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琦
(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教育教學模式方興未艾。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合,賦予了思政課互動教學新的內涵和要求。探究“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對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吸引力、親和力和實效性,對深化當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深刻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國家層面先后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共同構成了教育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和行動方案。推進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項基本任務之一,其基本目標是“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當前,思政課教學還存在著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等問題。這有損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教學改革迫在眉睫?;ヂ摼W的發展引發了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可低估‘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能直接摧毀傳統的教育生態,形成一種開放創新的教育新生態。網絡的開放性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內容,網絡的多樣性創新了思政課教學手段,網絡的交互性賦予了思政課互動的多維性,網絡的跨時空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場域,網絡的虛擬性消解了師生間的隔閡……總之,互聯網為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互動是指為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互動教學模式得到了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高校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可以有效重塑互動教學模式。這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思政課互動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傳統課堂互動一般互動時間短,參與人員有限。信息技術的應用,把互動延伸到課前和課后,實現了同步互動和異步互動相交織、系統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滲透、部分參與和全員參與相伴隨,拓展了互動的時空維度,重塑了互動教學模式。
在網絡環境中,教與學突破了身份的界限,師生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圍繞相關主題,平等對話、高效溝通。此時,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共生的,既不是教師單向的灌輸,也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體現了交互的雙主體性。
傳統教學的流程是“先教后學”,網絡環境下學生在網上完成預習,教師在網上答疑解惑,師生線上交流互動,形成了“先學后教”的模式。這樣,基于網絡學習平臺的大數據,教師可以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
1.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
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這為思政課互動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網絡互動教學中,教師是教學資源的發布者、教學方法的運用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同時,教師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探究,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內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
思政課教學承載著價值引導和信仰確立的特殊功能,絕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高校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西方思想文化和各種社會思潮充斥其中,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敢于批駁各種錯誤思潮,善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應利用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和學習通、智慧樹、微助教、雨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
3.堅持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相結合
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相結合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發布教學資源,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課堂完成學習任務,并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線上考核和評價;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線下課堂對重點內容進行概括,對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對疑點問題進行剖析,并通過學習成果展示完成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這樣,借助線上線下兩個課堂的緊密結合,就能凝聚線上線下課堂合力。
以網絡形式開展互動教學可以優化和提升這種教學模式的效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展開互動教學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前。教師根據教材的邏輯體系以及教學單元劃分,細化每節課的教學任務,在超星學習通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推送相關課件、教案、慕課資源、視頻資料、課程習題庫、課后閱讀材料等,供學生預習。教師還可在課前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所學章節的理解程度及認知盲區,根據學生關注的熱點、爭議的觀點、困惑的難點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討論。在這里,好的問題設計是進行高效互動的前提。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相關內容時,如提出“辛亥革命為什么既成功又失敗了?”這樣的問題,則不夠生動,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換成“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查找相關資料,解決問題。
第二階段,課內。第二階段是打造師生互動的動態課堂的核心環節。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繪出授課內容的邏輯關系,概述教學目的和學習要求,梳理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幫助學生內化吸收。同時,利用超星學習通中的投票、搶答、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功能對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
第三階段,課后。教師在學習通中布置作業或進行測試,獲取教學反饋。學生可在超星學習通中查看作業或試卷的批改情況,針對作業或試卷反映的問題在線與教師和同學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就可以發現學生認知的“空白點”和“已知點”,進而以此為據調整教學,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思政課教師必須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自己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業務能力。首先,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學習教育信息技術,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能熟練運用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其次,教師應掌握網絡互動的方法和技巧,并將其應用于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發布、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最后,教師應具有敏銳的信息的鑒別能力,能快速判斷信息真偽,并進行篩選、組合、重構。
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利用網絡獲取信息、運用新媒體很多時候比教師更加熟練,但他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和批判性思考不足,需要思政課教師予以引導。思政課教師應使學生具備對不正當言論和錯誤思潮的鑒別和批判能力,自覺抵制一切色情、反動、庸俗、虛假的信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教師還應教育學生規范網絡言行,遵守網絡道德,合理使用新媒體工具。總之,思政課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學習觀念,培養其利用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網絡教學資源庫是網絡互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課件、文獻、題庫、視頻、案例、講義、教案等,是實現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要路徑。建設思政課網絡教學資源庫應遵循三個原則。
其一,共建共享的原則,即構建教師個人資源庫—各課程組群資源庫—校際資源庫等多層次教學資源體系,各主體分工合作,取長補短,共享網絡教學資源。
其二,動態發展的原則,即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更新教學資源,注重時效性,并以多種方式呈現給學生。
其三,有效供給的原則,即教師本著“好用、有用、夠用”的原則開發教學資源,并對教學資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優化資源供給。
傳統思政課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是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目標的考查,這種考核方式有單一和靜態的弊端,不夠全面、客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基于網絡教學的優勢,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做到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第一,評價內容多樣化。注重學習過程評價,把線下課堂表現、網絡課堂互動、慕課學習、網絡平臺測試等納入評價范圍,可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真實性。第二,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培養計劃的實現是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為前提的,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個全員參與的活動,學生、教師、督導、輔導員、班主任作為評價主體來評估教學活動,可以確保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