,而忽視了對孩子完成作業過程的評價,也無法了解孩子能否把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
由此可見,作業需要精心設計,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才能體現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要達成發展學生應用意識的核心素養目標,就要在作業設計時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加強知識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在設計作業之前,教師應明確學生完成作業后要達成的應用意識目標,以終為始,才能收獲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了“測量”一單元后,應該明確作業當中的應用意識目標包含“會估一估生活中物品的長度,會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基于這個目標,可以設計如下作業:請你選擇生活中五種物品,先估一估它們的長度,然后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量一量,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并在表格下面寫一寫在測量中遇到的困難和心得體會。以目標為導向,作業設計才會精準,作業效果才能達成。
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倡開展素養導向的數學教學活動,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體現數學是認識、理解、表達真實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語言。
作業設計也應該與教學相匹配,創設真實的情境,借助作業的橋梁真正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鏈接,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學習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后,可以設計如下作業:請查一查從你家到你最喜歡的公園的路程有多遠,想一想可以選擇什么交通工具,速度是多少,最后算一算從你家到你最喜歡的公園要用多長時間。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書面作業對于鞏固基礎知識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于培養應用意識作用不大。因此,要改變以往以書面作業為主的作業形式,設計形式多樣的非書面作業,讓學生用語言和行動去生活中實踐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
設計“找一找”的作業,運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引導學生去生活當中尋找數學問題,例如,請學生找一找“12-3=9”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或者找一找生活當中兩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還可以設計作業引導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重復的規律等等。
設計“說一說”的作業,運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實世界。例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一課后,設計作業:“運用所學知識,向父母說一說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井蓋為什么是圓形的?”
設計“畫一畫”的作業,運用數學符號去表達現實世界。例如,對于低段學生,可以畫一畫生活中能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對于中段學生,可以畫一畫從家到學校的三條路線圖,并算一算、比一比哪條路最短。對于高段學生,可以按比例畫一面國旗。
設計“做一做”的作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設計豐富的實踐作業,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為導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探究,主動應用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例如,以“一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 年要浪費多少水”為核心問題,設計“滴水實驗”的實踐任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運用到從簡單到復雜的數學思想、乘法運算、時間換算等知識。這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感受到了數學的實用價值,更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
值得注意的是,作業形式不能盲目追求多樣,還要根據具體數學學習內容選擇不一樣的形式,要注重實用性。還要注重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作業,對于完成有困難的學生應給予細致的指導,或降低難度。其次,還可以設計跨學科的綜合與實踐作業,了解數學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最后,在作業設計中加入團隊合作的元素,鼓勵小組內的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作業評價與教學一樣也是一門藝術,成功的作業評價往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因此,作業評價的設計也是提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注重過程評價。要提升應用意識,更重要的是完成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因此要去了解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是否真正運用了找、說、畫、做等應用形式,避免憑空想象或家長代勞。其次,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這也是保證過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措施,學生在自評中反思,家長、同學及老師在評價中給予建議和指導。最后,評價應系統并及時。對于實踐性的作業,可以設計相對固定的評價模板,方便教師系統地使用,也方便學生了解情況,方便簡潔的評價方式才有利于保證使用的效果。另外,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步和不足之處,為他們提供指導和改進的機會。
綜上所述,優化作業設計是提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途徑,但還需要廣大教師建立培養意識,共同完善和優化作業設計,形成有效實用的作業體系,真正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