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白
閩南傳統文化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閩南童謠作為一種以方言為載體的兒童歌謠,在體現地方特色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為了將這一寶貴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閩南童謠校本課程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教學方式。本文圍繞項目式學習的理念,探索閩南童謠在教學中的應用,力求通過項目化的方式,傳承和弘揚閩南童謠。
一、項目主題的設計
在項目式學習中,首要任務是選擇一個富有教育意義和學科內涵的主題。在閩南童謠教學中,項目的主題應當兼顧方言學習、音樂表達和文化傳承。例如,將“閩南童謠的地方特色與傳承”作為一個項目主題,該主題涉及方言的學習、音樂表演的實踐,以及對閩南文化傳統的深入了解。
(一)設計方言學習項目
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閩南童謠校本課程中,方言學習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言是閩南童謠的鮮明特色,進行項目化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方言的難度,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方言的運用能力。教師選取一首典型的閩南童謠,如《中秋博月餅》,這首歌謠包含了豐富的方言詞匯,如“安公”“安媽”“孫仔”等,以及博餅獎項的方言表述,如“狀元”“對堂”“一秀”“二舉”等。學生通過學習這首歌謠,能夠深入學習閩南方言中常用的詞匯和表達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對方言的準確理解和運用,教師可以采用詞匯歸納法,將歌詞中的方言詞匯進行提取,然后分為兩個類別,如人物名稱和博餅獎項,然后利用簡筆畫或形象的歌詞圖片,創設一個家庭正在進行博餅活動的場景,引導學生根據歌詞內容,運用方言回答人物與博餅獎項的對應關系,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情境中學方言,不僅有趣,還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的記憶與運用。
在項目的過程中,學校還可以邀請方言專家,通過專業的語音指導,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發音。同時,學生可以利用在線方言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提高方言的聽說能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不僅學到了方言,還培養了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項目還應包括實際的社會應用,學生可以通過采訪當地老年人,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情況,進一步感受方言與文化傳承的緊密聯系。通過這一環節,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的重要性,進而對閩南文化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方言學習的項目設計不僅關注方言學習的本身,更注重通過項目的形式,結合實際場景和社會應用,使學生在學習方言的過程中獲得更全面的能力提升和文化體驗。這種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將方言學習融入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和傳承閩南童謠中的方言文化。
(二)設計音樂項目
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閩南童謠校本課程中,音樂項目的設計力求通過學生的實際參與,培養他們的音樂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其對閩南童謠文化的理解。
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童謠《過新年》為例,項目應聚焦于學生的音樂創作、編曲和表演,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素養。開始階段,教師需帶領學生深入學習《過新年》這首童謠的音樂元素,包括了解歌曲的節奏、調性、旋律線索,以及歌詞所傳達的文化內涵。通過分析這些元素,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閩南童謠的音樂語言,為音樂創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創作與編曲。學生可以對《過新年》的現有版本進行改編,添加個性化的元素,如增加新的旋律、改變伴奏方式或者加入現代樂器。這樣的創作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也促使他們思考如何在創新中保留原有歌曲的文化特色。在音樂項目的表演階段,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小組合奏、獨唱或者整個班級的大合唱。通過實際演出,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將音樂表達得更生動、更有感染力,通過團隊協作,體驗共同創作的樂趣。
教師還可以結合其他藝術形式,如舞蹈、視覺藝術等,打造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展示,通過學生的創意發揮,設計舞蹈表演與歌曲編排相結合,或者繪制與歌曲主題相關的視覺圖畫。這種綜合性的表達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藝術思維,也為校本課程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音樂項目設計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閩南童謠的興趣,培養其音樂創作能力,并通過實際表演與展示,加深對閩南文化的理解與熱愛。項目式學習旨在將學生置于實踐中,使其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知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傳承閩南童謠的豐富文化內涵。
(三)設計文化傳承項目
在設計文化傳承項目時,教師可以選取閩南童
謠——《西北雨直直落》。這首童謠反映了閩南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當地人們對于天氣的生活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這首童謠所蘊含的地方文化,通過創作、表演等方式,將這份文化傳承給后代。學生通過深入學習《西北雨直直落》這首童謠,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感,歌詞中描繪的西北雨直直落、村莊在雨中的景象,以及人們因雨而生活的場景,發現這些當地文化的真實寫照的魅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討,通過觀察、采訪等方式深入挖掘童謠中蘊含的地方文化信息,形成對當地生活方式的全面理解。
文化傳承項目將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創作。學生可以以《西北雨直直落》為靈感,創作新的歌詞或者設計表演節目,以展現當代生活中的地方特色。這種創作既保持了童謠的傳承性,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意的平臺。在表演環節,學生將自己的文化傳承成果呈現給全校師生,采用歌唱、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將學生的創作以及對《西北雨直直落》的理解呈現出來。此外,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可以組織文化傳統展示活動,讓學生互相學習借鑒,營造共同的文化傳承氛圍。
二、項目實施過程
(一)角色分工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合理的角色分工是確保項目有效進行的關鍵。以教授閩南童謠《西北雨直直落》為例,教師可以合理劃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驗音樂,感知歌曲的音韻特色。
教師的角色是項目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教師可以運用聲勢律動的方式,如彈舌、輕拍手背等創設出雨滴、魚、媒人、白鷺、娶親等歌詞中所描述的場景。通過演唱和示范,教師為學生展示歌曲的情感表達和音樂技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善用肢體語言和聲音,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情境,感受歌曲的動感和情感。
