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感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形成的基本音樂素養,是鑒賞音樂的必備素質。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引導他們在歌唱和鑒賞過程中形成主觀感受,以豐富的學習經驗和主觀感受生成感知,從而逐漸形成樂感能力。結合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內容,分別從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思路和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策略兩個維度入手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樂感能力
作者簡介:方明(1981—),男,安徽省郎溪中學。
樂感能力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是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樂感能力主要表現為對音樂的欣賞、對音樂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對音樂旋律的感受以及對音樂情感的表達等。樂感能力是音樂學科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根據馬克思教育理論,樂感能力對音樂欣賞是十分重要的,能夠輔助學生辨別音樂旋律,使學生對音樂的鑒賞更加深入。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程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
一、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思路
(一)順應學生年齡特征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設計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高中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情感趨于成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敏感度不斷增加,邏輯思維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開始運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來分析與解決問題。同時,高中生朝氣蓬勃,既具有積極向上、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共性,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在設計音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順應他們的發展需求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設計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山在虛無縹緲間”的鑒賞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發展特征,首先介紹《長恨歌》的創作背景,講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歷史故事,以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觸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感知到這首歌曲中纏綿悱惻的情感基調。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山在虛無縹緲間這一樂章采用了明末清初時期《清平調》的旋律作為素材,以自由模仿的手法進行加工,請問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為什么不使用唐朝時期的歌曲旋律作為基調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考和抽象分析。這樣既符合學生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特征,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歷史、情感、旋律等方面收獲豐富的思維體驗,為他們樂感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1]。
(二)開展音樂感知訓練
高中生的樂感能力是在長久的音樂鑒賞、日復一日的音樂理解和感受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可以抓住課堂教學契機,組織開展音樂感知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節奏、旋律、情感和風格。馬克思曾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教師可以將音樂感知訓練作為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基本手段,讓學生聆聽大量的樂曲,使其在“聽”的過程中形成感知。
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開展音樂感知訓練:(1)感知技能訓練:聆聽樂曲,分辨其中的音律節奏。(2)主觀感知訓練:聆聽音樂,辨認其中的音律節奏體系,形成深刻的認知理解。(3)抽象感知訓練:組織音樂鑒賞,讓學生從審美角度賞析樂曲,交流樂曲的旋律之美、情感表達之美和意境之美,訓練學生的美感感知能力。
(三)兼顧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
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是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生成的。感性體驗主要是指學生與音樂內容的情感共鳴,包括體會樂曲創作者的情感思想,感受樂曲的主題情感,是學生與音樂情感交融的結果;理性認知則是學生以理性思維參與音樂鑒賞活動,包含對音樂音律的感知和深層次理解。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應當兼顧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僅進行感性體驗,很難讓學生將自身的感知上升到能力素質層面;而僅進行理性認知,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音樂的情感,導致音樂鑒賞體驗乏味,學生無法形成深刻的共鳴。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兼顧感性與理性的學習活動,既要引導學生反復品味音樂旋律和節奏中的情感變化,也要支持學生利用音樂知識對樂曲進行解讀,促使學生的直接體驗、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充分融合,形成多層次的音樂鑒賞感知過程。
在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我愛你,中國”的鑒賞課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的整體角度出發,一方面要求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和音樂要素,根據音樂要素解讀歌曲的風格、類型和音樂特色;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聆聽與鑒賞,讓學生根據聽覺感知分析歌曲的主題情感。之后,要求學生分析歌曲核心情感及不同音樂要素在表達情感方面的效果,并分享自己聆聽音樂時的主觀感受,嘗試分析自己在聆聽音樂時的感性體驗是如何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靈活開展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深入剖析自我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的本質,從而實現對歌曲的深入鑒賞,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樂感能力。
(四)組織學生主動實踐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最主要的環節就是鑒賞教學。在以往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但是學生被動性較強,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性,不夠主動,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當調整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鑒賞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從鑒賞教學方式、活動設計和組織等角度入手,如設計自主演唱活動或鼓勵學生根據樂曲自主表演,或讓學生圍繞樂曲情感表達展開深入交流等。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扭轉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樂感感知形成與發展的過程[2]。
