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蓉,羅 佳,江 征
(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22)
物理治療學(Physical Therapy,PT)是康復治療學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康復治療學專業于2001 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臺灣地區PT 始于1967 年,已有近60 年的專業教育與臨床教學經驗,開展閩臺教育合作,對推動PT專業發展有重大意義。
福建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PT 專業開設于2011 年。為貫徹《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實施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的精神,我校于2012 年開始同中港澄清醫院、弘光科技大學等展開專業建設、師資培養與教學共建等合作。PT 專業在閩臺合作契機下得到極大發展,推動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夯實臨床帶教水平,提高專業的辦學質量,并于2016 年以最高認證等級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認證。
PT 專業傳統課程體系中核心課程康復評定、物理治療、臨床疾病物理治療等知識講授與掌握呈分割化與碎片化,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此外,實踐教學強調不夠,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未充分融入實訓教學,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不強[2]。
實踐教學是物理治療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醫患關系緊張、患者自我意識增強及相關法規的限制,導致臨床示教式的臨床實踐教學不足,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準入率低,制約了臨床實踐教學的質量。
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與患者溝通能力的培養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學生接觸社會少,缺乏與患者溝通的經驗,適應能力不強。
缺乏科研思維和科研方法的教學,學生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參與創新活動的主動性,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困難,創新能力弱。
原有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是終結性評價,但我校PT專業的核心課程采用整合性模塊教學,打破既往專業知識碎片化的弊端,既往的單一考核方式無法反映模塊教學的特性。
PT 專業師資匱乏是行業的共性問題,高層次PT 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不足,無法滿足教學與醫療的井噴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我校基于WCPT 國際認證的教育標準,以“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通過多種手段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溝通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康復治療人才的有效培養[3]。
以夯實專業基礎、提升核心技能為目標,調整課程設置及實踐技能教學體系。我校以多元模式融合先進教學模式和經驗,因時順勢設置融合評估和治療的七大專科模塊課程體系,以專科為中心整合功能解剖、功能評估、物理治療等課程內容。2011 年根據WCPT 教育標準[4]制訂以骨科、神經、心肺和兒童為核心的四大模塊教學體系;2013年通過閩臺合作項目,增加運動和老年兩大模塊,骨科引入“操作治療學”和“普拉提”課程;吸收并設立社會市場需求大的女性PT。最終整合形成以骨科、神經、心肺、兒童、運動、老年、女性為核心的七大專科模塊的物理治療專業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知識碎片化教學模式,將多學科知識融為整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加大實踐教學比例,目前實踐與理論課時比平均約1.9∶1,最高達3∶1,強化專業知識的應用。
PT教師率先將標準化病人引入課堂教學,并指導學生完成臨床病例的撰寫及匯報,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5]。此后學院采用“以病例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標準化病人應用在實踐教學中,構建“從臨床典型案例情景演示中學習”的仿真環境。之后在實踐考核中引入標準化病人,并逐步建立各核心課程的標準化病人教學和考核資源庫。通過標準化病人模擬真實臨床診療實際,學生對疾病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不僅顯著改善教學質量,充分考核學生的溝通能力、操作技能和臨床推理思維,而且全方位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有益于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6]。
一是搭建社區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參加暑期三下鄉等活動。建立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提升其社區適應能力。學生在為基層群眾和社區群眾服務的同時,了解社區康復的意義和需求,提升社區適應能力。二是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引進動機訪談課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中了解病患的需求,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以便提供更精準、高質量的康復服務。重視基層衛生服務,貼近社會需求,深化與患者溝通技能的培養,增強學生的適應性[7]。
一是利用科研反哺教學。應用科研成果,創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知未知的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教學知識的不確定性及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興趣點,并以課程內容作為科研項目的基礎,鼓勵學生參與設備研發等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二是搭建科技競賽平臺。充分利用我校科研資源優勢,高水平研究平臺均對本科生開放,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和前沿科研實踐活動,接受開展科學研究前的系統訓練。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力度。三是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學分”機制。通過系列學分激勵,激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8]。
臺灣高校采用“數位教材,翻轉課堂”模式,通過微課堂完成課前預習,課中考核并反饋分析,注重形成性評價,師生反映教學效果良好[9]。借鑒寶貴經驗,學院根據對學習者、學習內容及學習環境的分析,設計含課前導學、課中研討、課后延伸及評價反饋的形成性評價全覆蓋一體化多元混合學習活動模式,促進結果向過程考核、知識向能力考核、單一向多種考核方式的轉變。在整合性模塊教學的基礎上,學院自主研發物理治療專業虛擬仿真線上線下教學平臺,進一步推進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應用,全方位評價模塊教學的成效,實現核心課程形成性評價全覆蓋,保障教學質量的統一性。
我校自2011 年開設PT 專業,通過閩臺合作加強師資建設與學生授課指導,極大推動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實踐水平的提高、專業師資的強化、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并于2016 年以最高認證年限通過WCPT 專業認證。
我校融合先進教學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康復行業與健康產業發展對康復治療師人才的需求,設置更貼近臨床醫用與社會應用的七大專科模塊多元模式課程體系,培養實用型的創新型人才。為進一步提升實訓教學水平,搭建省級康復醫學技術公共實訓基地與省級康復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線下一流本科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省級教改項目多項。
兩岸交流互補互動,迅速提升我校PT 教師的業務水平,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出一流師資隊伍,通過多年人才梯隊建設,實現教師100%通過國際認證資質。教師在全國康復治療青年教師物理治療組授課競賽中獲得佳績。
師生積極開展康復進社區等社會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康復義診、咨詢服務。組織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屢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在國際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大會、國際大學生輔具創新挑戰賽中榮獲多項獎項。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國家級及省級項目立項。
PT專業是康復醫學院的核心專業,致力于康復物理治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我校以“培養國際專業水準的高質量物理治療師”為核心,針對康復治療學專業分化不細,無法獲得國際專業認證的弊端,前瞻性地將專業分為PT 專業與OT 專業。
我校創設多元模式融合先進教學模式和經驗,解決了PT專業課程體系陳舊、臨床實踐教學模式不成熟和康復師資隊伍薄弱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引領性。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較好地實現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以及多層次臨床實踐教育模式的全面整合。閩臺合作在PT 專業建設中的課程設置、師資培養、臨床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閩臺合作PT 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推廣與國際交流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在社會和媒體中取得了較好的輿論效應,為PT 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