學生的角色是項目的參與者和表演者。學生需要積極參與教師的引導,通過模仿、對比、合唱等方式深入體驗歌曲的音韻和旋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行歌詞填空、韻腳辨別等練習,通過親身參與感知歌曲的細膩之處。在角色分工中,學生還可以進行創造性改編,如在歌詞押韻的地方加入聲勢或進行伴奏編創,既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又為歌曲增添了趣味性和詼諧感。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演唱每一句的前半句,然后由學生接唱后半句,加深學生對歌曲韻味的體驗,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歌曲的音樂語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進伴奏的編創,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和體驗樂句的最后一個音的獨特韻腳。
通過角色分工,教師和學生形成了緊密的互動,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提供示范和指導,學生則以參與者的身份深度體驗音樂的美感。這種分工不僅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歌曲,也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創作的欲望,項目實施的效果將更為顯著。
(二)跟蹤項目進度
在項目實施中,及時有效地跟蹤進度對于項目的成功實施十分重要,以教授閩南童謠《羞羞羞》為例,教師需要運用巧妙的方法對項目進度進行跟蹤,以確保學生在項目中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實時觀察學生的表演和參與情況來跟蹤項目的進展。在教授方言“羞羞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動作表演,如挽起褲腳、提著籃子、低頭尋找泥鰍等。通過觀察學生的動作是否協調,是否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場景,教師可以迅速評估學生對音樂韻律和情境表達的掌握程度。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對唱問答,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模仿歌曲的對唱方式中互相學習和糾正。在問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輕松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方言的發音、是否理解了歌詞中詼諧幽默的語氣。通過小組合作,教師可以更細致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再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襯詞創作來評估其對地方文化特色的理解。如,在“嬉戲”和“吃雨鰡”的情景中,教師可以加一些襯詞用來烘托情景,如嬉戲吆,吃雨鰡啦,以考查學生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地方方言和表達方式,同時也能夠增加表演的趣味性。通過觀察學生的襯詞創作,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深度,以及他們在文化傳承方面的表現。
最后,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是進度跟蹤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了解學生對項目的認知和感受,以調整項目的設計和教學方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通過項目進度跟蹤,教師能夠全面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項目在預定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跟蹤機制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應對學生的學習變化,提高項目的實施效果。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項目實施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環節。
首先,在閩南童謠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民間游戲,將習俗轉化為音樂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入民間游戲,并結合閩南童謠進行創造性的活動設計。例如,將傳統的劃旱船、車鼓弄、老鼠娶親、舞龍舞獅等習俗與童謠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音樂游戲活動。以綜合活動“一放雞”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節奏的變換來復習童謠,并引導學生在虛擬玩耍中學會童謠與動作的配合。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童謠,也通過動作感受到了閩南地區的傳統習俗。
其次,在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分享對閩南文化的理解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例如,在進行劃旱船的音樂游戲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這一傳統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主動分享相關的知識,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感。
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虛擬玩耍,展示對童謠的理解。例如,在舞龍舞獅游戲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編創自己的動作和表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展現創造性思維和獨特見解。這樣的引導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于閩南童謠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的習慣。學生在游戲中既能感受到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又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和參與。
(四)展示項目成果
音樂項目的成果展示是學生音樂表達能力的集中呈現,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展示學生在閩南童謠學習中的收獲。
學生可以進行音樂表演,以合唱、獨唱或合奏的形式呈現所學的童謠曲目。通過生動的音樂演繹,觀眾可以感受到學生在發音、節奏感以及情感表達方面的進步。學生的音樂創作也可以成為成果展示的亮點,學生可以創作新的童謠歌詞,表達對閩南文化的獨特理解,或者進行簡單的編曲,展示自己對音樂結構的理解。這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
學生還可以通過音樂技能的展示,如演奏樂器、指揮小合唱團等,展現自己在音樂技巧方面的提高。這不僅可以突顯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也為他們未來更深入的音樂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以通過錄音或視頻,將學生的表演永久記錄下來,方便家長觀看。通過這些成果展示,學生能夠得到實際的肯定,也為未來的音樂學習提供有力的推動力。
三、結語
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閩南童謠音樂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中,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童謠,還培養了方言學習、音樂表達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能力。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地方方言的基本發音和用語,降低了學習難度,增強了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深入了解了閩南童謠的音樂特點,通過活潑的音樂表演展示了對鄉土音樂文化的熱愛,提升了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通過虛擬玩耍等方式,更好地感受了閩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將學到的知識融入實際生活。通過實施項目,筆者深刻認識到項目式學習在音樂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全方位的成長,更促使他們對閩南童謠和本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學習方式不僅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為閩南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筆者將繼續在項目式學習的框架下不斷創新,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有深度的音樂學習體驗。