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尉?寧馨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逐漸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要求。為了滿足新課程標準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小學美術教師不僅需要做好跨學科融合教學工作,同時也要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美術教學,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保障美術教育的高效開展。闡述了小學美術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探討了小學美術學科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傳統文化;課程實踐
作者簡介:張琳尉(1991—),女,山東省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小學。
寧 馨(1995—),女,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柳泉小學。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為了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教師需要做好跨學科融合教學工作,并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小學階段的美術、語文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通過美術能夠形象地展現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此,教師要創新美術教學方式,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一、 小學美術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充實教學內容
藝術課程標準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中教師要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在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效融入其他學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充實美術教學內容,提升美術教學的深刻性。美術學科是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課程,教師要發揮美術教育的優勢,主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以保障美術教學高效開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入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轉變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理解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文化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1]。
(二)培養文化素養
美術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學生在學習美術時,不僅要掌握相應的技巧,還要了解相應的文化。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教育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美術作品賞析活動,并適當拓展技巧教學活動、實踐教學活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形成良好的文化審美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產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促進教學升級
在傳統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但是本質上還是以美術教材為主,在課堂中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導致教育內容比較單一,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凸顯。雖然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中掌握美術知識、技巧等,但是卻難以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無法有效提升審美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時,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美術技巧,還要讓學生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知識傳遞思想情感。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師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跨學科意識,愿意主動將其他學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入美術課堂中,這樣能降低美術教學難度,提升教學直觀性,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實現提高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能力的目標,為美術教學轉型與升級提供支持[2]。
(四)提升教學質量
語文課程具有較強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為了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教師需認識到書畫同源思想的意義,引入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借助美術的直觀性、可視性特點,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立體化的知識體系,以有效提升美術教學的質量。
二、 小學美術學科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實踐策略
(一)整合美術教學資源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想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深入挖掘適合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可將美術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引入適合的美術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此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感知能力。在資源挖掘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分類整理工作。首先,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等,做好資源整合工作。比如,對于認知能力、鑒賞能力還處于發展初期的學生,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引入《北京的春節》一文,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春節年畫、花燈等素材,以此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教師要積極挖掘地方美術資源,并做好整合工作。比如,剪紙藝術屬于比較有特色的美術資源,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保持美術學習熱情。再次,教師要有效落實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入年畫、國畫等資源,以提升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最后,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一些美術材料,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3]。
(二)發揮課堂載體功能
1. 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使用科學的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背景、內涵等進行分析,感受傳統藝術的價值,領悟作品所承載的文化思想。在美術課堂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展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能夠提升教學的直觀性,豐富美術教學內容,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例如,教師可以展示語文教材中提到的民間面塑的知識,通過互聯網搜集相關視頻資料,并帶領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普通的面團,讓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活動,這樣不僅能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美術知識,感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 運用項目式教學法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美術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相應的項目活動,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臉譜是我國比較獨特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京劇臉譜”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怎樣才能畫好臉譜”等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問題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與京劇臉譜相關的資料,感受臉譜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完成階段性探索活動。之后,教師可將語文教材中的《京劇趣談》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臉譜的多樣性特點。在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臉譜元素,一起制作一些有創意的物品。運用項目式教學法將學生引入美術學習活動中,能夠讓其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術元素、傳統文化等[4]。
3.做好學科融合工作
教師使用跨學科融合教學手段,能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教師可以將詩詞中的內容引入鑒賞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中國畫”時,教師可以融入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中國畫以及相關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4.創設美術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合適的教學語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好的美術教學情境應緊扣知識點,貼合實際生活內容,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做好情境創設工作,通過展示、欣賞、表演等方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美術作品內容以及相關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具體情境中,教師要挖掘、利用美術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在講解《清明上河圖》時,教師要重點講述作品技法、宋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等,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分析作品,同時引入《千里江山圖》等進行對比學習。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作品文化背景,感受故事情節,能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中,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藝術學習體驗。
(三)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要想有效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就要堅持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教學,還要開展多元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渠道。
第一,教師要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層面出發,讓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形成傳承與弘揚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多彩的民族傳統紋樣”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飾,讓學生了解服飾上的紋樣的寓意、形式等。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以服飾紋樣等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繪畫活動、手工創作活動等,以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使其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樣的實踐學習中,學生能進行有效合作,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美術學習的樂趣。
第二,教師應設計主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美術元素、傳統工藝等,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個性化的作品,實現美化環境的目標。教師組織開放式的主題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弘揚活動中。
第三,教師要組織體驗性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美術作品的文化背景、歷史等。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與書畫作品相關的資料,并做好細節講解工作,以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悟與鑒賞能力,或帶領學生到博物館等地方,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自信。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學生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持。為此,教師要挖掘有價值的美術教學資源,發揮美術課堂的載體功能,組織高效的實踐教學活動,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美術知識,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參考文獻]
覃鋒.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實踐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 2021(3):164.
劉佳碩,孫曉昕.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校本課的實踐與思考:以《端午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 2021(21):168-169.
鄭李想.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研究[J].國際教育論壇,2020(11):111.
賀珊珊.傳統文化與美術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2(2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