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宇軒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 300384)
新時代,高校團組織應從青年成長需求和心理特征出發,緊密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政治優勢,以黨的先進思想理論引領校園文化思潮和文藝活動[1]。文章基于“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創新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探索符合青年時代特征和實際需求的引領形式。
2020 年,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發布,要求要盡快推動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提升新時代高校黨團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化、精細化水平。在全國“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背景下,學校黨委成立明理家園“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經過前期系統謀劃和深入調研,制訂《天津理工大學明理家園“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實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措施,著力探索具有天理特色、體現思政要求、貼近學生實際的明理家園“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現已形成一站式集成、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綜合管理模式,努力打造“一體兩翼多點”區域建設格局,進一步提升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工作質量,實現“三全育人”新格局。目前,學校已在宿舍區建成多個以學生黨團建設、思政教育、學風建設、勞動育人、融合教育為主題的宿舍輔導員工作室;以學生工作隊伍為主體,深入宿舍駐樓值班,擔任學生公寓樓長、層長,與學生同吃、同住,近距離提供服務保障和思想引領;以共青團骨干為主體,充分發揮朋輩幫扶引領作用,在學生活動中心開辟清朗學堂、領航課堂等共享學習空間;以優秀團員為主體,打造美育實踐中心、開辦博雅大講堂、推進明理農場、明理工廠建設,扎實推進“五育并舉”,促進青年學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學校成功入選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高校,成立天津市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服務模式研究中心。
明理家園“一站式”學生社區將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與高校共青團思想價值引領教育有機融合,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和共青團思政一體化建設,將“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機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逐步構建起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共青團思政引領模式與思政育人服務體系。
目前,關于提升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優化傳統團日活動、團員教育和創新常規團組織建設、主題社會實踐,以及加強與新媒體結合開展輿論引導,與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開展第二課堂等方面。在通過關注服務、切實解決青年實際問題來實現思想價值引領方面相對欠缺,這一點對當前國內共青團改革創新,提升其對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效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因此,為深入了解和掌握當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青年學子對于“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了解與參與情況,筆者面向天津理工大學基層學院在校大學生開展了“高校學生對共青團活動參與及思想引領認識情況和參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情況”的調查研究。本次調研共發放調查表1000 份,隨機分發給不同學院、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回收有效問卷983 份。
高校學生對共青團活動參與及思想引領認識情況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超過86%的學生有關注“天理青年”“天津共青團”等共青團新媒體平臺,但其中學生干部或團干部學生占比較大;近85%的學生選擇有加入學校或學院的團委學生組織或各類學生組織,90%的學生選擇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共青團活動。在調研學生參與活動的目的時,占比較高的是為了完成相關團建任務或者是獲得一定的實踐學分;選擇是為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學生并不多,這與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初衷有很大差距。可見,當下青年學生參與共青團活動的目的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而問及對目前高校共青團活動內容、形式的評價時,45%的人表示活動組織豐富,20%的人表示較為豐富,14%的人表示活動一般,21%的人認為較為單一。調查發現,目前高校青年學子關注和參與共青團活動有限,對團組織和團日活動認識不足、認同度不高。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偏重理論、缺乏彈性和針對性,影響了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的凝聚力,服務青年的能力、水平和實效性有待提升。
高校學生參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55%的學生表示較為了解學生社區建設的相關活動,但仍有28%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同時,47%的學生表示自己還未參與過學生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這表明“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組織、宣傳工作仍存在問題,真正深入學生學習生活還不夠;談到對在學生社區開展共青團思想引領教育活動的評價時,76%的學生認為有關活動貼近學生實際,能夠做到解難問需,對自己在校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20%的學生認為這些活動會對自己有一定幫助,仍有4%的學生認為對自己并沒有太多幫助。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受學生關注度有限,組織的各類思想政治宣傳教育活動學生參與度一般,學生的接受度、認可度有待加強。
