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體悟到:恰到好處地提問是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搭橋鋪路。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語文課堂上,好的提問能泛起學生感情的波瀾,激起學生探究的火花。提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為解答疑難問題展開思維碰撞和心靈的溝通與接納,都提供了興趣點,使學生敢于對“書本”和教師的提問進行大膽質疑,引發思維,開發智力,形成民主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科學、輕松、愉快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一、結合文本,巧設提問,生發興趣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是學的基礎,學是教的升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提問是主導課堂活動的關鍵。而提問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怎樣提好問題,就涉及到“科學”和“藝術”兩個方面:前者是提問必須做到有目的性、針對性,后者是提問采用的方法,技巧性、興趣點。
在運用課堂提問時,要依據教材文本的內容,及其畫面所表達的內涵,有針對性地提問,才能捕捉問題所蘊含的思維火花。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對老師所設計問題的積極思考都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讓其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好多的問題是創新的源頭,牛頓如果不是對蘋果落地產生疑問,又怎么能發現萬有引力呢?
問題的產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導學生質疑問難,從而刺激學生積極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
比如,教三年級語文第6課《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我先出示陶罐和鐵罐的形狀,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在觸摸中體驗什么罐易破碎,什么罐易腐銹,然后再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完成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再提問:“誰說的話謙虛?”“誰說的話傲慢?”“最后結局怎么樣?”陶罐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而鐵罐連影子找不到了。“兩個罐子的結局,讓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躍躍欲試,講得很有興趣。
二、結合文本,靈動提問,激發創新思維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要貼近文本圖樣,科學地、靈動地設計提問內容,由于學生中素質參差不齊,必須分層施教,于是在提問時就要有“梯度性”“層次性”,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問題時,根據學生的實情分別提問,以使學生各得其所。
例如在教三年級《火燒云》一課時,我把表示顏色的詞語板書到黑板上,如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然后提問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火燒云的哪些特點?
又如《草船借箭》一課,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進行想象:假如周瑜事先知道了諸葛亮的借箭計劃會怎樣做?假如沒有大霧,借箭會成功嗎?假如……
這些圍繞課文內容多角度的想象訓練,激活了學生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敏銳的目光去尋找靈感,去想象,去描繪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樣的提問一方面容易使中等生和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優良水平靠攏,另一方面讓優秀生也有了更廣闊的發散思維的空間。
這樣既能激勵學生敢于挑戰、勇于探索,收獲成功的喜悅,又能實現促使學生將創新興趣轉化為創新能力的過渡,讓學生變要學為樂學,由樂學變為會學、善學。
三、結合文本,鼓勵提問,發展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創新,啟發學生善于運用發散思維,質疑解疑,從有疑到解疑到創新,正是事物的發展規律,事實證明發明創造都是從質疑開始的。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教師因勢利導,引發學生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各抒己見,及時表揚有獨特見解的學生,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教學五年級第五課《草船借箭》一課時,說的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智取十萬支箭的故事。課文里有這樣一句話:“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我在總結文章時就文章的選材根據這句話提了這樣的問題:曹丞相聽了軍士們的話心里會怎樣想?他會說些什么呢?這兩個問題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沒有什么難度的,而且是要學生想象課文里沒有出現的內容,學生就有興趣。學生根據已學習課文印象產生表象,繼而想象出曹操上當的窘態和心理活動,甚至語言,有了極大的學習興趣。我抓住時機一轉話鋒,啟發學生自主提問并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把曹丞相的心理活動、語言、表情寫出來呢?這一問使學生興趣轉向思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是呀,為什么不寫出來?”經過思考、討論,學生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文章主要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軍事才干,如果把曹丞相的心理活動、語言、表情寫出來,就沖淡了文章的主題思想,收不到應有的藝術效果。這兩句話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文章的選材,所收的效果比平時單一地強調“與中心無關的材料舍去”好得多。
質疑問難可以激起學生創新的欲望。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可達到預定的效果。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增加質疑環節,并且在教學中提倡:“凡是教學問題讓學生自己揭示,凡是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索,凡是學習效率讓學生自己總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與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巧設提問,質疑創新,既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在能量,又能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形成獨立學習能力,逐步掌握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