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以輝
(南豐縣子固小學,江西 吉安 344500)
2021 年,國家“雙減”政策正式出臺,文件明確指出:全面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不得布置書面的家庭作業。近日,教育部又頒布了《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于2023年10月15日起實施。文件指出,全國范圍內禁止一切形式的補課行為,校外培訓機構的有償補課,現在不僅是違規,更是違法!隨著作業布置的規范化和禁止有償補課,學生沒有了題海戰術,也不能再依賴校外培訓班進行知識的補缺與鞏固,學校成了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學習效率決定了學生成績的好壞。教師要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游戲中“吃飽”學好,實現高效數學課堂。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愛好,學生只有對學習充滿了樂趣,才能激發源源不斷的動力,并樂此不疲。
小學生由于年齡關系,心理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愛玩,喜歡做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師把學習內容融入學生日常小游戲,讓學生利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邊玩邊學,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將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我要學”,其學習效果將會大大改觀。
比如,一年級下“分扣子”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這樣一個游戲:每4 個同學一組,把一堆凌亂不同的扣子進行分類,讓每一類的扣子都是一樣的。學生興趣高漲地進行操作,將扣子先按照形狀的不同分成圓形和方形的兩種(或是按扣眼的數量分成2 個扣眼和4 個扣眼的)。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你分完的圓形扣子都是一模一樣的嗎?(2 個扣眼的扣子形狀都是一樣的嗎?)要使每一類扣子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還應該怎么辦?這樣二次分類呼之欲出。在完成二次分類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交流,把自己剛剛分扣子的標準與順序說給大家聽聽,學生就會發現,對物體的分類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和順序,有時候一次分類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時,還需要進行二次分類。
把數學知識與規律蘊藏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游戲去探究與發現,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沒有老師的說教與一手包辦,真正體現學生的快樂學習,這樣掌握的知識才是牢固的。
精彩的課間10 分鐘,很多學生剛剛釋放天性,意猶未盡。上課了,人雖然在座位上,心卻沒有靜下來,思緒還留在剛才的瘋狂娛樂中。一個有趣的課前游戲,可以瞬間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將他們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學習中來。
在教學“猜數游戲”(列方程解決問題)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一個小游戲:每個學生都在心里想好一個數,然后把這個數乘2再加上20,最后把得數告訴老師,老師馬上就能猜出學生心里想的數是幾。隨機選幾個學生和老師完成這個游戲,老師每次都能又對又快地猜出學生心里想的那個數。學生驚訝不已:老師是怎么猜出我想的數的?這也太神奇了吧!老師再順勢導入新課:“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你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魔法師。”這個課前游戲,成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學習中來,為下面的新課探究做好準備。
良好的開端已經達到了成功的一半。新課伊始,學生的求知欲就被點燃,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參與課堂學習,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效學習。
在學習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教師在課前導入中設計一個這樣的競賽小游戲:指定一個學生隨意報出幾個四位數或是五位數,另外兩個學生拿計算器驗證結果,由老師和剩下的學生進行PK,判斷這個數能否被3 整除。盡管學生是用筆計算,老師是口算,但幾題下來,每次都是老師早早就說出了正確的結果,甚至有的時候學生連豎式都還沒有列完,老師就已經說出了答案。學生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老師趁熱打鐵引入新課內容:“這就是被3 整除數的神奇之處。我們可以迅速判斷一個多位數能不能被3 整除。你想不想掌握這種技巧呢?”這樣的懸念讓學生欲罷不能,誓要一探究竟,他們的注意力還會分散嗎?
