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王保衛
高中統編新教材體例由專題史轉變為通史,但容量大、課時少,要實現在課堂上真正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就必然要求歷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實施整體性教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將課程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結構化,設計成若干主題,運用史料使課程內容情境化,從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河南省歷史教研員賀現峰提出:“認知歷史是一場追溯的過程,學科核心素養五個方面是完成這場追溯的五個節點。”本文以統編歷史選必2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為例,探討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歷史整體教學策略和路徑。
一、提取歷史大概念,確定學習目標
歷史教學的大概念具有多層次性。最高層次的大概念是課標給出能夠統領整本教材的大概念,第二層次的大概念是單元學習主題,第三層次是每課中的大概念,也可以成為教學立意。本節課中的大概念屬于第三層次。
本課節課標要求是: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史實,分析其歷史影響,結合這節課的框題及其主要內容,筆者確定本課的大概念是“交流改變生產和生活”。立足于本課的大概念,參照學習目標建構如下的課時知識結構體系。
農業的出現→古代的區域交流(狀況、特點、原因、意義)
新航路開辟→全球交流(原因、過程、特點、意義、啟示)
基于大概念的知識整合,化繁為簡,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史實及其相互關系,而且有助于學生理清歷史變化及發展趨勢,提升認識歷史的廣度和深度。[2]
二、營造學科新情境,追溯歷史課堂
在本課的教學中,圍繞交流改變生產和生活,筆者選取了一組史料營造情境,構建了鏈條式問題。
(一)從時間和空間角度說明從古至今人類食物物種交流呈現怎樣的歷史趨勢。
(二)分析推動物種全球交流的原因。
(三)歸納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物種交流。
(四)概括新航路開辟前后食物物種交流的不同特點。
(五)分析物種交流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六)談談我們應如何對待外來物種的傳播。
以上問題里蘊含著歷史教學的一般性分析思路——背景、原因、條件,過程、內容、特點,作用、影響、意義,啟示。全部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逐層深入。教師堅持問題導向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整體認知,學會思考和分析新情境中的新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3]
三、轉變教學模式,提升歷史解釋
從課程標準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新課程實施上,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將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多元評價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升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筆者在教學設計中通過任務驅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以期實現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的目標。
第一組負責新航路開辟前的物種交流,第二組負責整理美洲物種的外傳的情況,第三組負責整理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情況,第四組負責整理影響物種交流的原因,第五組負責整理影響物種交流的影響及啟示。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各小組進行展示、質疑、補充,教師糾錯、點撥和拓展。通過展示活動,使學生學會了探究歷史的方法,對歷史的整體認知水平得到了提升。[4]
總而言之,基于大概念的歷史整體性教學克服了孤立的、碎片化的知識教學,使教學能夠圍繞一個有意義、可遷移的大概念展開,依托追溯課堂,不僅使學生形成一個體系化的知識結構,而且使學生在情境化問題的引領下主動學習,完善了思路、掌握了方法,最終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方美玲.歷史學科大概念的確立及其教育價值[J].歷史教學:上半月,2020(6):9.
[3]方霞.以大概念統領下的高中歷史整體性教學設計探研[J].中學歷史教學,2022(3):26-28.
[4]賀現峰.關于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的若干教學建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1,000(012):P.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