通過問卷調研并結合走訪座談結果可知,目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效果不佳,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一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于思辨精神,更加注重民主、平等的互動,思維獨立、性格自我、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更樂于接受新媒體訊息、貼近學生生活的宣傳教育方式。當前基層共青團組織建設中思想引領組織架構體系,活動的形式和方法革新不足,不能與當代青年更易于接受實時交互信息的習慣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效果[2]。目前,共青團思想引領偏重青年群體需求,難以真正傾聽普通學生的內心,解決學生思想所需,削弱了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力度。二是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多元文化思潮交織,自媒體信息泛濫、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這些外部因素對青年學生思想意識發展、“三觀”確立形成較大沖擊,使他們產生思想困惑,表現出類似“躺平”“擺爛”等消極態度,使得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面臨重大挑戰。
綜上,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勢和共青團建設新情況,青年思想價值引領工作必須要深入學生群體,下沉學生社區,通過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有機融合和一體化推進,充分凝聚廣大青年學子,提升思政引領實效。
以黨建為引領,以“一站式”學生社區為載體,切實履行黨委育人育才的主體責任,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雁陣”領航作用。成立“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校黨委委員任副組長,各學院、直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機關各職能部處主要負責同志為組員,統籌學生社區綜合管理建設,形成學校統籌、部門協同、院系牽頭、社區落實的“四位一體”工作體系,促進學生思政工作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協同協作、互聯互通,構建學工隊伍、教學隊伍與學生的常態溝通機制。選聘校黨政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優秀青年教師擔任學生社區兼職輔導員,專兼職輔導員互相配合,塑造同向同行的精準思政育人合力,有效支持高校思想引領工作。
各學院團委進駐學生社區,將學院學科特色、文化品牌、育人模式融入學生社區建設,形成社區內協同育人、多方聯動的良好機制。建設學生社區團建活動中心,推動學生社區團組織設置標準化、組織生活規范化、管理服務精細化、工作體制體系化和陣地建設亮點化。在各學院學生集中的宿舍樓靈活設立學生社區團支部,根據不同樓宇、樓層設立團組織。強化團支部對社區團員的領導,提升社區團組織組織力,健全責任區、示范崗,充分發揮團支部的凝心聚力作用和團員的示范引領作用[3]。完善團員骨干小組宿舍網格化責任管理,開展團支部幫扶、結對共建,以點對點幫扶為基礎,發揮朋輩互助效能,從學習方法、心態調整、時間規劃等方面切實服務學生。
通過基于“一站式”學生社區教育服務管理的集群優勢,各方思政力量下沉一線,在思政教師、輔導員和共青團干部的引領下,立足社區生活,挖掘鮮活素材,充分調動學生骨干組織、廣大學生參與各類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區共青團思想引領主題教育、主題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豐富社區文化建設,構建風格化、多樣化的特色主題育人長廊,倡導“一樓宇一品牌、一學院一特色”,充分發揮學生團員骨干在學生群眾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師生齊抓共建,匯聚育人合力。創新共青團思想引領與各學院學科特色的雙融合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學科專業特色和思政創新亮點的“團建+”精品活動。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抖音等新媒體陣地擴大活動影響力、滲透力,營造社區思政文化育人良好氛圍,發揮文化浸潤功能[4]。
統籌校內外共青團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凝聚育人共識,聘請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等先進群體進入社區開展教育活動,聘請他們擔任成長導師,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最新成果、最鮮活案例帶進學生社區。通過宣講會、專題講座、主題沙龍等方式與青年學子分享交流,引導大家筑牢歷史記憶,堅定文化自信,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潛移默化地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領工作。同時,組織廣大青年學子深入社會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社會需求,在服務人民群眾中不斷增強其時代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長才干、提認識,促進校內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
將成長成才服務送到社區每名學子身邊,通過朋輩益友隊伍深入學生社區,營造主動參與、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圍。充分扎根學生社區,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社團和活躍的文化隊伍,通過團委學生組織思政宣講活動、學生社團黨團知識競賽和第二課堂等加強思想引領[5]。以“一站式”學生服務大廳等公共物理空間為載體,不斷加強學生骨干、黨團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力度,通過自愿報名、學院推薦、征求意見、集體面談、勤工補助等方式遴選負責人,搭建學生自我管理平臺,建立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組織,讓學生直接參與獎勵資助、心理健康教育、就創業指導等學生事務,不斷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提高思政引領實效和學生滿意度、認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