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通過一組數學游戲,幫助學生獲取對應的實際經驗,可以讓原本深奧難懂的知識輕松搞定。
在教學一年級上“左右”時,學生對圖片上人物的左右方向總是混淆不清,他們經常都是利用自己的方向來定圖中人物的左右。這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個上下樓梯的游戲:請兩組同學面對面排成2 列縱隊,上樓的同學與教室里的同學方向一致,下樓的同學面對著教室里的同學。按照上下樓靠右走的規則,讓這2 組學生在教室里走上一段路。同學們觀看后發現:上樓的同學是靠著大家的右手邊走,而下樓的同學是靠著大家的左手邊走,他們的右邊就是我們的左邊。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判斷圖片中人物左右方向的一般規律:當圖片中的人物和我們相對時,他們的方向和我們的方向剛好相反,我們的右邊就是圖中人物的左邊,我們的左邊就是圖中人物的右邊。一個簡單的小游戲,把教學難點輕松突破。
我們認識事物都是由淺到深,從簡至繁,一層層螺旋上升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遞進關系,設計一組環環相扣的數學游戲,把知識點滲透到各個游戲之中,通過前后銜接的數學游戲,讓學生真正理解新知識。
在“軸對稱再認識”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一組數學游戲來完成課堂教學。第一個游戲:動手折一折教材中展示的8 個圖形,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會發現,平行四邊形雖然對折后兩部分完全一樣,但關鍵是這兩部分不會重合在一起,所以它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應該是出乎大多數學生預料的,要重點展示。第二個游戲:再次動手對折這幾個軸對稱圖形,看看它們分別有幾種不同的對折方法,然后總結出常見的平面圖形的對稱軸數量。第三個游戲:用一張長方形的紙豎著對折后,在其中的不同位置挖2 個洞,猜猜展開后是什么形狀的。教師先讓學生合理猜想,再讓他們動手去操作一遍,看看展開后圖形的洞洞有什么特點,和自己開始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對應的兩個洞位置有什么特點。
教師通過這種層層深入的對折游戲,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軸對稱圖形的感性經驗,揭秘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特點:對稱軸兩側的形狀完全一樣,但對應方向是相反的,它們離對稱軸的距離總是相等的!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持久,如果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方法簡單陳舊,那么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專注地上完一節課。經常是上了十幾分鐘的課,他們就開始目光呆滯、靈魂出竅,或是自娛自樂,竊竊私語。針對這些現象,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入趣味盎然的數學游戲,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的持續學習添油助力,讓學生整堂課都能保持高昂的學習勁頭。
教學“用數對表示位置”時,在學生認識了數對的意義后,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組游戲來深化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教師先隨機點幾個學生,讓他們說出自己在教室里的數對;接著是報數對找人,教師隨意報出數對,請對應的學生站起來;最后是報數對找朋友,讓第一個學生說出他好朋友在教室里的數對,接著這個好朋友站起來繼續報出他的好朋友的數對……這樣一個一個接龍下去,報出的數對盡量不重復,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熟練掌握和運用數對。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課堂應用,讓課堂鞏固階段不再是學生的埋頭刷題,更讓課堂氣氛直接活躍起來!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分組競爭、判斷對錯、趣味選擇等課堂活動模式,我們可以把新知識內容設計成不同的游戲模式,讓學生去挑戰對抗,以完成對新知的鞏固和內化。事實也證明,每堂課的這一環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每個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一雙雙小手舉得高高的,那渴望的小眼睛閃閃發光。
在學習了2的倍數特征后,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分組競爭的游戲:在一組隨機出現的整數中,找出哪些數是2 的倍數,看誰完成得又對又快;接著是趣味分類:把一組整數分成偶數和奇數,看誰最先完成。最后將奇數和偶數并列,從中選兩個數相加,使它成為2 的倍數。在游戲對抗中,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2的倍數特征,運用著2的倍數特征進行判斷,實實在在地鞏固新課知識點。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回歸于生活,教師應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學習了一個新知識后,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課后游戲,讓學生將新知現學現用,學以致用。
比如,學習了乘法口訣,在吃飯擺筷子時,用一句口訣使筷子擺得又對又快;學習了估計大數,可以估一估一張作業紙上大約有多少粒大米;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可以去探究形如“凹凸”等特殊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學習了“有趣的測量”(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后,和家長一起去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這些課后游戲既鞏固了學生新學的數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為以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供了生活模型。
總之,為了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數學游戲:富有趣味的游戲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層層遞進的闖關游戲,讓學習新知在娛樂中悄然完成;精彩紛呈的挑戰練習,把知識進一步轉化為數學能力;貼合生活的課后延伸游戲,讓數學為生活排憂解難……教師把游戲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學習數學,借助游戲打造有聲有色、充滿歡聲笑語的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