在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的鑒賞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音樂,并以愛情為主題對樂曲進行填詞創作。教師也可以拓展這首樂曲的演奏范疇:“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擅長的樂器演奏這首樂曲,盡可能地將自己對樂曲情感的理解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自己所擅長的樂器調整該樂曲的演奏細節,并在演奏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技巧表達自己對樂曲情感的詮釋。學生根據樂曲選擇樂器、根據樂器特點調整演奏技巧、通過演奏表達情感的過程,是學生音樂鑒賞感知逐漸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生樂感能力逐步發展的過程。
二、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策略
按照上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力的思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鑒賞課程中的歌曲,靈活開展豐富多樣的樂感訓練和課堂鑒賞活動,使學生同步生成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循序漸進地發展樂感能力。當然,要想真正落實上述種種設想,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對教學活動的控制,積極引入歌唱教學法、鑒賞感知法、柯達伊法等不同手段,多角度構建音樂樂感發展支架,充分滿足學生的樂感能力發展需要。
(一)以歌唱練習培養樂感,讓學生在歌唱中形成感知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的本質都是讓學生“動起來”。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既要為學生提供主動鑒賞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結合音樂旋律和音樂要素解讀與分析樂曲,也要讓學生形成感性體驗,真正走進樂曲中。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歌唱練習法開展鑒賞教學[3]。相較于理論鑒賞,歌唱練習法可以讓學生在演唱樂曲的過程中形成主觀體驗,使學生一邊歌唱一邊感受樂曲的旋律之美和節奏之美,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演唱體會感受樂曲的內在情感,以及不同樂段的情感變化,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直觀且深刻的感知,從而發展學生的樂感能力。
以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鑒賞課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當代中國音樂藝術的魅力以及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的民族特色,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歌唱感知練習。在練習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關于這首歌曲創作背景的微課視頻,使其初步了解歌曲的創作者、社會背景和時代特點,形成對歌曲的理性認知。之后,教師提出演唱要求:“請同學們一邊演唱一邊體會歌詞及旋律的關系,感受歌詞、旋律和聲調變化是如何表現歌曲情感的,理解歌曲所傳達的情感和主題。”在實際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口型和發音的關系,并通過擊掌、跳舞等方式感受歌曲的節奏,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樂感感知。
(二)發掘音樂鑒賞感知空間,以音樂審美發展樂感素養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需進一步發掘歌曲的鑒賞感知空間,使學生能夠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出發,形成對樂曲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樂感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樂曲類型,發掘樂曲的歷史背景、主題思想和與樂曲相關的藝術文化,或引入與樂曲有關的歷史故事、同名影視作品等,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搭建鑒賞感知空間,使學生結合這些資源對歌曲形成更為豐富的感知。相較于單一的鑒賞品味,這種依托鑒賞感知空間的學習活動能夠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讓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更深刻地理解音樂文化,形成對音樂作品的認知,同時發展音樂樂感素養[4]。
以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大江東去”的鑒賞課為例,教師在授課之前可以給學生播放同名電影《大江東去》以及蘇軾的《水調歌頭》,創建音樂鑒賞感知空間。在豐富的藝術資源支持下,學生能夠了解電影故事,從故事發展和主人公人生經歷的角度理解歌曲的歌詞和情感,對音樂形成更為直觀、多元的理解,實現多角度鑒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歌曲的旋律和主題情感進行藝術審美體驗,產生更多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靈活運用柯達伊模式,循序漸進豐富學生樂感
柯達伊教學法是一種較為經典的音樂鑒賞教學法,應用這一方法開展音樂教學能夠為學生深入感知音樂提供支架,有效發展學生的樂感能力。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樂感能力主要是通過聽力和感知能力訓練形成的,教師可以應用柯達伊教學法,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感官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情感。
以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必修一“保衛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第四樂章)”的鑒賞課為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學習“漸強”符號。教師可以利用柯達伊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感知,利用學生的五感觸發學生的樂感感知,引導學生對“漸強”符號在音樂中的表現形成深刻的感知[5]。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遠處物體掉落”的聲音,讓學生利用聽覺感受不同位置物體掉落時聲音的變化,形成對“聲音遠近距離”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記憶不同距離發出的聲音,并表達自己的直接感受。之后,教師利用大屏幕呈現“漸強”符號,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播放不同距離物體掉落的聲音,同步調動學生的聽覺感官和視覺感官,使學生結合符號記憶和實際感受,對不同距離的聲音形成直接認知和理解。最后,教師可以播放樂曲中“漸強”符號的所在樂段,讓學生一邊聆聽這個樂段一邊結合之前的視聽感受,對“漸強”符號這個音樂要素形成直觀且深刻的感知。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持續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水平的主要方法。要想培養學生的樂感能力,只是開展鑒賞課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在不同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歌唱、理解、柯達伊輔助等不同方式來形成主觀體驗,循序漸進發展音樂感知,提升樂感能力。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建議教師將樂感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圍繞學生的樂感感知設計一系列音樂鑒賞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史云.淺析新課標背景下創新高中音樂教學方法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7):117-119.
黃穎萍.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措施分析[J].高考,2023(20):174-176.
馬蘭蘭.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3(19):145-147.
王堆平.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2022(30):18-20.
陳俞敏.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8):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